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历史鲜活地走进当代:重大历史题材剧《觉醒年代》创作谈

2021-01-31马昆鹏

视听 2021年12期
关键词:觉醒年代新文化运动陈独秀

马昆鹏

电视剧《觉醒年代》选取“红楼”到“红船”的历史时期,全景式地展现了百年前知识分子为国“寻路”的过程,回答了中国为什么选择马克思主义这一历史问题。电视剧上线后好评不断,豆瓣评分高达9.3,不仅主流媒体及时跟进、热议讨论,更是受到青年群体的欢迎和追捧,微博热搜不断。《觉醒年代》何以直抵年轻人的心田,“出圈”走红,成为“现象级”作品?探究个中原因,对重大历史题材剧的求新和突破具有重要意义。

一、契合时代主题,兼具深度与温度

(一)填补创作空白,献礼建党百年

“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片创作不是不需要响应时代与历史发展的要求,也绝不是不追求思想的正确性。”①有关中国共产党建立的剧作,大多聚焦党的“一大”,而很少表现党诞生前的孕育过程。《觉醒年代》作为献礼剧,填补了这段时期的影像书写空白。编剧龙平平说:“我之前做过调查,很多人,尤其是青年人并不清楚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建立的关系。所以,我想通过《觉醒年代》把它说清楚。”②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这样一部全景式展现新文化运动到五四运动的影视佳作,艺术性地还原了先驱们缔造中国共产党的光辉事迹,与时代主题紧密契合。

《觉醒年代》在广大青年受众中“圈粉”无数,也与近年的舆论转向有重要的关联。我国经济飞速发展,新中国成立七十多年来取得了众多光辉成就,强化了“90后”“00后”对中国体制的认同,掀起了青年一代爱国和民族自豪感的热潮,他们更愿意了解近现代史以及党的奋斗历程。在这样的舆论大背景下,这部书写中国共产党从哪里来的作品恰逢其时,很多年轻网友甚至一边查历史一边追剧。

(二)兼具思想深度与情感温度

整部剧从思想转变的角度出发,客观呈现了陈独秀、李大钊等人物的历史贡献,讲述了荡气回肠的“建党前传”。从辛亥革命到帝制复辟,各种道路在中国行不通,国家积贫积弱且民智未开,在寻找出路的同时,启蒙思想、造就一代新人成为迫切的任务,这也是《新青年》诞生的原因。经历了新文化运动的启蒙和巴黎和会失败的刺激,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将思想启蒙和政治觉醒推向深入。可以说,《觉醒年代》是一部“从文化启蒙到思想启蒙到政治觉悟到革命行动的完整思想史。”③此外,剧中对新旧论战以及互助论、无政府主义等理论的呈现,解答了中国为什么选择马克思主义的问题,体现着该剧的思想深度。

《觉醒年代》中人物的情感温度贯穿始终,精心设计的情感线引发共鸣。陈独秀父子从冲突到和解,再到携手并肩;李大钊夫妇伉俪情深,长亭话别等情节都刻画得细致且深情。从更大的方面说,先进知识分子们对民间疾苦感同身受的情感,使人物高大而温情。“相约建党”段落,面对着无数难民,陈独秀眼含热泪,李大钊问:“你为什么要建党?”陈独秀答:“为了这些人能像人一样地活着”。从小家到国家,情感在绵延中升华,人物的使命感与温情感人肺腑。

二、叙事线索并进,凸显性格冲突

(一)“寻路”主线兼顾青年成长,展现革命生机

《觉醒年代》还原了那个民不聊生的年代,觉醒后的一批先进知识分子在“寻路”的过程中串联着一系列的危机事件,如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巴黎和会外交失败。先进知识分子们追寻真理的过程中迸发革命火焰。

除了“寻路”这条主线,另一条线索是青年一代的成长与选择。在文化启蒙的影响下,青年一代也自觉加入“寻路”的队伍中,如毛泽东、周恩来、陈乔年和陈延年等。两条线索设置的微妙之处在于,经历了一系列的危机事件后,在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洗礼下,两代人都自觉地选择了马克思主义。特别是陈独秀父子三人,从政见不同到最终都成为马克思主义者,没有家长式的说教,而是靠青年人自己的实践和对比。两条线最后交于一处,更加凸显了选择马克思主义是历史的必然,而青年一代的选择也让中国革命生机勃勃、后继有人。对于年轻观众而言,由于年龄带来的亲近感,更容易引发共鸣,而青年一代的成长也让整个电视剧充溢着青春的激昂与热烈。

(二)关注性格冲突、关系变化,增强戏剧性

“寻路”的过程更多的是思想的转变,如何凸显冲突,是创作者必须考量的。戏剧冲突的核心来自性格冲突,人物的行为与选择除了会受到大环境的制约,也有着深刻的性格因素。塑造典型人物,就要塑造典型的人物性格。《觉醒年代》中新旧论战的激烈冲突是一种选择之争,两派学者的争论与斗争目不暇接。而选择之争的背后,隐藏着性格的因素,不同的性格会有不同的选择。陈独秀的书生旷达与傲然风骨,李大钊的慷慨激昂与朴实坦诚,以及二人对苦难大众感同身受的情感,决定着他们从文化启蒙走向思想觉醒;而以辜鸿铭、黄侃为代表的守旧派守成、孤傲与顽固,注定成为新文化运动的“拦路虎”。

除新旧论战外,剧中人物关系的转变也起到了重要的戏剧性的作用。从陈独秀、李大钊与胡适三人并肩战斗、扛起新文化运动的大旗到最后分道扬镳,到延年、乔年从开始和父亲闹矛盾到慢慢理解,最终携手并肩,故事推进的同时,人物关系悄悄发生着变化,有冲突的一面,也有温情的一面,引人入胜又牵动人心。

三、“活化”历史人物,“诗化”影像表达

(一)人活则历史活

《觉醒年代》的成功充分说明年轻人并不是对重大历史题材缺乏兴趣,用鲜活的方式打开历史才是成功的关键。人物要鲜活不能少了烟火气,剧里的人物大多在历史书上熠熠生辉,但艺术化的处理,并不是概念化地重复历史教材,而要把伟人当作凡人去塑造。以往有些重大历史题材剧存在感情生活缺失、人物脸谱化的问题,使得人物不够丰满。英雄人物也是普通人,也有着人间烟火,这些烟火气就是与普通观众的共情点。赵纫兰的一声“憨坨”,一下子让守常先生变得可爱,几个场景的精心刻画,让他们的爱情被年轻人奉为“神仙爱情”;陈独秀的背后有着贤惠坚忍的高君曼,自由做派作风的胡适之有着家教甚严的妻子。这些声名显赫的人物在完成自身历史功绩的同时也有着生活的细腻,而这些烟火气使人物鲜活起来,也成为观众的记忆点。正所谓“人活则历史活,历史活则电视剧活”④。

(二)情景交融,虚实结合

高颜值的影像、电影化的质感更容易受到青年人的青睐,《觉醒年代》创作团队无疑是深谙此道的,“在影像的构成上,追求一种写实与写意的表达。”⑤写实表现在对历史事件的真实还原,全景式展现那个新旧交替、民不聊生的时代,也表现了民国范儿,做出了民国味道。而表现那个年代的文人和知识分子,自然也少不了写意性的表达。比如,蔡元培冒着风雪“三顾茅庐”力邀陈独秀;同样的大雪天,陈独秀陶然亭会友,伴着琴声小酌……这些合理的艺术想象、诗意化的镜头语言散发着东方美感。而被网友津津乐道的还有毛泽东的出场段落。绵绵细雨中,他抱着包裹严实的《新青年》一路奔跑,一段升格的蒙太奇段落,毛泽东目光所及正是那个时代民生艰苦的缩影。画面中充斥着众多对比、隐喻,镜头语言表达丰富、生动而震撼。剧中设置的众多隐喻和象征,给观众“留白”,也让影像表达更多的含义。比如,电视剧中出现的蚂蚁、青蛙给大家留下了解读和理解的深层空间。当看到蔡元培、陈独秀等一边铺砖头一边相互搀扶走过泥泞的道路时,或许会让人想到新文化运动的坎坷之路……影像的意义绝不只是再现历史,而是把人带入情境,感受人物的思想与情感,从而体悟他们的伟大。写实带我们用眼睛观看历史,写意引领我们用心灵感受历史,写实与写意带来的是悦目悦心的丰富体验。

此外,《觉醒年代》注重大历史中的小细节,巧妙地融入细腻的生活与情感,让故事更饱满、人物更鲜活,做到了“既有家国大义,又有生活细节”⑥。知识分子相聚交谈的每一个场所细致的摆设、上海的小弄堂、北京的四合院,还有市井的北京快板与上海小调等都是生活化的细节。《觉醒年代》是重大历史题材剧作的一次创新和突破,它的成功也说明该题材是影视剧创作的富矿,此类创作大有可为。成功与否的关键在于创作团队的艺术感知能力和艺术转化能力。重大历史题材影视剧肩负着价值引领的责任与使命,让历史鲜活起来,更易于弘扬红色精神、构建共同历史记忆。将历史与艺术相结合,创作出更多的重大历史题材的上乘之作是我们乐于见到的,期待更多的优秀重大历史题材影视作品“出圈”。

注释:

①丁亚平,储双月.重大革命和重大历史题材电影创作的历史、现状及问题[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1):45-76.

②龙平平.我是如何创作《觉醒年代》的[N].学习时报,2021-05-21(004).

③文汇客户端.文艺百家|《觉醒年代》启示录:影视剧如何呈现思想[EB/OL].文汇网,2021-04-16.https://wenhui.whb.cn/third/baidu/202104/16/400393.html.

④尹鸿.《觉醒年代》:致敬新文化先驱[J].记者观察,2021(10):28-29.

⑤影艺毒舌.与张永新导演畅聊四小时,《觉醒年代》最全揭秘在此[EB/OL].百度,2021-03-21.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94854534993638049&wfr=spider&for=pc.

⑥门红丽.《觉醒年代》:启蒙与革命的审美表达[J].中国电视,2021(07):6-9.

猜你喜欢

觉醒年代新文化运动陈独秀
新文科建设: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的“新文化运动”
《觉醒年代》:直叫人上头的主旋律
《觉醒年代》里的红色地标
史诗巨制《觉醒年代》
基于历史判断三个层次的批判性思维教学——以《新文化运动》一课为例
SOLO理论指导下的听评课——以《新文化运动》观课为例
HOW TO REANIMATE A SAGE
“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探讨——基于“新青年”和《新青年》的角度观察
陈独秀南京狱中受优待情况考察
陈独秀的收与不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