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道德教育在学前听障儿童课堂教学中的渗透

2021-02-01邢玉娇

绥化学院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道德教育道德德育

邢玉娇

(济南特殊教育中心 山东济南 250002)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德育工作提出新的要求,指出学校应把德育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强调课堂教学不仅传授知识,更要传播美德。特殊教育学校是特殊学生道德教育的主要阵地,担负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重要职责。幼儿是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是身体和心理发展健全的重要时段。德育从幼儿抓起,必会对听障学生适应社会、独立发展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为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德育一直是中小学校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特殊教育学校亦然。特殊教育学校担负对特殊儿童教书育人的职责,通过“缺陷补偿”“潜能开发”,使特殊儿童获得适应社会、自力更生的知识和技能。同时,特殊教育学校通过多种形式的德育工作,使特殊儿童提高道德认识、丰富道德情感、坚定道德意志、完善道德行为。近年来,特殊人群犯罪事件屡见报端。特殊人群由于身体或精神上的缺陷,导致其法律意识相对薄弱,既影响其生活质量,又易被社会不良人员诱拐犯罪,成为社会不安定因素,严重危害身心健康发展。因此,为保证特殊学生身心健康且全面发展,使其顺利回归主流社会,特殊教育学校应着重关注其道德发展,加强对在校学生的道德教育。

幼儿道德教育是幼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升幼儿道德认识、发展道德情感、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的重要教学内容。[1]在特殊教育学校中,为保证德育的有效性和连贯性,应从学前阶段关注特殊儿童道德发展,使道德教育在日常教学中得以体现。在听障儿童学前阶段,为使幼儿从小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树立道德意识,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应注重将道德教育渗透于学科教学,为听障儿童营造良好的德育环境。本文将从教师、教材、教学过程等方面探析道德教育在学前听障儿童课堂教学中的渗透,以期为特殊学校在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提供参考。

一、发挥教师榜样作用

道德教育渗透于日常教学中,受教育者在教育者的要求、熏陶和感染下,将社会道德规范转化为个人道德行为。在此过程中,教师应发挥引领和示范作用。学生具有“向师性”,教师的言行举止都会成为学生学习和模仿的对象。学前听障儿童听力在一定程度上受损,但在佩戴助听器和植入人工耳蜗、接受听觉康复的情况下,具备一定的听觉理解力,个别听障儿童在接受听觉言语康复之后,其认知能力和听觉理解力可以达到较高水平,对教师言行具有一定的传播和模仿能力。此外,听障儿童理性的道德认识比感性的道德认识更容易形成。[2]听障儿童主要通过视觉观察获取信息,虽对行为评价局限于表面,但也决定了其对教师行为评价的直接性和模仿的便捷性。这就提醒教师在教学中时刻端正自身言行,切不可因学生年龄幼小、听力受损而忽视其“向师性”。具体表现为:

首先,教师着装应朴素大方,具备良好的精神面貌。健康向上的精神面貌是教师营造积极乐观的课堂氛围的必要条件,一个无精打采、衣衫不整的老师,必然不会为学生创造出自由和谐且奋发向上的学习环境。教师的衣着面貌在课堂教学中作为一种隐性的影响因素,虽不是借助于语言的直接的德育知识传授,却在无形中对幼儿的审美、言行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着装得体,既有助于塑造为人师表的教师形象,又在视觉上给予幼儿美的感受,其干净利落的形态在课堂教学中就是一种可视化的动态教学资源。同时,在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中,更有利于幼儿自主性的发挥,也更助于教师和幼儿实现良性互动,从而帮助幼儿塑造愉悦和谐的心理氛围。

其次,教师应文明用语,语言简洁明了,为幼儿营造良好的语言环境。学前听障儿童听力受损,并不代表其对语言环境感知的缺失。相反,因其听力障碍导致听觉信息接受不完整、听觉理解力低于普通儿童、语言功能发展迟缓等现实原因,其对语言环境有着较普通学生更高的要求。学前听障教师的教学用语应更讲求科学性、趣味性、逻辑性和教育性,其中“教育性”是保障教师教学用语始终发挥德育作用的必备因素。在学前听障儿童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所创造的语言环境既可以是教学内容的一部分,又作为一种隐性教育资源对幼儿发挥教化作用。教师教学语言本身是听障儿童模仿习得的对象,更是幼儿长期“耳濡目染”之下的言行品格形成的重要语言背景。

最后,面对“后进生”应耐心细致。“亲其师,信其道”,幼儿亲近教师,才能接受教师所教。学前听障儿童教学以康复课程为主,主题教育康复、艺术康复等课程的设置以最大程度发挥幼儿残余听力、发展言语语言功能为目标。在教学过程中,面对听力损失不同和认知水平差异的儿童,学前听障教师可能面临康复效果不明显,课程推进缓慢的现状,而所谓“后进生”的课堂表现和康复成效更给教师带来巨大压力。如何对待“后进生”,不仅关系个别听障儿童,对整个学前听障班级课堂气氛的营造也至关重要。教师应接受听障幼儿个别差异的存在,以更加包容关怀的心态引导幼儿先后的发展,更应明白学前听障儿童的教育不仅是听力语言康复的教育,更是全面发展的教育。

综上,教师应发挥榜样作用,提高自身道德素质,为听障儿童创设人、事、物友好融洽的课堂教学环境,使幼儿在课堂教学中感受爱、学会爱、传递爱,达到德育在学前听障儿童课堂教学渗透的目的。

二、利用教材渗透

目前我国学前听障儿童教学并无统一编写教材,多使用自编教材。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利用教材进行德育渗透是学校道德教育历来研究的重点,特殊教育学校同样重视利用教材对学生进行德育的渗透。教师利用教材对学前听障儿童进行课堂德育的渗透应把握以下几点:

找准“渗透点”,把握知识教育和思想教育的最佳融合点。教师依托教材对幼儿进行教育教学,在利用教材内容寻找德育渗透点时切不可贪多。有的教师在一堂课的教学中能罗列几个甚至十几个德育渗透点,以显示素质教育的教学目标。殊不知繁多冗杂的德育知识点既模糊了真正的德育内容,妨碍正常教学,又干扰了学生对德育知识的吸收内化,出现“贪多嚼不烂”的问题。在课堂教学中利用教材进行德育渗透时,教师只需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点明教材内容中最明显且最易懂的德育知识点即可。将教学中的知识点与可联系的德育点进行对接,结合学生实际加以发散,注意贴合学生生活和学习实际情况,发挥学生主动性,将话语权交给学生,请学生结合自身经验交流感想,教师在此过程中发挥引导作用即可。教师切记不可全盘代劳,将德育渗透变成道德知识的灌输和教师发表感想的“一言堂”。学前听障儿童虽语言表达能力有限、生活经验匮乏,但经过康复训练后同样具备一般儿童思维活跃、表现力强的特点,教师应抓住其优势所在顺势而为,对其进行德育渗透,提高思想认识。

把握“渗透时机”,抢抓最佳时间。学前听障儿童的道德教育不能因为幼儿年龄小、听力受损等客观原因而被忽视。目前,在幼儿教育中,很多教师对道德教育不够重视,工作过于形式化。[3]幼儿教师在幼儿德育问题上“等一等”、“靠一靠”的态度实际上已经错过了幼儿道德教育的最佳时期,对学前听障儿童同样如此。学前听障儿童的道德教育既不能寄希望于“等孩子大了再说”或自然习得,更不能让位于单一的言语语言康复而错失儿童良好行为习惯养成和品格形成的关键时期。把握课堂教学中德育的“渗透时机”,教师首先要提高对幼儿德育教育的重视程度,树立“寓德育于教学”的教育理念。其次,思想上重视起来,行动也要跟得上。落实到每一堂课中,学生是否遵守课堂纪律认真听课,教师是否抓住教学中的德育点及时教育。学前听障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时机不在刻意创造,而在教师与幼儿的每一次微小互动和情感互通中。

研判“渗透深度”,简化德育知识点。利用课堂教学进行德育渗透,并非教师的“经验之谈”,也不完全是课本知识的简单讲授。幼儿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所依据的是幼儿认知发展水平和生活经验。科学文化知识的讲授以学生认知发展为依据,道德教育同样如此。学前听障儿童处于皮亚杰所论述的认知发展阶段之中的感知运动阶段和前运算阶段。[4]处于这两个发展阶段的儿童虽已具备初步的思维运算,但由于听力残疾影响了知觉的完整性,[5]导致学前听障儿童认知活动仍需借助具体事物,思维不具有一般性和抽象性。鉴于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利用教材进行德育渗透时,应牢牢把握学前听障儿童认知发展水平的特点,德育点应尽量贴近幼儿生活实际,以浅显易懂的语言讲述浅显易懂的道理。不过分追求道德升华,以幼儿理解、内化吸收和行动体现为重点。学前听障儿童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应秉持从儿童中来,到儿童中去的理念。

三、关注教学过程,重视师生互动,建立信赖关系

教学过程不仅是知识传授的过程,更是师生双方实现情感互通、建立信赖关系的交互过程。学前阶段的教学过程不似高年级,趣味性和引导性都更加明显,学前听障阶段同样如此,而教学过程中无论处于何种环节的教育引导都是帮助幼儿形成正确的是非观,养成良好品行的关键所在。在学前听障儿童的课堂中,在教学过程中,听障幼儿与普通幼儿一样,也会出现课堂纪律问题,出现对所学内容的错误应答,如何评价幼儿此类行为,如何引导其向正确方向发展,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学前听障儿童进行德育不可回避之处。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听障儿童,多给予正向引导性评价,建立师生之间的互信关系。听障儿童亲近教师、信任教师,才能对其所教所授产生尊崇之意,才能有感于其高尚的道德认识,践行其道德行为。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不是教师单方面的批评或教育,而是师生双向的情感交付。作为教师,不仅要传达出正确的价值观,更要通过多种形式的互动沟通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和行为上的效仿。

综上所述,本文从教师、教材、教学过程三个方面阐述了如何在学前听障儿童课堂教学中进行德育的渗透。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发挥主导作用,教师的言行举止、衣着面貌都在直接或间接影响儿童道德观念的形成、道德情感的培养和道德行为的养成。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利用教材进行德育渗透,需要正确把握“渗透点”“渗透时机”“渗透深度”。而教学过程中教师针对幼儿出现的各种问题、意外的正向引导,重视与幼儿的情感互通,则是在教师和儿童之间架起互信的桥梁,是儿童将所看、所学进行内化和外现的必要条件。

猜你喜欢

道德教育道德德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中小学信息道德教育研究二十年:回顾与展望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高中英语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整合校外教育资源 做好青少年道德教育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微时代”道德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