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活化教学融入聋校低年级数学教学研究

2021-02-01

绥化学院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聋生小棒数学知识

吴 颖

(保定市特殊教育中心 河北保定 071051)

聋生受听觉障碍的影响,社交面狭窄、信息来源少,生活经验缺乏没有有声语言参与学习活动,造成逻辑思维发展滞后,在数学课堂上的语言理解和表达上都存在着一定的困难和障碍,不能完整、系统、精确获得数学知识、数学思想方法、情感体验和数学能力,学习上具有依赖性和模仿性,缺乏主动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难以融入主流生活。

数学是对客观世界数量关系与空间关系的一种抽象。它具有高度的抽象性,这对于“以目代耳”“以手代口”感知、体验世界的聋生来说,难以达到透彻的理解。教育家陶行知说过:“生活即教育。”[1]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而聋生学习的直接目的是把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帮助他们更好地独立生活。生活与数学教学有机地结合,使比较抽象的数学课程更贴近实际生活,加强数学知识发生、发展、解决过程的教学,把教学归朴于实践活动,归朴于生活情趣,养成良好的数学意识,才是社会化教学的最终目的。因此,教学中通过生活化的内容、多样化的形式、经验化的拓展和游戏化的延展等有效的沟通手段和多元的教学方法,将“生活味”与“数学味”交相辉映,融为一体,使聋生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潜移默化的成为“数学现实”。

一、寓教于乐,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把学生最为熟悉的生活化素材融入课本知识,运用直观语言、实物演示、游戏活动、多媒体教学、实践活动教学来模拟和创设生活情境,将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融入教学全过程,进行教学内容的创新,建立一种开放的、与生活相结合的、生动的课堂教学方式。

教授《加法的初步认识》,抓住一年级聋生的认知和心理特点,利用多媒体教学呈现鸟叫声和风声,吸引他们听觉注意力。以讲“大森林”里的故事为线索,围绕多媒体教学中的内容,聋生自主观察,描述故事情景,同时提出自己喜欢的数学问题,如“树上有两只小鸟,飞来了一只小鸟,树上一共有几只小鸟”“两朵红色的花和三朵蓝色的花,一共有几朵花”,带领聋生走进生活化教学情境中,继而从中揭示数学概念“+”的定义,引导聋生从可以感知的事物当中自主探究并总结出抽象的数学概念。接下来分发不同的森林场景图,以聋生喜欢的动手贴贴画的形式进行小组讨论,自主编创小故事,分享自己小组成果,分享的过程中培养聋生聆听他人的沟通习惯,学会欣赏、赞美他人,同时获得成功体验,增强其自信心。

整堂课将数学概念全部蕴含在故事当中,将“教程”变“学程”,注重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让学生在说、写、做等连续性认知与表达中,多感官齐参与,实现直观形象与抽象表达的自然结合。

二、寓教于思,开展生活化活动探究

把自主探究、解决问题作为讲课的主体,将生活经验的积累融入课堂中,让聋生本着对日常生活的理解去解决问题,给数学课增加趣味性,不仅可以调动聋生上课的积极性,并且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提高数学思维的水平。

教学《被减数中间有0的减法》时,发现问题——个位不够减,向十位借,十位为0怎么办?开始小组探究活动,采用戴头饰角色扮演的形式计算“403-158=?”。三位学生分别扮演角色——百位、十位和个位。

个位:我是个位,我有3根小棒。我需要减去8根,但我只有3根小棒。十位,我跟你借一根小棒,行吗?

十位:我比你更穷,我一根小棒也没有,我去向百位借。百位,借我一根小棒可以吗?

百位:好吧!我借你一根小棒。

个位:我向十位借一根小棒,借一当十,我现在有13根小棒,减去8根,还剩5根小棒。

十位:我向百位借一根小棒,借一当十。我借给个位一根,还剩9根,减去5根小棒,还剩4根小棒

百位:我借给十位1根小棒,再减去1根小棒,还剩2根小棒。

在逼真的问题情境中展开生活化活动探究,将口语、手语、实际操作综合运用,不仅将生活经验的积累融入到数学知识中,解决实际问题,感受生活的数学与数学的生活,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取更多的生活动力,享受到更多丰富的社会经验,还可以在完成互动目标的同时实现聋生的有效交往,更好凸显出学生发展的最终目标。

三、寓教于动,创新生活化实践活动

《聋校数学课程标准》[2]指出:“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情中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因此在教学中注重数学生活化,向聋生提供实践的机会,使他们感受到学习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在实践活动的过程中锻炼提升各方面能力,将来更好的融入主流社会。那么,如何挖掘生活化实践活动内容?

(一)从教材中挖掘。充分利用好教材,理解教材编写的意图,以激发聋生学习兴趣为动力,依托课堂教学内容,从教材中充分挖掘聋生熟悉的、可以感知的情景资源,进行整合创造,生成适合聋生的实践活动,向生活领域和社会活动领域延伸。如学生学习几何与图形时,根据不同的年级教学内容,布置不同的实践活动,1~3年级学生可以利用所学过图形,对生活中的物品进行分类,画出有趣的图形;4~6年级学生学习了轴对称图形,可以利用树叶制作轴对称图形,也可以用剪纸的形式剪出漂亮的轴对称图形;还可以开展数学文化节——七巧板比赛活动。枯燥的内容就这样被赋予了新的“生命”,学生不但很积极主动地投入到了新的学习中,同时也真正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生活中间”。

(一)从生活中挖掘。《聋校数学课程标准》[2]指出:“要重视学生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要从现实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解决问题”。聋生在解决数学问题时经常会遇到“几折”“优惠”“买三赠一”和“怎样买更便宜”等等这些词语不理解、读不懂题的现象,因此教师要善于挖掘生活中的素材,首先课外利用节假日期间各大商场、超市搞促销,让学生“当家作主”,体验购物乐趣;其次课内还原“生活超市”的真实情境,有真实的买卖的物品,有价签,角色扮演店员和顾客,将课堂变为交际性场所。

生活实践活动,将枯燥的课堂中融入“生活味”,聋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增强经验积累,润物细无声地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语言沟通交流能力,让数学和生活实现无缝链接。

结语

在聋校数学教学中要把握对数学知识进行“溯源”和“疏流”,坚持“生活—课堂—生活”的原则,让聋生自主地参与学习探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有效实现“数学味”与“生活味”的融合。

猜你喜欢

聋生小棒数学知识
节拍器上的数学知识
把握“三个基点”,助推聋生数学探究
寻找规律巧算根数
聋生小学阶段信息技术课程教育研究
一起数小棒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培养低年级聋生看图写话能力的策略
美术,让聋生就业多一些可能
巧移小棒
共需多少根小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