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规范引导大学生涉“疫”网络谣言传播行为研究

2021-01-31刘国权任佳伟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21年3期
关键词:谣言价值观核心

刘国权, 任佳伟

(1.哈尔滨师范大学 文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25;2.哈尔滨理工大学 学生工作部,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涉“疫”网络谣言层出不穷、多种多样。2020年1月至10月,中央网信办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主办、新华网承办的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就辟谣了900余则涉“疫”网络谣言[1],而今疫情相关辟谣信息仍在每天更新中。涉“疫”谣言在互联网上、手机端、自媒体平台中传播,既对个体获得真实准确的疫情防治进展信息造成严重干扰,又对党的领导、政府公信力、社会秩序造成负面影响。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上多次强调“当前疫情防控形势严峻复杂,一些群众存在焦虑、恐惧心理,宣传舆论工作要加大力度”,要求“加强舆情跟踪研判,主动发声、正面引导,强化融合传播和交流互动,让正能量始终充盈网络空间”。充分说明在“现实战场”上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战、总体战,是取得疫情防控、社会稳定、人民安康全方位胜利的决定性因素,但“虚拟战场”上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也不容忽视。

一、大学生涉“疫”网络谣言传播行为的内涵与表征

大学生是互联网的“原住民”,对网络的依赖性、粘黏度更高,在网上的发声频率、活跃程度更高,也更容易受到网络谣言的影响。有学者就曾深刻指出:“网络媒体充斥在大学生活的方方面面,已经成为影响大学生价值观念的重要途径。”[2]尤其需要注意的是,不少涉“疫”网络谣言背后都隐匿着“非主流”的意识形态、价值取向,和不可告人的政治目的,而大学生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念尚未完全定型,对有害思想、不良思潮的抵御能力尚且薄弱,甚至会有“部分学生为了扩大个人自媒体影响力不惜造谣、传谣,在公共危机爆发时急于散播不良舆论,夸大和歪曲事实,对社会安定团结造成一定的影响”。[3]因此在涉“疫”网络谣言遍布网络之时,更有针对性、更具实效性地抓好面向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大学生听党指挥、服从大局,不造谣、不传谣、不信谣,不仅对疫情时期大学生、大学生身边亲友恐慌情绪的平复、负面心理的疏导、信心士气的鼓舞具有关键性作用,而且能进一步坚定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强化大学生的家国情怀,锤炼大学生的担当精神。

传播学意义上的网络谣言是“在网上生成或发布并传播的未经证实的特定信息”。[4]涉“疫”网络谣言则是指疫情防控期间,利用互联网平台进行广泛传播的未经证实的对社会造成不良影响的疫情相关信息。因此大学生涉“疫”网络谣言传播行为,可定义为大学生作为信息制造者、接收者、传播者,以网络平台为载体,传播未经核实的疫情相关信息的行为。这一行为具有以下明显特征:一是传播主体的多重身份性。大学生可能以造谣者身份成为网络谣言的“源点”、可能以传谣者身份成为网络谣言的“中间连接点”(扩散点)、可能以辟谣者身份成为网络谣言的“终点”。二是传播内容的特定性、多样性、多变性。即谣言都与疫情防治密切相关,但可能针对党和政府的指导部署、一线工作者的工作进展,也可能针对某一组织、某一个体的有关言行。与此同时,谣言经过连接点、扩散点新生、变异的速度非常快。三是传播方式的立体性。在线上可通过即时社交通讯、个人网络空间、自媒体平台传播,在线下可将网络上获知的谣言主观串联、重新编辑后再度进行线上线下传播。四是传播对象的广泛性。大学生传播的网络谣言既会干扰同年龄段、同社交圈的同学、朋友的疫情判断,又会影响家庭中父母亲友对疫情的认知。

二、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规范引导大学生涉“疫”网络谣言传播行为的耦合

耦合是指事物之间彼此关联、相互影响的现象。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规范引导大学生“涉疫情”网络谣言传播行为的耦合则是指二者在互动中形成的相互影响、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关系。从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角来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坚持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立足中国发展变化实际,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炼总结出来的精神信念系统[5],不论是集体、群体还是个体,都要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因此在规范引导大学生“涉疫情”网络谣言传播行为的过程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成为理论之源、精神指引和成长指南,让大学生意识到网络空间不是法外之地、德外之地。从规范引导大学生“涉疫情”网络谣言传播行为视角来看,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能是“空中楼阁”“纸上谈兵”,唯有落细落小落实到日常生活、平常言行,才能真正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才能不断推动更大范围对核心价值观的理性认同、情感认同、行为认同。概而言之,核心价值观能有力地助推全面改革的深化和确保坚持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6],而不断提升大学生的网络媒介素养,有效减少大学生造谣、信谣、传谣的言行,也是为了捍卫弘扬网络空间中的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二者之间存在着高度的目标耦合、对象耦合和方式耦合。

1.目标耦合:在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的过程中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题、目标、内容内在要求着全社会在落细落小落实核心价值观时,把马克思主义的“行”、中国共产党的“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好”全部化为生动有力的教育资源,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全部化为潜移默化的教育素材,让勤学、修德、明辨、笃实成为新时代青年永恒的价值追求。这些“化”与“行”实质上就是大力弘扬主旋律,坚持不懈传播正能量,让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在中国大地上高高飘扬。涉“疫”网络谣言的传播看似只是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增加了信息垃圾、影响了公众对信息的获取和判断,但实质上这些谣言会影响网络空间秩序、社会和谐稳定和党的凝聚力、政府公信力。尤其是疫情防控时期有意制造、编撰的网络谣言,会借助公众的恐慌心理、从众心理造成严重的思想混乱、生活干扰,乃至削弱谣言接触者的民族认同、国家认同、制度认同、文化认同、历史认同。网络是意识形态斗争的新兴场域,因此规范引导大学生的网络谣言传播行为,不是在控制思想舆论和钳制言论自由,也不仅是要减少垃圾信息、保护网络生态,更是要防范抵制西方错误思想、社会不良思潮等对党和国家的攻击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攻击,坚决捍卫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和全国各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勠力同心的价值共识。

2.对象耦合:在增强媒介素养,培育时代新人的过程中锤炼青年一代的理想、本领和担当

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从“时代新人”角度来看,“理想”是“本领”和“担当”的旗帜和指南,青年如果理想信念淡化、价值取向偏差,就不会练就报国强国的本领和展现为国为民的担当。青年该有的价值取向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领”是“理想”的载体和“担当”的展现,没有“本领”,理想不会变为现实,担当也不能落在肩上。新时代大学生最与时俱进的本领之一就是媒介素养,即在信息化社会、大数据时代“面对媒介各种信息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思辨性应变能力,以及创造和制作媒介信息能力”[7]。“担当”是“理想”的外显和“本领”的旨归,具体体现为大学生的集体荣誉感、社会责任感、国家认同感、民族尊严感。有对他人、对集体、对社会、对国家的担当,才有实现理想的着力点和施展本领的平台。因此网络媒介素养事关新时代大学生的理想、本领与担当,是时代新人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着眼点之一。规范引导大学生涉“疫”网络谣言传播行为本身就是在对大学生进行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目的就是培养大学生在良莠不齐的网络信息面前的辩证思维、科学态度、法律意识、自律精神,引导大学生科学、全面、审慎地看待、理解接触到的疫情相关信息,合法、合理、合情的选择、使用经过核实、确认的疫情相关信息。而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的背后,对任何信息的选择、理解、判断背后,都体现着价值立场和价值取向,都贯穿着大学生对网络媒介素养因谁而用、为谁所用、如何使用的理性认知与行为自觉。因此媒介素养教育的根本旨归,就是引导大学生练就大数据时代的过硬本领,并以本领激扬青春理想,展现青年担当。

3.方式耦合:在“教管服”并用、“德法美”共举的过程中提升思想政治工作的时代感和吸引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从传统优势角度看,在大学生中间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宣传教育、典型示范、实践养成一体衔接,政策保障、制度规范、法律约束共同发力。其中宣传教育、典型示范、实践养成属于教育方式,政策保障属于服务方式,制度规范、法律约束属于管理方式,贯穿教育、管理、服务各方式始终的是“法治”“德化”“美育”并举。从新媒体新技术角度看,利用网络平台,建强网络阵地已经成为创新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现实需求和目的要求。规范引导大学生涉“疫”网络谣言传播行为同样需要教育、管理、服务的“三管齐下”和法治、德化、美育的“三措并举”,最终目标仍是通过思想理论教育、价值引领过程中的内容创新、手段创新,切实做好新时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如在教育过程中,面向大学生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大学生在网络上不信谣、不传谣的“德化”;针对大学生进行网络法律法规教育,给学生以法纪震慑和纪律约束的“法治”;用防疫阻击战中“最美逆行者”的感人事迹感动学生、鼓舞学生、激励学生的“美育”。与此同时,还要通过“管理”守住“教育”的底线,让大学生知道面对谣言不能做什么,确保不放任、不纵容;通过“服务”促进“教育”的内化,让大学生自发自觉地相信党、国家和主流媒体,实现教育的内化力、实效性。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规范引导大学生涉“疫”网络谣言传播行为的方式与路径

针对大学生涉“疫”网络谣言传播行为的主体多重身份性特征,内容特定性、多样性、多变性特征,传播方式立体性特和传播对象广泛性特征,立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规范引导大学生“涉疫情”网络谣言传播行为的目标耦合、对象耦合、方式耦合,可以在核心价值观的践行、培育、内化三个方面着手,根除谣言于未萌,消灭谣言于初现。

1.“践行”层面提升信息公开力度和时效,减少网络谣言的生成

新冠肺炎疫情作为对身心健康、社会秩序、国家发展有较大影响的公共卫生事件,恐慌、焦虑、惧怕、悲观等情绪、心理的产生是不可避免的。而消除这些负面心理、负面情绪的最佳方式就是及时准确全面知情,如果不能第一时间满足知情需求,那么一些大学生就会选择泄导这些负面心理、情绪。一种泄导方式就是在网络上针对一些已知但不全面的信息表达疑虑或困惑,这些信息在传播的过程中很有可能从疑虑、困惑变成质疑、批判,进而成为网络谣言。还有一种泄导方式就是将已知的、未知的信息拼凑起来,提出或暗示某种想法、推断,以表达自己的愤懑和不满。这类信息从诞生之日起就是网络谣言。

因此在谣言生成阶段,提升信息公开力度和时效,减少信息的不对称性和“知识鸿沟”是减少谣言产生最有效的方式。一方面,官方要第一时间公开疫情进展和防治情况,及时针对公众的恐慌、疑问进行安抚和回应。通过践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满足公众的信息“民主”、信息“自由”、信息“平等”,构建“文明”“和谐”“公正”“诚信”的信息互通互动关系,有效减少公众的质疑、联想、臆测。另一方面,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师生党员要坚持不懈地做核心价值观的信仰者、传播者、践行者,发挥“意见领袖”的积极作用,第一时间把官方的信息传达到每个大学生,第一时间对大学生关心关注的疫情问题进行解答,确保官方公开信息的不遗漏、不变样,避免大学生的主观臆断和负面推断。与此同时,教育者要深刻地意识到,大学生对官方、校方、教师传达的信息的“信”与“不信”,对新闻联播、人民日报等主流媒体的“信”与“不信”,归根到底取决于核心价值观是否“内化于心”。唯有坚持不懈地对大学生开展线上线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激发大学生的社会责任、国家认同,才能让官方校方公开的信息变成“值得信任”“乐于传播”的信息。

2.“培育”层面提升网络引导水平和效果,管控网络谣言的传播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其教育内在地包含着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精髓教育和“团结统一”民族精神教育、“求真务实”时代精神教育。疫情防控期间开展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想要取得国家认同教育、社会责任教育和个体素养教育的最优效果,实现大学生不造谣、不信谣、不传谣的目的,就要不断锤炼学生的“实事求是”精神、“团结统一”意识和“求真务实”态度。“实事求是”就是探求科学规律和内在联系,全面准确认识事物的本质,避免大学生在“看似合理”的谣言面前“三人成虎”“人云亦云”。“团结统一”就是树立大局意识和团结意识,让个体批判、愤懑等情绪的表达需要暂时让位于国家战“疫”需要,确保疫情面前的“众志成城”和“同心同德”。“求真务实”就是有钻研态度和实证态度,引导学生在谣言面前沉心静心,以官方公开信息、专业人士解读为疫情认知基础,不主观臆测,不过度联想。疫情防控时期,官方每天通过主流媒体发布的相关信息,各行各业涌现出的“最美逆行者”“最美志愿者”等就是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丰富资源。教育者应当充分利用这些资源,一方面,通过撰写网文、创作歌曲、录制“快闪”、制作微电影等方式,内容丰富、形式多变、渠道多样地做大做强正面宣传,不断提升网络正向引导的能力和效果;另一方面,通过大数据技术分析研判、网络涉疫情舆情全天候关注、重点人敏感事全程跟踪管控等方式,及时有力地防范干预、约束制裁网络谣言的传播,不给网络谣言积累发酵的时间,不断压缩负能量的生存空间。

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当前世界范围内文化冲突、意识形态斗争加剧,国内个别人受西方错误价值观、反马思想、不良思潮影响较严重,疫情极有可能被敌对势力所用,变成国内外敌对势力攻击党和政府,攻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工具”。这些网络谣言与因为信息不对称误生的谣言有着本质的区别,从诞生伊始,就具有强烈的意识形态性、政治性、攻击性、迷惑性和诱导性。对这类涉政治网络谣言的产生和传播,我们要格外重视,以持续不断地在大学生中间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关键,不断强化大学生的“四个意识”“四个自信”“四个正确认识”;综合运用宣传教导、文化熏陶、实践养成、制度约束、法律制裁等多种方式,坚决抵制其对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干扰和侵蚀。

3.“融入”层面提升学生防谣定力和能力,防止网络谣言的再生

无论是平常时期还是疫情时期,网络谣言都在持续不断地产生。因此“发现网络谣言——辟谣——教育处理造谣者、信谣者、传谣者”只是一时之策,并非治本之术。注重对网络谣言生成原因、异化状态、传播路径、易传播群体等的梳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研判预测,才能有效防止网络谣言的再生。从目前产生、传播、异化的涉“疫”网络谣言来看,其能够在大学生中间传播的主要原因突显为以下几点:一是借助了大学生的恐慌心理,二是利用了大学生的从众心理,三是反复强化了大学生的信息“偏颇吸收”[9]。之所以大学生在涉“疫”网络谣言传播过程中成为了不能忽视的一股力量,正是因为大学生在网络上停留的时间更长,获取的资讯更多,其对疫情的恐慌心理也较其它人群生成得更早,这是谣言在大学生群体中产生和传播的一个重要基础。大学生的社交方式又与其他人群不同,其在新媒体时代的社交圈往往是因为兴趣、爱好、习惯等串联而成的一个个社群,每个社群中的成员一般价值观、行为方式相似性更高,这就导致大学生身处“多重圈群化”的移动舆论场域中,容易被群体情绪影响,对谣言甄别能力变弱[10],这是谣言能够在大学生群体中扩散的一个重要原因。与此同时,大学生囿于学历背景、年龄特点、个性特征等,常常自信程度较高,“偏颇吸收”严重,惯于按照自己的喜好搜集、处理信息,甚至越是面对不支持自己观点的信息,观点越会被强化。

通过以上分析研判,可以确证“谣言的生命力在于‘信’和‘传’……谣言的出现并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对谣言的轻信和不自觉地参与谣言的传播。”[11]因此,对大学生政治定力、自律精神、法律意识、网络素养的教育至关重要,从思想意识、价值取向上引导大学生自觉不信谣、不传谣是杜绝大学生涉“疫”网络谣言传播的根本路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相契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世界优秀文明成果相承接的全党全社会的价值共识,其落细落小落实不仅在宏观上具有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的战略意义,而且在微观上能作为一种思想意识、价值观念和精神指引,有效减少大学生在疫情面前的恐慌情绪、从众现象和偏颇吸收倾向。因此,高校和教育者要继续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上发力,在核心价值观的理性认同、情感认同、行动认同上发力,练就学生在疫情面前的政治定力、自我调节力、虚假信息判断力和谣言鉴别力。

猜你喜欢

谣言价值观核心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我的价值观
中国使馆驳斥荒谬谣言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
如何科学识别谣言?
当谣言不攻自破之时
谣言π=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