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全五育”: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的新样态

2021-01-31深圳市龙岗区麓城外国语小学邬丽萍黄帼夫

师道(教研) 2021年4期
关键词:五育课程体系劳动

文/ 深圳市龙岗区麓城外国语小学 邬丽萍 黄帼夫

当前,我国劳动课程面临着课程地位不明、课程内容缺乏系统性和时代性、课程设置不连贯、课程实施方式不兼容等诸多问题。麓城外国语小学构建的“三全五育”课程体系中,“三全”指家校社三位一体全方面协同育人,“五育”指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健体、以劳育美的以劳育带动五育融合的育人理念。该体系以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劳动精神、劳动品质、劳动习惯为课程目标,统整家庭、学校和社会资源,以家庭教育为基础,以学校教育为主导,以社会教育为支持,开辟家、校、社会三位一体的劳动教育渠道,采用小导师制、体验式学习和项目式学习三种学习类型,促进五育相互渗透产生最大化的有机效应,这不仅拓宽了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的视野,而且为推进小学劳动教育常态化实施提供了方向和策略。

一、构建“三全五育”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一)明确定位劳动教育的目标

《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劳动教育的总目标是使学生具有必备的劳动能力、培育积极的劳动精神与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品质。根据总体目标,我们确定“五育”为育人目标,即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健体、以劳育美。课程目标为培养学生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劳动精神、劳动品质、劳动习惯。

(二)遵循课程理念,构建个性化课程

以“基础课程+日常素养课程+‘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实践基地课程+跨校协同课程”为特色的课程体系,是时代变革的需要,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需要,回应了小学劳动教育被淡化、软化、弱化的现实问题。

(三)统整“家校社”资源,确定课程内容

1.基础课程体现劳动价值。遵循教育规律,强化综合实践,搭建了基础课程《尚美“乐”劳动》。一至六年级的师生从“生活、生产和服务性”三个维度选择课程内容,编写了六个学段的教师用书和学生用书。基础课程同时也是我们的必修课程,每周开设不少于1 课时。采用“五育融合”与“家校社”三位一体育人模式,让学生动手实践,培养学生正确劳动价值观和良好劳动品质。

2.“学科+”课程以一育带动五育。学校常规课程更应从多方面融入劳动教育,让“劳”在常态化的教育教学中得以渗透、落实。“学科+”课程主要包括“文科+劳动观念与态度的培养”“理科+ 强化劳动与职业技能的培养”“艺术+ 工艺与产品设计能力的培养”。

3.日常素养课程培养学生的劳动素质。日常素养课程主要包括儿童教养、自理教育、岗位体验。注重学生的教养,对学生的成长给予科学的建议与指导。每日进行教室、地贴、书柜的清洁,午餐管理、照顾班级绿植,教育孩子们关心班集体、关爱生命、热爱自然。

4.活动课程尊重劳动创造。活动课程主要包括快乐成长展能活动、寒暑假家本课程、节庆日主题式教育活动、家长讲师进课堂等活动。

孩子们通过展能活动身心参与,手脑并用,面对真实问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了劳动效率;根据传统节日开展主题教育活动;邀请不同职业的家长走进学校开展课程,让学生体验不同职业的劳动性质,体会劳动的价值与乐趣,实现了家校协同育人;结合五育融合,利用项目式学习的方式开展寒暑假家本课程。

5.实践基地课程创新实践能力。以“做中学”理念为指导,校内建设绿色农耕研究所、少年邮局、快乐农耕基地等实践基地。校外建设南方红旗农庄、仙湖植物园等劳动实践基地。

利用校内外综合实践基地,为学生劳动实践提供条件支持。通过“家校社”三位一体的劳动教育大环境,构建立体化实践大课堂。并构建“家校—社区—社会”三层进阶劳动教育模式。即家校是“社会准备课室”,社区是“准社会课室”,社会为真实的“社会课室”。

6.跨校协同课程创新培养模式。基于学校牵头的共同体项目,跟多所学校一起紧跟科技发展和产业变革,创新劳动教育内容、途径和方式。利用信息技术实现线上线下的联合互动,开发一系列跨校协同课程。6 所学校的24 位老师面向60位学生以农耕园种植活动为载体,用项目式学习的方式将国家课程与劳动教育相融合。在活动中,关注学生劳动过程中的体验和感悟,解决耕种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关注不同地域不同植物的生长,引导学生感受农耕的艰辛和收获的快乐,实现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目的。

二、学习方式变革,多元课程释放学习力

实践策略方面,让学生在“小先生”理念的引导下,从接受知识与技能转变为运用知识与技能,通过生活、生产、服务性劳动实践,强化学生社会角色的自我认同。

1.小导师制。“小导师制”是一种即知即传的学生发展策略,学生当小老师,利用获得新知的学生教授未识的学生或成人,进一步建构所学知识。

2.体验式学习。结合学生不同阶段的学习与成长需求,采取公益服务劳动、研学旅行、顶岗实习等方式,引导学生以体验式的方式积极学工学农,从而增长劳动技能、磨炼劳动本领与意志。

3.项目式学习。学校针对不同年龄和学习阶段的学生,开展项目式学习的劳动教育活动。让学生通过项目式的学习方式,进行科学探究、发现解决问题,在掌握劳动知识与技能、培养劳动意识和习惯的基础上培养其发现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多元评价,促进劳动教育高质量开展

为了让学生养成自立自律的习惯,将学生劳动素养评价融入到学校综合素养评价体系,具有四大鲜明特点:一是劳动过程记录;二是积分打卡;三是过程性激励;四是多元化评价。以质性评价统整、取代量化评价,评价的功能由侧重甄别转向侧重发展;既重视学生在评价中的个性化反映方式,又倡导让学生在评价中学会合作;强调评价问题的真实性、客观性;评价不仅重视学生的学习结果而且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

猜你喜欢

五育课程体系劳动
五育并举,协同育人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坚持五育并举,引领学校未来发展
五育并举 德润童心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五育并举”下家校社资源整合的价值意义
高职Java程序设计课程体系建设思考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热爱劳动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