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博物馆教育中的幼童观众与展品保护
——以上海玻璃博物馆为例

2021-01-31吴攀钰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展柜幼童观展

吴攀钰

(西北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兰州 730070)

2013年,上海玻璃博物馆发生了一起展品损坏事件。两位小观众在看展过程中翻越围栏,用力拉扯和摇晃一件正在展出的玻璃展品《天使在等待》,两位家长在旁拍摄并未进行阻止,导致展品损害,“天使”的翅膀被折断。由于玻璃艺术作品特殊的一体烧制成型工艺,局部的损坏无法修复。在展或不展的取舍之间,博物馆最终还是将作品被损坏的现貌面向公众,艺术家薛吕重新将作品命名为——《折》,并配以被破坏时的监控画面在主馆核心位置展示,以示警醒,期许唤醒观众的文明参观意识和对艺术作品的尊重和爱护。

然而事与愿违,时隔七年,同样的事件再一次发生在上海玻璃博物馆。2020年5月30日,又有两位小观众翻越过展区围栏,并在追逐玩闹的过程中撞到展柜,其中的珍贵展品——以上海迪士尼为原型的梦幻城堡随即发生塔尖倒塌、破碎的情况,其余部件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错位、破损。

上海玻璃博物馆的展品被幼童意外损坏事件并非个例,在全球各地均有发生,例如在香港被撕断的屏风画《淡黄杨柳带栖鸦》、在台北被破坏的保罗·波尔波拉画作《花》等。这些玻璃制品、书画纸品等脆弱易损的艺术类展品、具有历史时代性和不可再生性的文物展品,其安全保护问题在展陈过程中本身就需要从多方面进行考虑。而在面对大部分缺乏一定自制力的幼童观众时,展品的安保问题则更加严峻复杂。博物馆作为“为教育、研究、欣赏的目的征集、保护、研究、传播并展出人类及人类环境的物质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机构,组织展览教育活动是博物馆发挥教育功能的重要环节。其中,低龄幼童则是博物馆教育中的重要对象。因此,本文将针对幼童观众与展品保护问题进行讨论,以期为博物馆教育工作提出一些浅薄的建议。

一、幼童意外造成展品损坏原因分析

作为心智不成熟的未成年人,尤其是低龄幼童,由于其受教育程度和年龄的局限性,尚不具备一定的社会公德意识,在公共场合中还无法自觉去遵守社会公共秩序。因此,幼童意外造成展品损坏的原因除了幼童本身,更应当从其监护人以及博物馆方面进行分析。

(一)课堂和家庭秩序教育的缺失以及监护人失职

公众教育是博物馆的重要职责,作为学校和家庭教育以外的辅助和延伸,而针对儿童和青少年的教育活动是博物馆教育中的重要内容。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校和家长逐渐意识到博物馆教育的有益性,开始尝试带领幼童走进博物馆,积极参加博物馆的教育活动,博物馆、学校、旅游公司三方合作的研学旅行活动也正蓬勃兴起。

在这一形势下,教育幼童学会约束自己言行、遵守社会公共秩序以及树立良好纪律规则意识,成为课堂教育和家庭教育中亟待解决的问题。进入博物馆、展览馆等公共场所后,观展行为规范有哪些;如何从进门开始就遵守观展礼仪;在整个观展过程中,如何约束自己的行为[1]……这些也是学校和家长在带领幼童进行参观时应该提前做的课外教育,需要随时向幼童强调以巩固他们的认知,逐步树立起良好的社会公德意识。

然而,有些学校和家长不仅没有做好对幼童的公共秩序教育,也没有承担起监护之责。当幼童在展馆内大声喧哗、跨越馆方设置的防线去触摸展品、用力拍打用于保护展品的透明展板时,个别家长选择了放任纵容,作为监护人却对被监护对象的不文明观展行为视若无睹。例如上海玻璃博物馆在2013年发生的那起幼童破坏事件,幼童做出破坏展品行为时,两位家长竟然仍在旁拍摄并未进行阻止,导致了展品不可逆转的损害。因此,幼童意外损坏展品的发生,最首要的原因便是课堂教育和家庭教育中对公共秩序教育的缺失,以及在观展过程中监护人的失职。

(二)博物馆对展品的安保措施不足

根据上海玻璃博物馆的两次幼童破坏事件可以看出,该馆的安保能力难以满足其展览环境的需要。幼童可以轻易越过展区围栏,并在展厅中嬉戏打闹,破坏展品,在这耗时不算太短的过程并中没有出现能有效制止不良行为的安保人员。而两名幼童在嬉戏打闹间便轻易撞倒了展柜,很显然此展柜作为贵重展品的一道关键防线,其安全性能不足以有效应对意外事故发生,其发挥的保护作用难以满足展品展出的需要。此外,博物馆工作人员对看展观众的过分信任也容易导致放松其对展品安全意识的警惕性。如果博物馆工作人员默认来观展的家长都能看管好他们的孩子,就容易错误估计观众文明参观意识的程度,进而忽视了在展陈过程中出现的危险苗头。

因此,幼童意外损坏展品的发生,也反映出博物馆方面在安保人员安排上的漏洞,无法及时制止不良行为的发生,阻止事态的进一步恶化。博物馆在展柜安全性能把控上存在疏忽,展柜不能有效为展品提供抗压支撑和保护。此外,博物馆在展厅安全环境上也较为松懈,没有主动出击,没有敏锐地发现安全隐患苗头的出现并及时提醒纠正。

(三)博物馆教育中缺少幼童展示空间设计

在博物馆展示空间设计时,为了在人体工程学上能够充分考虑成年人的需求,很多博物馆对陈列设备的选择则以大型展示柜为主,因此整体上过于厚重死板、缺乏动感。但是幼童对这种千篇一律的设计很难产生浓厚的兴趣,于是难以符合博物馆教育、娱乐功能的要求[2]。很多大型博物馆对观众自身的素质要求非常高,默认观众能自觉做到不高声喧哗、不触摸展品、不在展厅内跑跳,而上海玻璃博物馆由于其玻璃展品的特性,要求更是严格。年纪尚小的幼童活泼好动,自制能力较差,针对幼童的展览空间设计缺失,幼童难以主动投入到参观、欣赏展品的过程中,则会给博物馆管理工作造成较大的挑战。无法为广大青少年儿童提供一个温馨充满童真的空间,使得博物馆的教育功能无法充分发挥。

因此,幼童意外损坏展品的发生,也提示着博物馆教育在展示空间设计中的不足。作为一个公共空间,一些博物馆在空间设计上失去了多元化的特性,没有充分考虑到不同年龄段观众的需要,不仅给陈列展览过程留下隐患,也无法更好地发挥博物馆的教育作用。

二、博物馆针对幼童破坏性应对措施分析

对博物馆来说,藏品是其最珍贵的生命,博物馆最重要的职责就是保证藏品的安全无损。一旦保管工作没有做好,藏品便无法正常展出以供观众观赏。所以,目前对博物馆来说,最为重要的工作就是科学、高效管理好所有的馆藏珍品,展馆布置做到尽善尽美,使博物馆教育得以在安全的外部环境保护下进行。“防祸于先而不致于后伤情……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面对行为难以预料的幼童观众,以及其对展品潜藏的危险,博物馆应该采取更为积极的措施,主动出击消除隐患。

(一)加强安保措施

强有力的安保措施是博物馆在开放陈列展览后极其重要的保障,为一线博物馆教育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为了给展品提供有效的安全保护,博物馆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加强:一方面是人防,要提高工作人员的安保意识;另一方面是技防,提高展柜的安全性能。

展品安全是不分等级的,无论处在哪一部门的工作人员,均要熟知展品安全的意义和重要性[3],博物馆及其工作人员应对本馆的藏品保护具有责任感和使命感。在展品安全保护工作过程中,相关工作人员务必要具备主动介入意识。当观众靠近展品时,一线工作人员要严格保持安全警觉性,积极落实多元化保护手段,例如组织观展秩序、布置警戒线、提示家长看管好小孩等。

展柜是展品安全无恙的一道关键性防线。因此,在装置展柜时,必须要综合考虑展品的安全性和完整性保存。首先,展柜要具有稳定性,设计和放置的时候要保持平衡,避免展柜在受到外力碰撞时,柜中的展品因此意外摔坏破损。其次,展柜要有牢固性,防止不良观众轻易拉开、破坏柜门,导致展品被损坏或盗走的情况发生[4]。

此外,各省各级博物馆之间应加强同行交流,共同探讨展陈过程中的安保漏洞,以及弥补修复措施,通过必要的人防和先进的技防,在确保观众观展体验、开展博物馆教育的同时做好展品保护工作。

(二)开设幼童展区

由于幼童对一切新鲜事物都充满了强烈的好奇心,喜欢刨根问底。在博物馆设计的过程中,必须要对幼童的兴趣特点进行深入分析,在有效保障展览安全进行的同时,充分发挥博物馆的教育职能。在博物馆中开设幼童展区,应根据幼童的生理及心理特点开展适应性设计,包括材料、颜色、造型、装饰等都必须满足幼童的需求。这样得以真正关爱幼童,增强展品与幼童之间的有效互动,帮助幼童融入到博物馆的观展氛围中。

首先,在幼童展示空间设计中,利用实物模型、图像、灯光、色彩等艺术表现形式,能够激发幼童对事物的好奇心理,让幼童直观地感受到丰富的藏品和强烈的视觉效果[2]。结合聆听、观察和实际动手操作,例如组织幼童进行展品临摹素描等活动,可以有效吸引幼童注意,极大提高幼童的投入度,增加博物馆教育有效性。

其次,在幼童展示空间设计的过程中贯彻“寓教于乐”,通过小游戏等方式为幼童尽可能提供可以开展互动的场所,为幼童创造可以动手操作的机会,让幼童通过自己亲手触摸、聆听、观察来培养幼童的认知能力,同时也可以让活泼爱动的幼童能安全地在博物馆中释放自己的活力。由于博物馆的展品价值较高,幼童在触摸的过程中很容易导致展品受损,因此,博物馆可以充分利用VR、AR、人工智能、移动端等多种新兴技术,来增进与幼童观众之间的互动,同时又能使展品与其保持一个安全的距离,从而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

此外,在户外空间利用的过程中,还可以搭建文化休息广场,利用喷泉、草坪、文化长廊等打造出独特的户外空间,与室内的严谨布置形成对比,调节展馆中较为严肃庄重的气氛,为幼童提供轻松的、可以适当奔跑玩耍的环境。

(三)加强公众教育意识

博物馆不仅是向世人展览展示文化艺术的平台,其还具有更重要的职责。作为素质教育的最佳场所,公众教育是博物馆的重要职责之一,其针对人群基本可定为成人教育和儿童教育两大类。因此,儿童教育决不单单是家校教育,社会教育在其中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博物馆作为社会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应与学校课程连接,作为学校和家庭教育以外的辅助和延伸,弥补家校教育的不足,起到博物馆应尽的社会责任。少年儿童的社会化问题,是其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方面。面对当前我国少年儿童在成长社会化方面存在诸多问题的现状,博物馆可以发挥积极的作用,在儿童教育中着重关注少年儿童生命个体,注重传递价值观和公民意识,协助学校和家长,在参与博物馆活动中,对其培养技能、挖掘潜能、锻炼人际交往能力,提高其社会公德意识,并不断激发其创造能力[5]。

因此,博物馆教育应积极探索与学校的融合模式,形成完善的合作体系,对馆藏资源与学校课程的研究进一步深入,例如开发系统性课程、推进研学旅行、开展周末儿童博物馆等项目。博物馆教育需要不断改进和完善,在开展博物馆教育之前,可以与学校合作举办博物馆基础知识的相关讲座,帮助幼童树立对博物馆的正确认知。通过有效和有趣的形式对幼童进行正确教育和引导,用多种多样的寓教于乐形式让更多的幼童习惯和适应博物馆教育中的学习方式和学习氛围,在潜移默化中树立起社会公德意识,形成社会责任感,提高社会准入能力、发展个性、学会做人,促进个体社会化。

(四)建立健全严厉的赔偿机制

不管是承载着厚重内涵的历史文物,还是精心制作的现代艺术品,每一件藏品都有着其独一无二的价值,是属于整个社会的重要珍宝,难以用价格对其衡量。在幼童意外损坏展品事件不幸发生后,博物馆应秉持坚决严肃的态度与监护人沟通处理。幼童对展品的破坏或许是无心之失,但带来的伤害却是毋庸置疑的,不论是在物质层面还是在精神文化层面,都对社会造成了巨大的损失,监护人有责任承担相应的后果。

三、结语

博物馆是拥有世界文明文化的巨大宝藏,它是文化知识的重要载体,是公众了解文明多样性的载体,也是素质教育的最佳场所。近年来,我国博物馆教育事业发展突飞猛进,教育理念不断更新,教育实践经验日益丰富,新的探索层出不穷,越来越成为社会整体教育体系中一支重要的力量,在青少年素质教育中发挥着更为重要的作用。在这一形势下,学校和家长也逐渐意识到博物馆教育的重要性,开始尝试带领幼童走进博物馆,积极参加博物馆的教育活动。然而在对幼童观众的不规范观展行为等方面,各方应对经验不足,导致了幼童意外损坏展品的事件时有发生。因此,为了促进幼童观众融入博物馆展陈环境中,推动博物馆展陈工作的顺利进行,博物馆应及时总结教训,不断创新各项管理制度,采取积极的措施加以改进,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总之,希望我国各类博物馆都能吸取宝贵的经验,为陈列中的展品提供更坚实的保护,以更充分的准备来迎接各个年龄段的观众,共同构建美好的教育理想,让博物馆教育更加精彩!

猜你喜欢

展柜幼童观展
博物馆临时展览中的展柜优化设计思考
陈兰彬与留美幼童
文明比观展更重要
观展指南针
参观美术馆
赞赏·奖掖·疏离:李鸿章、陈兰彬因留美幼童而交往的三部曲
超越“展”与“藏”
购物商场装饰设计与展柜设计的关键
帮不上忙
温湿独立控制展柜的数值模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