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建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评价长效机制研究

2021-01-31隋芳莉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21年3期
关键词:长效机制价值观机制

隋芳莉

(哈尔滨体育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1)

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制度”[1],用制度形态确立了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文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着眼于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长远发展,构建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评价长效机制,实现对高校价值观教育过程的有效调控,为深入推进高校价值观教育工作提供决策参考,为教育工作者提供进一步工作动力和建议,为大学生全面发展提供外部引导和内生动力,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作用的发挥提供制度保障。

一、构建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评价长效机制的意义

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评价是国家高等教育行政部门、教育督导和科研机构等,依据一定的评价指标体系,按照一定程序和方法,对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工作和效果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2]它既是高校价值观教育的重要环节,又是提升高校价值观教育质量的有力举措。无论从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增强价值观教育实效还是引领大学生全面发展来看,建立高校价值观教育评价长效机制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需要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3]要立的“德”本质上就是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树的“人”就是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即价值观教育的着眼点。立德树人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作,高校价值观教育评价必须围绕“立德树人”任务的落实而开展。通过建立高校价值观教育评价长效机制,为高校“立德树人”工作持续不断地提供效果反馈,为加强与改进高校“立德树人”工作提供建设性意见,为高校“立德树人”工作的落细落实提供制度保障,高等教育各个系统根据价值观教育评价结果的不断反馈,优化整个系统的教育资源,“立德树人”工作更加顺畅,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最终形成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良性循环过程。

2.应对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评价特殊性和复杂性的需要

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评价是一个涉及诸多要素和环节的长期动态系统工程,具有不同于其它领域评价的特征。一方面,高校价值观教育评价具有特殊性。价值观教育评价的核心是对教育效果的评价,而教育效果要么表现为校风、教风、学风,要么表现为大学生在勤学、修德、明辨、笃实上下的功夫多少[4],这些效果需要一个较长时期的过程,这种时间的延时性和渐进性决定了对价值观教育效果做出准确的、科学的价值判断需要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另一方面,高校价值观教育评价具有复杂性。评价主客体既涉及到高校领导、教师、辅导员、管理人员等教育工作者,又涉及到不同政治面貌、专业的大学生;评价体系既包括价值观教育目标、指标体系、内容、方法、管理等各个要素,又涉及价值观教育的制度、体制、机制建设等各个层面。正因为具有上述特殊性和复杂性,建立评价长效机制就显得尤为重要。

3.增强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评价实效的需要

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评价实效是评价工作的本质要求,体现为评价目标的实现和评价功能的发挥。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评价的目标,其一是检测高校价值观教育工作和效果,掌握大学生经过价值观教育之后,在理性认知、情感认同、行为实践上有无变化,以及变化的方向和程度;其二是促进高校价值观教育主体改进与提高,为高校价值观教育提供决策参考。高校价值观教育评价功能体现在判断、激励、反馈调节、预测和导向等方面。建立评价长效机制有助于价值观教育主管部门对价值观教育培育和践行状况进行跟踪评估和政策调整,价值观教育工作者对教育工作的过程、内容、方法等做出及时改进,广大高校师生对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进行调节,既提高了评价实效又提高了教育质量。

二、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评价长效机制的内涵和特点

机制是泛指“一个工作系统的组织或部分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和方式”[5]。长效评价是基于价值观培育的战略性、长期性和复杂性提出的要求,强调高校价值观教育评价的常态化、持久化和动态化。

综合“机制”和“长效评价”含义,笔者认为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评价长效机制是指保证高校价值观教育评价长期有效运行并发挥预期功能的评价要素的构成方式、作用方式以及由此产生的价值观教育评价活动的整体运行方式和有效调节方式的总和。这一定义包含以下四层基本含义:一是在目标上,强调高校价值观教育评价时间的长期性和结果的有效性,客观反映了评价长效机制的构建是价值维度与技术维度的统一。从价值维度来看它立足于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和激发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内生动力、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从技术维度看它是价值观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重要环节,通过评价改进高校价值观教育工作,提高价值观教育实效,这是高校价值观教育评价长效机制建立的出发点;二是在构成上,它既包括评价的主体、客体、介体、环体等基本要素,还包括评价基本要素的相互关系、作用方式、运行方式和调节方式,这里面体现评价要素和评价机制要素的联系与区别;三是在运行上,它要探究各构成要素间的联结方式、运行方式和运行过程,即评价长效机制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它是怎么样在其内部运行、调节并实现其目标和功能的,这里面体现评价长效机制的运行机理;四是在功能上,通过评价长效机制的有效运转,制度规范和管理规范的调节,力求实现其功能的最大化,这是高校价值观教育评价长效机制构建的着力点。

厘清高校价值观教育长效机制的内涵有助于其特点的把握。遵循机制探讨的共同特性,同时结合高校价值观教育评价的特殊性,高校价值观教育长效机制的特点可以概括为方向性、系统性、实践性、科学性和动态性。

1.方向性

高校价值观教育的方向性决定了高校价值观教育评价的方向性。“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是价值观教育的首要问题,它内在地要求评价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体现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在评价目标制定、评价指标设计、评价权重分配等方面以政治方向为首要方向,以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满足大学生成长发展需要为根本方向。

2.系统性

高校价值观教育评价长效机制本身是一个系统,由评价要素、评价要素的内在关系、制度规范等要素构成,按运行过程由组织领导、实施运行、激励保障、反馈应用等子机制构成,各要素和子机制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形成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外在表现出层次性和复杂性。评价长效机制的构建要调整各部分之间的构成方式和作用方式,尽量实现系统内部的各要素功能耦合,降低能耗损耗,使整体表现出最佳状态。

3.实践性

机制既包括理论层面的建构,又包括实践层面的运行,不同的机制各有侧重。高校价值观教育评价长效机制更多聚焦于实施、运行、调控、保障、反馈等实践工作层面和技术层面的构建,所有的评价体系都要服务于实践,强调评价体系的实效性、评价内容的具体性、评价标准的针对性、评价方法的可操作性、评价模式的可推广性,其落脚点在于更好地服务于高校价值观培育和践行。

4.科学性

机制是一定客观规律的具体表现,机制的科学性主要表现在其对客观规律的遵循。高校价值观教育评价长效机制是对价值观教育客观实际的反映,遵循价值观教育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成才规律,既能够准确反应高校价值观教育工作水平和投入情况,也能够准确反映教育对象认知、认同和践行效果。

5.动态性

高校价值观教育评价要“长期有效”,必须随环境的变化而动态调整。一方面,高校价值观教育评价要经历一个探索、试运行、推广、发展完善的过程。评价机制必然随评价发展的不同阶段、评价水平的提高、评价技术手段的改进而调整。另一方面,高校价值教育评价长效机制必然要根据外部环境和任务的变化,调整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在实践中不断修正和完善,不仅满足当前价值观工作的需要,还指导价值观教育的未来发展。

三、构建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评价长效机制的着力点

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评价长效机制的构建涉及多个领域、部门和环节,应立足于高校价值观教育评价目的和功能,着眼于其系统性、动态性和长效性的特点,从评价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评价技术手段和评价文化三个方面推进。

1.深化高校价值观教育评价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

高校价值观教育评价研究工作,不仅是对高校价值观教育评价认识的深化,也为构建、完善高校价值观教育评价长效机制提供持久的学理支撑。首先,要加强基础理论研究。深入研究高校价值观教育评价的本质、规律和价值,深入分析高校价值观评价活动中各要素、各环节之间的逻辑关系,深入研究评价理念、评价标准、评价指标、评价体制等深层次问题,构建科学的评价范式。其次,重视实践应用研究。借鉴美国、澳大利亚等学者开展全国范围大规模价值观评价和针对小型价值观教育项目的案例研究的经验,将研究建立在实证数据的基础上,采用科学取向的定量研究、彰显主体价值的质性研究和行动研究相结合的方法。

2.积极运用现代评价技术和手段

评价技术是为实现评价目的和功能而采用的评价技能、手段和工具。第一,实现评价信息的数字化。第二,充分利用大数据平台构建评价机制。大数据时代应高度重视并主动开展大量、多维数据信息的收集、存储、整理、分析,建立高校价值观教育数据中心和大数据应用团队,提高大数据与价值观教育的融合度,在学生海量信息分析、运用基础上,建立学生价值观发展档案,为价值观教育决策提供有价值信息。[7]第三,开发网上测评软件。解决评价长期开展存在样本容量大、评价对象复杂多样、数据采集工作量大、要求高等难题,为提高高校价值观教育实效提供具有较高信度和效度的监测工具。高校价值观教育评价长效机制构建中要与计算机软件人才结合,开发高校价值观教育测评软件,推进评价的现代化。

3.营造良好的高校价值观教育评价文化

评价文化是关于评价的文化现象的总称,包括评价的价值观、思想意识和群体文化氛围等。评价文化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要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和持久的培养。其一,加强评价的社会参与,形成基于评价合力的评价网络,从封闭走向开放,与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广泛合作,关注家长、媒体、用人单位的评价,建立基于社会力量的第三方评价机构,形成评价合力。其二,创造和建设“我要评”的评价文化。应提高高校自我要求评价的主动性,激发其参与高校价值观教育评价的热情,积极配合相应上级评价部门和评价组织对高校的外部评价,使整个价值观教育评价有序、高效地开展。把评价文化作为校风的组成部分,借高校价值观教育评价的契机促进学校优良学风校风的形成。

四、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评价长效机制的构建

高校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评价长效机制由一系列具体机制构成,其整体功能的发挥体现在构成要素的相互作用和具体机制的动态运行之中。根据高校价值观教育评价长效机制各要素的作用方式和评价过程的运行方式及调节方式,高校价值观教育评价由五个机制构成,即组织领导机制、实施运行机制、管理监督机制、动力保障机制和反馈应用机制,其运行设计是在主要“做什么”基础之上规定其协调和配合的运行规范,进而形成体系完善、功能齐全、环节配套的系统。

1.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评价之组织领导机制

组织领导机制是对高校价值观教育评价进行顶层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中形成的运行方式与工作机制。它是评价活动能够长期有效运行的首要机制,起主导作用。其主要功能是实现高校价值观教育评价的顶层设计、明确责任分工和做好评价工作的统筹协调。一是建立思想整合机制。国家教育、宣传部门和高校要高度重视价值观教育评价工作,以科学的评价观为指导,把高校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评价放到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及价值观培育的长远考量中去部署,从根本上扭转价值观教育评价滞后和缺失的局面。二是建立评价领导工作体制机制。按照“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要求,构建评价制度体系,就“为什么评”“谁来评”“评什么”“怎么评”等做出要求和规定,并制定常态化和动态化相结合的监测机制,顶层设计者要高瞻远瞩、集思广益,做好评价工作的科学性论证和可行性论证,确保依法监测,科学评价。三是建立健全责任制。明确各级宣传、教育部门和高校的评价领导职责及分工,在党委统一领导下,建立评价对象密切配合、各司其职、信息畅通的评价工作网络,确保价值观教育评价工作扎实有序地得到落实。

2.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评价之实施运行机制

实施运行机制是高校价值观教育评价具体开展过程中各环节、各要素之间形成的内在有机联系和运行方式。实施运行机制是构建高校价值观教育评价长效机制的关键,涉及评价主体、评价对象、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方法等诸多要素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又涉及评价准备、评价信息收集整理分析、评价结果检验分析处理等诸多环节的协调、配合。一是建立“以人为本”理念引领机制。将人本取向贯穿整个实施过程,评价目的要与“以人为本”相契合、评价内容要关注大学生精神需要的满足、评价方法的选择中注重与大学生的人文交流。[8]二是建立评价主体多元协同机制。价值观教育评价应体现国家利益、社会需求、高校发展、学生需要的统一,实施多元主体评价,既要有相关国家教育宣传部门、教育督导、相关科研机构和专家、用人单位参与,又要有高校内部对本校各院系、学生自身的评价,还应回应高等教育改革的关切,探索引入第三方评价。三是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完善机制。评价指标体系是评价过程的中心环节,发挥“指挥棒”的作用,又是难度很高、极具挑战性的工作。即要从党和国家价值观教育方针政策落实程度、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等社会价值维度考察,又要从大学生的情感期待和价值需求满足感获得感等个体价值维度考察;既要体现前瞻性时代性,又要体现不同类型、不同地区的高校的特殊性和差异性。四是建立评价方法和技术手段创新机制。借鉴教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的相关知识,综合运用描述性统计分析、回归统计分析等方法构建评价模型和分析工具,为价值观教育评价持续开展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有效利用大数据思维和技术手段,实现价值观教育多维数据的收集、存储、整理和分析,推动评价模式、方法和实践创新。

3.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评价之管理监督机制

管理监督机制是高校价值观教育评价领导部门、主管部门及其管理人员,运用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监督等手段,对评价要素有效调节整合所形成的运行方式。它是高校价值观教育评价目的和任务得以实现的重要保证。其主要功能是调动高校价值观教育评价的积极因素,防止评价过程的失控和评价权力的滥用,形成评价的强大“合力”。一是建立决策管理机制。将是否开展评价、在什么范围评价、什么时间评价等纳入决策管理范围。评价机构和监测部门要经常研究有关政策,了解高校价值观教育情况,及时向高等教育部门和宣传部门提出咨询意见和决策建议。二是建立过程监管机制。通过管理监督机制把“偏轨”和“脱轨”行为整合到评价目标和根本任务的方向上,保证评价的实效。相关部门要对每一个评价环节实行监督,确保衔接到位,控制意外事件的发生,同时积极推进评价信息的公开透明。三是建立人员管理机制。通过组织、指挥、奖惩等手段的运用,将参与评价的人员按照一定的原则和程序组织起来,充分调动评价人员的积极性,降低评价人为因素的干扰。

4.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评价之动力保障机制

动力保障机制是高校价值观教育评价过程中所涉及的评价制度、经费、人员、机构等要素所形成的有机联系与运行方式。其主要功能是保证高校价值观教育评价工作状态的最优化。通过建立动力保障机制,健全评价制度、增加经费投入、建立评价机构、培养专业评价人员等措施激发评价工作的内在动力,把高校价值观教育评价工作做细、落实。一是建立评价制度完善机制。高校价值观教育评价需要制定高校价值观教育评价政策,出台实施方案和细则,使参与评价的部门、高校及相关人员不断提高对价值观教育评价工作的认识,进一步明确工作要求,提高评价工作质量和水平。[9]二是建立评价工作保障机制。组建高校价值观教育外部评价机构和高校自评机构。此外,建立评价经费及物质保障机制以满足评价人员理论研究与交流合作经费的需要。三是建立评价激励机制。将高校价值观教育成效作为评价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情况和衡量高校办学水平、人才培养质量的标准,将价值观培育纳入领导班子和有关部门考核、教师职务职级晋升和学生评奖评优当中,推动高校将价值观教育列为重要工作内容。

5.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评价之反馈应用机制

反馈应用机制是高校价值观教育评价结果返回高等教育宣传部门、高校和师生,并成为决策和改进过程中各有关人员、要素、环节之间形成的相互关系和运行方式。它是整个机制得以运转的价值目标,是高校价值观教育评价成效和功能实现的重要保障。其主要功能是引导、激励评价对象不断改进、完善自己,为有关部门提供价值观建设工作的决策依据。一是建立评价系统的持续性改进机制。为保证评价系统持续有效正常运行,应将高校价值观教育评价新变化和新进展及时反馈到评价系统,进而实现评价系统的自我完善和自我优化。二是建立高校工作改进创新机制。根据评价结果的反馈,高校优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方案、改进教育工作,从而在新一轮的教育过程中,激发教育新活力,提高工作效率。为此,应保证信息反馈渠道的畅通性,增强结果反馈的及时性。三是建立学生发展跟踪机制。开展长时间轴、大数据跟踪分析,持续开展毕业生跟踪调查,丰富大学生毕业之后的信息和数据,形成大学生价值观的多维立体全景图。

高校价值观教育评价的五个子机制构成一个相互联系、互相衔接、互相促进的有机整体,通过互相配合、动态运行、循环往复形成一个环路系统。其中组织领导是前提和先导,为评价目标实现、实施运行和监督落实等保驾护航;实施运行是评价开展的关键环节,其内在包含评价指标的制定、评价方法的选择、评价制度的执行等诸多重要环节,通过与其它机制的协调配合和有效联结发挥评价机制的核心功能;管理监督是评价运行规范、科学的重要手段,通过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手段确保评价目标任务的完成;动力保障机制是评价质量和效益的重要保证,为评价机制的运行提供制度、经费和物质保障;反馈应用机制是一个评价周期的终结,又与下一个评价周期的起点相衔接,在整个运行系统中发挥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五大机制立足高校价值观教育工作实践,着眼高校价值观教育的长远发展,在整体建构和互相配合中形成协同合力,推动评价长效机制的有序规范运行。

猜你喜欢

长效机制价值观机制
关于构建审计整改长效机制的思考与探索
我的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
加快建立农村公路管理养护长效机制
建立三大长效机制 保障矿井长治久安
自制力是一种很好的筛选机制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为资源下沉建长效机制
破除旧机制要分步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