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秋瑾研究的新进路
2021-02-01张晓芳
张晓芳
(河南农业大学 文法学院,河南 郑州 450046)
纵观一百多年来的秋瑾研究,学界已经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其一,秋瑾生平史实已基本考订完毕,如:关于秋瑾的生年、入京时间、初抵日时间、重兴共爱会时间、加入同盟会时间、寻溪女校任教时间、是否两度居京、是否曾任教明道女校、加入光复会时间、入湘时间、入日本青山女子实践学校、交游、革命实践活动、清军围剿大通学堂、就义日期等已考订清楚。其二,整理出版了多部秋瑾诗文集、生平史料集、研究资料集等,如郭长海、郭延礼、郭君兮分别辑校的《秋瑾诗文集》,周芾堂、秋仲英、陈德和辑录的《秋瑾史料》(1981),陆象恭编著的《秋瑾年谱及传记资料》(1983),郭延礼编著的《秋瑾研究资料》(1987),郭长海、秋经武主编的《秋瑾研究资料·文献集》(2007)等。其三,对秋瑾文学创作的研究不断深入,且论著数量多,论述范围大,论述的问题也越发深刻。现阶段对秋瑾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历史和文学领域,对秋瑾生平、思想和文学创作等研究均已挖掘到位,陷入了研究瓶颈。笔者认为,当下的秋瑾研究应跳出古典文学、史学、社会学、女性文学的研究路数和研究方法,寻找新的理论支撑来推进研究继续,如从文艺视角对以秋瑾为题材的作品进行整体关照。
一、“秋瑾文艺”——新视角的提出
“秋瑾文艺”是指他人以秋瑾为题材的文艺创作,包括诗、词、文、小说、戏剧、话剧、影视作品等,对“秋瑾文艺”的讨论是秋瑾研究的自然延伸,因而对“秋瑾文艺”的整体考察具有重要的学术史意义,可为历史人物进入文艺作品提供理论指导。
目前学界对以秋瑾为题材的文艺创作的关注和研究远远不够,笔者拟从创作与研究两方面对以秋瑾为题材的文艺作品的现状作一梳理、研究。
创作方面,以秋瑾为题材的文艺创作类型多样,有诗词、文章、戏曲、小说、话剧、舞剧、影视作品等,并且随着秋瑾的重大纪念日而出现。
清末至民初是秋瑾题材文艺作品的初创阶段,且一经起步就步入了高潮。秋瑾就义后,悼念秋瑾的诗文以及以秋瑾事迹为题材的文艺作品大量涌现,在当时形成了一股“秋瑾文学”潮流,拉开了以秋瑾为题材的文艺创作的序幕。先是出现了秋瑾题材的传记及悼念性诗文,如徐自华的《秋女士历史》《鉴湖女侠秋君墓表》,吴芝英的《秋女士传》,陈去病的《鉴湖女侠秋瑾传》,陶成章的《秋瑾传》,王时泽的《秋女烈士瑾略传》,冯自由的《鉴湖女侠秋瑾》等,是最初的一批秋瑾传记或史实回忆。同时,在报刊媒体的发起下,出现了徐自华、徐蕴华、章太炎、柳亚子、王时泽、陈去病、佛奴等人撰写的祭文、哀悼诗词、挽诗、挽联、联语等,呈蔚为大观之势。在以秋瑾为题材的文艺作品中,“反应最快,数量或质量上占优势的也是戏曲”[1]。1907年距秋瑾被杀不到一个月,龙舟歌《秋女士泉台诉恨》即问世,随后出现了《六月霜传奇》《轩亭秋杂剧》《碧血碑杂剧》《苍鹰击传奇》《轩亭血传奇》《轩亭冤传奇》《皖江血传奇》《侠女魂·兵解》《秋海棠传奇》,时事新剧《娲皇魄》《斩秋瑾》,文明戏《秋瑾》,地方戏《猿狐记》等,还有小说《轩亭复活记》《碧血幕》《滑稽谈》《十年游学记》《六月霜》《中国之女铜像》等。这些艺术作品从不同角度向世人介绍了秋瑾的身世及生平重要事迹,但同时因对秋瑾形象的塑造有所歪曲和不足,无形中掩盖了她革命的事实。
1927年,伴随着秋瑾殉国纪念活动出现了以秋瑾为题材的诗文作品,绍兴、杭州、嘉兴等地先后举行了纪念大会,刊发了大量纪念秋瑾的诗文,如杭州的《秋侠殉国廿周年纪念特刊》等,这些文艺作品满怀敬意地追思了秋瑾的一生。
抗战时期,为鼓舞抗战军民,上演了一批秋瑾题材的戏曲和话剧作品,如范紫东的秦腔《秋风秋雨》(1932),夏衍的话剧《秋瑾传》(原名《自由魂》)(1936),颜一烟的话剧《秋瑾》(1940)等。作为艺术形象的秋瑾,又一次在人民心中复活,成为革命新女性的代表,具有不朽的典型意义。1942年,郭沫若作《〈娜拉〉的答案》一文,号召广大女性以秋瑾为榜样,参加妇女解放运动,投身到民族解放、社会解放的洪流中。
1949年之后,以秋瑾为题材的文艺创作依然是伴随着纪念活动的展开而出现。1957年为秋瑾就义五十周年,大陆和台湾都出现了一大批纪念文章,如阿英的《纪念秋瑾逝世五十周年》,刊发于《人民日报》;成容的《秋瑾》于1959年上演,系上海越剧院向国庆10周年的献礼剧目。此外,还有电影《秋瑾》(1953)、革命汉剧《秋瑾》(1945)、王雁改编的京剧《秋瑾传》(1960)等。
1981年和2011年分别为辛亥革命胜利70周年、100周年,出现了一批纪念秋瑾的文艺作品,如浙江省歌舞团的舞剧《秋瑾》(1981)、江苏省昆剧团的《鉴湖女侠》(1981)、电影《竞雄女侠·秋瑾》(2011)、港台影片《英雄女侠秋瑾》(2011)、杭州话剧团的《秋瑾》(2011)等戏剧、话剧、歌舞剧、影视作品等20多部文艺作品。以秋瑾为题材的小说以叶文玲的《鉴湖女侠——秋瑾》(1998)为代表,这些长篇历史小说通过对中国近现代重大历史事件的再现,真实地描绘了秋瑾波澜壮阔的一生。
研究方面,目前学界对以秋瑾为题材的文艺作品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创作于晚清至民国时期的作品,且以戏曲、小说为主。较早关注晚清至民国秋瑾题材戏曲并展开研究的首推阿英先生,他在《晚清戏曲小说目》(1954)中,著录了以秋瑾为题材的传奇杂剧7种、地方戏1种、小说3种,收录最为全面。随后编选的《晚清文学丛钞·传奇杂剧卷》(1960)一书,收录了秋瑾题材的戏曲剧本共5部。阿英在《关于秋瑾的戏曲》[2]及续文中对几部秋瑾题材的戏曲做了初步介绍。在《关于秋瑾的一部小说》[3]和《晚清小说史》中对几部秋瑾题材小说在人物形象塑造和作者的创作思想、态度等方面做了详细分析,提出文本中的秋瑾形象与现实中的秋瑾存在一定差距,原因在于“作者在当时文网上的一种有意掩饰”[4]102,这一观点被后来的研究者所继承。阿英的研究延续了古典文学从文献到文本的考察层面,其对资料的搜集和整理为后世秋瑾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据。文学史和戏曲史中,多是将秋瑾题材的戏曲、小说置于“文学改良”的时代背景下,展示小说和戏曲的近代化发展历程,如任访秋的《中国近代文学史》(1988)、郭延礼的《中国近代文学发展史》(1990)等。
1978年以来,对以秋瑾为题材的文艺作品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
一是以社会文化背景和文艺作品为切入点考察秋瑾多重形象的建构过程。如,魏绍昌以时间为线索梳理了以秋瑾为题材的文艺形态从传奇、文明戏到话剧和电影的过程,深入创作背景考察秋瑾的形象塑造[5]514-515;夏晓虹考察了夏衍的话剧《秋瑾传》及其与三个改编本之间的关系,辨析贯穿其中的“家庭革命”“女界的自由”与“政治革命”“全国人民的自由”的纠缠与此消彼长,窥见晚清到1980年代中国社会思潮演进的轨迹[6],并由晚清的“秋瑾文学”总结出秋瑾革命的内涵并未越出“男女革命”和“家庭革命”的范畴[7]。
二是从对具体作品的解读中,考察文艺作品中的秋瑾形象,不仅有单篇论文,还有论著、学位论文,如魏玉莲的系列论文运用对比手法,从《六月霜》传奇、《六月霜》小说和话剧《秋瑾传》的对比中审视了人们对秋瑾形象多元化的解读;陈平原的《中国现代小说的起点——清末民初小说研究》(2005);武园园的硕士论文《晚清秋瑾题材戏曲研究》(2017)等。
三是注重对晚清民国时期秋瑾题材作品、作家的考证。晚清民国时期的秋瑾题材文艺创作,创作者多署笔名,留下了大量考证空间,如左鹏军、李江杰、邬国义等学者对秋瑾题材戏曲的作家和作品进行了考证。
二、“秋瑾文艺”——新思路的展望
学界对“秋瑾文艺”的研究成果颇为丰硕,但也存在着研究视角集中、对1978年之后的文艺创作关注度不高等问题,缺乏对“秋瑾文艺”的整体关照。那么当下的“秋瑾文艺”研究该如何进行呢?笔者有如下思考:
首先,“秋瑾文艺”是文化生态产物,是一个集政治、文学、文化为一体的课题,尤其不是一个“纯文学”“纯艺术”研究。以秋瑾为题材的文艺创作与重大纪念活动同步发展,本身就是一个值得思考的文化现象和文学现象。因此,有必要对“秋瑾文艺”进行通盘考量,考察不同时期的文艺方针和政策对创作的影响,探究不同历史发展阶段文艺创作者对秋瑾的书写。如1930年代的《秋瑾就义》鼓词,由郑恨厂作词,何质臣、董莲枝等在曲艺界享有盛名的牌子曲名家转战南北加以传播,其中何质臣演唱的《秋瑾就义》鼓词,由高亭公司灌制成唱片,得以流传至今。《秋瑾就义》鼓词叙写了秋瑾的革命事迹,直接以“烈士”来称赞秋瑾,高度赞扬了她所从事的“推倒满清”的民族革命事业。何质臣的演唱,吐字清晰,嗓音亮敞,情感充沛,节奏感把握得好,因而具有不错的视听效果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一度产生了广泛影响,上海教育局还颁布训令,助推了《秋瑾就义》鼓词在校园的传播:
训令
上海市教育局训令教字一二五九九号:令各学校、社教机关(不另行文):准教育部社会教育司函转令酌量购置百代公司灌制“总理蒙难”“秋瑾就义”两种大鼓唱片。[8]3
此外,据1934年的《青岛市政府市政公报》[9]46-47可知,青岛市政府也下令社会各界购买《总理蒙难》和《秋瑾就义》鼓词的唱片。由此可见,当时鼓词依然发挥着化民训俗的政治功用。《秋瑾就义》鼓词得以广泛传播的原因一方面在于中日民族矛盾的激化,存在反抗和抵御外族侵略的需要;另一方面也离不开国民政府的舆论导向,由此可见,文艺作品的创作、传播与政治因素紧密相关。
其次,学界对以秋瑾为题材的文艺作品的研究远远滞后,显现出创作与研究严重脱节的现状,且研究者大多着眼于晚清民国时期以秋瑾为题材的文艺创作,对1949年之后秋瑾文艺创作的关注远远不够。在秋瑾就义五十、一百周年,辛亥革命胜利七十、一百周年之际,出现了大量以秋瑾为题材的文艺作品,这批作品有着较高的艺术水准但却鲜有学者关注。以戏剧作品为例,徐培军与卫震华编创的越剧《鉴湖碧血》荣获“首届上海戏剧节”剧本类一等奖,作家们立足于新的时代坐标,对秋瑾的事迹及革命活动进行了一番重新编排,使之具有了新的意义。青年剧作家余青峰编创的大型史诗绍剧《秋瑾》,以其特有的诗意风格在秋瑾题材戏曲中占有一定的地位。该剧是为纪念秋瑾就义一百周年而作,在浙江省第十届戏剧节展演中一举斩获剧目奖、优秀表演奖、唱腔设计奖、舞美设计及化妆造型设计类等多项大奖,骄人的成绩显示了该剧的不凡。由安徽省黄梅戏剧院演出的黄梅戏《风雨丽人行》独辟蹊径、浓墨重彩地叙写了秋瑾的好友吴芝英、徐淑华甘冒生命危险为其修坟立碑的壮举,获奖无数: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黄梅戏艺术年”优秀剧目奖、“繁荣黄梅戏艺术事业突出贡献奖”,其剧本获得“田汉戏剧奖”创作二等奖。此外还有李莉创作的大型越剧《秋色渐浓》等剧目。这些艺术作品尽管在作家的个人创作史、剧种的发展史及演出中占有重要地位,但却没有被纳入学界对秋瑾的研究范围,创作与演出繁荣的背后是研究的脱节。
以秋瑾为题材的文艺创作是伴随着对秋瑾及秋瑾本人的文艺创作的研究而不断发展和变化的,秋瑾的生平、思想、创作被不断地解读和发现的研究历程,源源不断地为文艺创作提供思想动力支撑。黄宗江创作的现代京剧《风雨千秋》为抒情剧诗,有着悲壮的抒情风格。这悲壮的艺术风格离不开剧作家炽热的情感、娴熟的文学技巧和深厚的文学功底。剧作家以诗人的眼光发现了蕴含于秋瑾身上的诗性光芒,以散文诗来结撰全篇。秋瑾的一生是诗意的一生,作为一名女诗人,她有着敏捷的才思和丰富的情感,她短暂的一生中共创作了两百多首诗作,被誉为“革命女诗人”,秋瑾后期的诗歌风格以苍凉悲壮为主。秋瑾的诗人气质贯穿于剧作始终,再加上秋瑾就义事件本身带有的悲剧色彩,影响了剧作的整体艺术风格。相较于《风雨千秋》抒情诗般的艺术风格,《鉴湖女侠》以高度写实的艺术手法,截取秋瑾一生中的重要事迹来展现其为革命事业而献身的崇高精神。秋瑾留学日本期间救助了被遗弃的蔡爱兰,这名蔡姓女子确有其人。据秋瑾给秋誉章的信所知:“于近日归家一行,并携有一蔡姓女子,因其人为是夫所弃,人复老实无用,非妹援手,实无依靠,故在东京为其筹款归国。……”[10]110这一蔡姓女子后来跟随秋瑾参加革命活动,剧作者对这一情节大肆渲染,秋瑾被捕牺牲前,向蔡爱兰袒露自己“为国家,把身献,甘洒热血无所憾,虽死犹生含笑九泉”的志愿,蔡爱兰当即表示“你未竟的事业我承担”[11]259,表达了革命事业后继有人。同时贯穿全剧的还有史向清这一人物,史向清实则影射现实中的胡道南,剧作中秋瑾剪断了留日同乡史向清的辫子,引发了史向清的报复,这一安排不是无的放矢,而是根据社会上广为流传的胡道南告密一事叙写而成,由此可见剧作者读史的功夫。
剧作家在创作过程中,先要从史料和研究资料入手,寻找历史人物秋瑾的生平信息和活动行迹,对人物的解读往往吸收了最新的研究成果,因而从某种意义上讲,以秋瑾为题材的文艺创作是秋瑾研究的延续,应纳入秋瑾研究的成果中来,应当引起研究者的重视。
最后,秋瑾自己的创作与他人以秋瑾为题材的创作应结合起来进行研究而非“各自为战”,秋瑾创作的文学作品与以秋瑾为题材的文艺作品在艺术手法、表现形式、人物形象塑造上都有可开拓的空间,在文学书写与社会变革上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余青峰创作的《秋瑾》被冠以“大型史诗绍剧”之名,其“史诗”的特色正是通过语言的诗化体现出来,同时也是秋瑾诗意人生的体现。剧中多处化用秋瑾的诗文作品融入戏剧情节当中,为叙事和抒情服务,如,当贵福询问秋瑾为何不在家安享清福时,秋瑾以“祖国陆沉人有责,天涯漂泊我无家。如今这大通么,便是我秋瑾之家”[12]109来作答;秋瑾拔刀舞剑时所唱《宝刀歌》:“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弃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12]110这些诗作强化了剧作的文学性,且于秋瑾之口自然流露,是对秋瑾个性、心迹的自然烘托。在前后呼应的序曲和尾曲中,同样化用了秋瑾《敬告姊妹篇》的语段:“花儿朵儿,扎的镶的戴着,绸儿缎儿,滚的盘的穿着;白粉儿红脂儿抹着,生儿依傍男子,吃的穿的靠着。身儿啊,柔柔顺顺地媚着,气儿啊,闷闷憋憋地受着;泪珠儿,幽幽怨怨地滴着,生活儿,巴巴结结地做着;半生的牛马啊,一世的囚徒。”[13]139这段文字言说了女性所遭受的不平等,除了在序曲和尾声中出现外,还出现在秋瑾、徐自华拿到油墨未干的《中国女报》时情不自禁的感叹,不仅如此,还谱之以曲,用戏曲的形式演唱了出来。
三、结语
21世纪,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文艺观依然是文艺创作的指导方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14]55。为了妇女的解放及全国人民的解放,秋瑾甘愿献出自己的宝贵生命,因而不断地被后人纪念,她的事迹不断地被人们以各种形式叙写。“秋瑾文艺”是社会主义文艺的一部分,20世纪80年代以来,关于秋瑾的传记共有五六十部,以秋瑾为题材的戏剧作品共有二三十部,不止传记和戏剧,还有诗文、小说、话剧等文艺形式,对秋瑾题材文艺作品的形式特征、艺术手法和风格倾向等展开研究,探讨秋瑾题材文艺的创作机制和表现方式是“秋瑾文艺”研究的重要内容。秋瑾形象的变迁受到政治环境和社会舆论的影响,同时与文艺作品对秋瑾形象的塑造也不无关系。因此,从文艺视角研究秋瑾形象的变迁,探究同一时代不同的书写模式以及同一文体在不同时代的书写变迁等,深入细致地审视不同时期“秋瑾文艺”的发展,从理论和现实意义出发对“秋瑾文艺”进行系统总结,是当下秋瑾研究的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