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资本主义批判话语建构

2021-01-31张建东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21年3期
关键词:资本主义理论课马克思

张建东

(宁夏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宁夏 银川 750021)

马克思主义自其发轫之初便始终秉持着意识形态批判的革命理路和学术传统,以强调被论敌“否认的主要原则”[1]为路径的批判精神构成了其独特的资本主义批判话语。作为守护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主阵地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理应始终保持“资本主义批判话语”与“社会主义建构话语”之间的相互关照。然而,由于资本主义的“西方文明”正以其“普世”的外衣遮蔽日常生活世界中“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之间的本质区分,以造成两者之间“同质化”的虚幻假象,谋图瓦解我国青年一代的思想警戒。当前,部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资本主义批判话语的“式微”,甚至出现“失语”的境况。资本主义批判话语的“式微”,造成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难以“独自”廓清这种“虚幻同质化”背后的阴谋,直接影响到马克思主义对大学生现实生活的解释力和引导力。因而,应“重拾”“资本主义批判”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中的教育路径,以“更合时宜”的“批判”来寻求现实生活对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关照。

一、马克思资本主义批判话语的立场与路径

“话语产生于矛盾,话语正是为表现和克服矛盾才开始讲话的。”[2]正是囿于对资本主义物质利益内在关系矛盾的困惑,马克思才开始了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性分析”[3],开启了马克思领导无产阶级革命征途中“在批判中建构”的基本话语路径。

1.马克思资本主义批判话语的基本立场

《新牛津英汉双解大辞典》将“话语”(Discourse)分为动词或名词释义,动词层面指“讲述、著述、交谈”,名词层面指“侧重口头或书面的交谈、谈话”等。[4]而发端于语言学意义的“话语”一词并非横亘于一义性的自我内涵阐释,而是获得了多重理论场域的独特意义和表征,例如语言学视域中的“言语行为”、符号学视域中的“代码系统”、哲学视域中的“存在方式”等。[5]文章不去过多寻究“话语”内涵的递嬗演变,而仅从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存在—社会意识”原理视角,将“话语”理解为建立在现实生活语言基础之上、承载着一定价值观和权力关系的社会交往方式。“话语不仅是表现世界的实践,而且是在意义方面说明世界、组成世界、建构世界。”[6]

资本主义批判源于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与生产关系之间矛盾的反思性考量。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伊始,就以其贪婪的面目展开对广大工人的疯狂剥削。“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7]在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资产阶级及其代言人当然不会轻视“话语”对自身剥削“合法性”的辩护功能,于是由思辨哲学的、法律的、道德的、制度的话语等构成的现实生活话语体系,近乎齐一性地指向让所有被统治阶级心甘情愿接受剥削统治的精神牢笼。当然,即使剥削话语以如何“美妙谎言”,抑或残暴的形式出现,也难以抵制资本主义批判话语的生成。囿于阶级局限及意识的自发性,这股微弱的批判话语始终不可能僭越资本主义的话语防线。比如,舒尔茨等国民经济学家从私有财产出发,对资本主义贪欲和对工人阶级悲惨生活的描述性批判话语;局部工人对资本家消极抵抗中形成的自发性抗争话语等。与之不同的是,马克思立足于“人类社会或社会化了的人类”的现实生活世界,以崭新的历史唯物主义哲学指向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体系赖以生存之哲学根基的颠覆式批判。所以,将“话语”内涵置于历史唯物主义的分析框架之下,旨在将其从“独立哲学”的窠臼中解放出来,只有回归到现实生活之中,“话语”才能终将被赋予批判武器的意义而承担起对资本主义的批判使命,这也是马克思资本主义批判话语的基本立场所在。

2.马克思资本主义批判话语的路径

面对工人阶级生活的悲惨现状,马克思从资本主义话语与现实生活世界的矛盾出发,试图从根本上揭开资本主义剥削的神秘面纱,以寻求人之彻底解放所依靠的真正的物质与精神力量。对思辨哲学意识形态空话的鄙视和对工人自发性抗争的同情,决定了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批判超越了以往任何资本主义批判话语单向度的局限性,不仅从哲学和政治经济学两个维度进行了话语批判,而且通过批判实现了理论的革命性建构。第一,在对唯心主义哲学话语批判中建构了历史唯物主义哲学话语体系。面对黑格尔哲学并不能对现实物质世界的冲突提供合理化解释的困惑,马克思首先是对黑格尔法哲学进行批判和分析;在喜获《基督教的本质》并充分肯定“费尔巴哈是惟一对黑格尔辩证法采取最严肃的、批判的态度的人……他真正克服了旧哲学”[8]之后,依然对费尔巴哈理论进行了批判性的审视(《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进而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全面阐发了作为全新世界观的历史唯物主义。第二,在资本主义经济学话语批判中建构剩余价值理论。在对国民经济学家的批判中,马克思巧妙“采用了它的语言和它的规律”[9],从“当前的经济事实出发”[10],揭示了异化劳动的本质;面对资本主义经济学家从孤立的个人出发研究物质生产,马克思总是善于从资本主义经济学家分析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路径出发来进行批判;面对资本主义社会周期性经济危机的全面爆发,马克思总会以锐利的政治经济学批判话语武器直捣资本主义心脏,并以此建构起了旗帜鲜明、充满力量、遍布全球的无产阶级革命理论和实践话语体系。总之,在对资本主义批判中建构自己的理论话语,在对论敌的批判中壮大自己的话语力量,在批判中建构、在批判中坚守,构成了马克思资本主义批判话语的基本路径。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资本主义批判话语的重要意义和现实境遇

“话语是权力,人通过话语赋予自己权力。”[11]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资本主义批判话语的要旨并不是为了批判而批判,而是通过资本主义批判话语的实践性转换,来彰显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在社会主义高校中的主导权。

1.资本主义批判话语的重要意义

自觉承袭马克思主义资本主义批判的话语路径,以批判的话语驱散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迷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坚守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应然之举。

首先,资本主义批判话语是引导大学生廓清“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本质区分的有效形式。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共产党一分钟也不忽略教育工人尽可能明确地意识到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敌对的对立。”[12]同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神圣使命之一也在于,必须在全新的历史时空境遇下引导青年学生明确地意识到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之间的本质区分。“‘批判’ 之最简要、最基本的含义是:澄清前提,划定界限”[13],资本主义批判正是要“揭示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现实前提和历史界限”[14],而这种“批判”必须通过特定的话语来实现。随着我国全球化参与的日益深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凭借强大的传媒优势向我国各个领域兜售所谓“普世价值”“西式民主”“第三条道路”等意识形态,尤其是妄图通过移动互联网“核裂变式”终端化传播效应,实现对我国青年大学生价值观的颠覆。物质生活方式全球化对资本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中国在物质生产方式意义上边界的遮蔽,更是从“日常生活世界”维度消解着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权威。资本主义批判话语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批判虚伪、揭露真相、澄清事实、划清边界”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资本主义批判话语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巩固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提供有力支撑。长期以来,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无论从课程定位还是内容设置,都秉持着“主流理论掌握学生”的教学话语范式。“掌握”意在通过理论对历史与现实的意义性阐释来达到学生对理论本身的认同,而绝非用体系化的理论来圈占学生的头脑,单向度的灌输或宣讲只会带来学生对理论的怀疑、甚至拒斥。思想政治理论课以讲授、讨论、图片展示、音视频播放等表达方式进行主流意识形态的教育,很难在单方面释疑学生自我视野中对国内、国外社会现象对比中产生的困惑。而通过形式多样的批判话语对资本主义现实社会有理有据的批判,则更能彰显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及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科学性。

再次,资本主义批判话语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效回应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肆意歪曲和无理抨击的需要。与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资本主义批判话语(如剥削、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等话语)的乏力相比,资本主义国家却充分运用了话语时代内涵的“批判性”,以“精心包装和裁剪”的话语对社会主义中国进行肆意歪曲、攻击和抹黑。如将“民主专政”“转译”为“专治”;将“新型冠状病毒”歪曲为“武汉病毒”“中国病毒”等。偷换概念、断章取义、歪曲事实、制造谣言、攻击抹黑等“话语阉割”成为西方媒体丑化、抹黑中国国家和执政党形象的惯用伎俩,于此相配套的则是对西方国家意识形态、政治体制的美化、鼓吹。西方媒体通过将诸如“人权卫士、民主国家”等术语进行“阉割”和“转译”,解构青年学生对党和政府的情感认同。对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敢于“亮剑”、敢于“发声”,善于运用资本主义批判话语来还击西方国家的无理攻击。

2.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资本主义批判话语的现实困境

一是资本主义批判话语的生存环境恶化。高校为中西文化深度碰撞、交往形成的中国社会多元价值文化并存格局所裹挟,成为多元价值文化交锋的前沿阵地。为资本主义所粉饰、美化、包装过的政治制度文化、生活方式、文化娱乐产品披着“意识形态隐形外衣”大量涌入大学生日常生活,以所谓“自由、民主、人权”等来削弱大学生对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人文社科领域一些西方译著不加区分的大量引入,“批判的吸收”被“全盘接收”所替代。马克思主义“在一些学科中‘失语’、教材中‘失踪’、论坛上‘失声’”[15],“使一些学科和研究领域成为西方意识形态概念、范畴、表述的‘跑马场’,一定程度上挤压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话语空间”[16],造成了“学西”与“批西”话语在高校中的对立生态。

二是资本主义批判话语形态的多极化。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资本主义批判话语形态,指向交互主体间对相互表达或呈现的资本主义批判话语进行自我辨识和相互指认,从而达成某种意义的认同或拒斥的过程。当代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增益与信息获取的“去转译化”,使得盲从某种既成资本主义批判话语成为历史,同时也打破了以往教师话语独大的局面,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资本主义批判话语形态呈现多极化趋势。具体而言,第一种形态表现为斗争意义的主流话语对资本主义的“过度”批判。“过度”并不意味着主流意识形态话语同资本主义必然走向灭亡的命运相抵牾,而是与大学生对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现实状况的有限掌握反差甚大,从而造成大学生对教师资本主义批判话语的拒斥,甚至对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权威产生质疑。第二种形态则走向了资本主义批判的负向话语,也即批判话语本身对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作用由建构转向解构。比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只是抽象的对制度的批判,缺乏对部分资本主义国家违反公认的国际准则、肆意损害他国利益做法的批判。[17]这种缺乏针对性的资本主义批判话语往往因说服力不足而难以令人信服,反而容易在大学生心目中留下“失之片面”的思想困惑。

三是资本主义批判话语内容的学术化。学术话语以其抽象的普遍意义为现实问题的剖析和解决提供可能性思考,然而“这些抽象本身离开了现实的历史就没有任何价值”[18],也即是说学术话语“只能从对每个时代的个人的现实生活过程和活动的研究中产生”[19]。同样,思想政治理论课资本主义批判话语更应该从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中国双重现实生活中去探究。然而,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整体话语中的资本主义批判话语倾向于从传统中去寻找路径,容易丧失现实生活的基础。一方面,过多依赖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资本主义批判的文本话语。比如课堂凡涉及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性描述,都会从经典文本中裁章剪句来寻求支持。而正是这样“生硬‘裁剪’活生生的实践发展和创新”[20],却丢失了对经典作家文本话语产生历史背景的关照,于是造成经典作家资本主义批判的文本话语与资本主义社会现实状况不尽一致的囧境。另一方面,以高校教师为主的学术理性批判话语成为资本主义批判话语生产的主要路径之一。这就在一定程度上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主导课堂资本主义批判的过程中,更倾向于运用学理化的分析思路和学术化的语言表达,从而致使批判话语未能嵌入类似于“占领华尔街、反金钱政治”等资本主义活的现实事件中。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资本主义批判话语的建构策略

在“批判”中“建构”和在“建构”过程中坚持“批判”原则,是马克思为我们从事新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提供的“最锐利的武器中的一件武器”[21]。“学校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22],而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高校意识形态阵地建设中最为“集中和严肃”的主战场,理应重视资本主义批判话语的建构问题。

1.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应“重拾”马克思资本主义批判的话语精神

“重拾”是在表达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资本主义批判话语“失语”深度关切的现实性前提下,寻求话语意义上向马克思资本主义批判话语精神的回归,但绝不意味着思想政治理论课自身所处时代性的丧失或消解。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所言:“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23]基于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对马克思资本主义批判话语精神的“重拾”必须同时关照“国内”与“国际”两个话语场域、“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个话语体系、“合作交融”与“相互斗争”两种话语生态。

一是坚持批判原则的话语精神。从马克思为后世留下的浩如烟海的思想典库和其一生光辉的实践征程,可以显而易见地发现资本主义批判话语之于这位伟人的重要意义。从《莱茵报》的论战到《共产党宣言》的宣誓,从《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发端到《资本论》的宏篇巨制,从《法兰西内战》的声援到《哥达纲领批判》的矫枉,无处不彰显着马克思话语的批判力量。正如恩格斯指出:“斗争是他的生命要素。”[24]由此可见,批判某种意义上应该成为马克思主义的基因而存在,“是马克思主义最可贵的精神品质”[25]。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话语斗争的主战场,在任何时空境遇下都应该始终坚持资本主义批判的话语精神。

二是坚持多重领域“相互协作式”批判的话语精神。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批判从不局限于某个单一的领域,而是循着哲学批判和政治经济学批判两大话语路径的相互关照、相互促进来展开。正如马克思所言,从哲学批判中“我所得到的,并且一经得到就用于指导我的研究工作的总的结果,可以简要地表述如下……”[26],也即是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而同样马克思对哲学批判又缘起于对“所谓物质利益发表意见的难事”[27]。基于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资本主义批判话语也不能仅仅钟情于教材体系意识形态话语的“完满”,而是要敢于突破教材体系的话语外壳,面向整体的高校意识形态话语生态展开批判。如新自由主义学术话语在高校的蔓延、网络领域历史虚无主义对高校学生的侵蚀等,都是资本主义对我国青年大学生进行价值观渗透、历史观颠覆、生活观庸俗化的图谋,本质上都是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借船出海”的表现。对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注重从不同领域、不同学科、不同视角来组织对资本主义批判的话语场域,只有在“相互协作”的资本主义批判中才能引导学生认清资本主义的狰狞面目,才能增强对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情感认同。

三是坚持“问题导向”批判的话语精神。“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点。”[28]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真正的批判要分析的不是答案,而是问题。……问题是时代的格言,是表现时代自己内心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29]正是对这一基本话语精神的依循,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始终能够“精准地把握住这些事变的性质、意义及其必然后果”[30],并对问题的解决提出本源性、前瞻性的策略。同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资本主义批判要分析的也绝非是作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意义的“圆满”结果,而是要面向资本主义社会的现实矛盾来透视资本主义制度本身的“不合时宜”性,以此来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对引发“此类矛盾”本源的根本性超越,进而以代表时代呼声的话语来增强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另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资本主义批判话语不仅要以“时代问题”为导向,而且要以大学生的“现实问题”为导向。面对学生诸如“为何西式宪政民主不适合中国、为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资本主义价值观有表述上的重叠”等现实疑问,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话语解释合理性、合法性最有效的支撑莫过于对资本主义“宪政民主、普世价值、无政府主义”等进行透彻的批判。通过资本主义批判话语的理性化表达,解决的更是当代大学生群体普遍存在的一种“选择性困惑”[31],真正关系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否赢得青年自觉认同的铸魂问题。

四是坚持善于“捕捉典型事件”进行批判的话语精神。马克思对无产阶级运动规律的掌握,使他总能够时刻洞悉无产阶级运动的、哪怕最微弱的风吹草动。“捕捉典型事件”对资本主义进行批判也成为一种特有的、能够“引起资产阶级及空论主义的代言人的恼怒和恐怖”[32]的批判话语精神。实践证明,对“典型事件”的精准捕捉更能产生强大的舆论引导力。就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资本主义批判话语而言,资本主义社会人民对资本主义制度本身,抑或对资本主义民主、价值观的现实抗议才是最有说服力的资本主义批判话语,也正是透过这些话语才能更好地引导我国大学生看到“华丽外衣”遮盖下的真正的资本主义社会。比如在教学中对美国“占领华尔街运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的拙劣表现等进行深度透析,资本主义的本来面目不用“批判”也将暴露无疑。对类似美国“反对‘金钱政治’运动”的分析,更是对资本主义民主虚伪性的致命一击;对类似“美国白人警察枪杀黑人事件”的分析,更是能直接戳破美国资产阶级“人权谎言”下赤裸裸的种族歧视。从这个视角而言,资本主义社会“典型事件”应该成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资本主义批判话语最有效的“客观性(Sachlichkeit)对照”,这种“客观性对照”往往更有意义。

2.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资本主义批判话语应实现“两个转换”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资本主义批判话语表达着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对当代大学生的精神关怀,这种精神关怀的实现依赖更多的应该是话语“表达的可领会性”[33]。所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资本主义批判话语必须实现向大学生“可领会”向度的转换。

一是由学术话语向日常生活话语转换。实现由学术话语向日常生活话语的转换,并不意味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资本主义批判话语严肃性、深刻性的消解,而恰恰是通过一种“视域融合”来消除二者之间的疏隔,使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之间的本质区分进行自我考证和自觉认同。一者,资本主义批判话语应该从资本主义国家的现实生活中去寻找,决不能“拘泥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针对具体情况作出的某些个别论断和具体行动纲领”[34]。然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资本主义批判话语依旧停留在马克思对资本主义批判的时空境遇中,失去现实生活关照的批判话语顿时陷入了感性直观的拒斥。思想政治理论课资本主义批判话语的转换就是要寻求以“真相”来揭穿这种“完满”背后的巨大谎言。也即,通过日常生活事实来指认资本主义社会全民生活富饶“遮羞布”背后隐藏的巨大贫富差距、无法弥合的种族冲突、难以治愈的“金钱政治”等弊病,应该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资本主义批判话语的发力点。二者,从话语本身的自觉程度来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对资本主义批判的自觉表达,很难适应大学生崇尚日常生活话语的自发层次。这就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传播要关照个体的差异性,关注个体的现实需求和生活经验”[35],尽可能以简单通俗、贴近生活、内涵丰富的话语来替换严肃认真、抽象深刻的学术话语。

二是由单学科话语向多学科话语转换。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其内容的归属上有着鲜明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属性。这就意味着课程从教材话语到教学话语都依循着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基本话语逻辑。自然而然,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资本主义批判话语也是如此。然而,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作为一种总体性的范畴,存在于制度、道德、文化等诸多领域,从而我国社会科学领域也就成为其重要的渗透对象。随着学术交往扩大、译著大量引入等,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出现“不加分析把国外学术思想和学术方法奉为圭臬,一切以此为准绳”[36]的现象。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以外的其它专业课程教学中出现的资本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比如经济学领域的新自由主义话语、政治学领域的“宪政民主”“公民社会”等话语,基于专业知识研究的分析视角充其量能达到理论上的区分,而对这些话语的批判则无法触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哲学社会科学要有批判精神。”[37]这就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资本主义批判要寻求一种总体性的话语视角,由过去单一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批判话语转向多学科批判话语。即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承担不同学科专业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同时,也要肩负起引导大学生将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批判的触角伸向专业领域的使命。将专业领域分明属于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理论、方法、范畴等纳入资本主义批判话语框架,培养大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从事专业知识学习的习惯和能力,从“课程思政”的视角来破解思想政治理论课资本主义批判话语阐释力不足的困境。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资本主义批判由单学科话语向多学科话语转换,对夯实马克思主义在社会科学领域的指导地位,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体系具有重大意义。

猜你喜欢

资本主义理论课马克思
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最新发展,是新型帝国主义
大数据时代下高校体育理论课教学模式研究
马克思像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剥削的两重批判——基于《资本论》第一卷的思考
论马克思的存在论
在马克思故乡探讨环保立法
独立学院公共体育理论课教学现状研究
逆全球化:资本主义最新动向研究
新课标下中职体育与健康理论课有效教学策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