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强化”与“弥散”:社会化媒体下的全景监狱

2021-01-31许玉萍

视听 2021年12期
关键词:规训福柯强化

许玉萍

边沁在18世纪提出了“全景监狱”的概念,即该建筑四周是一个环形,分隔为许多小囚室,中间是一座瞭望塔,瞭望塔中有一名监视者,能对所有囚室进行监视。边沁的全景敞视机制暗含了一种微观的权力观,即权力应是可见的但又是无法确定的。全景监狱建筑是一种分解观看/被观看二元统一体的机制。在环形边缘,人彻底被观看,但不能观看;在中心瞭望塔,人能观看一切,但不会被观看到。米歇尔·福柯在《规训与惩罚》一书中,将监狱视为一种惩罚机制,认为监狱是一种“全面驯化”的机构,当前社会的规训无处不在。现代社会中铺天盖地的网络在线摄像头,仿佛无形的眼睛,无时无刻地对人们进行着规训与警示。相对于以往的惩罚权力,它的运作方式更加隐秘、有效,它犹如一张巨大的网络,弥散至社会的各个角落①。学者托马斯·马蒂森在1997年提出“对视监狱”,后杰弗里罗森在2005年提出“全视监狱”,全景监狱从少数监视者观看多数囚犯演变为多数人观看多数人,多数人观看少数人②。

社会化媒体打破了传统一对多的信息传播模式,为用户带来了内容生产的权利与更多个性化的选择,而在社会化媒体中,全景监狱中这样一种可见与不可见的机制仍然存在,但监视与被监视的行为打破了时间与空间的界限,不再拘泥于囚室或者环形空间里,全景监狱从环形牢房扩散到虚拟的网络空间与整个社会中。囚犯与监视者的角色也不再是固定的,二者的角色在液态的社会中形成了流动的监视。全景监狱与全景敞视机制,在社交媒体中带来了新的嬗变,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同时,这样一种监视将带来隐私的大举入侵与人的异化,因而亟需对该理论进行全新的理解,使其更加适应于社交媒体时代的背景。

一、算法控制下的全景监狱:从微观的权力到全时记录的权力

福柯认为,监狱既是执行惩罚的场所也是观察受罚者的场所,其有两种形式:监视与认识。监视是对囚犯进行看管,而认识指的是了解每个犯人,他的状态、表现、精神状况、行为变化③。在全景监狱中,其对囚犯的规训机制依赖于一种微观的权力,不是实质的监视,而是囚犯“认为自己正在被监视”。不管是中心瞭望塔中偶然的目光,还是监视者身体的在场,都无法完成对全部囚犯的同步监视。以“今日头条”App为代表的算法推荐技术的崛起,是全景监狱“监视与认识”形式在当代的延续。算法技术通过监视用户的浏览轨迹和阅读兴趣,为用户绘制精准的个人画像,构建其个人化的兴趣偏好模型,推送其感兴趣的内容,提升用户黏性,进行精准营销。

在数字化的全景监狱中,监视者的角色由具体的人,转变为机器,监视的权力由可见的和不可确定的,转变为不可见的与可确定的。如果说,福柯提出的全景监狱是通过监视者的注目,对囚犯进行目光施压,对用户进行规训,那么社交媒体时代,监视者更加隐匿地存在于算法技术中,并且伴随着数据的记录。人们通常意识不到数据采集这一监视行为的发生,甚至意识不到监视者的存在。监视者有限的目光演变为无限记录的数据库,用户的个人数据与浏览痕迹被无时无刻地更新,监视从囚室特定的时间和特定的空间中不断延展。数字化背景下的全景监狱打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监视者的目光不再是不确定的在场,而是一种全时的在场与实时的记录,社会化媒体时代监视的最大特点是即时监视的可记录性与可保存性,即囚犯信息可保存。波斯特将福柯的全景监狱理论与数据库联系起来,提出了“超级全景监狱”理论,该理论指出,在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下,监视行为更加轻而易举且不留痕迹。在社会化媒体中,网络用户主动进入社交媒体的全景监狱中,将自己变为被规训的主体。用户在社交媒体中的一切数据行为、浏览轨迹与个人偏好都将会被数据库记录,形成可利用的数据,最终服务于整个算法系统。数字化全景监狱的数据来源于用户自身产生的浏览痕迹与浏览行为,用户个人的数据产生为算法的实施提供了可利用的原材料,用户在利用社会化媒体进行信息获取与娱乐的同时,也为个人精准画像的建构提供了真实且精确的数据。

在《未来简史》中,尤瓦尔·赫拉利预测性地提到“人类进程由算法决定,AI将比你更了解自己。”人们在使用社会化媒体的过程中,通常不能够完全意识到自身的偏好或一些潜在关注的信息,而在阅读信息和浏览的过程中,算法能够捕捉个人的兴趣与对某一内容关注的时长,准确判断用户的行为。据此推荐他所关心的内容则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另一种规训,即用户的浏览行为形塑了算法,而用户具体观看内容的范围、何种性质的内容将由算法所决定,这在某种程度上将演变成为一种新的规训,用户在与算法进行双向互动的同时,既形塑了个人的个性化算法模型,也在接受算法对个人的驯化。例如,“淘宝”App基于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技术通过用户对商品的搜索、浏览和购买行为,不断推荐类似的商品,在某种程度上形塑了用户的审美与产品偏好。

二、沦为数字囚徒:被监视者从囚犯到所有网络用户

用户并不是环形监狱中需要惩罚与改造的囚徒,但社会化媒体中的每一个使用者都“被迫主动”接受监视,线上线下行为的双重监视将所有人都困在无形的全景监狱中,虚拟与现实中的一举一动都将被精准捕捉,每个人都成了数字囚徒。在媒介的使用过程中,用户的信息被不断收集、不断记录,个人数据将全面留痕。用户为换取数据监视下的网络行为便利,在数据便利的引诱下被迫主动放弃个人的身份信息、隐私信息、位置信息。如今,隐私信息的让渡已经从手机号、电子账户等信息延伸到了识别性更强的人脸信息等生物信息领域④。人脸识别的非接触性、非强制性、隐蔽性的特点,使得匹配与识别效率高的生物特征信息识别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无处不在的在线远程摄像头时刻捕捉着社会中每一个人的人脸信息,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迭代升级,智能冰箱、智能手表、智能眼镜等传感器技术的发展,用户的生物信息、体能信息、个人数据被进一步采集与记录。

当前线上社交媒体普泛化与线下监视网络的完善化,将线上虚拟电子信息与线下真实生物信息相结合,线上浏览轨迹与线下行动轨迹的交织进一步将人置于透明的全景监视中。福柯曾经在不同的作品中指出,规训的任务是制造新人,是按照权力的要求制造温驯的主体。社会化媒体逐渐实名制与用户个人信息的逐渐完善,带来的便是全景监视下无形的规训。用户的行为受到平台的监视也受到其他众多网友的监视,倘若个人在互联网使用过程中肆无忌惮地发言或罔顾互联网信息管理办法,将会受到众人的口诛笔伐或相应的法律惩处。近些年,很多城市空间中不断覆盖越来越多的监控摄像头,这些联网摄像头在无形之中成了不可见的监视目光,成为规训人们行为的一种隐性的力量。福柯微观权力观中不可见的目光的注视在社会化媒体中仍然存在,且监视的范围从现实世界扩展到虚拟世界,“数字囚徒”们都将受到全面的监视,某种程度上对个人的行为规范也起到了一定的规训作用,但同时,社会化媒体时代下监视的目的不仅仅是规训,更加侧重对用户的数据的采集、分析和利用,以中立的技术为名实施操纵。

三、监视主体的流动:被监视者从囚室走向看台

学者喻国明认为传播的技术革命正在促成一种新的社会结构——“共景监狱”。与“全景监狱”相对,“共景监狱”是一种围观结构,是众人对个体展开的凝视和控制⑤。社会化媒体赋予了人们观看的权利,观看的主体得以扩散,每个人都能成为“罗马斗兽场”似的看台上的看客。共景监狱由全景监狱的少数人看多数人转变为多数人看多数人,乃至多数人看少数人。福柯指出:“空间规训的最终结果就是将现代社会变成一个庞大的监视网络,观察中心在整个社会散布。”有学者认为,我们正处于“后全景监狱时代”(post-panoptical)。监视者走下瞭望塔,隐没进了无人能够把握的信息洪流当中,监视行为便也随着信息的流动暗自涌向了人之所及的各个场合、各个角落,并因此出现了所谓的“液态监视”⑥。液态监视最重要的转变是监视权利的去中心化,监视权利的主体由少数人变为多数人。监视者是流动的,围观者的角色亦是流动的与液态的。人们既可以成为被监视的表演者,也可以在网络节点中成为匿名的监视者。

社交媒体中的观看群体既数字庞大又是隐匿的,在微博、微信这样的社交媒体中,人们通常可以对分享的对象进行操纵与区分,但却无法准确识别内容的观看者与浏览者是谁。社交媒体用户对不同平台的观众进行区分与展演,进行不同性质内容的分享,有学者将这种决定分享什么的策略称为“想象监视”(imagined surveil-lance)。欧文戈夫曼在《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中提到“印象管理”,即如果我们要在互动中制造某种印象,便会有意无意对那部分似乎“未加控制”的流露进行控制,以便使人产生我们希望他产生的印象。戈夫曼意义上的自我呈现是一种日常表演,但在社交媒体中,自我呈现更接近于一种“陈列”⑦。

互联网中的每个节点都有机会发声,社会化媒体催生出一种新的主动分享行为,通常体现在微信朋友圈、微博分享美食、自拍、旅游风景、健身打卡等内容。不同于日常生活中呈现的印象管理,网络用户的分享行为通常与其自身行动轨迹相关,而且是经过修饰的。用户通过美颜、滤镜等功能,提升了对印象的可控性,同时分享的内容往往具有可保存性,由日常生活中转瞬即逝的瞬间印象变为自我的纵向呈现。社交媒体分享者甚至主动在分享的过程中添加个人的位置信息,完成一场印象的陈列,但在无形中也将自己置于一场监视行为当中。社交媒体用户所分享内容的可保存性与线性的展示,使得监视能跨越时间与空间的限制。而共景监狱中这样一种可见与不可控的注视目光,影响了社交媒体用户分享的行为,用户在过度分享中无形地被监视。用户为自己建构了一个隐形的共景监狱,进行着自我表演与行为呈现。

四、超时空的全景监视:从瞬间监视到全时全息的监视

随着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与运用,5G技术未来将有望运用于无人机、VR、长视频等领域,5G具有的高速度、高兼容、低延时的特点,或许将为传播领域带来新一轮的革命。在社会化媒体时代,随着网络数据传输速度的加快与互联网技术设备的更新,内容呈现由文字、图片转向视频化、直播化、场景化,直播、慢直播、Vlog成为内容呈现的新趋势。2016年被称为直播元年,各种直播软件,诸如一直播、虎牙直播、映客直播等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直播的内容从游戏、生活、表演、购物等类型不断延展开来。在直播软件中,用户面对海量的直播“房间”,成为自由选择观看的主体,成为共景监狱看台上的监视者。2019年被称为Vlog元年,Vlog即Videoblog,是一种视频博客与视频网络日志的内容呈现形式,用户将自己的个人生活以视频的形式加以记录与编辑,在社交媒体上分享。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央视频全程跟踪火神山医院与雷神山医院建设,推出了一场全程无剪辑、无解说、长达600多小时的慢直播,吸引了1.7亿多人次在线观看。

无论是直播、Volg还是慢直播等技术,互联网视域下全景监视的内容将由文字、图片、位置节点等静态信息,转变为动态监视,慢直播与长视频的崛起使得监视时间延长,扩大了监视范围。互联网中的监视行为打破了边沁全景监狱中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在未来,或许随着长视频与VR技术的崛起,社交媒体中的自我呈现会更加逼近用户的真实世界,虚拟与现实的界限将被打破,监视行为将更加隐匿地渗入到每一个个体的日常生活中。VR技术在未来的推广,或许将回归全景监狱观看与监视的临场感与在场感,用户将有机会身临其境地对被看的对象进行更加仿真的场景监视,这将突破后全景监狱空间的断裂,监视社会不再受到空间的限制与控制。全景监狱中,管理者被假定为在附近、在控制塔中的权力关系或许将进一步得到回归。

萨德提出“他人即地狱”,无论是虚拟不在场的注视还是真实的注视,都是会将人异化的一种凝视。这将带来一个无隐私的社会,人人被置于观看的场景中,人人都会成为看台上的观者,整个社会由于被看行为的发生,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人的异化,个体将愈加受到规训。

五、结语

杰里米·边沁所提出的全景监狱是针对18世纪的监狱犯人管理,米歇尔·福柯在对全景监狱的诠释过程中,也更多地将其置于规训犯人层面进行讨论。圆形监狱最初的灵感源自其兄弟萨缪尔·边沁对于庄园工人劳动的监视,虽然其提出的背景与当前21世纪的时代背景有所不同,但值得注意的是,边沁与福柯认为的全景监狱是物理的与中心化的。在社会化媒体时代,全景监狱得以强化,成为弥散的、去中心化的共景监狱,圆形监狱的监视行为弥漫于整个网络社会中,被监视的对象并不是需要受到惩罚与改造的囚犯,而是每一个使用互联网的用户,其网络浏览行为与网络使用行为都在为互联网提供数据,社交媒体用户的内容生产与使用痕迹构成了互联网的内容组成。

互联网中全景监视的形式与监视的层面将更加细化与可分析,同时,监视者不仅是掌权的瞭望塔中的监视者和极少数人,也是网络中的多数人。监视的形式也更加隐匿,整个社会变成了一张更加透明的监视网络。在这张无形的透明的监视网中,用户无偿地进行着内容生产,创造着数据,同时,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规训。用户生成内容、用户网络行为痕迹的电子化与数字化,导致的结果便是隐私侵犯的无形化。算法技术对个人数据的全面入侵与互联网中的全景敞视将每个人的隐私都暴露在公共视野中,技术本是人们更加美好生活的工具,却成为了一直使人置于监视的手段,最终带来的结果将是人的全面异化,人成为机器的奴隶,人的行为被算法所推测与主宰。因而社交媒体用户在使用的过程中,应重视对于个人信息的保护,意识到技术的两面性,避免被技术所规训。技术有其两面性,虽然不能因为其对隐私的侵犯而放弃对技术的使用,但如何提升用户的隐私保护机制则是更加值得关注的问题。

注释:

①高亚春.数据库:信息方式下的“超级全景监狱”——一种新的主体之自我构建方式[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8(01):81-84.

②刘涛.社会化媒体与空间的社会化生产:福柯“空间规训思想”的当代阐释[J].国际新闻界,2014(05):48-63.

③[法]米歇尔·福柯.规训与惩罚[M].刘北成,杨远婴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278.

④王玥,张学睦,姚庆国.人脸识别技术应用的隐私让渡代价与规范措施[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04):15-21.

⑤喻国明.媒体变革:从“全景监狱”到“共景监狱”[J].人民论坛,2009(15):21.

⑥董晨宇,丁依然.社交媒介中的“液态监视”与隐私让渡[J].新闻与写作,2019(04):51-56.

⑦董晨宇,丁依然.当戈夫曼遇到互联网——社交媒体中的自我呈现与表演[J].新闻与写作,2018(01):56-62.

猜你喜欢

规训福柯强化
马奈与福柯:“物-画”与再现危机——跨媒介视域中的图像叙事解读
福柯话语权力视域下社会隐转喻研究——以美国政治正确类表达为例
关于实现规训的发展性价值的思考
福柯规训理论视角下的学校规训教育探析
摄影表征、权力与规训
强化公立医院绩效管理的思考
基于市场经济条件下强化纪检监察工作分析
强化电力安全管理执行力的探讨
作为直言者的福柯
福柯美学视阈的贾樟柯电影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