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随班就读工作开展的应然状态与实然走向

2021-02-01马金晶

绥化学院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随班特教教室

梅 越 马金晶

(云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云南昆明 650500)

特殊学校是我国传统的特殊教育安置方式,但相关研究表明,学生长期处于隔离式教育环境,脱离主流社会,其认知、技能和社会适应等方面会逐渐退化。在“回归主流”教育理念的驱动下,我国提出了“随班就读”,即在普通学校招收能够跟班学习的残疾学生。[1]“随班就读”作为融合教育中国化的体现,当前得到了大力推行。但在随班就读工作开展的过程中,政策的落实与其根本出发点之间存在着偏差,实然走向与应然状态之间存在着对立。因此,以教育目的、时代背景与当代国情为纲,探讨我国随班就读工作的应然状态,并对其实然走向进行问题梳理与分析,以期有针对性地推进我国随班就读工作的开展。

一、我国随班就读工作开展的应然状态

(一)基于教育目的论的探究。教育目的是国家对培养什么样人才的总要求。[2]特殊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年来,我国不断完善关于特殊教育的方针政策,各类课程设置实验方案、课程标准相继出台。对比相关文件可知,建国初期的特殊教育目的带有明显的社会性倾向,而到21世纪则更多地表现出个人本位倾向,其培养目标不再完全照搬普通学校,考虑到了特殊教育自身的特点。[3]教育不仅仅是提高人的生存能力,更指向于发展人的生存智慧。[4]基于学生的特殊性以及差异性,对于特殊儿童教育的关注点应逐渐从差异补偿转向潜能开发,具体表现为培养目标、教学内容的个性化。随班就读作为特殊学生的重要安置方式和当前的教育改革热点,教师需要关注随班就读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做好评估工作,建立随班就读学生的档案库,制定适合其最近发展区的教学计划,并将该计划在教学实施中落到实处。

(二)时代背景和国情对我国随班就读工作的要求。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特殊教育的发展已进行了演变。在“平等之人”的基础之上,特殊教育从过于强调区隔转向与普通教育融合,从过于强调社会意义转向关注儿童主体价值,从过于强调缺陷补偿转向潜能开发,从过于强调身心补偿转向精神超越。[5]伴随社会的发展与科技的进步,越来越多的辅具被引进学校,为特殊学生的康复与学习提供了便利。2017年,教育部印发的《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中指出:“创造条件为有特殊学习需要的学生建立资源教室,配备专兼职教师”;《特殊教育提升计划》中强调“加强特殊教育资源教室、无障碍设施的建设”。为了规范资源教室的建设,国家出台了《普通学校特殊教育资源教室建设指南》,对资源教室的设施设备配置提出了指导意见并附有配备目录。因此,在国家政策和物质的大力支持下,学校应发挥好资源教室的作用以及资源教师的专业特色,为特殊学生提供个别指导,普校教师也需给予随班就读学生更多支持,依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提供适当机会,选择适合教学的辅具或设备,与资源教师合力指导学生学习,以帮助随班就读学生更好地适应普校学习氛围,融入主流教育环境中。

二、当前我国随班就读工作开展的实然走向

2019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我国特殊教育在校生79.46万人,其中,附设特教班在校生3845人,占特殊教育在校生0.48%;随班就读在校生39.05万人,占特殊教育在校生49.15%。由此可见随班就读已占半数,逐渐成为我国特殊学生的主要安置方式。然而,当前我国随班就读工作的开展存在着“应然状态”与“实然走向”的对立。

(一)出现随班就“坐”现象。随着国家对随班就读工作的大力支持,越来越多的特殊儿童走进了普校校园,使得特殊儿童与普通学生实现了空间上的融合。但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随班就读仅空间融合显然是不行的,还需要学习、心理、教育上的融合。但据学者们研究显示,国内“随班就坐”现象逐渐出现。特殊学生仅仅只是“坐”在普校教室里,并没有参与课堂,部分任课教师还是按照日常的教学流程,并没有因为特殊学生加入而进行相应的教学调整,因此随班就读中的“读”并没有被实现,逐渐演变成为随班就“坐”。这不仅不利于特殊儿童的进步,反而会对他们的身心发展产生一定的副作用。

(二)资源教室的利用率不高。资源教室是特殊儿童学习、康复的重要场所,国家也出台了相关政策文件、建立资源中心以支持普校资源教室的建设,同时随着科技的发展,国家也投放了大量资金将大批康复、教学等器材引进至资源教室中,为随班就读的开展提供了强大的物质保证。然而,在实际使用中,资源教室的利用率并不高,部分学校的资源教室并不是为特殊学生的发展服务,常常处于空置状态或是另有他用,甚至有些器材都没有拆封,有时只是为了应付上级检查,其使用逐渐流于形式,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资源浪费。

(三)忽视特殊学生个性化发展。笔者在上文中基于教育目的论对我国随班就读工作开展的应然状态进行了探讨,基于个人本位视角,随班就读应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类思维和认识的方式是多元的。当前,多数随班就读学校都能基于根据学生评估结果为其制定个别化教育计划并建立个人档案,为后期检验学生学习成果以及调整教学计划提供了依据。但在实际教学中,多数任课教师常忽视该计划的应用,还是按照其他学生的进度进行授课;同时,对随班就读儿童的教学常出于一种“同情”“悲悯”的视角看待,关注补短而忽视其潜能的开发,使得个别化教育计划的实施意义大大削减。

三、对我国当前随班就读实然走向的原因分析

(一)部分普校班额相对较大。尽管国家已出相关文件以缓解大班额的现象,但较班额为10人左右的特校相比,普校班额仍是过大。从心理学角度分析,特殊学生在感知觉、信息加工、身心发展等方面与普通儿童存在差异,需要教师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支持。但在普校大班额的背景下,伴随特殊学生与普通学生差距大等客观原因,不可避免地造成任课教师对随班就读学生的无暇顾及,随班就“坐”现象逐渐出现。

(二)资源中心的辐射作用不强,普校“硬件”“软件”不匹配。近年来,国家对随班就读工作的开展十分重视,提供了强大的物质支持,资源教室中硬件逐渐丰富。但在实践中,这些教学硬件的使用逐渐流于形式,缺少对应的“软件”支持。究其根本,一方面部分学校仅是为了响应国家号召,应付上级检查,另一方面资源中心的辐射作用不强,未为普校提供长期稳定有效的“软件”支持和技术指导,学校资源教师的能力无法满足学生发展的需求,而任课教师也不知应如何选择资源教室中的教学用具来帮助日常教学,致使资源教室的使用率逐渐降低。

(三)普校教师融合教育理念淡薄,部分资源教师水平有限。尽管当前我国大多数普校均配有专职或兼职的资源教师,但这不意味着随班就读就只依赖于学校中的资源教师,普校教师也需承担相应的教学任务。然而,在我国多数地区面向普校教师的特教培训较少,致使其相关教育理念淡薄。当特殊学生走进普校课堂中,部分教师表示不知应如何开展教学,不少教师表示非常希望借助资源教室中的辅具来帮助教学,但是不知如何使用。另外,随着政策的发展,当前部分地区的资源教师多数是经过专业培训或是具备一定的特教背景,但仍是有少部分地区仍存在资源教师编制问题,部分学校的该岗位是由教师兼职的,虽然接受过少量培训,但是专业性不强,并伴有其他繁重的工作任务,其水平和精力无法满足随班就读学生的发展需求,因此未能给任课教师提出可行性的教学建议,也未能依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设计具有针对性、可行性的教育方案。

四、对我国随班就读工作开展的建议

(一)开展随班就读协同教学制度。经上文分析,普校较大的班额会对随班就读的开展效果产生一定的影响。据了解,欧美国家对随读班级的学生数是有一定限制的,如不超过30人。[6]但在我国,由于受众多因素的限制,短时间内我们无法迅速将普校班额缩小至该规模。因此,学校可开展针对特殊学生的助教工作,一定程度上提高师生比,辅助学生学习,以增强随班就读学生的学习效果。同时,受普校的学生基数、教师专业能力等各方面客观条件的限制,普校教师的特教专业性需要一定的支持,因此,可邀请相关特教背景的教师进行普特协同教学,共同促进随班就读学生的专业发展。

(二)建立“评估-安置-教学-评估”循环工作机制。尽管当前国家大力支持随班就读工作的开展,但这并不代表随班就读适合于所有的特殊儿童,因此建立健全“评估-安置-教学-评估”的循环工作机制显得尤为重要。可邀请专家制定相关安置能力标准,成立相关机构,聘请专业人员对达到入学年龄的特殊儿童进行能力以及融合可行性的评估,给出相应的安置建议。待学生安置后,按照其入学评估结果分配行政班级,任课教师再对其进行学科评估,按其学科能力发展需求制定个性化课程表,将其部分有特殊需求的学科进行单独授课或安置于对应年级的班级中。同时,对已安置的学生进行有规律的阶段性评估,灵活了解学生已有状态,以便对教学计划进行及时调控,有必要时可进行进一步的转介工作。

(三)统筹多方合作,提高资源教室利用率。专业资源紧缺问题困扰着当前我国随班就读的开展,因此需要学校、资源中心、高校专家、社会等多方协同合作。在培养相关特教专业人员的同时,可由资源中心对流学习辖区内普校进行调研工作,了解特殊学生的教育需求和困难点,派出相关专家进行定期定点支持,并对普校资源教师进行针对性培训和技术支持,组织普校教师定期前往特校参观、交流。同时,统筹联系相关高校和机构,建立志愿者服务队,为普校提供随班就读的人力资源支持。

(四)建立普校教师融合教育培训体系和教学资源库。邓猛等学者认为:合格的随班就读教育教师应具备融合教育理念、掌握融合教育知识与技能、能够应对学生多样化需求。[7]显然当今许多普校教师并不具备以上特质。不知道如何面对班上的随班就读儿童的问题困扰着众多普教教师,这也是随班就读演变成随班就“坐”的重要原因之一。尽管普校教师都或多或少参加过相关培训,但培训效果仍有待加强。因此,相关部门应建立系统的培训体系,组织普校教师定期参加,并制定相应的考核制度。同时,资源中心等部门可统筹多方资源,建立随班就读教学共享资源库,为一线教师教学提供帮助和指导。

(五)高校普教师范生开展特教基础课程。伴随国家支持,随班就读逐渐成为我国特殊学生的主要安置方式,有越来越多的特殊学生有着普通教育需求,进入到普教系统中学习,这对普教教师的专业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在掌握学科知识的基础上,了解一定的特教知识,从而在对普通学生进行授课的同时,更专业、更有效地面对随班就读的特殊儿童。而师范生作为未来基础教育的后备军,对其开展相关特教基础课程也顺应了当前融合教育的发展需求。通过相关课程让师范生了解特殊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从而具备一定的特教素养,为随班就读的开展起到推动作用。

综上所述,特殊儿童作为独立的个体,有着接受平等教育的权利。在基础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结合特殊儿童的教育需求,基于学生为本的学生观,随班就读响应了全纳教育的理念,帮助特殊儿童发展自我、融入社会乃至自我价值的实现。面对随班就读工作开展过程中应然状态与实然走向的冲突,作为教育者应当有意识地分析、有目的地调整,以期从本质上真正地走向“融合”,促进特殊儿童更好的发展。

猜你喜欢

随班特教教室
“南京特教师范招待所”饭盆
一只普通的食堂饭盆与一段独特的特教历史
“313”教室
基于社会工作对随班就读社会支持体系的建构研究
这里的教室静悄悄
积极利用数学实践活动 促进随班就读学生成长
做好特教学校班主任工作的几点思考
如何缔造完美教室
长时间待在教室更容易近视
保障残疾儿童随班就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