改革开放史主题临展的意义探索
2021-02-02李育慧
李育慧
摘 要:大型改革开放史主题展及常设展在内容框架、风格形式等方面存在多样性、新颖性不够的问题,文章以深圳博物馆临展“追梦—我和深圳的故事”为例,论述通过临展形式,对改革开放史主题展览在主题内容、叙事方式、藏品征集运用、形式设计、宣传推广等方面的突破与创新。
关键词:改革开放;临展;意义;创新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2018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改革开放铸就的伟大改革开放精神,极大丰富了民族精神内涵,成为当代中国人民最鲜明的精神标识!”①博物馆作为“用来进行关于过去和未来的思辨对话的空间”②,有义务与责任“为明天收藏今天”,获批成立于经济特区建立初期的深圳博物馆,是改革开放的见证者、参与者,更应做好当代史尤其是改革开放史的研究与展示。
深圳博物馆下设专门部门进行改革开放历史物证资源的征集、保管、展示、研究,并协助接待参观、国内外媒体采访拍摄和藏品资源的查询利用等社会服务工作,截至2021年,先后举办“今日深圳”“深圳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展”等近20个改革开放史主题展览。通过长期的实践积累,深圳博物馆已具备较成熟的改革开放史展览经验,在此基础上,于2021年8月推出“追梦—我和深圳的故事”展览(图1,以下简称“追梦展”),展览面积500平方米,以“致敬每一位追梦人”为主线,选取了极具“深圳”“改革開放”印记的人群:基建工程兵(图2)、港商、打工者、特区干部、创业创新者,将展览分为5个部分,讲述他们来深圳追梦、筑梦、圆梦的奋斗故事。本文将以此展为例,探索改革开放史主题临展的积极意义。
1 通过临展,拓宽主题内容与叙事方式
展览是博物馆的核心业务,分为常设展与临展。通常情况下,常设展是本馆收藏与研究的体现,③而临展由于其延续时间较短、规模较小、社会影响力仅具局部与短期效应等特点,使得它们更具自主性和灵活度,④便于更大胆地探索与创新。虽然深圳博物馆已有4个改革开放史主题展览在“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推介中斩获殊荣,然而无论是大型改革开放史主题展览还是常设展,由于多举办于庆祝改革开放的特殊时间节点,承担着接待重要领导人参观的特殊任务,所以在主题内容、叙事方式、形式设计、展品运用等方面都较为相近,甚至雷同。多样性、新颖性不够,这使得改革开放史主题临展的推出尤为重要。
于是,在主题内容上,区别于以往的大型主题展及常设展,“追梦展”尝试不再以通史脉络为主线,而是创新性地选择大历史背景中的“人”为展示对象,以不同的代表性群体作为章节划分,在讲述每一个“个人”“群体”奋斗历程的同时,以小见大、以人见史见事地展示深圳改革开放的勃勃生机与发展奇迹。在叙事方式上,“追梦展”刻意避开了公文语言式的精简叙事手法,突破性地使用第一人称讲述与第三人称描述相结合的方式,大量使用亲历、亲见、亲闻者口述历史,在叙述风格上贴近观众、亲切活泼,做到了用当事人自己的话,讲述他们自己的故事。
2 通过临展,巧用藏品并补充性征集
藏品研究是博物馆的基础工作,是展览的根基。好的原创性临展应立足馆藏与研究,并以此为契机,围绕临展主题系统梳理馆藏、深入挖掘信息、补充丰富研究。同时,在筹备临展的过程中,可根据展览主题主动征集、扩充馆藏,增强博物馆的内在活力。深圳博物馆作为最早开始有计划、有目的收藏改革开放历史见证物的博物馆,①此次以“追梦展”为尝试,借助临展继续完善馆藏与研究、扩大征集,并在第一时间将研究成果向展览转化。
2.1 让藏品“从库房走出来”
藏品只有“从库房走出来”,才能最大化地实现其价值。通过多年的持续性积累,深圳博物馆的改革开放史相关馆藏(包括宝安三十年历史在内)数量充足、种类丰富,实物资料约15000件/套,电子图像、文件、音视频等非实物资料中数据图像170000余份,形成了较为完备的深圳改革开放历史见证物的藏品体系。②近几年,以筹办“大潮起珠江—广东改革开放40周年展览”及“从先行先试到先行示范—庆祝深圳经济特区成立40周年展”为契机,更是将改革开放史见证物的征集范围从全市扩展到全省乃至全国,然而许多新征集的实物、非实物资料未有机会尽数展出,尤其是庞杂的照片类藏品。于是,根据“追梦展”采用“人”为展示对象的主题特点,我们特意在主展区外围设置了“人物笑脸墙”板块,从近些年新征集的馆藏中,选取了百余张百姓照片拼成“追梦人”的字样(图3),使藏品“走进观众的视野里”。
2.2 实现“旧物新用”
临展是一次挖掘馆藏信息并进行创新性阐释的机会。同一藏品在不同的展览主题中,以不同的形式展出,都有着不一样的效果与作用。深挖藏品的历史信息,进行巧妙的组合展示,对于提升展览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在丰富展览内容的同时,还可以增强展陈设计的艺术性。③在策展“追梦展”的打工者板块时,我们翻阅了在展厅及库房的400余封打工者书信,经梳理发现书信内容涉及他们的工作生活及心路历程等各个方面,于是我们决定一改常设展中将这些书信折叠展示的形式,精心挑选了29封书信内容上墙、放大,并创新性地将该部分的策展思路与内容进行调整,最终以书信为主、照片为辅的形式串联起打工者板块(图4)。
2.3 补充性征集
在筹办临展的过程中,为使主题表达与故事叙述更完整,常常需要进行补充性征集。④这种补充性征集通常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在馆藏较为充足的基础上继续丰富拓展;二是在馆藏缺失的情况下及时填补空白。以“追梦展”为例,虽然基建工程兵主题的馆藏资料充足、研究充分,但领导要求我们在临展中有所突破,做“观众没看过的展”,尝试不再使用馆藏系统中的“老一套”经典照片,我们以此为目标补充性征集到电子图像资料150余张。另外,在港商板块中,我们发现馆藏缺少港商早期来深投资办厂的相关资料,便通过新闻报道、港商、厂长等多渠道征集采访,及时补充原藏品体系的缺失,更是在征集过程中挖掘到港商与原广东省轻工业厅办公室签订的CN001号“来料加工合同”的重要线索,现仍在持续跟踪。
3 通过临展,增强观众对改革开放史主题展览的参观热情
临展具有更新速度快、选题独立等特点,使其能以更多变的形式引导、吸引观众,从而增强博物馆的社会影响力,拓展其社会角色。虽然改革开放史主题展览相较于古代史、近代史展览出现更晚,但由于这是一段正在发生的历史,观众更易理解、参与及产生情感共鸣,所以做好此类展览的突破与创新,更能实现博物馆带动观众了解其所处时代、帮助观众从展览中汲取精神动力的社会目的。此次“追梦展”在多个方面进行尝试,以增强观众对此类展览的参观热情。
3.1 多层次设计
在色彩搭配方面,常规的当代史展览普遍采用稳重、大气、朴素的风格,我们在“追梦展”中大胆用色,没有采用惯用的棕红色系,而是配合5个板块内容挑选了5种明亮轻快的颜色,如代表基建工程兵的“建设青”、反映创业创新者的“科技蓝”等,高饱和度的色彩拼接不仅没有使观众眼花缭乱,反而营造出一种“改革开放史展览的小清新”氛围。在空间设计方面,“追梦展”使用“窗”的概念,除了在5个部分的连接处进行造型设计外,也在第一部分的展墙一角刻意打通形成“窗”的造型,使观众在展览中能通过“窗”看向其他板块的内容,既有连接过去、现在与未来的意味,又有深圳经济特区是我国改革开放“重要窗口”的寓意,同时融入了艺术之美,引得观众纷纷驻足留影。
另外,我们在此次临展中,非常注重与展览主要内容相关的设计元素的提煉,没有选择“拍卖槌”“开市钟”等非常经典的改革开放元素,而是结合“人”这个展示主体,与设计师一同选取了20世纪80年代的火车票进行艺术处理,在处理后的火车票上增加“追梦号”“1980次8车26座”等字样,意指深圳对五湖四海追梦人的吸引,将其运用在了展标、海报、折页、图录中,形成了此次临展的一个特色性元素(图5)。
3.2 多渠道宣传
我们首次尝试聘请“展览代言人”,邀请深圳广电集团首席评论员余治国先生进行展览推介,与策展人以对话聊天的形式介绍展览内容、策展思路、重点亮点等,并在社交媒体中进行展览宣传。展览期间,我们推出23篇展览宣传、征集故事等方面的推文至深圳博物馆的公众号及新浪微博;接受深圳卫视、深圳新闻网、深圳广播电影电视集团娱乐生活频道、深圳报业视听中心、中国青年报等媒体采访;举办配套讲座6场,邀请事件亲历者为观众讲述改革开放的故事,并上传博物馆官网进行线上宣传。展览结束后,策展人受邀在“文博FUN”节目进行策展分享,积极将此次临展的创新与探索与文博从业者及爱好者交流分享。
3.3 深入感染观众
在观众参与方面,我们尝试“用展览影响观众,让观众带动观众”,在展览的开头与结尾分别设置了“心语墙”及“留言墙”,“心语墙”是策展人从口述史资料中选取的不同人群对深圳的深情告白,而“留言墙”则是当下现场观众想对深圳说的话,形成一头一尾、历史与当下的相互呼应。至展览结束,我们共收到观众留言卡1200余张,许多观众都在留言墙(图6)前驻足细读,甚至有人拍照记录留言内容,可见在观众的参与下,展览更显饱满完整。
“改革开放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繁重的事业,必须一代又一代人接力干下去。”①改革开放史主题展览亦然。深圳博物馆与深圳经济特区同发展、共成长,作为展示改革开放精神的重要窗口和载体,有实力也有责任以灵活度较高、容错度较大的临展形式对改革开放史展览进行突破与创新,在增强自身实力、影响力的同时,为各地推出改革开放史主题展览提供具有一定参考价值的鲜活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