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历代文人诗咏略窥顾野王接受史

2021-01-31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读书

徐 静

(苏州市职业大学 吴文化研究院,江苏 苏州 215104)

享有“吴中第一名胜”美誉的虎丘,其二山门正中悬挂着“大吴胜壤”匾额,此乃顾野王的墨宝。这四个笔力雄健、气势磅礴的大字,不仅盛赞虎丘是吴中的名胜之地,更是夸赞苏州底蕴深厚、地灵人杰、人文荟萃。而在人才辈出的吴地文化历史中,顾野王本身就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文化巨人,有着“江东孔子儒”之美称,王安石盛赞顾野王是“自古圣贤人”“不朽在名德”。[1]324-325

被誉为“大吴胜壤”的江南大地,留有不少顾野王的遗迹,如松陵顾公庙、亭林读书堆、越溪顾公墓,等等。千百年来,一代又一代的名人雅士、文人墨客不断慕名寻访顾野王遗踪,追思先贤的丰功伟绩,吟诗作词,留下了许多名作佳篇。

一、水边祠宇碧云连

吴江松陵三里桥附近有座顾公庙(顾野王祠),因顾野王曾官至黄门侍郎,故亦称“顾黄门祠”。此处原为顾野王旧宅,宅内有一轩,名为“听江轩”,相传顾野王就是在此轩内编撰了《玉篇》。后人为纪念顾野王的功德,立庙于此。历代诗人墨客舟行吴淞江,都要停舟上岸拜谒顾公庙,作诗吟咏。“博洽倾当世,江东孔子儒”(刘嘉谟《顾公祠》)①参见陈葜纕、丁元正修,倪师孟、沈彤纂:乾隆《吴江县志》,乾隆十二年(1747)刻本。,这句诗高度评价了顾野王的学术成就与地位,赞美其学识渊博,无人可及,是吴地文化史上作出杰出贡献的代表人物,可谓“江东孔子”,一代鸿儒。清代诗人吴时森《顾黄门祠》云:“六朝冠冕皆如梦,千古文章迥独尊。”②参见袁景辂:《国朝松陵诗征》,松陵袁景辂爱吟斋。称赞顾野王一生著作丰富,独树一帜。

顾野王(519—581),字希冯,原名顾体伦,因敬慕西汉冯野王的杰出才能和高洁品德,更名为“野王”,希望能像先贤一样品行高洁、能力杰出。顾野王是吴郡吴县(今苏州)人,出生名门,南朝梁、陈间著名学者,官至黄门侍郎、光禄卿。 “野王幼好学。七岁,读《五经》,略知大旨。九岁能属文,尝制《日赋》,领军朱异见而奇之。年十二,随父之建安,撰《建安地记》二篇。长而遍观经史,精记嘿识,天文地理、蓍龟占候、虫篆奇字,无所不通。梁大同四年,除太学博士。迁中领军临贺王府记室参军。宣城王为扬州刺史,野王及琅琊王褒并为宾客,王甚爱其才。野王又好丹青,善图写,王于东府起斋,乃令野王画古贤,命王褒书赞,时人称为二绝。”[2]277-278

顾野王一生著作繁富,在历史、地理、文学、书法、绘画等方面均有很高造诣,尤以语言文字方面成就最高。梁大同四年(538),二十一岁的顾野王被朝廷授为太学博士,太学为当时官方设立的全国最高学府。南北朝时期,事物日繁,言语日增,又因佛教的传入,产生了许多新的文字,加之当时汉字正由隶书向楷书演变,文字的使用十分混乱,给人们的阅读、交流带来诸多困难。面对这样的情况,顾野王决心仿效东汉许慎修编一部规范的字书,为人们释疑解惑。他查阅大量典籍,搜集、考证汉魏齐梁以来古今文字体形、训诂的异同,网罗训释,编纂《玉篇》。据传,为了静心编书,顾野王来到顾家旧居吴江松陵顾墟,在吴淞江边的“听江轩”里编纂字书。清代诗人孙奎章在拜谒顾黄门祠后写道:“水边祠宇碧云连,曾此栖迟撰玉篇。”(《顾黄门祠》)①参见袁景辂:《国朝松陵诗征》,松陵袁景辂爱吟斋。民国诗人费善庆更是在《顾野王庙》中明确指出:“庙是黄门旧里居,听江轩里《玉篇》书。”②参见费善庆:《垂虹杂咏》,1927年吴江华萼堂精印。

梁大同九年(543),顾野王带领编纂团队完成了皇皇巨著《玉篇》。《玉篇》的书名耐人寻味,中华民族自古就有崇玉、爱玉心理,古人喜爱玉的质密坚硬、晶莹剔透,认为玉是至灵至圣之物,象征着崇高、美好和珍贵。《玉篇》之“玉”具有美好、珍贵等丰富内涵,《玉篇》的撰编目的在于“规范”—规范字形、规范字义,纠正用字混乱的现象,所以在字体上采用楷书。《玉篇》是我国最早以楷体汉字为收字对象的字典,奠定了楷体汉字的规范结构、字义和读音,使楷书成为以后各朝代的规范字体。可以说,《玉篇》是继《说文解字》后又一部具有划时代文化价值的字典。同时,《玉篇》也是我国第一部按部首分类的汉字字典,开后代字典之先河。《玉篇》共30卷,收集汉字16917个。《玉篇》对字的解释不限于本义,而是把一个字的多种意义一一罗列,列举见于古籍的例证和前人的注解,对字源和释义的见解非常精到,真实反映了六朝时期汉字的使用情况,是我国辞书史、文字学史、训诂学史上的一部重要著作。

二、亭林有岿读书台

顾野王不仅文化成就辉煌,而且品格清直,在为人处世方面也是佳话不断。王安石的《次韵唐彦猷华亭十咏·顾亭林》赞曰:“寥寥湖上亭,不见野王居。平林岂旧物,岁晚空扶疏。自古圣贤人,邑国皆丘墟。不朽在名德,千秋想其余。”[1]324-325顾亭林位于今上海金山区亭林古镇,因顾野王曾在此居住,筑有亭、植有林而得名。王安石参观亭林古镇,感怀于顾野王的不朽名德,吟诗赞颂。

“侯景平,太尉王僧辩深嘉之,使监海盐县。”[2]278侯景之乱平定之后,太尉王僧辩十分赞赏顾野王,向皇帝举荐他担任海盐县监。于是,顾野王有机会来到了当时属于吴郡海盐县的亭林里(今上海金山亭林镇)居住。因为亭林里当时居住了十二户大家族,故名“十二家埭”。这里山水清秀,绿树成荫,环境幽静,顾野王来此视察集市时,发现集市东面有一座小山丘,高数丈,其状如书卷,还有一片枝繁叶茂的梧桐树林,正是居住、读书的适宜之地。于是,顾野王在此结茅筑屋而居,将山丘边上的书房取名为“读书台”,并手栽一棵铁牙松于茅屋后。顾野王文才盖世,人品高洁,因此,吸引了许多文人雅士前来造访。为了方便来客,便在茅屋边搭建了一个凉亭。这里有亭子、有树林,时间一久,“十二家埭”便被改称为“亭林”了。

亭林古镇旧有“亭林八景”,读书堆属第一名胜,它是顾野王在此读书著述时留下的遗迹。 “世仰希冯一伟才,亭林有岿读书台。呼鹰日落荆州钦,游鹿春深茂苑衰。舆地河山曾版入,招提风起再天开。钟声淡入香云里,旌骑疑从野色来。”(王逢《顾野王读书堆》)①转引自程绪珂、王焘主编:《上海园林志》,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出版,第630页。此诗首联紧扣诗题,点明了顾野王是世人敬仰的伟人学者,亭林古镇有其遗留的读书台。“岿”字形容高大、屹立的样子,这里并非描写读书台有多么高大,而是形容其坚固独存而屹立不摇。读书台即读书堆。顾野王在亭林生活了四年(552—556),他辞世后,因其曾在园中读书,而园内又有大假山墩,遂习称“顾野王读书墩”,宋时改“墩”为“堆”。如今,读书堆遗址是上海最古老的宅邸园林。顾野王不仅是文字训诂学家,还是历史地理学家,他在亭林里半官半隐,潜心读书,悉心编纂《舆地志》,“舆地河山曾版入”即指此事。《舆地志》是南北朝时期的中国地理总志,集汉魏以来二百多家地理书籍之大成,代表了南朝地理学发展的最高成就,是一部开中国地学书籍体例先河的巨著。

明代徐阶也曾以《顾野王读书堆》为题写诗吟咏:“野色春香次第搜,海云江月共迟留。荒碑雨过苔侵字,古寺烟深树隐楼。龙去尚看池水黑,鹤归应吊草堂幽。宁翁亦是清朝彦,倍觉临风动远愁。”②同①。除了读书堆,此诗还描写了另外两处与顾野王关系密切的亭林胜景:一是 “荒碑”。此碑名为“松雪碑”,又称“子昴碑”,碑文标题《松江宝云寺记》由赵孟頫书写,立于元至大元年(1308)。赵孟頫,字子昴,号松雪道人,因此,此碑以其字号来命名,属“亭林八景”之一。颇为有趣的是,此碑虽云“松江宝云寺记”,却主要写顾野王在亭林的事迹。碑文开头写道:“顾亭林湖在华亭东南三十五里,湖南有顾亭林,顾公野王尝居此,因以为名……”[3]碑文还记述了在原宝云寺基处挖掘出的一块残碑,上刻有“寺南高基,顾野王曾于此修《舆地志》”十四个字。在顾野王离开亭林后,后人在顾野王读书堆立了一块石碑,唐大中十四年(860),亭林宝云寺僧掘得此碑,便是碑文所记之事。二是“池水黑”,即“墨池”。墨池位于读书堆西侧,相传为顾野王当年洗砚处,故又称“洗砚池”,也称“野王墨池”,旧时亦为“亭林八景”之一。

三、越来溪畔顾公墓

陈宣帝太建十三年(581),顾野王去世,时年六十三岁,诏赠秘书监。顾野王墓位于山清水秀的苏州石湖风景区,上方山脚下,越来溪西侧,此地原名下周村,现为苏州市职业大学校园。宋代范成大《吴郡志》载曰:“梁顾野王墓,在吴县楞伽山下,近越来溪。绍兴间,其碑石虽皴剥断裂,尚巍然直立。后为醉汉推仆,石碎于地,今尚有存者。”[4]

“迢遥越溪水,映带楞伽山。清淑气所穷,郁郁佳城环。野王识龙穴,卜兆于其间。平地不起坟,乃知防后艰。癖有山水胜,清兴殊不悭。丹青更清绝,犹得留尘寰。”(周南老《顾野王墓》)③参见莫旦:弘治《吴江志》卷十七,弘治元年(1488)刻本。此诗描写了顾野王墓的几个特色,全诗大致分为三个层次。前四句为第一层,描写顾野王墓的周边环境。石湖是一个集春秋吴越遗迹、吴地山水风光为一体的风景名胜区,凝聚了江南田园之美,得山水清淑之气,越溪水与上方山(楞伽山)相映成趣,形成碧水青山、茂林修竹的自然风光,令人心旷神怡。中间四句为第二层,描述顾公墓位置、构造的别具匠心。顾野王遍观经史,学识渊博,天文地理、蓍龟占候,无所不通,“野王识龙穴,卜兆于其间”,此处墓地应该是顾野王精心挑选的风水宝地。而“平地不起坟,乃知防后艰”则是顾公墓的主要特色,也是顾野王具有远见卓识的体现。《吴地记》云:“顾野王坟在横山东,平陆地,遗言不起坟。”[5]历史上,横山是吴山、上方山、七子山等山脉的总称。最后四句为第三层,进一步说明了顾野王选葬于此的缘故。顾野王一向喜爱灵山秀水好风景,又好丹青,擅长人物,尤工于画草虫,所以选葬于此。

明末清初的经学家、思想家顾炎武与顾野王系出同一谱系。清顺治年间,顾炎武曾与一位族兄专程拜谒顾野王墓,写下《同族兄存愉拜黄门公墓》:“古墓横山下,遗文郡志中。才名留史传,谱系出先公。岁月千年邈,郊坰百战空。立松标旧竁,偃石护幽宫。地自豪家夺,碑因贵客砻。贤兄能发愤,陈迹遂昭融。念昔遭离乱,于今事略同。登车悲出走,雪涕问临戎。述记名山业,提戈国士风。荒祠已血食,汗简续孤忠。山势仍吴镇,溪流与越通。眷言怀往烈,感激意无穷。”[6]242此诗开头几句点明了顾公古墓的位置和顾野王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谱系出先公”表明自己是顾野王的同族后辈。顾野王“才名留史传”不仅是因为他博学多才,更是因为品德高尚,忠信正直。“述记名山业,提戈国士风”即描述顾野王著述丰硕,文武皆能,而且品行好,具有国士风范。“国士”不仅指一国中才能最优秀的人,也指一国中最勇敢、最有力量之人。比如,侯景之乱爆发时,顾野王就旗帜鲜明地坚决反对,“及侯景之乱,野王丁父忧,归本郡,乃召募乡党数百人,随义军援京邑。野王体素清羸,裁长六尺,又居丧过毁,殆不胜衣,及杖戈被甲,陈君臣之义,逆顺之理,抗辞作色,见者莫不壮之”[2]278。叛乱发生后,顾野王召募数百乡人参加义军援助京师,以瘦弱之躯执戈披甲,慷慨激昂地声讨叛军,赢得了人们的尊敬。作为顾野王的后人,顾炎武十分自豪,在诗中感怀于顾野王的不朽功德,表露出自己追随先贤的心迹。全诗最后二句“眷言怀往烈,感慨意无穷”与王安石对顾野王的赞诗“不朽在名德,千秋想其余”颇有异曲同工之妙。

值得关注的是,顾炎武此诗还写出了顾公墓的特点,“立松标旧竁,偃石护幽宫”,前一句写古墓旁立有一棵松树作为标志,后一句写墓边有横卧大石护卫着古墓。作为例证,诗人在诗前序中写道:“卢襄《石湖志》曰:‘墓上有一巨石横卧,可二丈许。石上古松一枝似盖,湖上望见之,即知为野王坟。’今树与石无恙。”[6]242顾公墓边横卧的长二丈许的巨石令人拍案惊奇,传说这巨石为陨石,当地百姓称为“落星石”,顾公墓也因此被称为“落星坟”,意即顾野王为天界文曲星下凡。无疑,“落星坟”的传说让顾公墓多了几分神秘色彩,让后人对顾野王更增添了几分崇敬之情。犹如世人称赞李白为“诗仙”,“落星坟”之说亦可理解为后人对顾野王的崇高评价。

顾野王墓现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如今的顾公墓园,松柏长青,秀木繁茂,清水环绕。顾野王铜像巍然屹立,神色庄重,凝视着远方,神圣而又神秘的“落星坟”成为人们拜谒瞻仰的一处人文景观。

猜你喜欢

读书
郭初阳:读书真的太有意思了
春日读书正当时
读书使人进步
少年读书正当时
我爱读书
正是读书好时节
读书
读书的好处
读书
我们一起读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