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医养结合研究综述

2021-01-31王晓辉张子腾

关键词:医养养老互联网+

王晓辉,张子腾

(辽宁大学 新华国际商学院,辽宁 沈阳 110031)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显示,2020 年,我国人口总数为141 178 万人,60 岁及以上人口数为26 402 万人,占比18.70%(65 岁及以上人口数为19 064 万人,占比13.50%)。与2010 年的数据相比,目前我国60 岁及以上人口占比上升5.44 %。由此可见,目前我国人口老龄化形式严峻。

在“银发浪潮”席卷下,如何能够妥善安置老人,使其能够老有所依、老有所养、老有所乐,成为各方关注的重点内容。医养结合是集医护、生活照料等为一体的养老模式,它能够突破医养分离的状态,提供一体化的医养结合服务。2019 年10月,国家卫生健康委等部门出台了《关于深入推进医养结合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卫老龄发〔2019〕60 号),提出要加大政府对于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支持力度并优化保障政策,体现了国家层面对于医养结合的持续关注和支持。在此背景下,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因采用整合型的照料方式、能够满足老年人多样化的需求、有助于我国养老产业的进一步发展而被越来越多的人关注。

随着高新技术的发展,互联网融入千家万户的生活,在不断演进的过程中,“互联网+”产业模式应运而生,给传统产业注入了新的活力。“互联网+”医养结合作为养老产业的一种创新型模式,近年来也受到更多人的关注。2016 年12 月国务院办公厅出台《关于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提升养老服务质量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6〕91 号),明确提出要推进“互联网+”养老服务创新,建立医养结合绿色通道等相关政策。这体现了国家对于“互联网+”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高度重视。

一、医养结合模式研究

1.国外医养结合模式

国外学者对于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研究相对较早,一些发达国家已经逐步形成了符合本国国情的医养结合养老模式。

(1)英国的“整合照护”养老模式。“整合照护”养老模式旨在达到每个老年人都能得到照顾、高质量的护理、财政上可行的卫生保健系统三个目标。目前在英国,团队合作是整合照护的重要组成部分。“整合照护”是以过程为中心的一种方式,其侧重于护理活动如何整合。它既可以集中在宏观层面,通过对系统资源的利用来激励护理活动的整合,也可以集中在微观层面,将来自不同机构的技能和专业知识汇集于一个综合团队。虽然“整合照护”养老模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是还存在着专业领域和身份,新整合的服务和专业人员之间的不同权力关系等问题。

(2)美国建立的PACE 计划(全覆盖养老计划或老年全面护理计划)。Catherine 等(1997)指出PACE 服务提供系统是全面的,其集成了初级和专科医疗护理,通过使用跨学科团队进行护理管理。Dennis(2000)详细研究了所谓的“完全一体化”护理模式,重点关注两个主要的、成熟的美国项目,即HMO(社会健康维护组织)和PACE(老年人全面护理项目)。分析表明完全整合的护理模式,如社会健康维护组织和老年人全面护理计划,不仅是可行的,而且为改善体弱老年患者的健康和社会护理提供了巨大的潜力。Victor(2008)指出,从1973 年的适度起步到2008 年全国范围内的60 多个项目,PACE的概念已经证明了对体弱多病的老年人进行综合、跨学科护理的价值。但是他还指出PACE 项目还面临着一些问题,今后要处理的最大问题之一就是资金筹措和偿还,因为高昂的自付成本会限制PACE项目的扩张。

(3)日本的介护保险制度。介护保险制度是日本养老护老领域改革的一项新制度,也是其医疗保障制度体系结构性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林姗姗(2004)指出日本介护保险制度的形成与实施源于日本医疗保障财源的“空心化”危机。介护保险制度以开放民营为指向、以“社会保险”为财源筹集方式、以加强医护人才队伍建设为管理重心,因而对日本医疗保障制度改革具有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周志伟等(2021)指出日本为了培养具有专业化医养结合人才队伍,建立了较为完备的福利制度与人才培养体系,助力于介护专业发展成为一门综合性学科,为医养结合养老服务产业的发展培养了大量的专业化人才。

(4)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养老制度。Milawaty等(2018)以新加坡综合护理为例,从复杂适应系统(CAS)的视角解读新加坡综合护理的实施。Kel‐vin 等(2019)指出新加坡将初级保健与医院服务相结合,以实现可持续的全民健康覆盖。但是目前还缺乏量化证据来说明相关举措可以带来成本效益。Alex 等(2021)通过范围界定的方法对2009 年至2019 年间发表的英文文献中筛选出的67 篇进行审查,旨在综合代表不同社会经济和卫生系统特征的四个亚洲社会——新加坡、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关于老年人护理整合的现有知识。研究结果表明,将老年人长期护理与治疗和预防护理相结合已经成为一种明显的趋势。Sietske等(2021)从全科医生的角度探讨了荷兰的长期护理改革及其与体弱老年人日常综合护理的关系。

2.国内医养结合模式

据中国知网关于“医养结合”话题的关注度指数显示,2008 年之前我国学者尚未涉及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研究,2009 年陆续有学者发文,近几年关于“医养结合”相关话题数量不断激增,在2020 年达到了1 341篇。

目前我国有许多省市出台了促进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方案,并开始了试点工作。黄佳豪(2014)介绍了天津、合肥、郑州、长沙、青岛五市对于“医养结合”模式的探索。李杰(2014)对全国范围内最早开始进行医养结合养老模式试点城市之一的青岛市进行了研究。李长远(2017)以青岛、上海、苏州为例研究得出:青岛市通过实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整合各类医养资源,使“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受众更加广泛;上海市依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推动医疗资源向养老领域辐射;苏州市结合地缘特色,在机构、社区和居家三个层面形成“3+X”医养结合模式。Janice 等(2018)通过定性研究的方法探讨我国香港特区医疗保健和社会部门之间的护理合作。研究发现:综合护理倡议的实行仍然面临一些问题和障碍。其中非政府组织提供的出院方案分散和缺乏可持续性、养老院能力不足、时间和资源有限,以及医疗和社会部门在支持临终关怀决策方面的角色差异为现存主要问题;同时,还存在着操作障碍、沟通障碍和感知障碍等影响香港推行综合护理的障碍。此外还有许多学者陆陆续续对其他城市医养结合养老模式进行了进一步研究,探索不同地域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相似性和独特性。不同地域结合所在省市实际情况选择不同形式的“医养结合模式”,既遵循国家政策,又具有各自特点,不同城市的“医养结合”养老模式试点的成功经验有力地证明了“医养结合”的现实可行性,并为其他省市后续开展“医养结合”工作提供了借鉴和帮助。

虽然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为解决养老产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提供了新的契机,“互联网+”医养结合模式的发展为改善当前养老产业模式提供了新的视角,但是其在具体实施时还存在着种种问题。

二、我国“互联网+”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发展

1.“互联网+”医养结合的优势

睢党臣、彭庆超(2016)介绍了“互联网+”养老服务的实际应用,指出了现存居家养老服务存在的缺陷,说明“互联网+”养老服务带来的各种益处,并进一步以杭州、成都、北京、重庆、天津等城市对于智慧养老服务模式与相关系统的使用试点为例,证明了“互联网+”养老服务是可以落实在中国大地上的。杨国军等(2017)认为“互联网+”养老服务平台主要是由涵盖智能定位与呼叫功能的终端设备集成系统,包括数据中心等的指挥调度系统,涵盖紧急救助等功能的服务集成系统,以及涉及政府和社区的管理、监控系统这四个子系统构成。并且其认为子系统与相关软件的开发和应用、“互联网+”养老服务平台的推广和普及将会极大地推动养老事业的发展。

第五届智慧养老与智慧医疗发展论坛(2018)聚焦“医养智慧化”等问题,邀请与会嘉宾对现阶段我国医养结合模式进行探讨,众多学者认为“互联网+”等智慧医养模式对于我国养老产业发展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向运华(2019)重点关注人工智能时代下的老年健康管理问题,指出人工智能将给养老产业管理带来新的机遇,能够有助于解决现存的许多问题。张博(2019)认为“互联网+”将有助于解决当前社区养老产业发展的问题,将给社区养老产业发展带来新的机遇与挑战。杨莉(2019)以武汉市“互联网+居家养老”为例探索医养结合运营模式,从“社区嵌入式”“中心辐射式”“统分结合式”三种“互联网+居家养老”模式入手进行相应的调查与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罗亚玲(2019)认为应借助“互联网+”技术平台打造智慧养老模式,认为新时代背景下的智慧养老具有以下优势:一是可以借助大数据平台提高信息筛选、匹配的速度和效率;二是可以为老人提供多种选择,便于老人在相关平台和手机APP 上进行自由操作;三是可以实现对老人的实时观察和监测。吴燕(2019)从宏观、微观的角度分析“互联网+智慧养老”的要件和基础,总结了其发展机制,并从优化顶层设计、加快智能化养老数据平台的建设、利用公益组织填补现有养老专业人才空缺这三个方面提出了意见和建议。孙霞等(2020)采用对老年人进行半结构化访谈的方式,得到当前老年人对于“互联网+”居家医养结合的使用情况并以此查明老年人对于医养结合的实际需求。

2.“互联网+”医养结合的劣势

虽然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为解决养老产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提供了新的契机,“互联网+”医养结合模式的发展为改善当前养老产业模式提供了新的视角,但是其在具体实施时还存在着种种问题。

张冰子(2018)指出:据民政部门测算,2020 年需要520 万养老护理人员来护理全部失能半失能老人。然而,葛延风(2020)指出:2017 年全国鉴定合格的养老护理员仅为4.4 万人。从这两组数据的比较中,我们可以看出目前我国养老行业人员缺乏现象十分严重。张晓杰(2016)指出:因我国专业老年医护院校较少、对医养结合相关专业知识培训不到位、对从业人员缺乏有效的激励、现有医养结合养老服务专业人才流失等原因,目前我国存在着具有行医资格的医师等专业人才严重短缺的问题。邓大松等(2018)指出,目前我国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存在服务保障机制设计不足,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滞后等问题。由于我国目前尚未建立起健全的医养结合从业资格认证、职称评定等政策体系,导致行业发展环境不稳定,进而会影响医养结合养老服务专业人员的有效供给。Alex 等(2021)指出为老年人提供综合护理需要大量具备老年医学必要知识的合格专业人员。不幸的是,在医院之外,许多一线服务似乎是由训练不足的员工提供的。向运华(2019)指出:目前国内的人工智能专业性人才缺乏,且多集中于互联网等行业,虽然一些科技型企业尝试与医疗机构合作,取得了初步的成果,但是这种合作在“互联网+”与医养的结合上缺乏深度,直接针对医养结合的人工智能人才更是缺乏,阻碍了“互联网+”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推行。黄佳豪等(2014)指出:因“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可以为老人提供更加专业、更高水平的服务,导致其收费与普通养老院相比较高,而这与失能老人、高龄老人等老年群体的收入水平不相匹配,从而导致某些特定的老年群体难以负担。杨莉(2019)指出:目前我国养老服务大多数采取以部门为中心,但是各部门之间的信息系统开放程度有限,各个信息系统横向交流较少,所收集到的信息和数据也很少能够彼此共享。此外,各种“互联网+”养老服务信息平台和终端互不兼容,仍然是各自为政,而没有形成统一化的大数据共享平台。缺乏统一共享的养老服务数据平台、养老服务的信息孤岛给“互联网+”与养老服务的有机融合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三、结语

医养结合将医疗与养老有机结合,在医的基础上实现了养,既满足了老年人多样化的物质需求,又满足了其日益增长的精神需要。而“互联网+”医养结合模式将传统的养老产业、医疗护理与新兴的互联网技术相融合,既顺应了时代的发展,又打破了产业的边界。将高新技术与传统产业进行二次结合,将协同创造出更大的价值,从而既有利于高新技术的发展,又有利于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

猜你喜欢

医养养老互联网+
医养当兴
养生不是养老
养老更无忧了
以房养老为何会“水土不服”?
医养结合 我们这么做
养老之要在于“安”
医养结合真的难操作?
医养结合 大有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