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风文明建设促动民族村落振兴研究
——以湖北省恩施州石桥坪为例
2021-01-31吴海平姜大为
吴海平,姜大为
(中南民族大学 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武汉 430074)
为稳步推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早在十六届五中全会上,党中央便提出二十字的要求: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为解决好“三农”问题,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把乡风文明作为其重要目标之一。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了乡风文明建设的要求,分为四个方面: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传承发展提升农村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开展移风易俗行动[1]。乡风文明对乡村振兴而言,既是重要目标,又是其内在灵魂,直接关系到乡村振兴的发展动力与方向[2]。同时,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与农村乡风文明的建设相辅相成、共同发展,不断推进新时代美丽乡村的建设。
一、乡风文明,乡村建设的灵魂
乡风文明建设的主体与关键是村民,村民是乡村文化的直接创造者。乡风文明的建设目标与要求便是对乡村文化的整体性改善与发展,乡风文明是乡村建设的内在灵魂。乡风文明建设的内容与路径具有多样性。张国民等指出乡风文明建设具有系统性特征,既有发展环境的适应性,又有蕴含内容的开放性[3]。唐兴军等认为在乡风文明的建设中唤醒乡村社会结构中潜在的文化要素,以体现村民的主体性,其重要路径便是文化的嵌入[4]。尤其在民族村落,异文化的嵌入型发展条件得天独厚。黄昕等强调乡村网络社会资本的培育,通过自上而下和平等交互的纵横结合的路径推进乡风文明建设[5]。姜姝则关注于乡村道德焦虑层面,以制度文化供给为路径,重构乡风文明制度[6]。乡风文明的建设需要多元化推进,多方主体共建,实现乡村整体性共享的局面。张文君指出发挥乡村基层学校的教育功能有利于乡风文明建设[7]。林聚任、黄建新等探讨了新型乡村社区建设、乡村书法实践多种发展模式与乡风文明建设的互动机制[8-9]。钟秉枢等提出用体育的力量可以推进乡风文明[10],周玲和高维指出区域文化与乡土文化教育对乡风文明建设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11-12]。乡风文明建设的发展起始与着落点都在村民,主体性与自发性的促动,不仅仅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内在要求,也是建设美丽乡村的长久之计。
二、全国文明社区石桥坪
石桥坪社区位于湖北省巴东县城南一百公里处,是辛亥革命元勋邓玉麟将军的故乡。近年来,石桥坪社区先后打造了国家AAA级旅游景区,被省民宗局授予“湖北省民族团结示范社区”,获得“湖北旅游名村”及“恩施州最美乡村”等荣誉称号。石桥坪社区党支部始终以“强核心,重基础,办实事,凝人心”为宗旨,大力宣传文明社区创建工作,使创建活动深入人心。2015年石桥坪社区进行“十星级”文明户创建,全社区共计挂牌150家星级文明示范户①;相继完善社区标志性建筑: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石桥大舞台尾期工程。2016年社区成立老年人活动中心并打造省级农家书屋示范村;结合“六城”同创,大力开展全社区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制定新《村规民约》。2017年新建玉麟广场文化长廊,建扶贫安置房一处,27户(84人)贫困人口入住;开展最美家庭及石桥人评选等活动。2017年11月,石桥坪荣获第五届“全国文明社区”称号。
湖北省恩施州野三关镇石桥坪社区,通过创建全国文明社区,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持续推动乡风文明建设,为促进民族村落乡村振兴提供了有力实践经验。
三、创建全国文明社区,促动乡风文明建设
自十九大召开以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石桥坪社区通过积极强化社区精神文明建设,以争创“全国文明社区”为目标导向,将文明社区创建活动转化为促进村级经济发展的磅礴动力,积极促成了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两好”局面,有力推动了区域乡风文明建设。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必须顺应广大村民对文明乡风、美好生活的热切期待,石桥坪建设文明社区这一模式推动乡风文明建设,成效显著。
(一)社区行动主体有效治理,提升整体文明意识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认识是行为的基础。开展乡风文明建设工作的力度植根于村民对乡风文明建设重要性认识的深度。石桥坪因其独特的文化传统和地理位置,注重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全面提升村民整体性的文明意识。社区居委会通过强组织建设、完善工作机制,建立工作交流会制度和区情、民情调研制度,开展了党员结对活动,传递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使乡风文明建设工作家喻户晓,人人皆知,深入人心。社区旅游发展组织将玉麟广场文化长廊打造成精神文明宣传阵地,进行广泛宣传和动员;社区党支部针对扫黑除恶,扫黄扫非,以村小组为单位,采用“屋场院子”的本地特有会议形式召开全体组民会议,不断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社区居民自发开展“最美家庭”、“最美石桥人”评选,2017年选出“最美家庭”13户、“最美石桥人”18人,星级文明户增加到250户。社区居委会在文化长廊制作展牌,宣传好人好事,让居民产生看齐意识,大操大办、赌博打牌、封建迷信等陋习已经淡出社区居民视线,通过这些活动激发居民热情,强化榜样示范作用,全面提升文明意识,文明乡风已逐步形成。
(二)地域文化嵌入性发展,筑牢乡风文明建设基础
石桥坪将当地特色文化嵌入旅游产业,不仅为乡风文明建设打下牢固的物质基础,也是传承、发展、提升农村优秀传统文化。根据华中科技大学对石桥坪社区编制的规划,社区依托将军故里红色文化、天生石桥等自然风光以及民间文化传承,打造乡村特色旅游产业。村民依然保留着传统的耕作和走地鸡、跑步猪等喂养方式。全社区共种植银杏1100亩,山胡椒686亩,桂花300亩,核桃80亩,复习葡萄50亩。可供游客采摘品尝的时令果蔬品种繁多,产出相对丰富,有40亩大棚蔬菜水果,500亩有机蔬菜,50亩贝母,还有10亩花木苗圃园。在住宿休闲方面:现有5家农家乐,其中五星级农家乐与四星级农家乐各1家,尚有18家正在筹建中,住宿餐饮年接待能力可达到30万人次以上,能发挥较好的旅游服务功能。社区积极“推动文化传承一家人”活动。居民邓阿姨,2012年被命名为野三关镇民族民间文化优秀传承人,2017年8月,受聘于恩施女儿城表演撒尔嗬,2017年获得石桥坪“文化传承一家人”称号。截止2018年,文化传承一家人已发展到八人。她领文化一家人自编自导自演,传承形式多样的土家文化:土家撒尔嗬、莲湘舞、狮子舞、花鼓灯、采莲船、肉连响、薅草锣鼓巷等。文化传承一家人多次组织节目,在家门口迎接到访的游客,将传统文化融入旅游业展现给游客。将地域性人文与自然文化结合,嵌入本土经济产业发展,使得产业兴旺,为乡风文明建设提供物质基础。区域民族文化的保护内涵,不仅仅在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城镇化率的提升与城乡通道的疏通使得更多的乡村地区开始发挥自己的本土“文化优势”。地域文化的嵌入使得民族文化资本化的同时,也使得其进一步“真实化”。即是保留本民族文化的真实性,进一步传承本民族文化,在保护的同时不断推动本民族文化的发展与创新,这也为乡风文明建设提供文化资本,筑牢乡村文明建设的基础。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村规民约,规范集群树新风
在落实经济区域发展的同时,石桥坪社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村规民约,为社区集群行为制定了新的《村规民约》:崇尚科学,不封建迷信。孝老爱老,不薄养厚葬。遵纪守法,不无理取闹;邻里团结,不扯皮拉筋;安全生产,不违章作业;勤俭节约,不铺张浪费;勤劳致富,不好逸恶劳;诚实守信,不见利忘义;保护环境,不乱扔乱倒;支持公益,不借机敛财。石桥坪社区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道德实践活动、社区志愿服务,强调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的重要性,注重民俗文化与传统节庆日函育文明的价值,发扬优秀本土价值观念,社区居民培育了良好的村风、民风。社区居民移风易俗,凡每户进行红白喜事,需出示农村家庭操办“红白喜事”告知书,针对酒席、公众通道、鞭炮垃圾分类做出告知处理;加强村容村貌整治,设立社区清洁工岗位,积极倡导垃圾分类处理,共建乡村的绿水青山;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以讲卫生为荣,不讲卫生为耻,积极开展文明卫生村建设,规范社区居民环境卫生行为,不断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在社区范围内,改善旧习惯,树立新观念,营造良好风气,乡风文明得到整体性的提升。
(四)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丰富社区文化生活
提供有力公共文化服务,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乡风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不仅为居民提高整体凝聚力,还极大刺激了地域文化的发展,为社区文化的塑造提供了强劲载体。石桥坪社区在文明社区的创建过程中,不断健全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修建了位于村中心的文化活动广场,其面积有4000平方米;现有300平方米的“石桥坪大舞台”,500平方米的社区服务中心,120平方米的老年活动中心;建有100平方米的农家书屋,图书一万本;积极倡导有益文化活动,因势利导,利用大家喜爱广场舞的特点,舞台配备了LED大屏幕和音响设备,每晚有150多人参加广场舞等全民健身活动;每逢节日,社区居民跳起摆手舞、竹莲响,唱响了“四老逛石桥”“桃花源梦圆”等本土传统歌曲,展示社区优良精神风貌。与此同时,文化广场活动还集中接待外来游客、游玩拍照、自编自演文艺节目,每年承办大型活动达到20多次①。石桥坪通过不断完善文体阵地,促进社区居民的的全面发展,提高自身文化素质,不断丰富社区文化生活。
四、民族村落乡风文明建设促进乡村振兴
加强乡风文明建设,可提振村民的精气神,有助于提升民族村落村民自身的文化自信与道德文化水平以及追求美好新生活的认知,直接激活村民参与乡村振兴战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使村民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生活习惯、行为习惯,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强大的动力源泉[2],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内在要求,是乡村振兴的灵魂所在。石桥坪社区通过创建全国文明社区促动乡风文明建设事业的发展,为民族村落乡风文明建设与乡村振兴的实施都起到了积极示范作用。
(一)乡风文明建设促动民族村落产业兴旺
产业兴旺的重要驱动力与资源是文明,文明乡风使得民族村落特色产品蕴含异文化内涵的标签,为民族文化产品营造品牌效应,融合文化、旅游、农业,实现多元产业的繁荣发展。石桥坪深入推进特色旅游产业发展,作为壮大经济发展的重要领域,将红色文化、撒尔嗬与天生石桥等自然风光结合起来,使自然资源、历史传统,民俗特色与文化基因相互渗透,合力打造“美丽将军故里”。稳步推进科学化产业发展,因地制宜调整产业,形成一长两短结构,以旅游民宿、银杏种植以及加工为长期收益产业,以葡萄、四季水果、草莓、贝母种植和生猪、山羊养殖为短期收益产业,让村民收入稳步提升。
(二)乡风文明建设促动民族村落生态宜居
培育文明乡风是构建生态宜居美好家园的基本要求,同时也是人们生态信仰和习惯形成的基本条件。石桥坪重新设立《乡规民约》,规范村民自我,约束村民集群行为,树立新时代的石桥坪荣辱观。整治村容,注重社区公共卫生。社区改造星级厕所,建旅游接待中心一栋,社区到户公路到达95%,社区农户特色民居改造达到98%;实现村落2900平方米的庭院美化,村庄整体绿化率达95%;道路硬化达到98%;宽带入户接通率达到60%;安装路灯36盏,实现了夜间亮化;建成集中供水池两个,解决了97%的农户用水难题①;积极投入村容卫生整顿,实现了垃圾集中清运处理;居民生活设施齐备,环境变得清静亮丽,变成了花园式特色民居,将社区打造成宜居乐园。
(三)乡风文明建设为民族村落实现乡村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提供保障
乡村振兴的基础是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是乡村振兴的根本。随着社会转型和变迁、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推进,新时代的乡村治理仍旧面临着旧时乡村陋习与越轨失范行为的挑战。石桥坪通过全国文明社区的创建,推动乡风文明建设的发展,不断健全本地的基层社会治理体系。通过石桥坪当地特有“屋场院子会”,作为维护乡村公平正义、保持社区和谐稳定的重要形式;在文化广场和“舞台附近”打造安置点特色小吃一条街,借助民族文化和特色旅游带来的便利,在巴鹤公路及大清公路沿线选择适宜位置打造以销售当地特色农副产品的特色摊位;社区重点解决易地搬迁对象的就业创业,并引导石桥坪社区产业稳定发展,为实现石桥坪本地乡村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提供了有力保障。石桥坪不断丰富居民的文化生活,促进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协调发展,增强村民的幸福感、安全感、获得感;乡风文明的建设在不断充裕村民精神生活,不断提升自身素养的同时,形成极具区域特色文化吸引力的源头,使得旅游业、特色农业以及民族文化产业繁荣,为村民带来了极大的经济红利,为物质生活的富裕提供了最坚实的基础。
五、结语
石桥坪社区从民族村落实际出发,依托自身的民族特色文化和地域产业资源,注重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同发展。在积极保护村落优质传承文化的同时,与时俱进,将历史、民俗、红色文化、本土产业融合创新,使得文明乡风渗入每一个角落。文明是石桥坪优良传统的根本,文明乡风是石桥坪产业发展的核心动力,乡风文明建设是石桥坪繁荣兴旺的内在源泉。石桥坪以全国文明社区的称号,紧跟新时代发展步伐建设美丽乡村,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积极推进民族村落乡风文明建设,有力促动民族村落乡村振兴。
注释:
①文中所有社区具体统计数据均来自2019年5月野三关镇石桥坪社区居委会调查收集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