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时代新人的道德素养及其培育
2021-01-31张驰,宋来
张 驰, 宋 来
(1.华东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 200237;2.华东理工大学 党委,上海 200237)
时代之新,固然可由物之新来诠释,但更应由人之新来表征。2020年9月,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开篇便强调:“‘十四五’时期,我们要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在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的新征程中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1]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时代新人不仅要有坚定的政治信念和过硬的专业技能,更要形成高尚的道德素养。《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明确指出要“不断提升公民道德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培养和造就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2]因此,如何把时代新人所肩负的历史使命与自身成长相结合,培育出符合新时代要求的道德素养,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重要问题。
一、时代新人道德素养的培育价值
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一个国家的发展能否抢占先机、赢得主动,根本上取决于国民的整体素质。作为崇德向善的引领者,培育时代新人的道德素养,有助于“为奋进新时代、共筑中国梦提供强大精神力量和道德支撑”[3]。
1.道德素养培育是推进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任务
道德实质上是与社会发展相适应,并随之进化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不同时代道德观念并不相同,并无一成不变的道德体系。《纲要》颁布于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刻,明确了“筑牢理想信念之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中华传统美德、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4]等重点任务,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为推动全民道德素养达到新高度提供了重要价值规范。聚焦到人才培养而言,时代新人的道德素养必须同新时代的要求相符,这既是公民道德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培养时代新人职责的重要一环。“做人做事第一位的是崇德修身。”[5]时代新人立何德,不仅是个人选择,更彰显着一代人的价值观。习近平总书记教导广大青年,“要把正确的道德认知、自觉的道德养成、积极的道德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不断修身立德,打牢道德根基,在人生道路上走得更正、走得更远。”[6]只有把握道德建设规律,加大培育力度,才能更好担负起培养时代新人的重要职责。
2.道德素养培育是引导时代新人树立正确“四观”的必然前提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7]正确“四观”是基于我国历史、民族、国家和文化形成的正确价值判断、准确思想认知和客观道德觉察为一体的观念体系。其中历史观是认知前提,文化观提供精神力量,民族观阐明了我国多元一体的民族结构,为国家观的形成奠定基础。“四观”互为表征,共同作用于个体的价值判断。当前时代新人正处在为人生寻向的奋斗阶段,选择正确的“四观”尤为重要。值得肯定的是,他们对优秀传统文化和历史发展脉络有着较强求知欲,对构建和谐民族关系与国家的长期繁荣稳定有着美好向往。但也应看到,多元思潮的潜隐离散,易使“四观”偏差,因此,如何树立正确“四观”?除科学理论指导外,道德素养凝魂聚气、强本固基的作用不可替代。“善于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汲取道德滋养,从英雄人物和时代楷模的身上感受道德风范,从自身内省中提升道德修为。”[8]做到凡事既知其质,又行其道。
3.道德素养培育是道德建设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的关键举措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将“坚持共同的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促进全体人民在思想上精神上紧紧团结在一起”[9]作为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一大优势,并强调“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10]即以法律制度和社会资源供给为主导,辅之民间力量生成的道德教育,激活双方积极性,使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优势进一步转化为治理效能。目标的背后需要更高的公民道德素质加以支撑,而在高校开展道德素养的培育,可为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人才储备。通过传授与社会治理相关的道德规范,宣扬与治理体系现代化相匹配的道德信仰,倡导与政府治理相融合的道德理念,引导时代新人正确看待转型变革,使个人思想观念和行为举止更加符合新时代道德规范。更重要的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离不开公民积极参与,而道德素养的培育,恰恰是塑造现代公民德性的最佳路径。通过知善向善、情感认同等理论灌输,以及实践中的道德判断、道德评价,将现代化治理中的公共意识和知性精神根植于时代新人,为加快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储备人才。
二、时代新人道德素养的培育目标
本意上,道德素养是在一定道德理想、道德情感、道德判断的基础上,经严格的道德自律,达到的较高道德境界。在全球化、信息化、智能化浪潮深入推进的今天,变与不变的交替交汇为时代新人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也赋予其道德素养更多新的内涵。
1.有家国情怀,树立报效祖国、奉献社会的道德理想
作为对道德生活应然状态的观念建构,道德理想在整个道德素养体系中具有核心地位,是人们根据社会发展的总目标,在道德生活实然状态下,进行批判性反思的基础上,形成的道德追求。对时代新人而言,道德理想就是根据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的新要求,结合自身肩负的重大历史使命,而设定的道德实践总目标。道德理想一旦确立,不仅为时代新人的道德实践提供目标和方向,更激发时代新人道德实践的热情和动力。
当今世界,正值人类百年未有、风雷激荡之大变局。这个大变局将世界之变化与中国之发展交织在一起,为时代新人的成长建构了新的时空背景。在这长期渐进式的大变局中,道德理想的领航作用更加凸显。“历史告诉我们,每个人的前途命运都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11]无数事实证明,家国情怀作为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文化基因,不断滋养着国人的爱国主义情怀,也不断促进国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复兴大任的实践主体,时代新人肩负着舍我其谁的历史使命,其道德理想只有同国家前途、民族命运相结合才有价值。时代新人必须认清个人、家庭、民族赖以生存的社会关系,洞察家庭与国家的互动本质,把个人成长更加积极主动的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形成家国一体的道德理想,这样才能跳出个人的“小确幸,小确丧”,远离“处处不坚持,事事随大流”的佛系文化,以“位卑不敢忘忧国”的担当,从大处着眼全球发展基本面,从小处着手自身事业发力点,实现道德层次和人生境界的提升。
2.有至善理念,形成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道德认知
道德心理学认为,道德认知的形成经历了两个过程:知识培育和实践历练。知识培育重在明善,只有懂得何为善,才能按善行办事;实践历练重在判断,在复杂的道德情境中学会对善恶是非做出正确判断。所以,道德认知的形成过程,实质是对道德现象与道德知识进行感知、记忆、分析的过程。在价值多元的今天,如果缺乏正确道德认知的统一引导,则加速道德失序的风险,最终滑向道德相对主义。新时代的道德建设,既要体现道德认知的统一标准,又要实现不同群体的各有侧重。鉴于自身所肩负的重大使命,时代新人必须为自身的道德认知程度确立最高准则,即至善理念。
至善理念的标准并非唯一,而是秉持充分性的原则,力求实现更高的价值而非更低的价值、更多人的价值而非更少人的价值,真正形成道德层面的大真、大爱、大成、大智。它超越了一己私利,从他人、集体、社会、国家等层面出发思考问题,追求的是人与自身、与他人、与社会和谐共处的最佳状态。“在至善论的视域里,个人与他人、自然不是一个个彼此孤立的单子,而是休戚与共、共生共荣的整体。”[12]因此,作为道德认知的“天际线”,至善理念并非人人可得,但对担当大任,有较高道德理想的时代新人,则有能力坚守始终。当然,不管追求何种至善理念,都必须以恪守基本的道德底线为前提。倘若违背,便前功尽弃。对时代新人而言,只有 “自觉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想,追求更有高度、更有境界、更有品位的人生。”[13]才能够自由追求道德至善。
3.有仁爱之心,养成饮水思源、心系人民的道德情感
《纲要》不仅要求“激发人们形成善良的道德意愿、道德情感”[14],而且要“组织开展群众性主题实践活动,丰富道德体验、增进道德情感”[15]。这一创新表述,凸显了道德情感在形成道德判断过程中的关键作用。作为道德生活的“酵母”,道德情感内涵丰富,既有感性层面,也有理性层面;感性源自个体所蕴含的道德要求能否得到满足的主观反应,理性则是个体在经历情感体验后所形成的客观结果。“如同道德价值体系有一个核心范畴‘善’、道德规范体系有一个核心范畴‘正当’、道德品质体系有一个核心范畴‘德性’一样,道德情感体系也有一个核心范畴,即‘仁爱’”[16]。
由于时代新人关涉的是民族复兴,这决定了时代新人的仁爱之心,不仅仅是“修身”“齐家”的“邻人之爱”,而是永葆对人民群众朴素深沉的“世间大爱”。时代新人的日常生活有赖于人民群众创造的物质生产,时代新人的学习内容源自人民群众创造的精神财富,唯有感恩人民的馈赠,保有立业为民的赤子情怀,才能使脚下的路走得更为坚定挺拔。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离开了祖国需要、人民利益,任何孤芳自赏都会陷入越走越窄的狭小天地”[17]。作为国家未来发展的中坚力量,时代新人在工作学习的各方面,都要领会饮水思源、心系人民的道理。把个人才干与社会发展联系起来,把个人奋斗与群众需求结合起来,把个人成长成才置于更为宏大的社会愿景和时代画卷之中,这样,才能摆脱狭小的个人天地,意识到自身肩负的神圣使命,明白自我的奋斗是为了谁、依靠谁,在千磨万击的历练中,实现道德情感的成熟稳定。
4.有自律精神,具备知行合一、止于至善的道德自觉
道德自觉的形成,不仅是道德主体从感性意识到自我意识再到自为意识的发展过程,更是将“德”在实践过程中主动内化,达到“知”与“行”的辩证统一。大学是立德树人的关键场所,目标是在时代新人的成长中形成完美、高尚的道德素养。正所谓“为仁由己”。不同于外界的道德权威、命令顺从,高尚的道德素养必定具备极高觉悟的道德自觉,在道德行为中彰显出自主、自愿的自律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就曾用亲身经历告诫广大青年:“我到农村插队后,给自己定了一个座右铭,先从修身开始。”[18]修身之后,才是齐家、治国、平天下,而修身本身,强调的就是自律精神。
当今,功利主义和个体主义思潮相互交织,主张个人利益的工具理性与社会道德中的利他精神的相互博弈。在此背景下,时代新人的自律精神显得越发珍贵。内涵上,时代新人的自律精神包含三个方面:判断自律、意志自律和行为自律。作为核心价值观的“代言人”,时代新人不能只停留于抽象的概念认知,而是可感知、可奉行的思想理念。面对各种道德冲突,时代新人须理智分析,辨别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只有对核心价值观的深思熟虑,才能获得最大程度的心理认同。这样在践行核心价值观时,时代新人便具备了抵制不良偏好的定力,摆脱外在不利因素,达到自为状态:不是出于自身利益或迫于外在压力,而是在理性深思基础上形成的发自内心的道德自觉,最终实现常修善德、常怀善念、常做善举的道德行为。
三、时代新人道德素养的培育策略
培育道德素养是一项长期的系统性工程。高校应以《纲要》为指引,遵循“知、情、意、行”的道德养成规律,做好“三个结合”,立足“三个视角”,把握“三个关系”,不断提升时代新人的道德认知,激发道德情感,践行道德规范,推动整体道德素养的提升。
1.做好“三个结合”,强化时代新人的道德认知
道德教化是道德认知提升的重要形式。只有通过积极的道德教化,才能将主流价值观念入脑入心。因此,培育道德素养,首要任务便是从认知层面强化社会主义道德教育。
一是教育引导和舆论宣传相结合。高校应组织专家学者,把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论述,同学习贯彻《纲要》紧密结合起来,努力打造科学系统的知识体系。在此基础上,结合地域特征和办学特色,形成一校一品的“道德素养培育手册”,让时代新人接受系统的道德知识学习,加深对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要求的理解。同时,要发挥舆论宣传的导向功能。充分利用公众号、短视频等鲜活有趣的新媒体形式,推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论述进头脑。要深入日常学习生活,从中发掘身边人和身边事,面向不同层级、不同专业、不同民族、不同年龄,有针对性的契合他们的认知能力,实现“形象化”“大众化”和“精准性”“匹配性”相结合,构建起多层次、多途径的展示体系,循序渐进地强化时代新人的道德认知。
二是感性体悟和理性思考相结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注意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常化、具体化、形象化、生活化,使每个人都能感知它、领悟它,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实际行动。”[19]这里明确提出了核心价值观的视觉形象化。核心价值观并非冰冷抽象的理论术语,其背后是立足现实的丰富实例。“唯有联系核心价值观所依托的生动化事实,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才是具体的、细致的。”[20]事实上,人们视觉信息的获取,也必须以视觉内容的具体化呈现为前提。时代新人观察力强,恰恰可激活核心价值观的视觉符号,借助视觉等感官体验,发挥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实现由“言”生“象”,使核心价值观的视觉呈现,既有可视性,又有吸引力。要引导时代新人去思考和提炼核心价值观的内涵特质,有意识的将文本内涵与现实意义互融互通,实现由“象”生“意”,形成关于核心价值观的视觉图谱。这样,既提升了道德教育的生动性,也加深了时代新人对价值范畴理解的深刻性。
三是机制保障和启发自觉相结合。当前培育中面临的症结,往往并非局部个例,而是全局性的深层矛盾。因此,主张凝聚合力的协同育人理念已成共识。从宏观上看,培育涉及到教学、管理、服务等多部门。要加强顶层设计,以“分层”“分类”“分众”的原则,系统梳理培育职责。所谓分层,就是分别站在高校领导、机关部处和学院、师生个体等层面,明晰各自所承担的培育任务。所谓分类,就是基于“主渠道”和“主阵地”,遵循道德建设规律,明确培育目标、指明实施路径,形成标准化的培育规范;所谓分众,就是针对管理者、师生等不同群体,制定可操作的“培育手册”,“从而让制度真正用起来,真正形成促进个体目标与组织目标深度融合、高度统一,促进师生由自发育德向自觉育德积极转换的完整制度配套保障体系。”[21]从微观上看,培育道德素养,需注重个体的对话往来,这种交往并非局限于师生之间,还包括朋辈教育,甚至自我审视。“事实证明,同辈群体由于其成长节奏的相对一致性、心智成熟度和思维认知的趋同化水平,往往对于同一特定事物尤其是社会焦点热点问题形成类似相一致的评价标准和态度看法。”[22]这样在道德实践中,个体的协同意识便得到有效激发,逐渐扩展,达到群体“类”的共同进步,形成崇德向善的浓厚氛围。
2.立足“三个视角”,升华时代新人的道德情感
道德作为一种价值判断,必然包含主体多层次的情感需要,而情感的激发不仅是道德内化的关键,更是道德行为的驱动力。高校应在多维的比较中,实现道德认知与道德情感的融合统一。
一是在古与今的传承中厚植根基。在传统文化中,完整的道德实践不仅在于独特的价值展现,还含及“为何需要道德”“如何能有道德”“道德与世界的关系如何”等本原性价值的追问。前者属于“用”的范畴,后者属于“体”的思考。古人认为,道德不止是行为准则,更是人与自我、他人、社会的认知方式。时代新人肩负着弘扬传统美德的重任,应“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为此,高校应加大对传统美德创造性转化的学理研究,将抽象的道德规范转化为可践行的道德行为,为实现道德实践的“体用并举”做铺垫。事实上,传统美德是一个完整的道德体系,这种整体性需多领域的有机融合才能领会:既要涉及诸子百家等道德思想、诗词歌赋等经典文学,也应涉及琴棋书画等传统技艺。这样,时代新人的道德根基便得以加强。在此基础上,教师进一步引导:知什么、为何知、如何知;行什么、为何行、如何行。这些反思分别对应着“是什么”的是非判断、“该怎样”的价值追求、以及“如何做”的实践标准,促使时代新人开始思考“究竟何为道德”“为何需要道德”“如何才能修德”等对道德之“体”的追问。由此,真正突破狭隘的个体局限,走向更为宏大的世界,全面理解道德之于社会的意义价值。
二是在东与西的交流中拓宽视野。以国际视野推进道德素养的培育,既是以全人类文明成果丰富道德内涵的本质需要,也是“树立自尊自信、开放包容、积极向上的良好形象”的必然选择,更是应对百年变局对道德教育冲击的现实所需。必须意识到,在“两个大局”的背景下,时代新人必然也是能够汲取人类所创造的优秀伦理成果而不断提升自我,从而既具有道德根基,又具备道德视野。因此,高校应将道德素养培育融入到对外开放之中,孕育出理性健康的道德情感。要准确把握爱国主义的包容性,真正的爱国主义是在积极认同本民族历史文化和政治制度的同时,对外部世界的变化更加理性平和、包容豁达。要注重营造出开放包容的道德环境,既能够在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面对不同声音保持“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定力,也能够积极借鉴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形成“百花齐放春满园”的豁达胸襟。
三是在大与小的对比中提升境界。升华时代新人的道德情感,应加强小我与大我的格局对比,超越小我,心系大爱。纵观近代以来的青年运动史,不难发现,每当青年学子心系国家时,便能促进社会发展和个人成长。因此,要悉心呵护为民服务的初心,在为民造福中实现自身价值。值得欣慰的是,此次参加抗疫的医护人员中,有近一半是“90后”和“00后”。他们说,2003年非典的时候你们保护了我们,今天轮到我们来保护你们了。这将当代青年的责任担当展现的淋漓尽致。高校应以此次抗击疫情为契机,充分挖掘民族危难时刻,青年学子挺身而出的感人事例:从抗日战争的满腔热血到抗美援朝的保家卫国,从98年抗洪抢险的英勇顽强到汶川大地震的同舟共济。这是明大德的突出体现,最具有感召力。高校应将这样的朋辈教育,贯穿于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使时代新人明确“为谁奋斗”这一根本问题。唯有如此,个人的努力才不会偏离正确航向,才能准确把握个人与集体、历史与现实、当下与未来的辩证关系,在更为广阔的时空坐标内定位自身成长。
3.把握“三个关系”,促进时代新人的道德践行
作为道德素养的外在表现和培育目标,道德践行要求时代新人聚焦为民族复兴而奋斗的宏图大志,勇于承担社会责任。高校要树立问题意识,把握道德践行中的关键环节,打通道德养成的“最后一公里”。
一是正确把握理想信念与奋斗历练的关系。再崇高的理想,若缺乏奋斗历练,终究是一纸空谈。新时代意味着更多的发展机遇和愿景,但却没有“一跃龙门”的捷径可寻。个人成长虽然受外界影响,更为重要的是自身能力与科学谋划的合理结合。要引导时代新人回归社会实践,正视个人能力与道德理想之间的差距,有意识的开展自我教育、自我反省、自我约束,自觉地对自我开展道德历练:时刻以奋斗要旨磨炼道德毅力,以奋斗目标审视践行成效。从成长环境看,时代新人本身也是国家发展红利的受益者。要引导时代新人形成正确的利义观,在满足个人合理需求的基础上,正确看待利义冲突和物质诱惑,择义去利。高校应融合社会资源,开辟更为广阔的道德实践平台。通过奋斗历练,使时代新人明白:只有依靠前期不懈努力,才能赢得展示自我和发挥才智的广阔空间。这个成长法则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奋斗本身就是一种幸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是我们人生难得的际遇。”[23]
二是正确把握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所有知识要转化为能力,都必须躬身实践。要坚持知行合一,注重在实践中学真知、悟真谛,加强磨炼、增长本领。”[24]在纷繁复杂的道德环境中,时代新人应抓住一切机会,学习道德知识,领悟其中的价值真谛。高校应有意识的借鉴传统文化中的“慎独”思想,将“慎思明辨”与道德素养培育有机结合,增强时代新人的道德自控能力。首先,要引导时代新人经常“慎思”。对外界的流言蜚语、不当评价做到不轻信、不盲从,而是根据事物发展规律谨慎辨析,反躬自省,以增强道德判断能力。其次,要引导时代新人经常“慎微”。道德素养的培育绝非“大丈夫不拘小节”,而是在细小萌芽处防微杜渐,以“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的准则要求自我,提升道德自律能力。最后,要引导时代新人“慎隐”,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依靠内心的道德信念,自我要求、自我锻炼、自我评价、自我调控,身体力行的践行社会道德规范,形成对道德理想的向往和道德律令的敬畏。
三是正确把握责任担当和道德动机的关系。本质上,责任代表着“爱”的付出,高校应在无时无刻的关爱中使时代新人体会到肩负的责任:应该爱自己,所以应增强本领,创造最大价值,这是对自身的责任;应该爱他人,明白今天的幸福生活源自前人的辛勤付出,自身也肩负着千万人对美好生活的期许,这是对社会的责任。在此基础上引导他们形成“四个正确认识”,领悟到自身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之间相互依赖的辩证关系,这样时代新人的心理需要也就超越了单纯的自我层面,达到了自在自为的高度,从而自觉地将外在道德规范升华为内在责任担当,在公民道德建设的实践中,发挥止恶扬善的引领作用。高校应积极搭建平台,鼓励时代新人走出校园,勇于投入建设伟大事业的热潮之中:在落后地区支援社会发展,在创新创业中积极探索,在网络自媒体中传播正能量,在志愿服务中奉献自我,使时代新人在丰富的道德实践中体会到责任担当的深刻内涵,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有机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