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业型大学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构建
——基于深度融合产教平台的实践

2021-01-31炜,关军,周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产教职业院校技能

吴 炜,关 军,周 冬

(1.南通职业大学 汽车与交通工程学院,江苏 南通 226007;2.博世汽车服务技术(苏州)有限公司,江苏 苏州 200335)

2017年底国务院出台《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以来,各级政府都大力倡导和推动产教融合的发展,《意见》提出要深化职业教育改革,促进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结构要素全方位融合,培养大批高素质创新人才和技术技能人才[1],这为职业类院校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供了理论指导和政策依据。产教融合是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创业型大学建设的本质也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的高素质人才。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依托深度融合产教平台,培养与区域行业产业发展和需求相适应,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是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核心。因此,在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及培养模式转变应在教育改革发展中实现。

一、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与问题

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自20世纪末提出至今,各类型高校都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和完善并取得了一些成效。吴学松剖析了创新创业教育理念不清晰、保障机制不健全、内涵建设欠凝练、协同发展不深入等问题[2],王清远等对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观念、标准、定位、教法、师资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分析[3],刘洪波对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存在的目标定位模糊、师资队伍薄弱、与区域经济发展不适应等问题进行了探讨[4]。由于职业教育的特殊性,职业院校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也开展了不少研究和实践并取得很好的成绩,2019年第五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总决赛职教赛道就有200支职业院校参赛队伍获奖。

职业院校在创新创业理论与实践研究过程中也遇到了不少现实问题。通过知网的文献统计与梳理可以发现,对职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文献研究主要集中在近十年。从早期的理论探索到当前的实践研究,借鉴本科高校的理念与做法较多,能结合职业教育特点以及职业院校学生认知规律并付诸实施的成熟经验和做法较少。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均衡亦对各地区职业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的探索与发展产生一定影响,在适应当前供给侧改革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方面仍显不足,尤其是不少高职院校在创新创业教育的认识上还存在不少误区。

(一)创新创业教育定位不准确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在开展和实践过程中偏离“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初衷的比比皆是。很多院校将创新创业的重点放在本科高校普遍倡导的创业上,从创业课程的开设到创业大赛的开展,各种途径的创业项目运动式的周期开展,其初衷是想通过这些方式锻炼学生的职业综合运用能力,但在实际的运行过程中却差强人意。基于对南通及周边城市18所高职院校现状的问卷调查统计显示,当前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定位和认识不准、课程设置不合理等现象普遍存在,“移植”普通高等学校创新创业痕迹明显,缺乏基于高职院校“教育类型”背景与高职创新创业教育特色的深刻分析。

回归职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的原点,重新思考会发现,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合理定位应该是创新。其原因在于对于未涉社会的职业院校学生而言,由于知识储备、经济、社会等资源的约束,其在短时间内将创业项目付诸实践的成功率很低[5]。江苏旅游职业学院等在实践中为防止创新创业教育“变形走样”盲目开展各种创业项目、重点关注项目文案撰写、比赛名次的获得而提出现实层面“双创教育”的重点在“万众创新”。南通职业大学的双创教育经验,亦是将基于企业工作岗位和工作过程的职业标准以及创新理念融入到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设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业技能,这是职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关键。

(二)与专业内涵建设脱节

专业内涵建设的核心是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体系建设,根本途径还是产教融合。职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开展的目的是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业技能,但是不少学校实施的独立于专业课程体系之外的创新创业教育不仅给学生的专业学习增加额外负担,影响专业教学秩序,增加教学成本,甚至会由于集中参与创新创业教育而影响专业教学质量,脱离了以学生核心能力提升为目的,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促进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的专业建设初心。前述调查统计还发现66%的学生认为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主要通过讲座、创业大赛等“业余教育”的形式进行,87%的学生认为创新创业教学模式僵化,课程内容与专业结合不紧密,任课教师大多是思政课教师或管理学科教师,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教师不能满足学生的切实需求。

因此,将创新创业教育思想与理念融入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在专业课程建设中借助产教融合将合作企业具有创新意识的典型案例或事迹通过合理的教学任务设计在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中展现出来,不仅丰富了专业建设内涵、提升了课程建设质量、体现了课程思政的思想,同时还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社团活动的有益补充作用,将职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真实地融入到育人体系中,避免校内外教学资源的浪费。

(三)与产教融合人才培养体系建设融合度低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体系应适应区域经发展以及产业结构调整,基于合作企业工作岗位职业标准要求,结合学校教育特点体现职业教育特色和价值而制定。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合作企业更多地关注学生的职业素养和技能水平,期望通过工作岗位的实践以及企业文化的感染,提高学生的凝聚力和道德规范,使企业的资源得到合理配置提高市场竞争力,而对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业技术技能的关注持矛盾心态。其原因在于,一方面企业认为具有创新意识和创业技术技能学生的企业忠诚度较低,不利于企业员工的稳定和企业文化的塑造;另一方面合作企业也希望员工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从而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

江苏的一些高职院校尤其是双高建设院校,在实践中抓住当前高职专业建设中产教融合度、专创融合度低的关键问题,提出了精准对接产业链、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根据招生类型细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对接岗位群重构模块化课程体系,将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融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取得了显著成效,总结形成了可复制推广的双创教育新模式。因此,在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过程中应重视因学校和企业出于不同的考虑而忽略了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培养体系中的紧迫性和必要性,避免由此造成的学校在制定培养方案时往往迫于教育行政部门的相关要求而简单植入相关课程以满足要求。

二、产教融合与创业型大学建设的困境

产教融合与创业型大学建设研究是当前高等院校研究的热点,有学者从产业与教育系统的宏观层面对运行机制、发展策略、行动准则、改革方式以及主体构成等方面进行了分析,认为产业系统与教育系统存在的差别是产教融合过程中各种内在矛盾的源头。也有学者从功能主义视角对产教融合的效益、思想、机制及共享等方面进行了阐述。付八军等从建设动因、人才培养模式、考评体系等方面对南京工业大学、浙江农林大学等高校的创业大学实践进行了较为详实的分析。职业院校方面,高明、顾坤华等在创业型大学建设的办学理念、课程体系、师资队伍等方面提出了建设性意见。通过梳理,职业院校创业型大学和产教融合建设与实践仍存在以下不足:

(一)职业院校产教融合的现实困境

产教融合的“两张皮”现象由来已久,供需关系失衡的因素综合起来在于以下两个主要方面:

一是校企双方对毕业生用人理念的诉求错位。教育系统历来秉持以学生为主体的育人理念,崇尚以公平为主导的行为准则。在产教融合课程体系与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未有可操作性强的解决方案的情况下,其与企业从用人岗位标准出发崇尚运行效率与行业竞争优势的行动准则相矛盾。基于对全国22所中东部及沿海地区的上汽通用ASEP校企合作项目院校项目负责人的实地、电话及网络电子调查结果显示,即使上汽通用校企合作项目方、合作院校及合作企业签订了三方合作协议,且协议从培训质量、学生就业、企业服务品质提升等方面明确了三方责任与义务,校企三方的融合度相比其他合作项目模式有较大的提升,仍有77%的院校项目负责人指出校企双方在毕业生的用人理念方面仍存在较大差异。而顶层制度的缺陷与僵化更弱化了学校在产教融合中的应有地位,致使产教融合在用人过程中的诉求错位[6]。

二是校企双方在利益分配诉求的差异。合作企业获得持续的利益是其能维系产教融合的根本动因。合作企业参与职业院校产教融合人才培养的动机源于其对降低人力成本、提升经济效益的期望。而学校与行业企业合作的初衷是能够充分地运用企业的真实工作情景与基于其岗位标准而建立起来的课程体系来开展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当合作双方由于缺少明确的风险共同分担机制,如出现宏观或微观市场环境的变化、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政策制度的变化等情况时[7],产教融合就很容易沦为没有约束的一纸协议,这在上述ASEP院校的调查中也有部分院校提及。

(二)职业院校创业型大学理论和实践探索困境

创业型大学概念的提出源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98年发布的《21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与行动世界宣言》,宣言指出“所有有远见的高等教育体制和机构应该在确定自己的使命时牢记这样一种远景(Br oader Vision),即建立最好称之为‘进取性大学’(Proactive University)的新型大学”,美国学者伯顿·克拉克等将这种具有积极进取、富有创业精神的大学称之为创业型大学。

当前,创业型大学的中国道路仍在不断的探索与实践中,也未形成具有指导意义的理论和实践成果。职业院校的创业型大学建设之路由于各种原因也是困难重重,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在创业型大学学生评价体系及改革方面做了一些实践探索,也有学者对职业院校创业型大学转型的必要性、动因及优势与劣势进行了分析,并将职业院校与普通本科院校进行了比较研究,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意见与建议。相较本科院校的创业型大学建设,对职业院校创业型大学转型与建设进行实践探索的学校与学者甚少,其困难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一是基于职业教育类型的创业型人才培养领域学术资本向人力资本转化的教学模式及其实践平台建设探索;二是基于实践又高于实践的应用型创新创业型师资队伍建设[8];三是将创新意识、创业技术技能与创新精神作为核心素养的职业院校人才培养体系建设。

综上,产教融合与创业型大学建设过程中的种种现实困境制约了职业院校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因此,如何在现实困境下探索一条职业院校产教融合背景下具有创新意识与创业技能的创新创业育人之路是当前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的现实需要,也是对职业院校创业型大学建设实践探索的有益补充。

三、产教融合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核心内容构建

产教融合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设既是培养新时期高技术技能人才促进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的现实需要,也是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中全面育人教育教学改革的落脚点。南通职业大学汽车专业,在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过程中以教育部上汽通用汽车校企合作项目(SAICGM Aut omotive Service Educational Program,简称ASEP)为载体,以双高计划学校专业群建设为契机,构建与实践了基于产教融合实践平台的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一)创新创业教育与产教融合实践平台的耦合建设

创新创业教育离不开产教融合实践平台作为有效载体,而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平台的融合是育人模式是否成功的关键。

1.校内实践平台

校内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建设的目的是为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与创业技术技能的掌握打下良好的基础,以增加学生社会经验,提升实践能力,锻炼团队协作能力。

一是建立企业专家工作室,聘请具有一线管理和工作经验的企业讲师作为学校专业课程的授课教师与学校教师共同承担专业课程的理论和实践教学工作。将行业企业的最新工作岗位标准要求、技术动态以及典型案例引入课堂,激发学生对所学专业课程所属领域最新发展的关注,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企业讲师适当的引导和课堂教学设计的优化,初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通过“校中厂”的实践教学,使得学生初步掌握工作岗位所需的技术技能,为技术技能的创新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是建立师生协同育人工作室,在企业讲师的协助下校内师生共同研究和实践企业新技术、新标准以及典型案例的应用,依托“校中厂”实践平台的真实情境优势,模拟创新创业育人环境,在师生实践共同体中培育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技能。同时,发挥学校教师的理论知识优势,将“做中学”所掌握的经验技能提升到“教中学”的理论技术技能,使育人类型从技能型上升到技术技能型,为创新意识和创新技术技能的拓展提供支撑。

2.校外实践平台

校外实践平台是学生提升技术技能水平、就业和创业能力的重要场所,是学生走向社会参与创新创业活动的重要途径。

一是与合作企业共建校外学生创新创业体验平台,在专业课程中嵌入学生下厂实践活动内容,参与各种类型的企业活动[9]。通过参与企业的各种技术研讨或生产经营活动,把创业文化和创新意识知识应用到具体的实践活动中,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感悟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活动与现实经济活动的差距,体会和感悟创新创业的艰辛,调整急于求成的心态,重塑对创新创业的认识。

二是技能大师工作室产学研活动与专业教学的融合。技能大师工作室是创新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在专业教学的开展过程中将技能大师工作室解决技术难题、进行技术创新与改造、开展技术交流、带徒传技等相关具有创新创业意识的内容通过合理的教学设计融入到理论和实践课程教学中,定期与企业联合开展技术技能展示,总结反思创新创业技术技能活动的得失,增强创新创业的荣誉感和自信心。

(二)双创型双师教师团队协同建设

双创教育开展质量高低的关键在教师,教师创新创业的能力和水平对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成效起着决定作用,双创教育教师团队的建设更是创新创业育人体系的支柱。一方面要加大专业教师的技术技能培训力度,要根据职业院校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的特点,精心设计教师创新创业教学胜任力实现路径,通过多元化的培训模式提升教师的双师素质和双创能力;另一方面要有顶层制度设计,通过各种手段激发教师的科学研究和教学研究活力,俗话说“不教书,学什么;不研究,教什么”,教师在持续不断的教科研活动中积累创新元素,实践创新技术技能,传授创新思想和创业技能;最后要建立健全教师评价体系和双创师资队伍建设保障体系,鼓励教师参与双创活动,不断提高双创教育能力,保障创新创业育人模式的有效运行。

(三)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理念与实践的专业课程改革与开发

将创新创业教育理念融入专业课程改革在职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中并不鲜见,然而实施效果却不尽如人意。主要原因在于未从结合学习者的认知能力、理论与实践基础等角度思考将什么样的元素通过什么手段或方法与专业课程结合,以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开拓创新精神、提升创业技能。南通职业大学的实践是将各种师生共建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业技术技能等元素融入专业课程改革,通过技能大赛、大创计划、学生助教等方法与手段逐层次提升创新创业教育的成效。

一是将学生技能大赛的内容分解到相关课程中,注重基于技能又高于技能的创新技术技能专题训练,在技术技能的培养过程中融入基于汽车技术原理的相关功能二次开发思想,促进学生对新技术新思想的理解与运用。

二是将大赛训练中提炼的相关课题进行深度挖掘、开发和培育,申报各级各类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通过双创计划的培育与实施使学生对训练课题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尤其是作品类的训练计划,不仅提升了技术技能水平,还能从实践中体验与总结成功与失败的经验和教训,对未来的创业之路既存敬畏之心又有成功的信心,对创业意识与精神的培养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三是在前述基础上遴选学生助教,参与教师的教科研活动,在教师的科研项目、理实一体化课程、慕课、翻转课堂等线上线下专业课程的开发过程中承担部分技术实验、教学实践操作及后期视频动画的设计与开发工作,将所掌握的相关技术技能与创新意识融入到教师教学活动中,进一步提高技术技能水平、拓展学术视野、增强对专业活动的创作与实践能力,升华创新精神与思想。

通过不断提升的三个层次的学习、创作实践与遴选,学生的创业技术技能得到不断提高,创新思维与意识也得到了持续的增强,最终遴选出的学生都具备创新创业的基础,这些都为未来的社会实践与创新创业活动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四)融入专业教育的学生社团建设

学生社团是“第一课堂”的延续,通过社团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业能力,使学生获得创新创业的体验和感性认识,在师生组建的项目团队中共同实施与学生所学专业相关的创新创业训练。

一是社团建设的目标与专业教育相结合。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是为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培养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创新创业教育的宗旨也是与之相向而行的。因此,创新创业学生社团建设的目标自然也是围绕专业建设,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提升专业技能,培养创新创业素养,成为培养具备服务区域社会经济发展能力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孵化器[10]。

二是结合创业项目训练计划,开展社团实践教学活动。由前述专业课程改革中表现突出具备创业基础的学生作为项目发起人,经过充分的调研、讨论后自发创建跨领域跨专业创新创业社团或兴趣小组,确定与专业教育相关度高的研究方向与研究内容,在咨询相关专业人士后确定项目建设目标并进行具体的创业训练实践。

三是专业教师与学生共同寻找创业资源。创业资源来源于专业实践教育,通过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带领学生对所学专业领域行业企业发展趋势与困境的充分调研,发现解决其发展瓶颈或技术痛点的办法,结合教师的科研项目,利用学校的实验实训室开展相关内容的前期研究,获取创业项目的第一手技术资料。同时借助外部的有利政策支持,积极参与创业竞赛活动,充分利用社会资源锻炼社团成员的社会能力,在社会实践中提高发现和识别创业资源的能力。

(五)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相融合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提出“增强诚实劳动意识,积累职业经验,提升就业创业能力”[11],教育部2019年度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通知也要求“在更高层次、更深程度、更关键环节上深入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全力打造创新创业教育升级版”[12],都明确了新时代创新创业教育的新路径。新时代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对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化改革有现实意义。

一是通过劳动教育培养新时代大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将劳动价值观的塑造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基本目标。马克思在关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论述中就提出“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的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人的唯一方法”[13]。因此,通过专业实践或实习、暑期社会实践、学生志愿者服务等各种形式的劳动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合作精神、诚信精神与责任意识等,这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基本思想和目标是一致的。

二是融入创新创业思想的创造性劳动教育课程的开展。通过参加工厂实习,参观名师工作室、企业实验室等生产科研场所,切身体会企业生产科研劳动工作的精细化要求,产生对劳动的尊崇,感受工匠精神、敬业精神,增强学生对劳动的深厚情感和领悟力。同时,把劳动教育活动与创新创业项目中相互依存或有因果联系的思维活动结合起来并逐步内化,使学生在实践和探索中践行自身的创造性思想和观念,通过分享和交流体会创造性劳动成果,创造性思维得到激发和应用。

四、结语

职业院校的创业型大学建设的关键是把创新精神与意识、创业技能与经营管理观念与传统大学教育相结合,将自身的高质量建设与发展放到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蓝图中,多渠道、多举措探索建立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的人才培养体系,把创新创业教育思想、理念与实践贯穿于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团队、教学资源、管理保障体系、评价体系等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肩负起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更多创新人才,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使命。

[5]田浩.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认识误区与路径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36):47-51.

猜你喜欢

产教职业院校技能
基于职业院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数学建模实践活动探索
职业院校财务会计网络化建设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产教融合 商以富国
基于产教结合下的中职电子教学研究
如何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德育教育
产教融合:时尚产业的蜕变之路
劳动技能up up!
秣马厉兵强技能
浅谈职业院校中的美术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