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特殊教育一流专业建设初探
——以黑龙江省某校特殊教育专业为例

2021-02-01贾海玲程毓可周姊毓

绥化学院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师资队伍实训儿童

贾海玲 程毓可 周姊毓

(绥化学院 黑龙江绥化 156201)

教育部办公厅于2019年4月发布了《关于实施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的通知》,提出在3年期间,建设国家级和省级两类一流本科专业点各10000个左右,揭开了双万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的序幕。[1]从党的十七大提出“关心特殊教育”,党的十八大进一步提倡“支持特殊教育”,到党的十九大“办好特殊教育”的明确要求,党和国家对特殊教育的扶持力度和重视度在不断增强,但我国从事特殊教育的专业人士仍然稀缺。黑龙江省委提出“在特殊群体教育上要特事特办”“完善投入保障机制,实施好特殊教育提升计划,逐步完善特殊教育体系”的要求,不断推动学校以及黑龙江省特殊高等教育快速发展,满足社会对高等特殊教育资源需求。作为培养特殊教育师资的黑龙江省某校特殊教育专业,应以“双万计划”的实施为契机,将“双万计划”的相关要求和元素融入特殊教育专业建设改革和实践中,提升特殊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对办学经验进行总结,查找差距,多下功夫在内涵发展上,通过一系列改革措施解决好人才培养质量这一国家与社会共同关心的问题,办好人民满意的特殊教育专业。[2]

一、特殊教育专业建设现状

(一)师资队伍建设情况。建设一流专业需建设一支具有精良素质、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该校特殊教育专业教师中学历专业为特殊教育的占31%,其他教育学、心理学、医学等专业的老师占69%,使人才培养的广度和深度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限制。[3]该校特殊专业尚缺乏博士学位教师,教师中硕士研究生比例比较达到69%;高级职称比例为38%,教授的年龄都在50岁以上,副教授的年龄在40岁左右,教学名师、大师级的学者缺乏;高学历高水平人才较少是当前制约特殊教育专业发展的一大障碍。双师型教师占38%,根据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定位需求,“双师型”教师应不低于50%才能够满足教学的要求,“双师型”教师的比率较低,对一流应用型专业的建设提出严峻的挑战。

(二)人才培养情况。

1.人才培养目标。制定合理的人才培养目标对于人才的培养来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该校特殊教育的培养目标为“培养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人道主义精神和职业道德修养,具备特殊儿童评定、教育计划制定、教育方案实施等方面的知识与技能,能够在特殊教育学校、普通中小学幼儿园及其他机构中对特殊教育学生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应用型人才”。从2008年专业创办至今,特殊教育专业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多次的调整和改革。但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过程中仍存在与当前社会发展不相契合的情况。根据访谈发现,人才培养方案中特殊教育专业的毕业生主要面向特殊教育机构和学校,在课程设置方面主要是针对特殊儿童教育师资设置的,但是随着残障儿童存活率的提高、残障类型的增多、障碍程度和多重残疾儿童的增多,特殊儿童的康复日益受到重视,黑龙江省残疾人联合会、特殊教育学校、公立特教机构和儿童福利院下属的特教机构以及私立机构相继开设了特殊儿童康复班级或是早期教育康复部,从而加大了对特殊儿童教育康复师资的需求,但培养目标中缺少康复师资的定位。

2.培养方案执行情况。人才培养方案是培养目标、培养规格、毕业及学位标准、培养过程及培养方式等总的描述与设计。[4]根据调查显示,特殊教育专业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已经明确提出把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作为培养目标,但在实施过程中,对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并没有给予很好的贯彻实施,缺乏针对性强和具体的人才培养措施及实施方案,对学生的岗位能力锻炼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主要停留于小组讨论、案例分析、调研报告等传统的非实践模式上,形式匮乏,效果较差。

(三)科研情况。特殊教育专业教师积极开展教学与科研工作,获批国家社科基金年度项目立项2项,教师主持省级科研课题14项,厅局级及校级科研课题50余项,获省部级科研成果奖8项,厅局级、校级科研成果奖15项,在中文核心期刊上发表专业学术论文50余篇,出版专著、编著10余部,获批实用新型专利5项。但由于科研基础本身比较薄弱,科研能力与科研水平还存在一些不足。首先,课题获批数量是逐年增加的,但是省级以上课题数量较少,国家级只有1项,省级以上课题也只有29%;课题研究大多是学术型研究,少量的应用型研究成果也缺少转化的契机和平台,主要是因为课题研究和社会结合的契合度不高,产学研合作项目稀缺。其次,在论文水平上,高水平的论文比例也不高。在论文类型上以学术型居多,应用型论文数量少,而且鲜少有论文科研成果的转化,论文层次上省级居多、核心期刊较少。再次,从科研团队的建设来说,特殊教育专业科研团队建设已经初具规模,共建有4个科研团队,但是团队科研进展缓慢,成果较少。

(四)实习与实训基地建设情况。

1.实习实训基地数量情况。特殊教育专业拥有独立的教学和实训大楼,设有特殊教育基础实训室、特殊儿童评估实训室、特殊儿童康复实训室。特殊教育专业与星星益站、北京茄子教育、黑龙江省康复医院等10余个特殊教育学校和机构建立了实习基地,这些基地是特殊教育专业教学科研、服务地方、人才培养的重要平台。虽然实训基地数量达到要求,但是利用率不高。这也说明实习实训基地方面的建设还不够成熟,没有达到有序运行的状态。

2.实习实训相关机制情况。实习与实训是实践教学的重要保障,是实现一流专业建设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目前特殊教育专业的实习与实训主要分为校内与校外两大类,其中校内实习与实训主要依托校内实训室开展,学生在学校和教师主导下完成相应实习和实训,因此实习与实训的情况和效果能得到有效控制。校外实习实训时学生按照“企业和学生双向选择的原则”进行实践,配有校内指导教师和校外指导教师,校外实习指导教师由实习实训基地人员担任,负责学生在实习单位的实践指导,校内指导教师由专业教师担任,不定期到实习实训基地进行检查和指导。目前,校外实习实训存在以下问题:第一,课程实习地点确定困难。学校所在地实习基地只有3个,受空间和条件的限制,难以满足需求,因此教师常常通过自己行业的人脉关系联系课程实习地点,这样的实习随意性较大,校外指导教师也不具备相应的指导能力,导致课程实习组织困难,教学效果难以得到有效的保证。第二,实习基地参与教学实践的积极性不高,投入的资源较少。这是由于部分特殊教育学校和机构为争取留住人才,主动与学校联系,建立校企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相应的培训与指导。但多数学生仅将实习基地作为学习平台,真正留在实习学校和机构的学生并不多。上述现状导致实习基地付出与回报不等效,最终降低了实习基地参与教学实践的积极性。第三,对于实习实训考核内容,教师与学生存在着认识上的偏差,教师认为,实习成果是实习与实训应该重点考核的内容,选择这一项的教师为72%,但学生选择这一项的数量仅为51%;认为专业技能考核为重点考核内容的学生为78%,但认为这一项比较重要的教师只有52%;把实习报告完成质量看作重要部分的教师近76%,认为有必要进行实习报告考核的学生只有42%。

3.服务社会能力情况。特殊教育专业依托专业优势,积极开展专业培训,促进黑龙江省特殊教育水平的提升。“十四五”期间,教师深入基层开展特殊教育师资培训100余次,完成4次国培授课任务,内容涉及特殊儿童教育康复技能、行为矫正技术、特殊儿童诊断评估等多个方面,对保障特殊儿童受教育权益、促进教育公平、提升特殊教育水平起到积极作用。组织大学生志愿活动,为残疾儿童提供服务。与特殊教育学校对接,开展友情“1+1”活动,组织开展“公益课堂,为自闭症儿童、听障儿童进行教育康复,累计授课80余次,公益课堂获批全省优秀志愿服务项目。进行康复训练专业指导,为自闭症康复机构和残疾家庭提供服务。组织教师开展为自闭症儿童家庭做线上宣传教育活动,为他们提供专业的理论知识,协助参与儿童干预工作,先后帮助200多个残疾学生家庭进行康复训练,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特殊教育专业的一位老师采取“键对键”“点对点”的方式在线上为20多名儿童进行康复训练指导,新华社、新华社海外版先后报道了该名教师的先进事迹。然而经过我们的调研获悉,服务社会方面存在教师服务的主动性不高、辐射面窄、服务模式单一等现象。造成这些现象的根本原因是地方经济水平低、办学时间短、教师团队质量有待进一步提升等。

二、双一流特殊教育专业建设发展对策

(一)打造高水平师资队伍。师资队伍在专业建设中承担着人才培养以及学术提升等的重任,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是一流专业建设的核心和关键因素。为了对师资队伍结构进行优化,组建合理的师资队伍梯队,就要着力在师资队伍质量的提升上。在师资队伍质量提升上应下大力气做好以下的工作:一是要引进高学历、高水平人才。应依据岗位需求编制人才引进协议,在协议中要明确薪酬和福利待遇,同时也要确定引进人才所承担的岗位职责,定期对引进人才进行职业操守、学术水平、发展潜力等方面的考核。二是以合同制或兼职的形式将实力雄厚的特殊教育学校和机构中的高端人才引到师资队伍内,为学生提供有实践经验的教师,提高人才培养的应用能力,增强就业的核心竞争力。三是注重对现有师资队伍的再培训和再教育。选派优秀的中青年教师去国内外一流的高校、企业和科研机构进行学习、进修、访学,在学习、进修、访学时保障其待遇,并制定激励和考核管理机制。

(二)构建特色人才培养模式。随着特殊儿童障碍种类、程度的变化和特殊教育行业的变化,特殊教育的专业特色应表现在“康教结合、服务社会”人才培养方面。应深入特殊教育学校以及与特殊教育相关的机构、特殊儿童和特殊人群的用品开发企业、学前儿童特殊教育机构,儿童福利院、康复机构等调研不同岗位的工作内容和任务,及其在职业素养、专业知识和能力等方面的要求,从而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目标。不断根据形势发展需要调整专业培养方案,修订教学大纲,加强专业课程相关建设,积极促使专业的学生通过学习能够掌握合理适用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有效地保障人才培养的质量。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将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以及一流课程的建设作为建设的重点,以应用为主旨,以培养职业能力为主线,以用人单位和市场对特殊教育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及其变化为依据,促进课程结构整体优化,构建以能力为本体,以岗位对接为导向的课程体系。

(三)加强科研团队的建设,优化科研激励机制。“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对于建设双一流特殊教育专业来说,科研团队是生产先进科研成果的主体,是建设一流专业的基石。作为应用型大学的特殊教育专业,在科研团队组建时,应建设一支学科背景多元化、知识交叉性强、具有较强的协作能力的科研队伍,并与政府、企业合作,发挥各方优势,使科学研究与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密切结合。在成员选择上,团队负责人在科研队伍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必须是一个良好的决策者,对团队的组织分工、关系协调及科研课题的推动起着领头作用;科研骨干是科研团队的主力军和中坚力量,擅长用科研思维解决实际问题,并在科研工作中发挥引领示范作用,对科研团队的生产和发展起着推动的作用,一般需要2至3人来负责;科研助理的职责是熟悉各项科研规章制度,做好沟通联系工作,协助团队完成科研任务,一般由2至3人来完成;实验室技术人才的职责是保障团队基础数据的供给,可以由数名人员来担任。

科研激励机制可以激发教师科研的积极性,引导教师持续的进行科研。在激励机制方面,应该从下面几个方面加强建设:首先,建立合理的科研团队奖励分配制度。奖励分配可以激励科研人员提高工作效率,是科研激励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次,建立正激励机制与负激励机制。对于在科研工作中表现突出的个人和团队给予个人奖励、科研基金、资源分配优先等激励,对存在不良学术行为的人员予以惩罚,发挥负激励功能。最后,根据科研人员的实际需求采用不同的激励方式,对于新入职教师,适当引入竞争激励机制,引导他们在重点科研方向上开展科研工作;对于中青年教师,可以把职称评定引入科研激励系统中,激励他们积极投入科研工作中;对于学科带头人,可以将组建科研梯队、提高学科学术水平和知名度等作为科研激励的指标,充分发掘他们作为“科研领头羊”的作用。[5]

(四)建设一批高质量的实习实训基地。“双万计划”强调要“不断完善协同育人和实践教学机制”。特殊教育专业应积极搭建高质量实习实训基地,校企合作育人是特殊教育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应吸引特殊教育行业的优势企业与学校共建实习实训基地,校企双方应共商制定详细的实习实训方案,结合专业和企业的发展需要,进行资源优化配置,形成长效运行机制,确保实习实训基地的有效运行。[6]同时,学校与企业应分别指派专门的实习指导教师对实习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理论和教学指导,学生的日常管理与教学训练工作由校外指导教师负责,学生的考勤管理、实习成绩评价由双方共同负责,在实习实训考核时应注重专业技能考核。在社会服务方面,教师应带领学生深入特殊儿童家庭为特殊儿童开展评估、个别化教育训练等服务,深入基层特殊教育学校为特殊教育教师开展教育康复知识培训,利用助残日等活动开展特殊教育知识宣传和普及活动。

猜你喜欢

师资队伍实训儿童
2022冬奥会背景下黑龙江省冰雪师资队伍建设研究
BOPPPS教学模式在产科护理实训课中的应用
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研究
中职师资队伍建设现状及策略分析
基于CDIO理念的数控实训教学改革与实践
电工电子实训教学改革与创新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样规制作的任务实训
河南省本科高校体育师资队伍现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