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力构建“大思政课”的生态体系
2021-01-31苏玉波
苏玉波, 王 洁
(西安交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 西安 710049)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与现实结合起来……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1]这一重要论述强调了讲好思政课要把理论与实践联系起来,要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为新时代学校思政课改革创新提供了根本遵循,为我们正确理解“大思政课”的科学内涵,提供了崭新的视角。这里强调的“大”就是要掌握系统的思维方法,不仅要用好思政课堂这个主渠道,更要从整体上系统地打造有利于思政课改革创新的生态体系,使思政课与各门课程、思政课与大学思想文化建设、思政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形成相互作用、相互依赖、合力育人的有机整体,推进各类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合理调配和协同作用,不断增强思政课供给,帮助大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树立起大学生与时代同心同向的远大理想和崇高信念,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引导其成长为担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一、创新课堂教学方法,构建思政课教学与思政课教师和谐共生的生态体系
课堂教学是思政课的主渠道,承担着思想教育和价值引领的首要责任。思政课教学要与社会发展相结合,紧跟时代步伐,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提升育人实效。因此,一方面,思政课堂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从亿万人民泼墨挥写的中国故事中搜集鲜活的教学资源,讲清楚其所蕴含的发生机制、因果关联,引导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其内在规律,进而讲清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比如讲到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道路时,就可以引入陕西省吴起县退耕还林、绿色发展的典型案例,通过事理分析、学理阐释,讲清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这一政理。另一方面,思政课教师要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就必须具备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能够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讲明白、讲清楚。因此思政课教师要开展学术研究,从源头上把教学内容理解透,为教学内容提供根本性的理论依据,课堂教学才能更加得心应手,从而更好的促进教学水平,在学术和教学的相互促进中,教会学生树立科学的思维,引导学生掌握观察认识当代世界、当代中国的立场、观点、方法,筑牢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理根基,让学生在政理、学理与事理的有机统一中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培养学生勇于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二、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构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生态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各类课程都不同程度的作用于学生的发展,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方面,教师要充分提高课程育人意识,充分挖掘专业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结合专业特色和学生发展实际,在真理讲授中灌输价值立场, 在知识争鸣中引发情感共鸣,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学生的专业学习始终,覆盖学生课程、科研、实践的各个环节,发挥各类课程立德树人优势,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知识教育的有机统一。高校层面要加强课程思政的统筹规划,聚焦师资建设,通过岗前培训、在岗培训、集体备课、观摩听课、教改研究等,提升教师课程育人能力,建立健全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实践体系、评价体系和保障体系,构建“学校顶层规划、各院系具体落实、相关职能部门合力推进”的课程思政育人生态体系。另一方面,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3]的要求,贴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思想动态,将教育实践活动与新生入学教育、毕业生教育、学风建设等有效结合,开展覆盖全体学生及其成长发展各阶段的、主题鲜明、形式新颖的教育活动,充分发挥主阵地的思想引领和价值导向作用。
三、创新机制体制,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合力育人的生态体系
思政课教师、党政领导、专业课教师、辅导员、管理干部等都是育人的主体,高校要创新机制体制,推动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有效整合,实现各主体育人过程从“分”向“合”的转变,建立起协调统一、全员参与的合力育人体系,将学校课程育人、管理育人、文化育人、服务育人等平台育人主体力量有效整合,明确不同岗位教职工的育人责任,构建资源力量充裕、内生动力充盈、功能作用充分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全员育人新生态。
要实现各主体育人力量的协同,发挥协同育人合力。一是要实现育人理念的协同。“大思政课”的根本目的是调动一切资源,服务于思政课建设,服务于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各部门、各分院以及每位教师应当明确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育人理念,树立协同思维,善于开发和共享各类优质资源来提高育人实效性。二是要创新利用新媒体新技术,推进资源整合,搭建各主体协同育人的“大数据+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即时性、移动性、互动性等特点,可以紧密契合当代青年学生“无人不网”“无处不网”“无时不网”的生活状态。[4]利用大数据时代的优质资源,实现现代信息技术与思政课的有机结合,通过慕课、微课和青年大学习以及全媒体教学等多种形式,实现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结合,教师领学和学生自学结合,拓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空间;通过构建集学生评教、行为预警、精准资助等于一身的思政教育大数据平台,精准评估学生思想学习动态,不断优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的思政教育、服务育人、管理育人等核心功能,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德育工作落细为线上线下活动,落小为数以百计千计的应用功能、讨论议题和网络作品,从而最终落实为满满的网络正能量和昂扬的青春中国梦。
四、加强思想文化建设,构建思政课与高校思想文化建设有机融合的生态体系
优秀的校园思想文化,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和凝聚力,能够将全体师生在思想上精神上紧紧团结在一起,形成勇往直前、无坚不摧的强大力量。构建高校大思政课生态体系,要切实加强大学思想文化建设,用大学精神引领学生,用校园文化浸润学生,在润物无声中引导学生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
大学思想文化建设要聚焦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打造健康向上具有主流特色、主流风格、主流气派的思想文化氛围。要打造特色品牌,开展一系列专题学习和系列活动,将文化传承融入育人全过程,在浓厚的文化氛围中涵养学生的人格素养和高尚情操。要加强思想文化宣传,建立校史馆、宣传长廊、建立校园宣讲团等方式,把脉宣传需求,扎实推动宣传效能落地,打造 “文化+”平台,鼓励高校各院系发挥自身的学科、专业优势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在网络文化、创意设计、思想传播等方面各自发力,营造良好的高校思想文化育人生态。
五、创新实践载体,构建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有机联系的生态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思政课”要结合现实才有生命。而当今时代最鲜活的实践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因此,讲好“大思政课”,要从中国共产党理论探索的百年历史中深挖红色资源,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发掘现实资源,搭建“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平台,构建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有机联系的生态体系。
一是要用好红色资源,讲好党的百年历史故事。讲好“大思政课”,要善于挖掘百年党史中的红色资源。习近平总书记在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历史是最好的老师,思政课教师要必备深厚的历史视野,要通过生动、深入、具体的比较把道理讲明白,讲清楚。”[5]党史是无数革命先烈用热血生命书写的,是由无数可歌可泣、震撼人心的故事组成的,我们党的每一段革命历史,都是一部理想信念的生动教材。新时代,讲好“大思政课”,思政课教师要树立深厚的历史视野,要善于挖掘百年党史中的丰富教学资源,讲好每一个历史事件的故事、每一位革命英雄的故事、每一件革命文物的故事,用一个个生动、激昂的故事,展现党走过的光辉历程、取得的重大成就、铸就的伟大精神,从而引导学生深刻领悟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等道理,弄清楚其中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从而引导学生明理,增信,崇德,力行,为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二是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走中国青年知识分子成长的正确道路。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要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把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6]实践教学是连接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的重要抓手,讲好“大思政课”,要善于与社会生活结合开展实践现场教学,依托各类红色资源和文化资源,将学习实践由校内向校外延伸,采用现场式、研讨式、体验式等多种教学模式,带领青年学生走向基层、走向实践,既要读透‘有字之书’,掌握专业知识、丰富知识储备,又要体悟‘无字之书’,运用理论指导实践、通过实践悟得真知,引导新时期青年知识分子树立远大抱负、坚定理想信念。一方面抓住重要节点、重要时机,依托社会实践教学基地,让“大思政课”走进街道社区,照进田间地头。如讲抗疫经验和抗疫故事时,可以设计开展形式多样的抗疫主题活动,带领学生参与疫情防控相关的志愿活动、人物访谈、实地参观,让抗疫英雄讲抗疫故事,用亲身体验唤醒情感共鸣。承载优秀文化的遗迹旧址、文博场馆也是我们进行实践教学的重要场所,思想政治实践教学要把这些丰富的红色资源、文化资源作为主题教育的生动教材,以实物、实景、实例、实事为载体,在“故地重游”“情景再现”中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现实的结合、思想与情感的交流、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最后要搭建“大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各地各高校要以专业设置、学生需求为导向,积极整合实践教学资源和平台,特别是要用活用实革命老区、红色基地、博物馆等基地资源,依托政府机构、行业企业、乡村社区等打造“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形成党委统筹部署、政府扎实推动、社会广泛参与、高校着力实施的“大思政课”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