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言二拍”中传统士人形象的现代意义

2021-02-01张艳华

关键词:士人传统

张艳华

“三言二拍”成书于社会经济和政治都处于转折点的明代中后期,是我国古代白话短篇小说的经典之作,在明代话本与拟话本小说中成就最高。“三言”,即冯梦龙编著的《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三部小说集的总称,每集收录小说40篇,共120篇,绝大部分为改编。“二拍”是指凌濛初在崇祯元年到崇祯五年创作的小说集《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每集40篇,共80篇(其中有1篇杂剧,1篇重复,故实有78篇)。

一、“三言二拍”中的传统士人形象

“三言二拍”用通俗生动的语言向我们展示了真实、矛盾复杂的明代社会,描写了形形色色的人群,塑造了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其中士人形象十分突出。在近200篇的小说中,约有160篇都描写到士人形象,多角度、多侧面地表现了当时明代的社会状况及明代士人的风貌。其中有不少作品的题材取自前代,作者借明人之情之理之生活改编而来,也有不少作品直接写明代士人。

中国的“士”的概念古已有之,自从孔子以来便形成了一个连续不断的传统,士“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1],“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1]104士人的精神风貌最能反映一个时代的特征,而士人更是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康熙字典》称“士”为“四民士为首”[2]。《辞海》上对“士”的解释是“古代统治阶级中次于卿大夫的一个阶层,如士大夫;旧时指读书人,如士子等。”[3]《汉书·食货志》中说:“学以居位曰士。”[4]《礼记·曲礼》中说:“列国之大夫,入天子之国,曰某士。”[5]由此可见,“士”作为一种身份来讲,更多的是指四民中地位最高的一个阶层,包括在朝为官的士大夫以及尚未获得功名的读书人在内,皆可称其为“士”。

传统社会中“士农工商”,士人居四民之首,其地位与作用可见一斑,他们的精英地位使得他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追求一直是世风所向。“三言二拍”作为市井文学的代表自然也塑造了一批为正统社会所赞美的传统士人形象,如知恩图报的鲜于同、舍命全交的羊角哀、破琴绝弦的俞伯牙、忠臣烈士沈炼,优雅浪漫的秦少游等。他们真挚的爱国之情、他们感恩的心灵、他们珍贵的友谊、他们的优雅浪漫,超越了世俗的局限,这些普通士人所具有的典范的精神品格在小说中得以高扬,产生出一种动人心弦的力量。

二、小说中传统士人精神品格的具体体现

(一)忠君爱国

受传统封建等级社会思想意识影响,“三言二拍”作者在叙事中充分彰显忠以奉上、忠君爱国的忠观念。中国古代士人往往“以研习儒学经典为手段,以参与政治为最佳生活选择,以道德修习和实现‘内圣外王’理想为最佳人生设计”[6]。他们极度崇拜以君、父为代表的社会政治权威,在个人道德修养上“崇圣”,在社会行为上主张追循“王道”理想。他们有着崇高的社会政治理想和道德精神,更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献身精神。如《沈小霞相会出师表》中塑造的沈炼,即传统士人中忠君爱国的典型形象。小说开篇先行描写严嵩党派的势力、狠辣与专横,作为反抗者的艰难可想而知。但此时的沈炼出场了,他忠贞、悲悯、刚毅、果敢。小说中的沈炼有文经武纬之才,济世安民之志。他也同多数文人一样,希望通过科举走上仕途从而施展自己的抱负,但嫉恶如仇的性格可能注定了他不适合当一名政治家。他生性伉直,不肯阿谀奉迎,在公宴上为马给事打抱不平,沈炼“揎袖而起,抢那只巨觥在手”,“声色俱厉”地表明自己无所畏惧,“揪了严世蕃的耳朵灌去”,然后“掷杯于案,一般呵呵大笑”[7]431-432。沈炼的英勇潇洒让人大快人心。严世蕃愕然,而后装醉辞去,马给事与一众官员更是“面如土色”“到替他捏两把汗”[7]431-432。他明知严氏父子“朝廷宠信甚固”,“言而无益”,也要奏他一本,上书招来的是“重打一百,发去口外为民”[7]431-432。到了保安,他依然故我,面对面地上书揭发严党杨顺祸国殃民的罪行,最后被设计谋害致死。小说作者以高度的政治热情歌颂了沈炼的反权奸的斗争,塑造了一位大义凛然,嫉恶如仇,不计个人利害安危而百折不挠的忠君爱国的英雄人物形象。

此外,《游酆都胡母迪吟诗》通过胡母迪游酆都的所见所闻,颂赞忠良,抨击奸佞。褒扬了精忠报国的岳飞、一门忠孝的文天祥,抨击了卖国求荣的秦桧等奸臣。《闹阴司司马貌断狱》情节类似,描述书生司马貌醉酒后写了《怨词》指责天道不公,阎罗将他拘到地府,责令他在六个时辰内审结汉初屈杀忠臣等四宗积案。司马貌以忠佞为判,予以果报,充分肯定了“忠节无比”的彭越、“忠言”进谏的蒯通、“尽忠刘家”的纪信、“忠勇”的樊哙等,使忠臣得以好报,而残害忠良者受到恶报。小说虽然描绘了一个幻想的天地,让主人公作了虚幻的道德的最后审判,但我们从中也不难看出,作者始终强调忠君。君是国家的代表,所以忠君在一定程度上也就表现为忠于国家,而忠君爱国是传统士人最本质的精神追求。

(二)知恩图报

鸦有反哺之义,羊知跪乳之恩;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尽管施恩者未必是要求得回报,但是受人恩惠却是无论如何不能遗忘的,这是做人的最起码的道德品质。知恩图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更是士人精神之所在。《喻世明言》卷7《羊角哀舍命全交》讲的就是一对异姓兄弟知恩图报的感人肺腑故事。故事说的是春秋时名士左伯桃生不逢时,“养成济世之才,学就安民之业”[7]78,却年近四旬未曾出仕。后来听说楚元王崇仁重道,招贤纳士,遂前往投奔,路遇另一文士羊角哀。两人情投意合,遂结为异性兄弟,共同投奔楚元王。谁知风雪载途,又食水将尽,只够一人独活。左伯桃为成全羊角哀,把食水衣物偷偷留与羊角哀,自己却在枯木中冻馁而死。后来羊角哀终于到达楚国,拜为中大夫,厚葬左伯桃。但是夜里羊角哀却梦到左伯桃前来哭诉,说因墓地与荆轲墓相邻,被荆轲欺凌甚苦。为报义兄施衣让食之恩,羊角哀自刎而死,助左伯桃打败了荆轲,也成就了一段异性兄弟的千古佳话。

“羊左之交”千百年以来一直被人称颂,“鸡黍之交”同样感人肺腑。《喻世明言》卷16《范巨卿鸡黍生死交》中生动刻画了张元伯与范巨卿的生死之交。两人都是到洛阳应试的秀才,在一间旅舍中张元伯遇到了奄奄待毙的范巨卿,元伯随即央人请医用药调治,尽力相救,巨卿渐渐康复。虽然两人都误了考期,但他们都不介意,并结为兄弟,相约次年重阳节再聚于张元伯家中。元伯具鸡黍以待,从早候至夜间,却只迎到了巨卿的鬼魂。原来是巨卿为了不失信于救命恩人元伯,以身相殉,让鬼魂驾着阴风来赴鸡黍之约。这种超现实方式的相见已然让人为之动容。而现实中的元伯却不远千里奔丧吊唁,同样把个人生死置之度外,以身殉友。这是对恩德友情最动人的报答。

如果说“羊左之交”“鸡黍之交”都有极度理想化的影子,那《警世通言》卷18《老门生三世报恩》则充满了现实色彩。故事讲述的是饱学之士鲜于同八岁举神童,“胸藏万卷,笔扫千军”[8]203,但却仕途淹蹇,57岁时被爱少贱老的蒯遇时屡屡错取,从此一帆风顺,官运亨通。鲜于同为人至诚,知恩必报,虽然恩公蒯遇时曾经刻意不举鲜于同,但鲜于同却不忘蒯氏提携之恩,在蒯遇时下狱时一力周旋,使其被从轻发落。在蒯遇时家官司缠身时挺身而出,秉公断案,并亲自教授其孙,资助读书应试,后其孙终高中。鲜于同不忘恩公无意的举拔,其对恩公的回报至诚动人。

(三)重情重义

重情重义、真情相倾是文人士大夫的传统品格。《醒世恒言》卷1《两县令竞义婚孤女》讲述高县令和钟离县令心存为官之善,重情重义,竭力为孤女月香撮合婚姻的故事。月香的父亲石璧是一个清正的好官,单吃德化县中一口水,听讼明决,政简刑清,民安盗息。因一夜仓中失火,烧损官粮千馀石,石璧被削职并要求赔偿,而将家私变卖也未尽其半,于狱中郁病而死,而十岁的月香和十六岁的养娘也被判官卖。好在曾受过石璧活命之恩的贾昌买下月香和养娘,在家好好供奉。贾昌是生意人,经常不在家,贾昌之妻又不甚贤惠,又将月香与养娘变卖,养娘被卖给了张家外甥,月香被卖给了钟离义衙内做陪嫁丫鬟。在月香睹物思情时,得以对钟离义诉说心事。钟离义就与原本要结为亲家的高大尹商量延后嫁娶之期,先为月香择婿。高大尹听闻施义举欲为儿子求娶孤女月香,最后钟离义将月香嫁给了高大尹的次子,自己的女儿嫁给高大尹的长子。如果说贾昌是知恩图报的善人,那么两位县令争着抚养一个清廉县官的遗孤,充分显示了士人超越世俗的真情与奉献。

《醒世恒言》卷2《三孝廉让产立高名》写的是三兄弟友爱相亲的故事。故事发生在东汉光武年间,在会稽郡有许家三兄弟,父母早逝,家里留下了一些田产,兄长许武白天带着仆从耕作,晚上给弟弟讲书。为了更好地照顾教诲两个年幼的弟弟,他拒绝娶妻。许武的孝廉名号传到皇帝耳中,便下达诏命,让许武入朝为官。几年后因担心两个弟弟,便辞官归乡。许武回乡后知道两个弟弟并没有荒废学业,家事也比以前好了许多,感到非常欣慰。先为两弟弟定亲,后自己娶妻,同时要求与两兄弟分家。令人惊讶的是,一向德行非常好的许武在分家时居然全无谦让之心,大有欺凌之意。众人甚是不平,但是两个弟弟却全以孝悌为重,以为理之当然,绝无半点不平。于是乡民觉得许武两个弟弟不与兄长争利,重义轻财,是真的孝廉。当许武的两个弟弟被皇帝征召,做到九卿的高位时,许武劝他们急流勇退。二人归家,许武宴请乡亲父老,告知自己年少成名,压了自己弟弟们的风头,只有出此下策才能让自己的弟弟发挥他们的才能。现在希望将田产归还给两个弟弟,至此,众人才明白许武先时析产的一片苦心。三兄弟对田产交相推让,许武将所得良田之半立为义庄,以赡乡里,两兄弟也都各出田产相助。在那样一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三兄弟都能友爱相亲、兄友弟恭、重义而轻财,均举孝廉实在难能可贵。

《警世通言》卷1《俞伯牙摔琴谢知音》更是家喻户晓,故事讲了身居上位的俞伯牙从小就酷爱音乐,他弹起琴来,琴声优美动听,犹如高山流水一般。有一天,俞伯牙遇到樵夫钟子期,钟子期感叹俞伯牙的音乐“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这就是著名的“高山流水”。二人成为超越贫富贵贱的知音。钟子期死后,俞伯牙沉痛至深,摔琴绝弹,认为世上已无知音,便把唯一的爱好也抛却了,这样超越功利、地位的真情怎能不让人动容!

(四)优雅浪漫

即使在世态纷繁、物欲膨胀的社会中,士人作为文化的创造者和传承者,依然不断地演绎和实践着中国文化的优雅。我们仔细阅读“三言二拍”中关于士人的描写,就会发现他们仍然保持着那份优雅浪漫的艺术情怀。他们常常邀三五好友或于春暖花开之日,或于秋高气爽之时,赏清风明月,观自然风光,感生命之乐,抒己之怀抱。或是吟诗联对,尽展真才实学。

《醒世恒言》卷11《苏小妹三难新郎》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古灵精怪的苏小妹在新婚之夜题写三首诗句,要求少游作答,答对方准进入洞房,否则罚在外厢读书三个月。第一首诗:“铜铁投洪冶,蝼蚁上粉墙。阴阳无二义,天地我中央。”[9]164-165少游知是苏小妹嘲笑他假扮化缘道人一事,于是答诗“化工何意把春催?缘到名园花自开。道是东风原有主,人人不敢上花台。”[9]164-165第二首诗:“强爷胜祖有施为,凿壁偷光夜读书。缝线路中常忆母,老翁终日倚门闾。”[9]164-165少游轻松猜出四人分别是孙权、孔明、子思和太公望。第三题为对联“闭门推出窗前月”[9]164-165,少游在东坡的启发下答出“投石冲开水底天”[9]164-165。少游绝非浪得虚名之辈,凭借才思,闯过三关,与苏小妹共度良宵。别样的闯关游戏透露出十足的优雅浪漫,小说固然是展示了苏小妹的才情,但同时也表现出是士人的真才实学赢得了女子的芳心。《警世通言》卷29《宿香亭张浩遇莺莺》中的张浩在桃李正芳、牡丹花放的仲春时节,“喜园馆新成,花木茂盛,一日,邀山甫闲步其中,行至宿香亭共坐。”[8]376饮酒赋诗,偶遇前来观赏牡丹的莺莺,遂订下百年之好。赏景游玩、吟诗作赋、偶遇爱情应该是士人特有的优雅浪漫。

小说中的士人固然享受世俗的物质生活,但精神生活方面,他们吟诗作对、游玩赏景、竞才斗识,将生活细节艺术化,追求一种浪漫情怀与优雅人生的呈现。

三、传统士人精神品格的现代意义

(一)弘扬爱国精神

“忠君爱国”是传统士人最重要的精神品格。在中国古代社会,君不仅是指某个个体存在,也含有国家之意,所以忠君在某种角度上就是爱国。传统士人所表现出的在天下安宁时与奸臣权相的斗争,如沈炼;或是在民族矛盾激烈时为反抗异族侵略而慷慨赴死,如文天祥,都是他们爱国精神的最直接体现。千百年来,传统士人以责无旁贷的担当精神铸就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正是有一代又一代勇于担当的爱国士人的存在,才使我们的中华文化得以薪火相传。也正是因为我们祖辈都接受爱国传统教育,我们才能克服重重困难,冲破各种障碍,中华民族才能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习近平总书记曾说:“爱国,是人世间最深层、最持久的情感,是一个人立德之源、立功之本。”[10]生为中国人,死为中国魂,爱国是一种自发的、自然的感情,是一种深入人心的归属感。当代知识分子弘扬爱国精神,必须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把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伟业,让个人梦想与中国梦同频共振。孔子曾经说:“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1]150弘扬爱国精神必须要有责无旁贷的担当情怀,培育家国情怀,以“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精神为勉励,立足当下,奋力前进,把爱国情、强国志融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中去。勇担民族复兴大任,不负时代使命,做新时代的奋斗者。

(二)拥有感恩之心

饮水思源、知恩图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更是士人的精神之所在。“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来而不往非礼也”,这些话语无不在告诉世人,要做一个学会感恩的人,这其实就是一种最朴实的感恩文化。对于施恩者来说,可以不要求对方给予回报,但对于受惠者来说,却应永远记住对方的好,要常怀一颗感恩之心,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以某种方式加以回报。老门生三世报恩是鲜于同全力报答恩师的知遇之恩,羊角哀舍命全交是羊角哀舍命帮助死去朋友摆脱欺凌,竭力报答朋友的忠义之恩,范巨卿以死践张元伯的鸡黍之约是全力报答朋友的信义之恩,……在我们现今的社会中,或许早已不需要像羊角哀、范巨卿那样用一种决绝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感恩之情,但从他们的身上我们依旧能学到很多。感恩是一种生活的态度,感恩也是对他人的尊重。应该说感恩是一种情操,一种境界,一种素质,作为当今的知识分子,我们要常怀感恩之心,感恩社会,回报社会。

(三)彰显真情厚谊

俞伯牙对钟子期的真情相倾让我们见证了超越贫富贵贱的知音情谊的伟大。两县令竞义婚孤女,让我们感受到了超越世俗的仁爱助人的精神。三孝廉让产立高名的故事让我们感受到了亲情的无私与伟大,故事主题是宣扬孝廉,但作者本意应不只于此。故事结尾诗:“古人分产成弟名,今人分产但嚣争。古人自污为孝义,今人自污争微利。孝义名高身并荣,微利相争家共倾。”[9]21句句将“今人”与“古人”相比,即使在当下,依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传统士人重情重义的优良传统一直是我们中华民族不可或缺的元素。“情比天高,义比海深”,在千百年的传承中经久不衰,无疑是彰显了情义的可贵。在当今的社会,或许人们认为“情义”二字是建立在利益之上的,甚至怀疑真情厚谊的真实存在,然而在抗洪抢险中,在抗震救灾中,在抗击疫情中,“情义”二字是连接人与人的纽带,是生命垂危时的精神支柱。习近平总书记在2017年春节团拜会上的讲话提到:“中华民族历来重真情、尚大义。……当今社会快速变化,人们为工作废寝忘食,为生计奔走四方,但不能忘了人间真情,不要在遥远的距离中割断了真情,不要在日常的忙碌中遗忘了真情,不要在日夜的拼搏中忽略了真情。”[11]

(四)崇尚优雅人生

优雅是文化的体现。传统士人的优雅不仅在于他们有着优雅的人格,还在于他们有着发现美的眼睛,在于他们以审美的眼光来看待万事万物。他们崇尚自然之美,在自然之美中塑造美好人生,用高尚的情趣和审美的眼光感受生活中的美,从而更好地诠释生命的意义与价值。追寻传统士人优雅浪漫的生活艺术,对于当下的我们也有着重要启示。在当今快节奏的生活中,我们应该学习传统士人用心感受生活,发现生活的美,感受生活的幸福;我们应该学习传统士人在琴棋书画中修炼自己,在诗词歌赋中陶冶自己,在生活中体会内心的丰盈与人格的高贵;我们应该学习传统士人在困难中能够坦然面对一切,通过丰富多彩的精神活动调适自己,呵护心灵。

总而言之,作为中国古典短篇白话小说巅峰之作的“三言二拍”,在小说中塑造了一批忠君爱国、崇仁尚义、知恩图报、优雅浪漫的士人形象,真实地反映了那个时代传统士人的生活、心态和优秀品质,完美演绎和实践了中国文化所固有的精神品格,这种精神品格对于现代社会弘扬爱国精神、树立正确人生观、培养高尚人格依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猜你喜欢

士人传统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在传统与创新中寻求制衡点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郑国明 立足传统 再造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论陶渊明对诸葛亮的接受——兼及士人仕隐之间的矛盾与彷徨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文献视域中的中国古代“行乐”观念及园林行乐生活
明朝的区域来源、政权性格与“江浙士人”
君子制义与两汉士人的政治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