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社会工作专业认同问题研究
——以S 大学社会工作专业为例
2021-11-12梁国利毕江凡
梁国利,毕江凡
(沈阳化工大学,a 高等教育研究所,b 人文与艺术学院,辽宁 沈阳 110142)
伴随着社会工作的迅猛发展,社会工作专业的认同感也深受人们关注,特别是对于那些正在高校接受社会工作教育的学生来讲,他们对社会工作专业的认同感,会直接影响社会工作作为一门职业在经济社会中作用的发挥和社会工作专业本身在我国的进一步发展。
一、概念释义
社会工作是以利他主义为指导,以专业的知识为基础,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助人服务活动。社会工作的专业性要求人们平等地对待服务对象,放低姿态,摒弃偏见。如果社会工作者对本专业缺乏高度认同,这种助人服务也就无从谈起。
专业认同感是一种心理活动状态,通常是指大学生和从业人员对自己所学专业、所从事职业的接受与认可程度。增强社会工作专业认同感不仅可以摆脱社会工作者人才流失的困境,还能推动与社会工作专业认同相关的研究,促进社会工作教育体系不断完善。
二、研究内容
1.研究对象
学术界通常把专业认同的研究对象内定为大学生与教师这两个群体,本研究将社会工作专业认同的研究对象进一步缩小,聚焦到高校社会工作专业的大学生,即本次调查对象是S 大学社会工作专业大一至大四的174名本科生。
2.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问卷法和访谈法。问卷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涉及社会工作专业认知、专业期望等内容,共设有15 道选择题,除前两道问题外,每个选择题都设了五个程度的选择(十分满意、满意、一般、不满意、很不满意),之后分别将程度词用从大到小的分值(从10~2 的依次递减)表示,每题10 分,总分130分,分值越大,代表对社会工作专业的认同感越高,反之,认同感越低。第二部分涉及影响认同感的因素,共设有单选题7 道,多选题4道,简答题2道。本次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174份,有效回收157份,有效率90.23%。
三、研究结果分析
对调查问卷第一部分结果进行汇总(如表1 所示),并将调查所得数据输入SPSS,得到大一至大四学生专业认同感平均分分别为84.6、90.8、83.8、89.4。在满分130 分的基础上,对总分小于78 分的同学认定为对社会工作专业认同感低,共有67 人,占调查人数的42.68%;对总分等于78 分的同学认定为对社会工作专业认同持中立态度,共有27 人,占调查人数的17.20%;对总分大于78 分的同学认定为对社会工作专业认同感高,共有63 人,占调查人数的40.12%。
通过对问卷第二部分调查结果汇总发现(如表2 所示),影响社会工作专业认同感的因素有很多,包括不了解社会工作、社会知晓度低、理论知识晦涩、实务操作困难、师资和教学存在问题、就业前景不乐观等。
表2 认同感影响因素占比状况(人数/占比)
如表1 所示,认同感低的人数和比值均超过了认同感高的人数和比值,且认同感低的比值已经接近50%,这是一个较大的、值得关注的比值和数字,由此可以得出S 高校社会工作专业学生整体上对本专业认同感偏低。作为一个专业来讲,如此高的“认同感低”的反差比值不能不引起高度重视。
1.主要影响因素
如图1 所示,从大一至大四,在社会知晓度、就业前景不乐观两处都有明显的突起,足以证明在众多影响社会工作专业认同感的因素中,社会知晓度、就业前景不乐观已成为影响社会工作专业认同感的两大主要因素。
图1 社会工作专业学生认同感影响因素分布状况
(1)社会知晓度低。在被调查的157 名社会工作专业学生中,有106 名学生把社会工作专业社会知晓度低作为影响自己认同感的主要因素(如表2所示),占比达67.52%。深入分析可以发现以下原因。首先,社会工作相关知识理论与其他学科交流不充分,与外界接触机会少。专业知晓度较低将进一步拉低社会工作专业学生有意识去扩大本专业知名度的意愿,进而陷入只有本专业学生才知道这个专业的怪圈。其次,在一些人看来,社会工作不具备不可替代性,大部分人容易产生误解,将其与志愿者、义工概念相混淆,并将志愿者当成了社会工作的代名词。此外,对社会工作的宣传力度不够,社会工作机构品牌战略意识不强,忽视对外宣传。高校招生宣传力度不够,招生仅简单地停留在对师资和课程介绍,没有深入挖掘背后的价值。最后,社会工作机构服务内容缺乏一定特色,人们没能体会到社会工作服务给他们生活带来的改变和实惠,也就不能对其做一个很好的口碑相传。
(2)就业前景不乐观。在被调查的157 名社会工作专业学生中,有107 名学生把就业前景不乐观作为影响认同感的主要因素(如表2 所示),占比达68.15%。学生对就业最直观的了解就是往年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往年就业情况不乐观直接加剧了学生对自身就业前景的怀疑和担忧。通过分析发现,在职业招聘中,社会工作专业所对应的岗位并不多,大部分是一些行政部门岗位,而这些部门领导缺乏对社会工作专业的了解,甚至会对社会工作产生误解,认为社会工作者缺乏专业的服务水平与技能。其次,学校对学生培养计划的设置不够合理,学校安排了大量的专业理论知识学习,忽视实践活动的开展,即使开展一些实践活动,也只是肤浅地应付课程需要,忽视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实习单位自然也就降低了与学校的合作意愿。最后,国家对社会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缺乏扶持力度。在政策方面,简化程序有待提高,社会工作机构在成立之初需要经过复杂的流程,需要消耗大量时间,影响了民办社会工作机构的积极性;在资金方面,社会工作机构存在资金来源单一的问题,主要依靠政府购买服务,对政府依赖性过强,而薪资待遇是学生选择就业的关键因素,社会工作机构资金不足导致社会工作者的工资低,福利待遇差,出于经济因素的考虑,学生不愿从事此职业。
2.不同阶段影响因素
通过对影响社会工作专业认同感的因素进一步分析发现,相同影响因素在不同阶段影响专业认同的程度也不尽相同。例如有73.33%的大一学生把不了解社会工作作为影响认同感的主要因素,而到了大四,选择这一点作为影响因素的同学仅有5.13%。此外,将调查所得数据输入SPSS,对大一至大四认同感平均分进行方差检验,得出p<0.05,说明各年级之间专业认同感差异显著。
(1)社会工作专业学习初期。如表2 所示,在被调查的60 名大一学生中,除了社会知晓度低与就业前景不乐观两大主要影响因素外,有73.33%的学生把不了解社会工作和社会知晓度低作为影响自己认同感的主要因素。通过对学生访谈发现,部分准大一学生在进入高校前,仅听说过有社会工作专业,对什么是社会工作专业并不了解,甚至有很多学生在报考之前从未听说过社会工作专业的现象,只是出于多种原因调剂到社会工作专业。在访谈中还发现,盲目自信、低估专业价值也是这个阶段影响专业认同的主要因素之一。部分学生进入高校后,摆脱了紧张的高中生活,思想上有所放松,对于专业知识的学习出现懈怠,仅依靠在考试前期突击复习通过考试,这就使得他们不恰当地低估了社会工作专业价值。
图2 社会工作专业大一学生认同感影响因素分布状况
(2)社会工作专业学习中期。社会工作专业学习中期研究对象主要集中在大二和大三学生中。如表2 所示,有53.33%的大二学生和60.71%的大三学生认为实务操作困难,有43.34%的大二学和53.57%的大三学生认为理论知识晦涩难懂,有36.67%的大二学生和50%的大三学生认为在师资、教学上存在一定的问题,与社会工作专业学习初期阶段相比,不了解社会工作的人数占比大幅减小,专业理论知识晦涩、教学方式不喜欢也成为影响这个阶段学生认同的主要因素。与学生访谈发现,此阶段的认同感危机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方面,在社会工作学习初期影响学生专业认同的问题并没有随着年级升高而得到很好解决,而是一直延续直至发展成为中期认同危机。另一方面,学生升入大二、大三,掌握了一些专业基础知识,但随着专业理论课程不断增多,专业知识难度也在不断加大,随之而来还需要学生在多个项目中完成具体的实务操作,部分学生由于之前对社会工作的错误认知,加上缺乏系统的实践技能训练,导致部分学生无论在理论学习方面,还是在实习过程中的实务操作方面都感觉困难,跟不上学习进度,进而对师资力量、教学授课方式产生怀疑,使自己陷入焦虑和厌烦情绪中。
图3 社会工作大二、大三学生认同感影响因素分布状况
(3)社会工作专业学习末期。从图4 可以看出,就业前景不乐观、实务操作困难成为影响专业学习末期专业认同感的主要因素。一方面,与社会工作专业学习初、中期相比,这个阶段的学生掌握了大量专业理论知识,但在实习过程中,面对各种各样的实际困难,并不能将理论与实践完美结合,更为严重的是许多事情需要重新学起。另一方面,大四学生面临毕业,找到理想工作成了当务之急,但往届社会工作毕业生就业状况并不理想,这就加重了学生对本专业的认同危机,就业问题成为影响社会工作专业学习末期认同感的主要因素。这个阶段的同学对社会工作专业认同感低会带来严重的后果,这些选择其他就业方向的学生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身边人对社会工作专业的选择,导致越来越少的人报考社会工作专业,使社会工作陷入一个恶性循环,最终影响社会工作在我国的深入发展。
图4 社会工作大四学生认同感影响因素分布状况
五、对策建议
1.认清发展现状,掌握实操技能
专业认同感较低和对专业持中立态度的这两部分学生,是本研究需要改变和扭转的主要对象。要提高这两部分同学的专业认同感,需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精准专业定位。必须清楚地认识到社会工作是由从西方传入,在我国发展时间并不长,社会工作本土化还需要一定的时间。必须认清发展现状,不要有社会工作可以解决一切问题的过高期待,更不能妄自菲薄,质疑社会工作专业开设的意义,要辩证理性地对待社会工作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脚踏实地学习社会工作专业理论知识,熟练掌握社会工作实操技巧,秉持社会工作专业理念,坚持“助人自助”的基本原则,依靠社会工作专业化服务与优势去解决实际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在解决问题中获得自我满足感与专业认同感。
(2)注重实务性和操作性。社会工作是一门“接地气”的学科,十分注重实操性。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社会工作者,在学好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更要注重实践技能的锻炼与培养,在实操中不断完善和提高自我。同时,还要注重培养个人对社会工作专业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学习中要善于发现自己的兴趣点,在活动中去体验兴趣所带来的快乐,在个人兴趣的支配下进行学习和实践。随着学生对社会工作专业兴趣增加,学习热情不断提高,社会工作专业认同度自然会大幅上升。
(3)正确认识专业学习本质。与高中时期应试教育不同,大学阶段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深厚的专业理论知识,更注重拓宽学生的眼界,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是一种综合性的培养教育。当今社会的快速发展促使知识更新的速度也越来越快,学生进入社会后,所学知识可能会遗忘,这就需要继续学习。如果在大学期间没有着重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就不能有效地进行自我知识更新,甚至会出现无法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情况。因此,大学生除了要学习掌握必要的专业知识外,更要注重对思维能力、创造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表达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的培养,为将来适应社会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2.强化专业水准,提高教学水平
高校作为社会工作人才的培养组织,是培养坚定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提升社会工作专业认知度和美誉度的关键。因此,必须提高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和专业授课能力,强化社会工作专业的内涵建设和专业研究能力,增强对学生的心理认知、行动引导和专业教导,让学生先从认可教师教学、认可专业价值、认可专业内涵开始提升专业认同。
(1)提高教师授课水平。高等学校要积极引进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组建、培养一支专业化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不断更新、完善社会工作专业的教学模式与方法,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热情;采用定期考核的方式,优化教师教学模式,检验教学成果,建立、完善教学激励制度,对教学中的优良表现进行相应奖励;召开研讨会,教师之间互相借鉴授课过程中所获得的经验,相互探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及时与学生沟通交流,不断改进,共同进步。
(2)强化社会工作专业性。首先,要强化授课教师的专业认同感,专业教师在教学方面要表现出对本专业的高度认同和高度敬业,只有专业教师对社会工作专业认同度高,才可能培养专业认同度高的学生。其次,专业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工作专业意识,突显社会工作专业特色,在注重理论知识传授的同时,更要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强学生实操技能的训练,培养学生利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未来的就业竞争力。
(3)注重因材施教。专业教师要定期组织学生进行专业认同感调查,密切关注学生的专业认同度情况,对于专业认同度高的学生,专业教师要充分肯定其行为,提升学生高度认同所带来的满足感、成就感。对于缺乏社会工作专业认同感的学生和对社会工作专业认同持中立态度的学生,教师要给予重点关注,使学生对社会工作专业有更为全面的认识,提高学生专业学习的积极性。要结合高校心理咨询机构,对影响学生专业认同感的因素进行剖析,进行必要的心理疏导,帮助学生摆脱不良影响因素的困扰。专业教师不仅要承担教书育人的责任,更要承担起发展社会工作专业的责任,在保证专业教学质量的前提下,努力提高本专业学生对社会工作专业的认同感。
3.加大扶持力度,鼓励“双社”合作
各级政府必须对社会工作有正确的认识、有明确的态度、有精准的措施。政府要充分肯定社会工作的基本功能、社会职责和重要作用,出台精准、有效的措施,扶持社会工作的发展,发挥社会工作的职能,体现社会工作的价值,推动社会工作又快、又好发展。
(1)扩大专业宣传力度。充分利用新媒体,使用官博、官微等多种手段与方式,加强对社会工作的宣传力度,普及社会工作相关知识,明确志愿者与社会工作者的差异,提高社会工作的认知度和美誉度。
(2)加强“双社”合作。社会的进步需要社会工作的参与,同样,社会工作发展也需要得到来自社会的认同。要加强社会工作机构与社会团体的合作,社会工作机构要密切联系社会团体,紧扣时代热点,举办老、青、幼保护等相关活动,吸引全民参与,激发大众对社会工作的兴趣,使社会工作真正被大众所接纳,真正融入到日常生活中去,提高全民的社会工作意识,进一步扩大社会工作的影响力,实现社会工作本土化发展。
(3)加大经济、政策扶持力度。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制定社会工作从业标准,明确社会工作的职责与权限,不断完善社会工作相关机制。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发展社会工作,大力扶持一批社会工作机构,构建专业化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提高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能力,扩大服务对象、服务领域。完善社会工作者薪酬保障制度、福利制度,提高社会工作者热情,激发社会工作者内在发展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