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形态延续视域下的中国道路自信
2021-02-01陆轶之
陆轶之
(河南工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1)
理论来自实践,凭空产生的理论是不存在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产生和发展有其牢固的社会和实践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它有着深厚的基于农耕文明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积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正确指导和汲取世界多种文明形态优点的发展优势。
一
人类社会发展的几千年中,创造出无数灿烂的文明成果,它们是人类文明宝库中的一颗颗无价的珍珠。历史悠久、对人类社会影响深远的文明主要有:游牧(渔猎)文明、农耕文明、商业文明以及后来的工商业文明等。这几种文明都曾经影响人类社会一个乃至数个时代,建立起强盛的帝国,势力范围影响或波及世界相当大面积和人口,有的至今仍然对世界发展有深刻而广泛的影响。
游牧(渔猎)文明是人类社会创造的最古老文明之一,游牧(渔猎)民族的先民们以游牧(渔猎)方式逐水草和森林等自然条件生产生活,获得大自然的丰厚赏赐,养育自己的族人。实力强大时,他们曾经在古代中国北方此起彼伏地建立起几个大帝国,威胁乃至数次攻占并取代中原帝国。欧洲的日耳曼帝国和中东地区先后兴起的阿拉伯帝国与奥斯曼帝国也是游牧(渔猎)民族先后建立的强大帝国。
游牧(渔猎)的生产生活方式,主要依靠大自然的赏赐,当水草丰盈和气候适宜时,他们可以饲养和猎获较多的大型牲畜和动物,保证生活无忧。但是,因为游牧(渔猎)民族主要生活在半干旱的温带半温带地区,异常天气时常发生,这时他们饲养的动物会大量冻死或饿死,猎获也会大量减少,为了生存下去,他们必须向外迁徙,对其他民族的侵袭和掠夺就会经常发生。由于最早成功驯养马匹,使游牧(渔猎)民族对农耕和商业民族更具有速度优势,对他们的侵袭和掠夺成功的概率大大增加。频繁地对外攻取形成游牧(渔猎)民族外向性、侵略性和残暴性的性格特点,几大游牧(渔猎)民族帝国对外战争中的攻城屠城和占领一国后对该国人民的残暴统治都证明了这一点。
由于可以相对容易获得生活资料,游牧(渔猎)民族缺少在生产方式上创新的压力、动力和相应的机制安排,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的增加和文明的进步,游牧(渔猎)生产生活方式逐渐成为一种落后的社会文明,到今天,它已经不再是一种主要的或者主流的生产生活方式,日渐被农耕文明和工商业文明所取代。
以经商为主的生产生活方式也是一种非常古老的文明,这种文明最早发源于古希腊和西班牙、荷兰、英国等地中海和大西洋地区。这些地方紧邻大海,陆地多丘陵山脉,平原狭小,非常适合航海、商业和贸易。古代西欧人在和东方游牧民族的斗争中,始终不能突破他们的壁垒,难以向东发展,也是他们不得不开拓航海和商业的一个原因。
西欧人的商业贸易区域由小到大,从地区到国际再到跨大洲,其贸易产品也越来越丰富,从海产品到农产品再到装饰品,乃至珠宝、玉器、玛瑙、香料,他们也同东方民族,特别是阿拉伯人,经由古丝绸之路大量交易中国的瓷器、丝绸、茶叶等,商业贸易非常繁盛,商业文明达到顶峰。伴随着西欧商业文明发展的有两个副产品,一个是海盗,一个是探险。西欧商业大发展大繁荣,而各个小国各自为政,谁也没有能力维持海上秩序,辽阔的大西洋沿岸成了方便海盗大量滋生的温床。同时,商业本身也是一个充满冒险精神的行业,再加上游牧民族西迁后各民族融合带来的冒险性和侵略性精神,这些因素造就了西欧的探险家涌现和探险精神激荡。此时,人们在科学上已经有新发展,西欧人相信地球是圆的而不是平的,向西走也能到达东方国家。
为了扩大商业区域,西欧各国政府也积极支持对外探险,支持探险家向西寻找通向东方中国和印度等地的航道。哥伦布和达迦玛等人的探险带来伟大的地理发现,他们分别向西探索发现了美洲和向东航行绕过非洲好望角,来到了亚洲。地理大发现对于人类交往和世界文明发展贡献巨大;但是,西欧各国政府紧跟着探险家脚步的,不是商业贸易和文化交流,而是派兵对“新大陆”的掠夺和残酷杀戮,最终实现对这些地方的殖民。
历史悠久的商业文明发展到此时已经没落。纵观商业文明发展的几千年,有利有弊。它培养了人类的冒险和探险精神,在人类文明史上留下重要的文化遗产,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动因。但是,商业文明注重商品交流和物质交换,充当“中间人”的角色,不重视生产方式的创新,对人类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贡献有限,其在对中国一千多年的商品交易中,也始终不占主导,与中国发达的农耕文明相比,它始终处于劣势地位。直到清朝中期前,中国农耕文明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还全方位领先于西方。没落的西欧商业文明是在和工业文明结合后才压制了中国的农耕文明。
中国人民创造了灿烂的农耕文化。中国先民是世界上最早创造农耕文明,并且是创造最先进农耕文明的人群之一。中国早期的文明中心,位于亚热带温带地区,降水丰沛,气候适宜,土地辽阔肥沃,平原面积巨大,特别是中国大陆内部的两条大河——黄河和长江——以及其他众多江河湖泊,为农业耕种提供了优越的便利条件。中国先民发现培育了众多农作物,比如:粟、稻、稷(俗称糜子)、麦、菽(大豆)、麻等。优越的自然条件和众多农作物品种,再加上中国先民辛勤劳作,养育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民,造就了他们创造优秀的中华文化的良好条件。
中国农耕文明的社会基本组织构架是半村社制的家庭制(以下简称村社家庭制)。村社制是马克思、恩格斯在研究印度、俄国、伊朗、土耳其,也包括中国等东方国家时,对这些国家的生产生活方式和社会基本组织框架所下的定义,这些东方社会村社制的主要特点有:1.土地公有。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东方(指土耳其、波斯、印度斯坦)一切现象的基础是不存在土地私有制。”[1]256东方国家这种以“土地公共所有”为主要特征的村社制度,是它们自原始社会解体以来一直延续下来的社会经济政治制度。2.农村公社。农村公社是村社的基本组织形式,农民依赖公社生存,公社对外封闭排他。村社组织公社农民生产生活,对农民实行管理,帮助农民解决诸如土地使用分配、生产工具更新、上缴地租等问题,农村公社基本实现自给自足,不需要同公社外部进行物质交易交换。3.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生产方式。土地属于村社,分配给农民耕种,形成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形式。作为小农经济的补充,村社中家庭手工业普遍存在。4.强大的中央集权政府。村社制是一种分散的管理和生产生活方式,它对国家有很大的依赖性,一旦遇到自然灾害或者外敌入侵,必须有代表国家的中央政府出面组织全国共同应对。另外,一些大型工程,如水利灌溉、修路架桥、山川河流的治理等,非政府出面集中统一调度指挥以及提供物资金钱不可,于是就形成了这样一个传统,“在这里,农业的第一个条件是人工灌溉,而这是村庄、省或中央政府的事。在东方,政府总共只有三个部门:财政、军事和公共工程”[1]256。除农业耕作和对农民的管理交给村社以外,其他公共事业必须依赖于政府。
中国农耕文明的村社家庭制是农民以家庭为单位组织生产,村社对农民管理弱化,农民主要依靠家庭成员的相互扶助,对村社依赖减少,国家直接向农民征收租税。中国农民的村社家庭制和马克思、恩格斯论述的印度、俄国等国的村社制有很多相同点,但是在细节上又有一些区别,主要包括:1.土地制度。中国名义上土地归国家所有,即皇帝所有,皇帝代表国家拥有全部土地的所有权,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但是,皇帝把土地分封给功臣贵族,为了安抚和怀柔农民,各个朝代立国之初和统治清明时也会分给农民一定的土地,形成所谓的自耕农。所以,中国封建社会的农民实质上是拥有土地的,往往封建朝代因腐败等原因衰落后,农民的土地被权贵和大地主兼并。也是因为农民拥有土地所有权,他可以出卖自己的土地。2.人身依附关系。印度、俄国、土耳其等国的村社中,农民对村社(代表者是大地主)有紧密的人身依附关系,这种依附关系在某种程度上几乎趋近于农奴对农奴主的依附。在村社自然经济体中,农民为村社提供劳动,村社代表国家对农民实行集中管理,召集农民参加公共工程建设和向农民收缴租税。中国农民同村社的关系要松散的多,他们主要不是依附于村社,而是家庭成员间的相互依附和抚养赡养关系。由于有自耕土地存在,中国农民可以不依赖于村社,直接和政府发生联系,应政府征召参军打仗,参加公共工程建设,向政府缴纳租税等。相比较而言,中国农民是对政府而不是对村社的依赖关系更强。3.村社农民的关系。印度、俄国等国的村社制度是从原始社会一直延续下来的,虽然经历时间漫长,但是中间变化很小,村社中的农民主要以血缘关系结成生活共同体,他们或者是同一个血缘关系家族的,或者相互间是有血缘关系的亲戚关系。联结中国村社农民的既有血缘关系因素,也有地缘关系因素。古代中国人民深受自然灾害和战乱之苦,而因此,历史上有几次非常著名的大迁徙。另外,各民族间的大迁徙和大融合也多次发生,小的迁徙和融合就更是数不胜数。所以,古代中国村社农民间的关系既有血缘关系,也有地缘关系,村社居民关系相对多元。
中国农民主要以个体经济形式进行家庭劳作,由于生产力水平和自然条件所限,他们面临巨大的生存压力,随时都有可能出现因农业歉收或其他原因,导致家庭破产,被迫变卖土地,甚至借高利贷,最终债务缠身,家破人亡。因此,中国农民不但终生勤劳节俭,而且他们有现实的对生产生活方式创新的压力和动力。中国先民们在世界上最早培育出大量农作物品种,驯养各种动物,发明青铜器、铁器等农用生产工具,进行大规模灌溉工程建设;他们发明了历法和节气,创造了文字、语言、艺术、医药和中国传统文化;他们创造了一系列以“君权神授”“君主集权制”“郡县制”“村民自治制”等为特征的政治制度,建立起一个又一个政治稳定、国力强盛的封建大帝国。由于中国先民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伟大创造,他们建立的中国封建社会结构相对“牢固”,虽然历经多次王朝战争和朝代更迭,但是,“这些自给自足的公社不断地按照同一形式把自己再生产出来。当它们偶然遭到破坏时,会在同一地点以同一名称再建立起来”[2]474。中国封建社会历史漫长,农村公社相对稳定,有利于中国先民创造领先于世界的生产力,培育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虽然社会进步缓慢,但是创新和发展始终存在,这保证了中国封建社会生产方式相对于其他民族的先进性。
古代中国创造先进文明,保证中国在历史上长期领世界风气之先,农耕文明大国相较于游牧(渔猎)文明和商业文明有着全方位、多层次、长时间的领先优势。直到更先进的工业文明出现,才显示了农耕文明的过时,最终被工业文明击败,“使东方从属于西方”,表明古老中国需要寻找新的发展之路。
工业文明诞生的历史并不长,但是它把科学技术与工业生产完美结合起来,并以创新为主题,创造了人类历史上最先进的生产力。机器大工业、社会化大生产、科学技术的广泛运用,使人类社会的生产力有了巨大飞跃和质的提升,这些是农耕文明无法比拟的。工业文明一诞生就与商业文明结合起来,携先进技术、强大生产能力和商业贸易的传统优势,对农耕文明和游牧(渔猎)文明展现出碾压式的优势,同时也激活了古老商业文明的优点,宣告人类社会发展到工商文明的时代。
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历经千辛万苦、经过艰难曲折的探索找到的解决中国发展的正确道路,它“使具有5000多年文明历史的中华民族全面迈向现代化,让中华文明在现代化进程中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使具有500年历史的社会主义主张在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成功开辟出具有高度现实性和可行性的正确道路”,“使具有60多年历史的新中国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短短30多年里摆脱贫困并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彻底摆脱被开除球籍的危险,创造了人类社会发展史上惊天动地的发展奇迹,使中华民族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3]。
这条光明的道路得来不易。1840年以来的中国近代史是一部饱含血泪的屈辱历史。以英国为代表的最先进入工业文明的几个国家,展开了对农耕文明的古老中国疯狂的侵略和掠夺。中国各阶级、阶层爱国者和有识之士前赴后继,掀起不屈不挠的救国救民的探索和斗争,但是最终都失败了。历史发展到了十字路口,在黎明前的黑暗中,对于中国人民来说,不是爆发就是灭亡。十月革命的胜利,给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指明了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被引进中国,武装了中国人的头脑,社会主义就是中国革命和发展的方向。
在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人的带领下,中国人民经过艰苦斗争,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社会主义新中国。毛泽东等领导人开始了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探索,在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社会主义矛盾的性质和处理方法、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社会主义的商品经济以及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发展社会主义等方面,都富有成果。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偏离了这些正确的理论探索。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领导人,带领中国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努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积极探索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找到并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40多年伟大实践证明,这条道路是能够促进中国腾飞,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正确道路。
中国道路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伟大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探索出来的正确道路,这条道路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相结合的结晶,它有自身的“源”和“流”。
(一)以中国农耕文明为基础的中华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是中国道路的“民族内核”
中国先民几千年来创造的农耕文明在生产生活方式上长期领先于世界,它养育了一代又一代人口数量日益增多的中国人民,为中国人民创造先进而光辉灿烂的中华文化提供了坚实的条件和物质保证。植根于中国农耕文明沃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国道路赋予了浓郁的中国特色、中国品格和中国气派。中国农耕文明除了经济上的村社家庭制以外,还包括政治上的“君权神授”“君主集权制”“郡县制”“村民自治制”和思想上的儒家文化中心制等。村社家庭制为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发展提供物质基础,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则为村社制家庭制提供制度和思想保证,它们统一于中国农耕文明之中。
第一,中国传统的政治制度为农耕文明的长期持续发展提供制度保证。中国农耕文明发展缓慢,其生产生活方式创新需要以长时段为条件,虽然屡被打破,但是总能恢复和接续,王朝更替后,总“会在同一地点以同一名称再建立起来”,仅仅是更换一个朝代的称号罢了,基本政治制度被原封不动地照搬了过来,被人为或自然灾害破坏了的文明成果接着向前发展,人们也很自然地接受这个“城头变幻大王旗”后的新朝代。
中国先民相信神灵,统治者借此鼓吹君权神授,君权至上,以神权服务于君权。在君臣关系上,宣扬君令臣从,臣效死忠,下级服从上级,全国依附君主。在权力配置原则上,君主一人全面垄断国家的行政、立法、司法、监察、财政、军事和文化教育等大权。为了实现对辽阔国土的管理,秦朝以来在全国推行郡县制,中央以下设郡,郡下设县。郡守和县令皆由皇帝任免,中央督察和考核郡,郡督察和考核县。各级官吏均对皇帝负责,从君主到臣僚,从中央到地方,上下相通、交叉相连,统治法网严密周全,形成典型的官僚政治、严密的等级制度。县以下虽设有乡、亭、里等机构,但已经不属于政府机关,相当于协调县和乡民的联络机构,乡民实行所谓的“自治”,实际主要有乡绅、士绅和大家族的族长等人管理。
中国古代这种政治制度安排架构,形成一个全国上下严密统一的统治网,当国家上层动荡、战乱、更迭时,县以下的“基本盘”总能维持稳定,如果不是大规模的杀戮和自然灾害来临,乡民还是那些乡民,乡绅、士绅和族长也仍然还是那些人,仅是上层统治者换了一批人而已。农耕文明的创造者和拥有者是农民,只要农民还在,它就不会被打破。中国中央政权在历史上虽屡有被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击败并替代,但是由于没有彻底摧毁大量存在于乡间的“村社家庭制”生产生活方式,中国农耕文明就没有像其他几个文明古国一样,中断并淹没于历史的尘雾中,它总能在动荡和混乱后恢复稳定,并持续向前发展,一直到今天。
第二,儒家思想文化为农耕文明的长期持续发展提供思想保证。中国先民师法自然,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创造了无比灿烂的中华文化,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思想流派则是其中的瑰宝。
春秋战国的大“乱”,为秦统一而“治”,秦王朝短命的教训为汉王朝所汲取,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在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脱颖而出,成为统治者视若国教的主流意识形态。儒家思想的核心可以概括为: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它强调“以人为本”,以“和谐”为目标,一切行为讲究“中庸之道”。中庸不是无所作为,而是把握阴阳的大智慧,尤其讲变通,就是如何找到事物变化的合理点,达到以虚控实的目的。儒家思想强调修身养性,齐家治国,注重人的自身修养,要求与外部世界建立一种和谐的关系,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儒家思想坚持“亲亲”“尊尊”的立法原则,维护“礼治”,提倡“德治”,重视“人治”。儒家的“礼治”主义的根本含义为“异”,即:使贵贱、尊卑、长幼各有其特殊的行为规范。只有贵贱、尊卑、长幼、亲疏各有其礼,才能达到儒家心目中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的理想社会。国家的治乱,取决于等级秩序的稳定与否。儒家的“礼”也是一种法的形式。它是以维护宗法等级制为核心,如违反了“礼”的规范,就要受到“刑”的惩罚。儒家的“德治”主义就是主张以道德去感化教育人。儒家认为,无论人性善恶,都可以用道德去感化教育人。这种教化方式,是一种心理上的改造,使人心良善,知道耻辱而无奸邪之心。这是最彻底、最根本和积极的办法,不是法律制裁所能办到。儒家的“人治”主义,就是重视人的特殊化,重视人可能的道德发展,重视人的同情心,把人当作可以变化并可以有很复杂的选择主动性和有伦理天性的“人”来管理统治的思想。 儒家的“礼治”强调秩序,“德治”强调教化的程序,而“人治”则偏重德化者本身,是一种贤人政治。
儒家思想的内涵非常有利于维护统治阶级对社会统治的需要,无论朝代如何更替,始终被他们奉为主流的意识形态,成为封建社会长期的正统思想。儒家思想和中国传统政治制度一样,深深植根于中国农耕文明的沃土之中,成为统治阶级维护其统治的两大支柱,“为中国提供了一个有效率而且稳定的政府”[4]316,客观上也为中国农耕文明的发展和延续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
(二)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指引中国道路发展的旗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设,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原则。
第一,坚持公有制为主体的所有制结构,积极建设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马克思主义理论基本原则表明,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和本质属性,是社会主义区别于其他类型社会性质的根本标志。坚持以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体,以其他所有制形式和分配方式为补充,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国情决定的正确的基本经济制度。中共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们“必须认识到,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没有改变我们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5]。所以,中国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的主要任务,仍然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努力发展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结构,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决胜全面小康社会的胜利和全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中国道路既要推动国家经济发展,实现中国崛起于世界东方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也要努力克服各种社会不公,以人为本,实现科学发展、公平发展、和谐发展,让发展成果惠及所有社会成员。大力推进改革开放,努力发展生产,增加社会财富,实现增量平衡,照顾社会弱势,关爱每一个社会成员,把中国建设成一个富强、和谐、美丽、宜居的美好社会。
第二,坚持人民当家作主,改革和完善各项民主政治制度。人民创造历史,人民发展历史,人民是国家的主人,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原则。中国道路40多年的发展,成效显著,成果丰富。这条道路的成功,有赖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正确指导,有赖于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也有赖于中国广大人民群众的认真工作和辛勤劳动。
坚持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需要改革和完善各项民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包括:人民民主专政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民主自治制度以及作为组织原则的民主集中制等。这些政治制度是符合中国国情,适应中国当前发展阶段的民主政治制度,鲜明地体现了中国的国体、政体,体现了中国的社会主义特征。
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基本原则,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愿望,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在这方面做了很多工作,落实的也很到位。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新情况和新问题会不停地出现,改革各项政治制度,完善它们的各项功能,是当前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中国道路的发展,本身也包括政治体制的改革和完善。
第三,坚持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中国道路的发展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都是有章可循的,社会各方面的发展都有其自身的内在规律,同时中国道路的发展也应该是有法可依的,这是建设一个文明、和谐、民主、秩序、道德社会的保证,本质上它和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未来社会将是一个“自由人的联合体”是一致的,所不同的仅仅是前者尚需强制,后者主要是自觉。就中国现在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发展阶段而言,尚未达到马克思、恩格斯所设想的那个水准。因此,“依法治国”,用法律手段规范社会行为,加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努力建设一个法治国家,是当前的重要任务之一。
中国道路的建设还有很多未知领域,我们也会遇到很多新矛盾和新问题,“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是保证中国道路顺利发展,即便遇到挫折,也能最大限度减少损失的重要方法。依法治国,必须严格按照“法”的精神,切忌特事特办,更不能讲中国特色,在用法律解决问题时,不要“绕弯子”、打“擦边球”,坚持杜绝“下不为例”,真正把依法治国落到实处。
第四,坚持“四个全面”和“五大发展理念”,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社会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替代者,在马克思、恩格斯的设想中,社会主义是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发展阶段,拥有更发达的社会生产力。但是中国社会主义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旧中国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生产力水平事实上比资本主义发达国家落后很多。中国道路所包含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改革开放理论、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理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等,都是讲在现阶段要发展社会生产力。
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针对中国社会发展实际和不足,锐意进取,积极探索,提出中国道路的发展需要全面贯彻“四个全面”和“五大发展理念”,坚持“五位一体”的全面发展,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坚持宏观政策要稳、产业政策要准、微观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实、社会政策要托底的政策思路,坚持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适度扩大总需求,加强预期引导,深化创新驱动,全面做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实现,为中国道路的发展指明了努力的方向和具体的工作方法。
(三)吸收西方工商业文明的优秀成果是促进中国道路发展的重要抓手
中国道路的发展需要也应该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先进文明成果,工商业文明是迄今为止人类社会创造的最先进文明成果之一,它的优点非常突出,对中国道路的发展有借鉴价值。发端于西方的工业文明和商业文明一经结合,就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和活力,推动人类社会生产力以空前的速度向前发展,把人类社会文明程度推进到空前的高度。工商业文明注重科学技术创新,把科学技术看作是最重要的生产力,在利润最大化的刺激和激烈竞争的压力下,科技创新成果与工商业生产方式快速而紧密结合,成为从业者的第一需要,也成为一种自然和自觉的行为。工商业文明的激烈竞争,遍布整个社会生产生活领域,无远弗届,无深不达。传统工业生产方式下,整个资本主义国家几乎变成一个巨大的工厂,全体国民都卷入生产洪流之中,成为工厂工人;现代工业和信息化时代,人们都或多或少地参与到科技创新、以科技发展促生产发展中,成为现代社会激烈竞争的一分子。工商业文明以其创新和竞争为特点的生产生活方式,把人类社会发展变化从古代的以百年计为单位,推进到现在以年、月,甚至以日计为单位。
工商业文明的到来,促使资本家奔走于世界,他们的商品向世界各地倾销,遍及世界各个角落,使人类社会的“历史转变为世界历史”。工商业文明的另一个优点是,它有极强的学习、借鉴、消化、吸收能力。资本家以利润最大化和竞争获胜为目标,他们对先进科技成果和生产技术非常敏感,除了自己高度重视科技创新以外,觊觎并获取他人的先进技术也是他们孜孜以求的,为此目的他们甚至达到不择手段的程度,资本主义国家政府在这方面也往往扮演重要角色。客观上,这有利于整个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中国道路发展过程中吸取工商业文明的优点,促进自身快速进步,为中国乃至世界人民谋取最大利益。工商业文明的缺点也很明显,比如:唯利是图、人情冷漠、金钱至上、零和竞争、资源枯竭、环境污染、道德沦丧、社会失序等。中国道路的发展需要摈弃工商业文明的缺点,展现更宽广的宽容、包容、兼容胸怀,中国道路的发展追求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的理念,中国道路的发展坚持互利共赢、统筹兼顾、与人为善、与人为伴的原则。中国道路内含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基因和吸收其他各种文明的优点与长处,集中表现了它发展的特点和优点,显示它在人类社会发展历史过程中的先进性和正确性,是它自信性的基础。
三
中共十九大报告指出:“全党要更加自觉地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5]。中国道路自信在于它创造的伟大成就,也在于它优越的“源”与“流”——基于中国农耕文明的中国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和工商业文明的优点。中国道路坚持中国传统农耕文明的创新、发展、勤劳、坚韧精神,坚持中国传统文化的“仁”“和”思想,宽以待人、严于律己,推己及人、与人为善,同舟共济、共同发展;中国道路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保证人人平等享有社会发展成果。中国道路善于吸收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的成果,比如,基于西方工商业文明的重视科学技术广泛运用,重视科技和生产技术创新,重视商品质量和竞争中的优胜劣汰等方法和原则,为中国道路发展提供重要推动力。
中国道路对不同文明采取“开放包容”“兼容并蓄”“取长补短”“为我所用”的态度。中国道路是人类社会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自我建设和发展之路,这条道路实践的成功,不但对中国和中国人民意义重大,而且对于世界,尤其是发展中的落后国家也有巨大的现实参考价值,因此中国道路的成功和成果具有世界意义。中国道路借鉴和吸收不同文明成果的态度和能力,既是中国道路发展的需要和它需要承担的历史责任的要求,也是中国人民几千年发展的经验总结和历史传统。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发展历史表明,民族融合和不同文明成果间彼此学习交流与互补是中华文明发展壮大和领先于世界的重要原因之一。
中国道路借鉴和吸收人类社会创造的不同优秀文明成果,不是全盘照搬,而是批判性的借鉴和继承,即采取“扬弃”的态度,不管是对基于中国农耕文明的中华传统文化的成果,还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和西方工商业文明成果的利用均是如此。中国几千年农耕文明培育的中华民族精神,比如:热爱祖国、勤劳勇敢、团结统一、爱好和平、自强不息、以民为本、宽广博大等优秀成果,是中国道路要借鉴和吸收的,它们构成中国道路的“民族内核”,但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糟粕,比如:封建宗法制度、封建礼教与等级制度、君主专制的政治制度等,则是必须摒弃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中国道路的“基本内核”,是指导和保证中国道路健康持续快速发展的基本原则,但是中国道路也不是把它原封不动地照搬过来,而是把它与中国的实际国情有效结合起来,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中国实践。这一正确结论在中国共产党诞生早期,认识到苏俄“中心城市革命主义”不适合中国国情后,就付诸实践了,内容包括“农村包围城市”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循序渐进、自愿互利”的和平式社会主义改造理论与实践以及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为主要内容的新时期中国社会主义道路建设等。西方工商业文明的科技主导、竞争发展、创新驱动的核心理念可以在具体方法上帮助中国道路发展和始终保持活力,但是其金钱至上、人情淡漠、个人中心主义等价值观并不是建设一个美好社会的必要要素,中国道路吸纳了工商业文明的优点,又坚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以人为本、互利共赢、与人为善等价值理念,显然是对西方工商业文明价值观的超越。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设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新时期进行的一次伟大社会主义建设实践,这条道路的自信主要来自它与前人和其他道路的不同,来自它建设的伟大成功,来自它对人类历史上所有优秀文明成果的借鉴与吸收,更来自它着力构建的一种新文明形态——社会文明。与其他形式的文明形态相比,中国道路建设的社会文明形态拥有更高的社会生产力,更丰富的社会物质财富和更高程度的精神文明成就,人们的社会道德文化素质极大提高,人际关系更加和谐,社会发展更加协调,生态环境更加优美,社会资源更加节约,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社会发展成果普惠于社会所有人群。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时代,中国道路建设的社会文明形态将在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得到满足的基础上,社会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也日益健全和完善。同时,中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新的社会文明形态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在21世纪中叶把中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基础上实现。
中国道路建设的社会文明形态摒弃了其他文明形态下的所有缺点和不足,消灭了各种不公平,没有掠夺,没有剥削,更没有弱肉强食,中国道路最终实现社会公平公正,社会发展美好和谐,社会绿色环保生态。构建社会文明形态是中国道路努力建设的一个美好社会目标,也是推动中国道路发展的重要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