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马克思主义者的特质探析

2021-01-31万资姿苏晓彦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21年3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者马克思马克思主义

万资姿, 苏晓彦

(1.中央团校(中国青年政治学院)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研部,北京 100089;2.河北化工医药职业技术学院 马克思主义教学部,河北 石家庄 050026)

“事物的特征是其表现出来的特点和表征”[1],对事物特征把握的程度决定我们认识事物的准确性。在对待马克思主义者的特质这个问题上,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观点,但不论哪一种观点都绕不开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所强调的:“马克思的思想理论源于那个时代又超越那个时代,既是那个时代的精华又是整个人类精神的精华”;“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创造性的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第一次创立了人民实现自身解放的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理论,指引着人民改造世界的行动”;“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始终站在时代前沿”[2]。马克思主义的四个鲜明特征,无疑是我们理解马克思主义者特质的根本遵循。

一、马克思主义科学性的捍卫者

科学就是“运用范畴、定理、定律等思维形式反映现实世界各种现象的本质的规律的知识体系。”[3],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恰好体现在客观的反映事物发展的规律,为无产阶级提供了理论武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正确反映了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规律的世界观,二是不断接受检验被反复证实了的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是正确反映了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规律的世界观。首先,马克思主义有科学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批判的继承了德国的古典哲学、法国的政治经济学和空想社会主义,推倒了黑格尔构建的绝对意识大厦。其次,马克思主义是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马克思在浩如烟海的书籍中扬弃了传统的哲学思想,建立了属于无产阶级的哲学。在资本主义社会对工人压迫的事实中找到工人被剥削的秘密,建立了政治经济学。在资本主义的繁荣发展中预见了新社会形态的诞生与发展,建立了科学社会主义。故此,新时代的马克思主义者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重新认识了世界,学会了用智慧的眼光发现问题和看待问题。

马克思主义是接受实践反复检验的方法论。列宁曾说:“马克思的学说所以万能,就是因为它的正确。”[4]凭借这种正确的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在几次危难时刻都挽救了党,改写了中国命运。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召开的遵义会议挽救了党,证明了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有用性。此前的黎平会议中运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论,决定红军转兵贵州,使红军转危为安,争取了主动。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的南方谈话重申“实事求是”,人们的思想得到了进一步解放。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扩大,经济繁荣发展、国家不断强盛、人民日益富裕。党带领人民每个历史阶段所取得的胜利,都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的方法论的胜利。新时代马克思主义者要掌握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在实践中解决新问题。

事物的发展不都是一帆风顺的,苏联解体的悲剧告诉我们:一旦任由错误的思想倾向无端指责、攻击马克思主义,甚至占领主导地位,是十分危险的。在世界局势看似平静的今天,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却始终没有松动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飞速发展,这与我们党在意识形态领域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是分不开的。对于改革开放所带来的思想多样化和意识形态威胁,新时代马克思主义者要有清晰的辨别力和清醒的认知力,做到自觉抵制错误的思想倾向,勇于批驳错误的思想倾向,不给其以可乘之机。

二、马克思主义人民性的传承者

在对费尔巴哈以及其他唯心主义史观批判和继承的基础上,马克思创立了唯物史观。从物质的客观存在出发来解释观念的形成,马克思提出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重要的思想。由此明确提出人民群众是认识世界、并进一步改造世界的主体性存在。

首先,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取向是人民群众。马克思曾指出,“德国的哲学从天国降到人间;和它完全不一样我们这里是从人间升到天国。”[5]马克思从现实中的人入手:分析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以及人在不同社会形态中相互关系的不同表现、产生的根源、导致的后果。马克思注重从事物的本质,对事物发展的规律性认识和对事物之间普遍联系等角度思考事物本身。正是因为这样,马克思才看到那些耀眼的历史人物背后,对社会发展起着更重要的人民群众,他们才是社会的创造者。然而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当中,由于无产阶级缺乏理论、无产阶级的战斗力未被唤醒,人民群众在历史中地位始终没有得到重视,甚至被忽略。

其次,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政治立场。《共产党宣言》的诞生像一阵响雷,炸裂在资本主义世界的上空。资产阶级私有制的迅速发展得益于无产阶级的默默付出,资本本身并没有增殖的神奇力量,真正神奇的只有劳动者的劳动。为了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资本家无所不用其极,无产者的处境每况愈下。面对现实,马克思喊出了“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6]的口号,震耳发聩。“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7],被压迫者想要改变现状就需要团结起来,与压迫者斗争到底。马克思划开了无产者与资产阶级中本就有的界限,唤醒了无产者的阶级觉悟,给予了无产者与资产阶级战斗的理论武器——马克思主义。

最后,马克思主义是人类解放的学说。马克思主义政党始终把为人民服务当做自己奋斗的目标,不断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不断发展生产力。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阶级性与资产阶级政党的阶级性相左,社会主义国家中生产力所能容纳的生产关系也是资本主义国家无法企及的。从无产阶级的革命性和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来看,无产阶级在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下终有一天会实现共产主义,那时的每一个人都会实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那时的社会将是全人类解放的社会。

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它所关心的是大家的真理,而不是某几个人的真理。”[8]新时代马克思主义者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不断深化人类解放的学说,深刻领会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民群众的重要论述。同时掌握正确的群众工作方法,要将维护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解决群众反映的问题,走入群众的心里。最后要密切联系党群、干群和群众。脱离群众是最大的危险,要深入群众之中,只有了解人民才能针对人民不同的需求进行不同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向人民群众学习,相信人民群众能够自己解放自己。

三、马克思主义实践性的践行者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理论,主要体现在马克思主义运用到实践的过程像一个运动的环形:在实践前马克思主义指向实践,在实践中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践,在实践后马克思主义得到检验并完善自身,最后将完善的马克思主义投入新的实践当中,由此循环往复。整个过程呈现出动态的交互性、流动性,表明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特点。

马克思主义的任务内在的包含了马克思主义实践性的特点,马克思主义的任务是让无产者联合起来,推翻受压迫的制度,建立一种人人得以全面发展的制度。马克思主义的任务决定了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实践的理论,纵观社会形态的更替变化,没有任何一个新的社会形态的产生是自然过渡的。旧的阶级为了维持自己的统治地位会对新阶级进行反扑。相应的,新阶级都需要投身革命、寻找同盟、与旧的阶级进行斗争等方式的实践,以实现其所追求的理想社会。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形态要求马克思主义具有实践性。“‘马克思主义’通常意指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形态,即‘马克思主义理论’”。[9]马克思主义有多重维度,最能体现马克思主义本质的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形态”,也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理论应当是在马克思主义载体——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著作当中提炼出来的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理论形态最终是要指向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形态的,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形态就是社会主义运动。因此,马克思主义理论是要服务于社会主义运动的,在这个过程中,马克思主义理论也得到丰富和发展,从这个角度来说马克思主义具有实践性。

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经受住了时间和实践的检验。马克思主义与其他主义最显著的不同就是它的实践性。对待马克思主义要“真学、真懂、真信、真用”。用这四真功夫来学习马克思主义已经是大家的共识,如果说真学、真懂、真信还停留在意识层面,那么真用就是已经达到了实践的层面。真用不仅看得见、摸得着,而且能够反映一个人学习马克思主义其他“三真”的程度。若一个人前“三真”做得不够好,在实践上就会出现言行不一,学不能致用的现象。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曾说道“有一点可以肯定,我不是马克思主义者。”“这实际上不是对他的马克思主义身份的拒绝,而是对那些既不完全懂得马克思主义,又不能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者的不够格的‘马克思主义者’身份的拒绝。”[10]可见,在马克思看来,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应该是既懂马克思主义,又能真正对待马克思主义的人。既具有马克思主义者身份认同,又具有马克思主义信仰,更有行动认同的思想者和实践者。

作为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对待马克思主义要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只有通过“真学”、思想上才能“真懂”;就能够自觉地相信马克思主义理论,反映到实践中就能“真用”。马克思主义者要“学会分析问题,学会开锁,而不是把万能钥匙放在手中把玩。这才对得起马克思的伟大,对得起马克思主义者这个光荣称号。”[11]因此,新时代的马克思主义者,要在日常的生活中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指导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在这一过程中,要结合实际,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最后达到主客观相一致、言行相统一。

四、马克思主义开放性的开创者

马克思主义不是局限于几个学科的理论,是一个涉及多学科多领域的理论,是一个需要不断建构的理论,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和知识体系“涉及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思维各个领域,涉及历史、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科技、军事、党建等各个方面,不下大力气、不下苦功夫是难以掌握真谛、融会贯通的。”[12]从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段论述中,可见马克思主义包含的领域广阔、内涵丰富,是分析当时社会集大成的著作。需慢慢品味、细细体会、方能进行思考和研究。

马克思主义不是一个静态的理论,而是动态发展的理论。马克思主义不是静止的、僵化的理论,恩格斯曾说“我们的学说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13]恩格斯的这句话在强调马克思主义科学性的同时,批判了将马克思主义固化的倾向。马克思主义一旦被片面地不分析实际情况就去使用的话,马克思主义就会变为一种形而上的僵化思想。

马克思主义不是完成的理论,而是不断完善的理论。“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取民主。”[14]马克思主义明确的提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无产阶级在掌握社会生产之后,要建立社会主义国家,加快发展社会生产,巩固社会主义国家政权。却没有清楚地说明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以后,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要在治党治国治军,内政外交国防,发展人民切实利益等国家重大问题上的进行哪些具体举措,这就为马克思主义者们建构马克思主义提供了可能。“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伟大力量,就在于它是和各个国家具体的革命实践相联系的。”[15]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建设有着引导作用,各个社会主义国家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又反过来不断地完善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二者相互促进、相互发展。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国家中的成就都是构建马克思主义的表现,每一个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只有考虑马克思主义动态性的前提下,才能够科学的运用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开放性是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的内在要求。当我们在运用马克思主义时,不考虑现有的实际和历史阶段,就无法收到预期的效果。真理与谬误的原理告诉我们,真理是有界限的,只要超出了界限,哪怕只是一点,真理就会变成谬误。如恩格斯所说的那样,“《宣言》中所阐述的一般性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某些地方本来可以作一些修改。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要依循“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16]的原则,恩格斯的这句话直观的表明了马克思主义当中具体原理的运用要根据时代的变化而改变,死搬硬套是不可取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绵延数千年的文化基因,是在解决中国问题的过程中诞生的,充满了中国文化、中国特色、中国气派。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社会主义并没有定于一尊,一成不变的套路。”[17]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本身。因此,新时代马克思主义者要将马克思主义作为理论的依托,需要将部分不适应的地方根据历史条件的变化加以重释,在这个过程中马克思主义就添加了旧理论当中由于旧时代局限而无法添加的新内容,实现了理论在新时代的丰富与发展,保证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

“我们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解读时代、引领时代、用鲜活丰富的当代中国实践来推动马克思主义发展,不断开辟当代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新境界!”[18]马克思主义的开放性要求马克思主义者要在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将马克思主义与本国、本民族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同时结合新的历史任务,从现有的实际条件和历史阶段出发,善于将马克思主义与当前中国的实际结合起来,发展和创新马克思主义,不断产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理论成果,做一名坚定的新时代马克思主义者。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者马克思马克思主义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像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习近平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及对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启示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认真看书学习 弄通马克思主义
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理论与实践探索——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机制建设研究》
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在高校宣传思想工作中的作用
马克思的“知本”积累与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