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核心素养视域下学生“数感”的培育路径

2021-01-31惠州市望江小学李燕芳

师道(教研) 2021年4期
关键词:直尺数感知识点

文/惠州市望江小学 李燕芳

小学生的“数感”培养不但是小学阶段的重要教学目的,而且也是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培养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在小学阶段,教师应该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发展学生在数学方面的感知能力,引导他们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身边的数学现象,并且能从数学的角度去分析有关的问题。

一、生活中启蒙“数感”

教师应该充分尊重教材的编写,对教学内容和情境进行灵活地设计,在课堂上创造适合学生学习的氛围,最终达到让学生能够使用积累的经验和所学的知识去感知、探索这个世界的目的,并从中收获更多数学带来的乐趣,发掘更多有关数学的体验。

生活中的数学知识随处可见,比如课本上“克和千克的认知”这一知识点,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和父母一起去菜场或者超市的生鲜区观察日常购买的食物是用什么单位计数的,也可以去到零食区观察一下自己喜爱的零食上标注的质量单位。这种针对知识点设置的课外体验情境,能让学生直接地观察和感受到什么是千克、什么是克,并通过实际的生活体验学习千克和克的使用范围。

除了生活体验情境的设置外,教师还可以在课堂上进行一组活动,让学生真实地感知千克的质量状态。可以准备一些水果和大米,还有称,通过数量和实际称重,让学生真实感知1 千克的重量。最后,和学生一起复习整个学习过程,引导学生对学习过程进行总结,表达出自己对千克和克的真实感觉。

二、合作学习中领悟“数感”

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是除了教师课堂授课之外,学生获取知识的一种重要途径。教师应该多创造一些合适的教学情境,用来培养和锻炼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尤其是合作学习,学生在教学情境内进行合作学习,可以锻炼合作学习的能力,在合作探讨的过程中加强思考,提升沟通交流的水平。当然,让学生进行自主合作学习,不代表教师完全不参与其中。在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时,在必要的时刻教师需要进行积极引导,帮助学生投入其中,让他们在交流探讨中能得到有关数学的启发,在不断地探讨过程中补充合作成员遗漏的知识点,学会倾听并进行正确分析。这种合作学习的过程,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活跃他们的思维,并且丰富他们对数学的认知,由此对“数感”有更深层次的领悟。

比如,教师在教学“米和厘米的认知”中,可以提前要求学生带上直尺。在课堂上,教师先向学生介绍和展示直尺这类用于测量长度的工具,让学生对直尺进行观察,并讲解直尺的构造和基本的用法。然后可以让学生进行分组式的合作讨论,因为每位学生带来的直尺长度不同,所以他们的交流讨论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这时教师就应该参与其中进行指导。指导学生在不同长度的直尺中找出它们的共同点——如刻度,直尺虽然有不同的长度,但每一把直尺上的刻度却是相同的,直尺不同的长度就是由每把直尺上刻度数量的多少决定的。

三、探究中强化“数感”

数学这门学科的学习,需要经过一个长期的积累。知识积累的过程就是将学到的知识、实际生活经验和遇到的问题联系起来并进行解决的过程。通过这个过程,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并将知识进行内化,转化为自己的知识体系。在知识积累的过程中,学生也可以通过解决问题来对“数感”进行强化,以此形成正确的数感。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根据不同的数学知识点来设计不同的教学情境,引领学生参与其中。学生在教学情境中可以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和数学联系起来,发现它们之间的内在关系,指导学生去探索发生的数学现象,研究发生的数学问题。最后再用恰当的方式对这些数学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并对结果进行合理及正确的判断。这样一个探究过程,不但能够帮助学生建立培养“数感”,还能在过程中对学生已经拥有的“数感”进行强化。

猜你喜欢

直尺数感知识点
浅谈构建数学模型,建立千以内数的数感
一张图知识点
一张图知识点
第四页 知识点 歼轰-7A
借助直尺和三角板解题
一样长吗?
三角板“牵手”直尺
关于G20 的知识点
直尺计算器
探究初中生数感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