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角色失调与调适
——基于角色理论的研究视角

2021-01-31于安龙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21年3期
关键词:理论课马克思主义政治

于安龙

(天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天津 300350)

2019年3月,习近平同志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1]。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推动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主力之一,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引导者和守护者。虽然责任重大、贡献突出,但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职业生涯中,仍可能不时出现一些角色失调的情况,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角色定位

任何人在社会上都会扮演一定的社会角色,而明确自身的角色定位是扮演好本职角色的重要前提。对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正确的角色定位尤为重要。

1.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坚定信仰者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首先应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坚定信仰者,只有内心真正认同和信仰马克思主义,才能真心学习、潜心钻研马克思主义,进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和理论水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引导大学生逐步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但如果传道者对所传之“道”似懂非懂、将信将疑,又如何能让大学生信其道、奉其教呢?更有甚者,一面质疑、反驳马克思主义,一面教导大学生要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如此表里不一、阳奉阴违,如何能让大学生心悦诚服、甘心受教?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来说,他们所从事的不仅是一份谋生职业,更应是心无旁骛、矢志不渝的事业。对于所授课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只有全心投入、潜心专注,才能以真情打动学生,以真心感染学生,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真正成为大学生有所启发、终生受益的课程。然而,当前一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学科背景复杂,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不扎实、不系统,也没有树立起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这无疑是不适宜的。事实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只有成为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坚定捍卫者,成为真正的“在马言马、在马信马、在马爱马”的“马老师”,才能在宣传、阐释马克思主义时底气十足、信心满满。

2.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者和捍卫者

政治色彩浓厚,体现国家意志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一大特色,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吃的是“政治饭”,干的是“职业革命家”的活。用马克思主义占领意识形态领域,培养与造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根本要求。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成为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者和捍卫者,引导大学生拥护社会主义制度、拥护中国共产党,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者和践行者。然而,在当前的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速度快、覆盖范围广,各种思想学说泥沙俱下,不同社会思潮暗流涌动,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纷繁复杂、波云诡谲。其中,高校历来是西方敌对势力与我们争夺思想文化阵地的制高点,大学生一直是他们致力于蛊惑和拉拢的对象。在这种形势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能“乱花渐欲迷人眼”,而应做到“咬定青山不放松”。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立场,不断提高自身的政治觉悟,自觉抵制各种西化和分化中国的图谋,高度警惕西方资产阶级价值观念和荒谬论调的渗透,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成为意识形态领域激烈交锋下的坚固阵地。

3.学生健康成长的引领者和示范者

大学生正处于从年少无忧向成熟稳重过渡的人生阶段,这一时期他们的价值观念和思想倾向远未成型,对社会事物的认知能力有待提升,对善恶美丑的区分能力有待增强。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而言,传授知识固然重要,但他们不能仅扮演“传道”“授业”的角色,更应承担起“解惑”的重要职责。尤其是在互联网时代,教师不再是唯一的知识权威和“闻道在先”者,后喻文化已渐趋形成。教书与育人是融为一体的,针对大学生成长过程中遇到的思想困惑和模糊认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及时加以教育和引导,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念,使他们在豆蔻年华少走弯路、少犯错误。只有思想症结、内心郁结能够得到及时的疏导和排解,才有利于大学生全面健康地发展,才有利于大学生立德成才。扎实的知识积累、深厚的理论功底,是成为一名合格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必备要素,也是为大学生启悟开智的前提条件。与此同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出众的人格魅力、高尚的道德修养同样会形成一定的感召力,对大学生产生无形的、深刻的影响,使之形成一定的“向师性”。与苦口婆心、耳提面命相比,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率先垂范、以身作则更具有效仿性、示范性,毕竟“言传”不如“身教”,“听其言”不如“观其行”。所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提高教学水平的同时,应在品行、作风等方面加强自我修炼,形成良好的“形象效应”。

4.科学理论知识的探索者和研究者

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些人片面注重其政治性,而忽视了其科学性、思想性,认为自己只是政策阐释者、理论宣传者,这样的角色定位必然会使其思想政治理论课陷入枯燥乏味、死气沉沉的尴尬境地。事实上,马克思主义是一门科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加强对其学习与研究,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素养,并将研究成果及时融入课堂教学中,提高所授课程的系统性、逻辑性。如果只是教给大学生“是什么”,一味地墨守成规、照本宣科,必然无法激起大学生的学习兴致,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沦为大学生眼中的“酱油课程”“鸡肋课程”,教学效果自然大打折扣、难如人意。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最令人诟病之处即在于其说教性强,教师的苦口婆心难以使大学生产生思想共鸣,谆谆教导难以入心入脑,思想政治理论课变成了教师的自说自话、自娱自乐。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只有通过深入的学术研究,潜心问道,阐幽发微,告诉大学生“为什么”和“怎么办”,培养大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提高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逐步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才能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摆脱有政治无思想的困境。“教师提高科研水平是上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础。”[2]如果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长期处于学术意识薄弱、学术氛围不浓、学术带头人匮乏的境况,就很难把思想政治理论课讲活、讲透,避免空洞说教和机械灌输,改变“言者谆谆、听者藐藐”的局面,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焕发生机与活力。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角色失调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既是理论教育者,又是大学生的思想引领者、心理辅导者、道德示范者,形成了集众多角色于一身的“角色丛”。但是,一般来说,一个人承担的角色越多,其产生角色失调的可能性越大,职业满足感也就越低。

1.角色压力巨大

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一定的政治性、思想性和教育性,但由于历史上的特殊原因,人们对于思想政治工作抱有复杂的态度和感情,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不理解、不重视的现象并未根本改观。甚至在高校内部,一些领导也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并非核心课程,因此在师资队伍建设、课程课时安排、财政经费支持等方面屡屡掣肘,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轻率相待,致使相关学科发展受到影响。当前,少数学校由于师资力量匮乏,一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同时讲授两门或三门课程,充当“多面手”“万金油”的现象并不鲜见。在一个人时间、精力有限的情况下,如此安排何以能够保障教学质量?事实上,对于大学生思想观念、道德情操的引导和塑造,是一项长期性、潜在性的工作,是一个潜移默化、涓滴而成的内在过程。润物无声的思想启迪、人格熏陶和道德教化,使得其显性教学效果可能并不突出,这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一个特点。有人据此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耗时费力,育人效果不突出,甚至在发生一些大学生意外事故时,简单地将责任归咎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使其背负上沉重的心理压力。还有人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政治性而无学术性,没有进行学术研究的必要和价值,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学科歧视和职业歧视始终难以消除,使他们一直处于被误解、被轻视的阴影中,难以理直气壮、名正言顺地进行相关工作。

2.角色冲突不断

从宏观上来看,近年来党和国家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日益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社会地位也得到了一定的提高。但在现实生活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高校中仍处于相对“弱势”和“边缘”的地位,离“受人尊敬和羡慕”的目标还有一定差距,在职称评定、经费支持、项目评审、访学进修等方面,他们仍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和平等的待遇。“在各高校中,思政课教师几乎毫无例外地属于全校平均收入水平最低,高级职称最少,办公条件最差的。”[3]理想与现实的巨大落差,很容易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产生职业倦怠,挫伤其工作热情。而在当前高校的职称晋升中,科研能力、科研成果所占比重较大,而始终坚持在教学一线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因其工作的长期性、隐蔽性,他们的不计名利、无私奉献并不能及时反映到教学成果中,致使其很难获得职业成就感、幸福感和满足感。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个体来说,其角色职责决定了他们必须具有广博的知识和深厚的学养,既要具有一定的教学水平,又要具有突出的管理能力;既要通晓马克思主义理论,又要有政治学、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但由于每个人时间、精力和能力所限,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可能样样精通、无所不晓,从而形成了知识获取无限性与认知能力有限性之间的矛盾,也让他们不时陷于纠结与焦虑之中。

3.角色转换艰难

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一定的政治性,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授课时必须坚持一定的纪律性、规范性,严格按照教材、大纲开展教学活动。其教学内容必须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不能脱离教材体系而任意发挥,更不能偏离教学目标而口若悬河。同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又是学术研究者,崇尚自由、平等,注重独立思考、自主探索,追求学术创新和学术争鸣,“自由是学术和科学工作之首要的、永恒的要求”[4]。所以课堂授课的严肃性、整体性与学术研究的探索性、独创性,常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陷入艰难转换之境。另一方面,作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者和国家大政方针的宣传者,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学有专长,具有丰富的见解与学识,树立一定的知识权威,能够对教学内容进行加工提炼和深入浅出的讲解,才能得到大学生的认可、信服。同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还必须为人师表,充分发挥表率作用,成为大学生的道德权威,使大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其影响和熏陶,从而形成了一种主导与被主导的关系。但随着大学生的个性解放和主体地位的日益突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又需要改变其高高在上的姿态,与大学生建立平等相待、坦诚相见的融洽关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只有真正走近大学生,善于体察和理解他们的个性需求,成为他们的知心朋友和可信赖、可倾诉的亲密伙伴,才能使大学生敞开心扉,引导他们及时排解、宣泄心中不良情绪,实现心灵的碰撞与交流。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既要扮演知识权威、道德权威的角色,对大学生进行教化、规范,又要扮演朋友、伙伴的角色,对他们进行循循善诱、谆谆教导;既是严厉的教育者、管理者,又是温和的倾听者、引导者。如何一人饰演多角,使大学生觉得既可畏又可亲,恰到好处地在“黑脸”与“白脸”之间进行角色转换,也是颇有难度的事情。

4.角色承载超负

虽然社会上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存在一定的误解和偏见,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角色期望却越来越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需要承担的角色使命越来越重。与其他专业课教师相比,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仅要为大学生阐释理论、讲授知识,还要教会他们求知治学之道、为人处世之道、修身养性之道,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承担起人生导师的角色。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仅是大学生的“业师”,更应成为他们的“经师”和“人师”,要担负起思想启迪、道德教化、价值塑造的重要职责,以远大的理想信念激励大学生,以正确的价值观念塑造大学生。不仅如此,要使大学生真正接受和认同马克思主义,自觉以马克思主义提高自己、武装自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能只依靠真理的力量、理论的魅力和制度的权威,还要以自己的高尚情操、人格魅力去感染和熏陶大学生,充分发挥自身品行的影响力和感召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言行和形象直接影响着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接受、践行程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带头认同马克思主义,才能使更多大学生择善而从,真正成为马克思主义的传人。这就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严以律己,谨言慎行,提高自己言行的示范性、引导性,不仅要成为风度翩翩的学者,更要成为洁身自好的谦谦君子和慎独求仁的贤者。角色期望的完美性使得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倍感压力,而无论是美好形象的塑造、苦口婆心的劝导还是不计付出的奉献,这些无形性、隐蔽性的工作是难以完全用实物形态与数字指标来统计和衡量的。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角色调适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角色失调,既有自身方面的原因,也有学校、社会因素的影响。因此,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角色调适,必须构建“三管齐下”的一体化体系。

1.社会调适:优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角色环境

一是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作用,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地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传授知识、立德树人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大学生求知进步、观念塑造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理应得到人们的认可和尊重。只有破除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歧视和偏见,尊重他们的辛勤工作和无私奉献,切实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才能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断增强职业荣誉感和自豪感,不断增进自我认同。同时,人们也应该认识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既不是无所不知的主,也不是无所不能的神,不能刻意地夸大他们的作用而对其抱有过高的角色期望,使其背负沉重的心理压力。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手到病除、立竿见影的教育效果是很难达到的。因此,应该客观、理性地评价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作用。二是增加相关教育投入,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工资待遇。2015年7月,教育部发布的《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明确指出,要努力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待遇,确保教师收入不低于本校教师平均水平。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工资收入水平在其所在学校、所在地区大都处于落后水平,而思想政治工作的性质决定了他们的工作多是隐性的、潜在的,无法完全计时计件地进行统计,致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无私付出与其工资收入水平无法匹配,长此以往难免会挫伤其工作积极性。因此,应通过各种途径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经济待遇,逐步消除他们与其他学科教师之间的收入差距。三是开展相关实践和培训活动,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综合素质。应鼓励和支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开展各种形式的社会调研和实践活动,对他们的学术交流、访学研修、培训学习等,要从政策协调、组织动员、经费支持等方面做好保障工作,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学术水平和教学技能。总之,要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构建一个包容、宽松的社会环境,营造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的良好氛围,使他们不因妄自菲薄而惴惴不安,不因非公待遇而患得患失,树立起自信、平和的心态。

2.学校调适: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角色管理

“不同的岗位有不同的角色,因此,也就有不同的角色管理内容。”[5]从学校的角度来说,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角色调适,需要加强其角色管理。一是减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角色负担。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超负荷工作的现象并不鲜见,甚至出现了一人多职、一人多能的情况,这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来说是沉重的负担,也很难保障其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为此,学校应有序扩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真正把理论素养高、道德水平高且有志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的人吸纳进来,保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活力。适当减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行政性、事务性工作,避免出现身兼数职、分身乏术的情况,合理安排他们的角色活动,使其有充足时间和充沛精力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二是消减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角色紧张。面对外界过高的角色期望,一些教师可能会出现角色紧张的情况。为此,学校应充分考虑他们的角色压力,引导青年教师多向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取经、请教,通过公开课、示范课、优质课等形式,促进青年教师的成长进步。鼓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开展集体备课、专题研讨等活动,以博采众长、厚积薄发,增强其把握思想政治教学规律的能力。调整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其他课程之间的关系,避免出现厚此薄彼、畸轻畸重的情况,树立和坚定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学科自信、专业自信。在不违背政策规定和教学规律的前提下,鼓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因地制宜、各展才艺,采取灵活多样、新颖独特的方式进行授课,使其充分体验教书育人的成就感、自豪感。三是充分保障和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正当权益。加大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经费支持,不挪用、占用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经费、思想政治工作专项经费等,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有充足的经费保障。发挥绩效考核的导向作用,对于教学、科研突出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给予一定的表彰和奖励,确立奖勤罚懒的良好机制。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考核评价,既要注重其科研能力、学术成果,也要统筹考察他们的师德师风、学生口碑等,建立、完善与思想政治工作相适应的考核评价体系。

3.自我调适:自觉提升角色能力,不断改善角色形象

对于角色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做到及时的自我反思,自我调整。一是自觉加强角色学习,提升角色能力。角色学习,是指角色扮演者学习社会理想角色的行为准则、技能,提高角色认知水平,缩短与理想角色的差距的过程。[6]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断加强角色学习,提高在其所扮演的角色行为中运用自己的知识、技能、态度和智慧来完成一定角色任务的能力,是角色实现的基础和前提。在知识爆炸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树立不断学习、终身学习的意识,提高自己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成为学有所长、治学精深的人。同时,要广泛涉猎政治学、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艺术、沟通交流能力和教学技能水平,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感染力。二是不断改善角色形象,坚持自我修养。角色形象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重要的“软实力”,也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重要“隐性因素”。俗话说,“有其言,无其行,君子耻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切实加强自身修养,以高尚的人格感召、影响学生,以模范的品行熏陶、带动学生。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来说,理论魅力需要以强大的人格魅力为依托,见多识广、才识渊博、幽默睿智的教师更能激发起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也更能彰显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魅力与活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只有从道德、气质、涵养等方面不断加强自我修养、自我完善、自我提高,改善和提升自身角色形象,才能使大学生见贤思齐、争相仿效。三是学会角色转换。作为社会人,人们通常会同时扮演多种角色,因此必须学会适时地、恰当地进行角色转换。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来说,应当学会在不同角色间游刃有余地进行转换。面对大学生思维活跃、观念多变的特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有时需要扮演“良师”的角色,为其陈说利弊、解惑答疑;有时又需要扮演“益友”的角色,与其平等交流,推心置腹,使其刨除杂念,增强信心;既是为其分析形势、指引方向的人生导师,又是为其排忧解难、抚慰心灵的心理医生。对于不同性格、不同特点的学生,也应因材施教,有所侧重。总之,根据教学的需要和学生的特点,善于进行角色转换、角色置换,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区分性,理应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必备技能。

猜你喜欢

理论课马克思主义政治
大数据时代下高校体育理论课教学模式研究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政治攀附”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独立学院公共体育理论课教学现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