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竹文化”音乐元素在古诗教学中的运用和注意事项
2021-01-31广州市番禺区傍江东小学古健玲
文/ 广州市番禺区傍江东小学 古健玲
“丝竹”指奏乐的声音。因为古代的乐器只有两种材料制作,比如笛子、笙箫等都是竹子做的,另外的就是有带弦的乐器,比如古筝等,弦也可称作丝,所以是民族弦乐器和竹制管乐器的统称,而“丝竹文化”的核心在于音乐。音乐有它非常独特之处,是一种抒情性极强的艺术形式,它通过乐曲中的强弱,节奏的抑扬顿挫,以及旋律的起伏变化,加上现代的视频直感的方式,使人获得比其他艺术形式更直接、更丰富、更形象具体的视听感受。
一、“丝竹文化”——音乐元素在古诗教学中的运用
以《山居秋暝》为例:
(一)音乐导入,激发兴趣。上课伊始,以老师的歌声《谁不说俺家乡美》(前几句:一座座青山紧相连,一朵朵白云绕山间,一片片梯田一层层绿,一阵阵歌声随风传……)导入,并且给每一句歌词配上相应的图,让学生静静地听,细细地体会:四时景物皆成趣。这个环节由老师亲自唱,同时与淳朴又美丽的乡村画面相结合,为学生带来别开生面的新课导入,音乐旋律使学生集中注意力,新鲜感更让快速进入课堂状态。
(二)“丝竹文化”——音乐元素的运用更易理解古诗大意。我在初步理解《山居秋暝》诗意时,视频听范读,视频中的画面和琵琶弹奏的音乐可以引起学生的注意,调动他们的“听觉”和“视觉”。如此走进古诗《山居秋暝》,不仅能将学生的思维聚焦起来,而且能牵动起学生心弦。上课的现场有的学生情不自禁随着范读的节奏跟读起来,于是我迎合着孩子们的步伐,再次响起琵琶伴奏的音乐让他们朗读,在读中理解古诗的大意。
(三)“丝竹文化”——音乐元素深入意境,激发想象。理解《山居秋暝》诗意时,(由箫、古筝弹奏的)《梅花三弄》做背景音乐,音乐中的节奏快慢与诗的情感节奏相融,学生不同方式吟诵。如:“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上句写先闻浣女声,后见其人。为什么诗人先写“竹喧”“莲动”,原来西医的女子隐藏在竹林中,渔船被莲叶遮挡。起初未见,等听到竹林的喧声,看到莲叶轻摇动,才发现浣女、莲舟。于是,又问:为什么山中清幽又要有浣女的喧呢?从全诗看,诗人写事物的动态不是为了破坏这里幽静的环境,以动写静的写法,更衬托出山林的“空”和“静”。
(四)音律感悟,升华情感。领悟《山居秋暝》这首诗作者表达的情感时,我一吟三诵,反复追问:“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如果你是王维,你来读这一句;你是王维的父母,你怎么想?你来读。你是王维的妻子,你想说什么?你来读;你是王维最好的朋友,你会怎样做?你来读。层层深入诗的内涵。让学生明白这首诗之所以千古吟诵, 是因为它引起很多人的共鸣。
二、古诗教学时,应用音乐要注意的问题
(一)主次分明,音乐不能喧宾夺主。音乐可以融进教学,为课堂带来惊喜,更是古诗内容教学的亮丽色彩,但它只是辅助教学的手段之一,并不是主角,切忌把古诗教学的语文课弄得像音乐课,不能喧宾夺主。选择的音乐要与古诗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情感、意境相吻合。
(二)选取的音乐要与学生的接受能力契合。课堂上最终的受益者是学生。因此,在设计教学时一定要分析学情、分析教材,站在学生的角度选取音乐素材,有时甚至可以大胆放手让学生参与音乐素材的选择。笔者曾经尝试在学习古诗之前,布置的作业就是让学生试着给古诗找合适的配乐素材。
(三)音乐的时间长度要适宜。在教学过程中,音乐的时间长度要适宜。音乐播放的时间过短,达不到预定的效果,学生会感到很突兀;如果长时间地播放音乐,学生会产生视听疲劳。所以,教师在选取好音乐之后,需要对播放的时长进行测算,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在古诗教学中,教师巧妙地融入“丝竹文化”——音乐,能为整节课大放异彩,教学效率自然而然提高。学生通过音乐与古诗所要表达的意境、诗人的情感产生碰撞,学生学起来就不会枯燥无味,整个课堂的氛围充满“诗情画意”;同时在音乐旋律下,有助于学生情感的培养,也有助于背诵记忆古诗,积累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