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思考与探索

2021-01-31沈壮海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21年3期
关键词:政课大思抗疫

沈壮海

(武汉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2)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2021年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会议的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时,从湖北武汉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惊心动魄的斗争讲起,强调“‘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1]。习近平总书记“‘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这一重要命题的提出,不仅为我们进一步办好思政课提供了根本遵循,也为我们进一步深化思政课改革创新指明了方向路径。我们应准确把握善用“大思政课”的主体,清晰理解善用“大思政课”的内涵,深刻认识善用“大思政课”的意义,有效探索善用“大思政课”的路径,以之推动新时代思政课在守正创新中更好地铸魂育人。

一、“我们”是谁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这一新理念新要求提出以后,广大思政课教师反响热烈、行动迅速,结合自身工作实际,深入学习、深刻领会、深度践行,特别是围绕新时代思政课该如何“大起来”,从大视野、大格局、大胸怀、大逻辑等不同维度做了诸多有益探讨,也发表了很多理论成果。

毫无疑问,思政课教师应当而且必须作为重要主体参与到善用“大思政课”的实践中。但是,对于习近平总书记这一重要命题践行主体的理解,如果仅仅限于思政课领域,囿于思政课教师,那么,便有意无意间将这一宏大命题窄化了。近年来,围绕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办好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不是单纯一条线的工作,而应该是全方位的。要完善课程体系,解决好各类课程和思政课相互配合的问题”[2];明确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3];也多次提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4]。

同时,习近平总书记还以闳放的视野和高远的站位,多次就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向全党全社会提出明确要求。他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各级党委要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加强领导和指导,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各部门各方面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各地党委书记和有关部门党组书记要多到高校走走,多同师生接触,多次去高校作报告,回答师生关注的理论和现实问题”[5];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思想政治工作是学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各级党委、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党组织都必须紧紧抓在手上”[6]“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要围绕这个目标来设计,教师要围绕这个目标来教,学生要围绕这个目标来学”[7];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要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协同配合的工作格局,推动形成全党全社会努力办好思政课、教师认真讲好思政课、学生积极学好思政课的良好氛围”[8],等等。

如果将习近平总书记这些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结合起来,不难发现“‘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中的“我们”,既包括全体思政课教师,也包括所有教育工作者,还包括全党全社会。换句话来说,“大思政课”是面向全党全社会提出的一项明确要求,在具体教育实践中,只有调动一切育人主体、发掘一切育人资源、形成强大育人合力,才能更好地支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大思政课”才能真正实现“善用之”的目标。

二、何为“大思政课”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当前形势下,办好思政课,要放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来看待,要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来对待。”[9]因此,“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10]。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大思政课”绝不是课堂之大。再大规模的课堂,放到广袤的天地之间,都不能称其为大。我们理解“大思政课”丰富内涵之时,一定要看到宏大的时代,看到鲜活的实践,看到生动的现实。

《人民日报》2021年3月7日,在报道习近平总书记看望参加全国政协会议的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提出“‘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重要命题时,曾写下这样一段话:“鲜活的思政课素材,正是亿万中国人已经书写和正在书写的时代篇章。那里,有人民的英雄,有英雄的人民,有‘第二个百年’新征程上的阔步向前”[11]。这段话,为我们理解“大思政课”所指何为,提供了应有的视角。

鲜活的实践、生动的现实,波澜壮阔、横无际涯,蕴含着理论之源、信念之基、是非之度、情怀之根,蕴含着丰富的教育元素。当我们能够自觉地将其中的教育元素挖掘出来、整合起来,运用于立德树人的过程之中时,鲜活的实践、生动的现实便会成为极具教育效力的“大思政课”。

三、为何要善用“大思政课”

思想政治素质是人的最重要的素质,而决定思想政治素质的根本性因素则是鲜活的实践、生动的现实。只有在这种广阔天地之中,我们才能更好地升华情感、坚定信念。再进一步来说,我们可以从理论、现实等不同层面来回答为何要善用“大思政课”。

从理论层面来说,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论及人的发展时强调,“这不决定于意识,而决定于存在;不决定于思维,而决定于生活……任何道德说教在这里都不能有所帮助。”[12]马克思、恩格斯在这里揭示出,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的提升,或者说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不应立足于意识、思维等主观世界去理解和探寻,而应根植于现实存在、生活条件等客观世界来认识和推进。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中展望了未来的教育,强调“未来教育对所有已满一定年龄的儿童来说,就是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13]。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中的一条基本原理。我们党始终强调、坚持这一基本原理。今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也将“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作为基本方针加以规定,提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4]。

中国共产党人也特别强调教育要联系实际、善用实践。1939年,毛泽东在陕甘宁边区小学教员暑期训练班毕业典礼上曾讲过这样一段话:“在中国,比方孙中山先生,他的三民主义是从哪里学来的呢?孙中山先生进学堂,学的是孔夫子之类;又进过外国的学堂,就是帝国主义的学校,学的也不是三民主义的东西。后来他提出了三民主义,这是出了学堂,自己在工作中学习得来的。在外国,还有一个马克思,他的马克思主义也不是在学校里学来的,相反的,在学校里学的也不是马克思主义的东西,是资本家的道理,是黑格尔、费尔巴哈那一套。但是,他出了学校门,认真研究,知道先生的不对,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就是我,在学堂里起初学些孔夫子的东西,后来,学些资本家的道理,而这些东西,现在我就用得不多,因为它的基本精神就要不得。我在学校里,虽然也学到一些三民主义,但是大部分是在学校外面学的;至于马克思主义,那更不必说了,完全是在学校门外学到的。所以,我希望同志们还是在工作中学习的好,只要努力,没有学不到的东西。”[15]同时,毛泽东也特别强调:“并不是说反对进学校学习,如果是反对进学校学习,那末抗大、马列学院、党校、鲁艺都可以不要办了。不是反对进学校学习,我们要办这些学校”[16],他所强调的是,要把教育与社会、实践、环境等紧密联系起来,既善于读“有字之书”,又善于读“无字之书”。正是基于此,他在1957年普通教育工作座谈会上强调,“政治课要联系实际,生动有趣,不要教条式的……课本要两三年修改一次,使之不脱离实际”[17]。

邓小平在谈到青年的教育问题时也鲜明指出:“最终说服不相信社会主义的人要靠我们的发展。如果我们本世纪内达到了小康水平,那就可以使他们清醒一点;到下世纪中叶我们建成中等发达水平的社会主义国家时,就会大进一步地说服他们”[18]。他还谈到,“这些年总的发展不错,国家情况好,人民生活逐步提高。学生们放假回家,可以看到自己家里生活确实发生了变化,父母也要给他们上课的。”[19]邓小平这些朴实生动的话语所蕴含的道理其实是一致的,那就是教育只有和时代发展、社会现实紧密结合在一起,才能产生更大的效果。围绕这一问题,习近平总书记也多次强调,“要高度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中,教育引导学生把人生抱负落实到脚踏实地的实际行动中来,把学习奋斗的具体目标同民族复兴的伟大目标结合起来,立鸿鹄志,做奋斗者”[20]。

从现实层面来说,近年来,笔者一直坚持在做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调查研究。调查结果显示,是否参与社会实践影响着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成长成才。总之,无论是理论层面的分析,还是现实层面的调研都表明,只有把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善用历史长河、时代大潮、全球风云中的鲜活素材、生动故事讲好“大思政课”,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

四、如何善用“大思政课”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讲好思政课不容易,因为这个课要求高。”[21]善用“大思政课”更加不容易,要求也更高。我们只有从多个方面着手,弄清根本要义、把牢核心关钮、明晰基本路径,才能把“大思政课”讲得有温度、有力度、有效度。

善用“大思政课”需要明确教育导向,打通教育场域,串连教育内容,让思政课与时代同向、与现实同频、与实践同行,真正发挥培根铸魂、启智润心的作用。具体来说,在教育导向上,要实现小我与大我的贯通,引导学生在“小我融入大我”中彰显人生价值、升华人生境界;在教育场域上,要实现学校与社会的贯通,引导学生在追求真理、观察社会中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在教育内容上,要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贯通、历史与现实的贯通、中国与世界的贯通,引导学生深刻理解中华民族苦难辉煌的过去、日新月异的现在、光明宏大的未来,在厚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情怀中,进一步坚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信心和决心。

善用“大思政课”需要围绕问题展开对话。具体来说,“任何社会任何时期都会有各种问题存在,要教育引导学生正确看待、辩证认识、理性分析现实问题,辨明大是大非、真假黑白,在对社会假恶丑现象的批判中弘扬真善美。要坚持问题导向,学生关注的、有疑惑的问题其实也就几大类,要把这些问题掰开了、揉碎了,深入研究解答,把事实和道理一条条讲清楚。实际上,有时候不一定讲得那么高大全,从一个问题切入,把一个问题讲深,最后触类旁通,可以带动很多关联问题,有可能是一通百通,提纲挈领。要练就不怕问、怕不问、见问则喜的真本领,不能见学生提问就发怵。真理从来是在诘问和辩难中发展起来的,如果一问就问倒了,那就说明所讲的不是真理或者自己还没有掌握真理。”[22]2015年-2020年,我们连续6年开展的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滚动调查显示,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的改进建议上,“密切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积极回应理论热点问题”两个方面一直位居前列。这提示我们,思政课的实效性和敢不敢于面对现实问题、善不善于解答热点问题密切关联在一起,我们所推动的思政课改革创新,所善用的“大思政课”,要经得起学生各种“为什么”的追问,才能取得好效果。

从基本路径层面来说,需要重点关注两个维度。一个维度是,要以波澜壮阔的实践为课堂,把学生带出去,感受天地之间的浩然正气,让他们在实践中深化理论认知、陶养情操情怀、增强信仰信念;另一个维度是,要引生动鲜活的实践进课堂,让学生沉下来,探寻理实交融的无限奥秘,让他们在课堂上提升实践感悟、探寻事物本质、把切发展规律。当然,这两个维度都需要老师带着学生去做,这就给教育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把学生带到广阔的天地之中以后,能不能把现实社会中的教育元素提炼出来,点化学生,引导他们从纷繁复杂的现实社会生活中求真理、悟道理、明事理,进而实现精神上的洗礼、思想上的升华,这对于教育者来说是一种考验。另一方面,把生动鲜活的实践引到课堂以后,能不能基于鲜活的素材提炼规律,引导学生,激励他们在攀登知识高峰中追求卓越、在肩负时代重任时行胜于言,进而在真刀真枪的实干中成就一番事业,这对于教育者来说也是一种考验。西晋文学家陆机曾经写过一篇《文赋》,其中有一句“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对于教育者从上述两个维度用好、讲好“大思政课”有很大的启发意义。“笼天地于形内”启示我们,要胸怀天下,有宽广的视野,能结合社会现实,通过生动、深入、具体的纵横比较,把道理给学生讲清楚、讲明白;“挫万物于笔端”则启示我们,要心存信仰,有扎实的功底,能活用多种方式,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让学生心服口服、受益终身。

在这两个维度上,武汉大学围绕讲好抗疫“大思政课”,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效果。一是把抗疫战场变为现实课堂。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武汉大学两家附属医院先后投入医护人员17000余人,提供13000多张床位,收治新冠肺炎病患10920人;涌现出看夕阳老人王欣等众多鼓舞人心的抗疫故事;接管雷神山医院,创造出“边建边治边培训”奇迹;全校1549名学生自愿报名,组成志愿服务队,为641名一线医务人员子女结对服务。其中,99.6%的学生为“90后”,“00后”近半数,党团员比例超过98%。二是把抗疫故事用作教育素材。学校组建了全国高校首家“弘扬抗疫精神,坚定爱国力行”宣讲团。宣讲团由校党委书记韩进、校长窦贤康担任团长,由57名成员组成。博士生宣讲团、青年讲师团、榜样珞珈宣讲团等,用青春话语讲述抗疫故事,推出“战疫微宣讲”专题37集,宣讲100余场,覆盖全校两万余名师生员工。三是把抗疫元素融入文化建设。2020年6月20日,在疫情防控形势有所缓和的情况下,学校克服重重困难、经过激烈论证,举行了盛大的毕业典礼,并通过5G技术向全世界直播。相关视频在各网络平台播放量超5000万次,5个相关话题登上微博热搜榜,总浏览量超7亿,被誉为一堂最美大学校园里的“最美思政课”。学校把抗疫珍贵记忆放进展览馆、博物馆。精心筹划举办了“我们在一起——武汉大学抗击新冠疫情特展”,再现了420余幅珍贵照片、140件(套)一线抗疫实物。展出期间,共接待团队310批、观展53147人次、志愿讲解1929小时、超过4000名观众点赞留言。防护服、出入证、消毒用具、测温仪……展览把丰富的细节保存下来,把感人的故事传递出去,让师生接受精神的洗礼、心灵的熏陶。与特展相配合,学校还围绕弘扬抗疫精神和武大精神主题,举办了“同舟·回珈”抗疫文艺展演、科普宣传讲座、防疫知识问答等一系列宣传教育活动,进一步扩大了展览的传播力、影响力和感召力。今年3月,学校举办抗疫医护赏樱专场,以“最高礼遇”迎接各方抗疫英雄。1500余名学生和100余名教师自发担任志愿者,为58109名医护人员及家属提供“一对一”服务。在鲲鹏广场,抗疫英雄和师生们共同唱起《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我和我的祖国》,《新闻联播》等9档央视栏目26次报道相关内容;央视、新华社等全国百逾家媒体平台直播赏樱专场仪式,播放量近千万次;人民日报、央视等新媒体平台直播学校致敬抗疫英雄文艺晚会,全网播放量逾200万次。大家之所以对这类以文化人活动如此关注,更多的是对活动中间价值元素和教育力量的关切。四是把抗疫精神融入课程教学。除了将抗疫精神融入已有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之外,在湖北省教育厅的推动下,学校还组织教学团队,打造了全省首门高校省级本科素质教育选修课程——《伟大抗疫精神》,课程以详实的数据为基,以感人的事例为引,围绕伟大抗疫精神“由何而来”“体现何处”“何以形成”“价值何在”“如何弘扬”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讲解,在学生中间引起了强烈反响,全省共有66所高校的8万多名学生选修了本门课程。以上这些,都是我们善用“大思政课”的有益探索。

猜你喜欢

政课大思抗疫
新媒体视域下思政课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的路径探析
抗疫路上 不屈前行
东北师范大学西湖实验学校
——构建大思政课程体系 打造党建工作品牌
“画”说抗疫
成都理工大学:挖掘“攀登精神”内核 构建大思政格局
抗疫之歌
团结抗疫
文化自信视域下思政课意识形态教育研究
疫情之下线上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研究
主导性与主体性相统一引领下思政课互动式教学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