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罪与罚》的心理描写

2021-01-31王敏锐

韶关学院学报 2021年7期
关键词:柯尔尼科夫罪与罚

王敏锐

(阜阳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小学教育学院,安徽 阜阳 236015)

陀思妥耶夫斯基是十九世纪俄国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罪与罚》作为其代表作集中体现了作家描绘“人的内心的全部深度”[1]的创作风格,出版后引起巨大的轰动,从此声名大噪,与列夫·托尔斯泰并称为文学巨匠。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中,小说主人公多为一些社会底层小人物,经历了社会的重重压迫后,最后成为了穷苦无告之人,有些甚至成为了穷凶极恶的罪人。因此,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的人物多为心灵分裂者,他们在长期忍受苦闷和永久的怀疑中,内心矛盾冲突,永远无法得到安宁,这种表现手法生动形象地反映出了资本主义压迫下人物的心理畸形。陀思妥耶夫斯基将人物的感动、痛苦、无奈、气愤、挣扎、矛盾的内心世界表现得淋漓尽致[2],表现出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细腻的心理描写是其创作的一大特色。

在《罪与罚》中,陀思妥耶夫斯基以对话和人物内心独白以及无意识的梦境等方式,利用情节和环境因素,深刻地刻画了人物心理活动,完美地塑造了人物形象。《罪与罚》通过对小人物的描写,表现了当时俄国社会背景下大多数人们的心理意识,同时也表现了陀思妥耶夫斯基自身独特的心理意识。长期以来,大多数研究者通常将其人物心理描写和故事内容分开,导致其研究结果过于重视技巧,而忽视了造成人物心理的深层原因。本文结合人物心理描写技巧和社会成因对《罪与罚》作进一步探讨,希望能更全面地探讨《罪与罚》心理描写的意义和价值。

一、通过内心独白反映人物心理

陀思妥耶夫斯基在《罪与罚》中,总是习惯采用对话和内心独白方式来描写人物内心的深层活动,大量的内心独白深刻反映了人物的心理变化,陀思妥耶夫斯基曾说过:“用彻底的现实主义在人身上发现人……我描绘了人类心灵的一切深层活动。”[3]

很多独白型作品,作者会提前设定好主人公的发展方向和发展轨迹,主人公的一切活动和情感发展变化都不能超出固定范围,主人公的性格变化也不能超出作者设定的性格典型性和气质的范围,因为主人公的变化一旦超出了作者设定的这个范围,作者的独白型构思就会被破坏,作品也会缺失一定的意义,所以长期以来这种类型的作品,小说主人公的自我意识变化都限制在作者意识的固定框架之中。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没有坚持这种传统独白型构思原则,而是赋予了主人公一定程度的自我意识,使得故事的情节发展较为灵活。另外,作者还通过内心独白和对话等形式表现了主人公的自我意识,给了主人公最大限度的自由发展度,小说的情节发展由作品主人公意识主导,主人公意识的变化成为了小说情节发展的关键,这使得作品不会因为没有坚持作品塑造的相关原则而变得牵强,相反这种创作方式的改变,使得小说主人公自我的意识变化和小说情节的发展变得更自然。作者更注重对作品主人公自我意识的记录和保留,并没有强迫主人公意识跟随自我意识的变化而转变,所以主人公自我意识的变化具有一定程度的自由性,作者不是作为主人公命运发展的主导者,而是成为了主人公的“同谋者”,和主人公一起经历主人公的命运和处境[4]。

二、通过变态心理、无意识和梦境烘托心理

陀思妥耶夫斯基使用大量的笔墨来深层次揭露人物的心灵奥秘,通过对人物的变态心理、无意识以及梦境描写向读者展现人物内心深处无法言说的秘密,这种写作方法更深层次地表现了主人公的心理变化,将这种类型的小说艺术推上了一个新的高度。除此之外,陀思妥耶夫斯基在《罪与罚》中还通过描写人物反常行为来反映人物的心理变化,并且在深刻揭示人物隐秘的内心深处的同时,也进一步增加了整部作品的艺术感染力。《罪与罚》虽然不是作者的自传体,但小说中主人公的部分经历却也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真实经历,主人公的心境都与他当时经历的真实心境有着极大的相似性[5]。

作品很大程度上是作者本人亲身经历的反映,比如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中大多数人物都患有癫痫病或者其他心理疾病与神经疾病,这是因为陀思妥耶夫斯基本人就患有癫痫和其他多种疾病,这使得作品中的人物跟他也有相似的经历和命运。比如《罪与罚》的主人公拉斯柯尔尼科夫就存在这种扭曲变态的心理,在他的视角下,犯罪者之所以会犯罪是因为其丧失了原有的理性和意志,也就是说罪犯是在精神疾病发作时犯下罪行的,但对于到底是疾病引发犯罪行为还是犯罪引发疾病这个问题,就连犯罪心理学专家也很难进行区分,所以在小说中,最后侦查员和法官都认定拉斯柯尔尼科夫是在精神错乱的状态下犯下罪行的[6]。

通过对人物无意识行为的描写来进行更深层次的揭示人物心理,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又一种表现人物心理的方法,从心理学方面来说,人在无意识状态下做出的行为能够更准确地反映出人物内心的真实想法。比如在《罪与罚》中,主人公拉斯柯尔尼科夫在杀死放高利贷的老太婆之后,就在无意识状态下做出了很多行为。其在杀人后,因为怕漏出马脚被人发现,首先将赃物藏得严严实实,但又因为要克制自己内心的惊恐和不安,所以经常想起杀人事件,有时从睡梦中惊醒后,会突然发觉自己哪里还隐藏得不够完美,哪里还有破绽,受到某种刺激后,拉斯柯尔尼科夫会反复检查自己的衣物上是否有血迹,有一次甚至在无意识状态下来到杀人地点,当时房间里还有其他正在维修房间的工人,而他都没有察觉,径直走向杀人位置喃喃道:“老太婆和她的妹妹被人杀害了,这儿还有一滩血!”[7],在场的工匠都将他当作是一个无关紧要的疯子。作者通过对这些无意识状态下主人公行为的描写,进一步反映了拉斯柯尔尼科夫内心深处的矛盾和痛苦[8]。同时,由于长期处于心理极度恐慌和痛苦的状态下,他急于寻求一个可以听他倾诉苦闷和秘密的聆听者,同时又因为要隐藏自己杀人的事实而变得恐慌多疑,在这种情况下,他的精神状态也变得更加矛盾和极端。

《罪与罚》中,陀思妥耶夫斯基通过对主人公梦境进行描写来反映人物的心理,弗洛伊德认为梦境是在潜意识下人欲望的表达和反映,但这种无意识欲望的表达并不是直接了当的,而是经过修饰和改装后的表达。弗洛伊德认为梦传达的意识有显意和隐意之分,那些表面实际传达给我们的东西即为梦的显意,而隐藏梦境下的信息就是梦的隐意。《罪与罚》中,拉斯柯尔尼科夫杀人前,他收到了家中寄来的信件,信件的主要内容是妹妹要嫁给一个名为卢仁的人,他虽然是个小人但却能够给拉斯柯尔尼科夫大好的前途。至此,主人公拉斯柯尔尼科夫的心理发生了改变,矛盾和敏感让他长期处于煎熬的状态。这时,他做了一个梦,梦中,他看到几个醉汉和一个面目凶狠的农夫将一匹又矮又瘦的驽马打死了,这匹驽马身上还拉着一辆超载了的马车。这个梦正是拉斯柯尔尼科夫无意识行为的反映,这匹又瘦又小任人宰割的驽马就是他自己,因为精神过度紧张,过去真实的生活经历和虚幻进行融合之后通过梦境表现了出来。在拉斯柯尔尼科夫看来,他自己和周围的许多人都像是这匹瘦小的驽马,自己的命运从来都不受自己的掌控,与此同时还要受人欺压,他们对此也无法进行反击,面临的选择要么是受人欺压,要么就是欺压别人,拉斯柯尔尼科夫有意成为一个被人欺压的人,而这个梦在一定程度上坚定了他的想法,最终使得拉斯柯尔尼科夫杀死了放高利贷的老太婆[9]。

三、个体矛盾心理的成因

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的人物,都会在不同阶段由于受到外界因素的刺激后内心经历善恶之争,这是由人的天性中原本的恶念和人所信仰的道德理想之间矛盾与冲突造成的。陀思妥耶夫斯基通过描写人物内心中的善恶之争来展现人物内心深处最真实的善恶观念,这也是他描写人物心理的原理。通常情况下,人们的内心深处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矛盾和分裂性,而陀思妥耶夫斯基在进行心理刻画时,并没有将这种矛盾和分裂性外在化、理论化,而是通过将人物的性格和人物所处的社会环境相结合,通过这种联系,暗示人物在畸形社会环境的压迫下所发生的人格冲突,所以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的人物都是被所处社会所扭曲,最终成为了社会环境的牺牲品[10]。陀思妥耶夫斯基利用大量的艺术分析说明,犯罪行为并不是罪犯本人的真实意图,而是在当时的社会环境和社会制度下,个体因为无法忍受长期的欺压和凌辱,所做出的具有“荒诞”意味的反抗行为。

19世纪60、70年代,俄国的社会环境极度阴暗,所谓的上流阶级对底层人民展开了无底线的欺压和凌辱,尤其是坚守道德的人会被人认为是懦弱的,最后受到整个社会的欺压,而那些违背良心道义、四处欺压别人的恶徒则会受到社会的敬畏。

陀思妥耶夫斯基认为,自1861年之后,俄国原本的社会秩序已经不复存在了,但久而久之他发现旧秩序对于俄国人道德方面的影响却挥之不去,人们骨子里的自私自利、唯利是图、唯唯诺诺、互相厌恶的阴暗面仿佛无法随着时代的更替而消失,人们道德方面的阴暗也没有随着农奴制社会制度的灭亡而有所改善,相反人性的阴暗变得更加阴暗,最终发展到了无可收拾的地步。在《罪与罚》中,拉斯柯尔尼科夫以贫穷大学生的身份亲身经历了社会的冷漠和不公。这种似乎是非人世界中才存在的荒谬的现实现象,引发了他对社会现状和人们本性的深思,拉斯柯尔尼科夫深思的结果就是,他将世界中的人分为了两大类:一种是平凡普通的人,这群人占人类世界的大多数,他们唯唯诺诺,屈从暴力,对于不公的事物和遭遇,一味的忍气吞声,由人宰割,绝不敢触犯社会制度和刑律。另外一种是不平凡的人,这种人在人类世界中占少数,他们借助自己的拳头和暴力,可以为所欲为,欺辱宰割别人,将暴力作为凌驾于道德和法律之上的工具,但是这样的人会得到社会的服从、敬畏和认可。这本来是当时俄国社会剥削阶级的真实写照,但拉斯柯尔尼科夫却将这种写照绝对地认为是生存的规律和真理,而且这条真理亘古不变。拉斯柯尔尼科夫原本是一个正直善良的人,但在当时的俄国社会背景下,正直善良的人注定要成为被压迫者,当他受尽资产阶级的压迫和荼毒之后,他发自内心地觉得自己应该做出改变。拉斯柯尔尼科夫作为当时社会中底层人物的代表,他无法忍受与自己的同类一起受到所谓的上流人的欺压和凌辱,受到当时黑暗社会的打击,他决心将只会欺凌别人的上流人踩在自己的脚下,让他们对自己言听计从,卑躬屈膝。这种思想与拉斯柯尔尼科夫原本的思想存在天壤之别,进一步反映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刻画了社会环境对于人物思想观念的影响,这也是造成拉斯柯尔尼科夫人格扭曲的主要原因,导致其最后生活的痛苦不堪,本能需要和伦理范围两者的矛盾冲突造成了拉斯柯尔尼科夫的悲惨命运[11]。

当时的黑暗的社会现状让拉斯柯尔尼科夫对自己一直以来所坚守的信念产生了怀疑,他的道德观念无法在徒然间发生转变,所以当他杀了放高利贷的老太婆之后,他意识到自己所做的一切不过是自欺罢了,他不是英雄,不是超人,而是一个残忍自私的杀人犯。当他杀了人之后,内心的惶恐不安与精神的极度紧张让他无法再正常地生活,他为了得到内心的安宁和平静,于是开始粉饰自己的杀人动机,他一方面搜集信息在自己内心中反复凸显老太婆对社会造成的危害以及她的无价值性,另一方面对自己的杀人动机进行美化,麻痹自己相信他杀放高利贷的老太婆是为了帮助社会底层百姓,拿她的钱是去帮扶穷人,造福社会。将杀人动机进行多重粉饰后,他肯定了自己杀人的价值,赤裸裸的利己主义在他内心中也就变得合情合理了,这也使得他最终逾越了人道的底线,通过自我欺骗让自己的心理获得片刻宁静。但是丽莎维塔的出现彻底打破了拉斯柯尔尼科夫自我欺骗式的心理宁静,他不得不承认自己杀死放高利贷的老太婆只是出于利己主义,他所谓的高尚行为只不过是自己卑劣行径的掩护体,但就因为丽莎维塔无意间看到了拉斯柯尔尼科夫的杀人行为,他便将她杀了,他无法再让自己相信自己杀人是为了普度众生,他一直自认为的英雄行为也不过是简单残暴的杀人行为而已,拉斯柯尔尼科夫长期以来辛苦筑造的心理防线随之崩溃[12]。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陀思妥耶夫斯基在《罪与罚》中对人物的心理描写堪称经典,其并没有使用传统的心理描写手法,而是通过大量的角色对话和人物内心独白来展开心理描写,让读者从对话和内心独白中看到人物内心的深层次活动,将人物细微的心理变化隐藏于内心独白当中,对深藏于人物内心中的秘密进行挖掘,同时,通过反映人物变态心理和无意识梦境折射出人物内心深处紧张尖锐的心理变化,并且在人物行为描写方面也是使用侧面描写手法,来展现人物各种行为背后所暗示的心理状态。这种人物心理表现手法也是《罪与罚》之所以成功并闻名世界的关键。另外,《罪与罚》也通过对人物各种心理意识的刻画,表现了当时俄国社会背景下小人物的生存环境和生存准则,将人性和社会环境描写相结合,突出了社会环境造成的人物心理意识的扭曲和矛盾。

猜你喜欢

柯尔尼科夫罪与罚
明星逃税罪与罚
它就是曼提柯尔
折衷的语言——艾伦·杰伊·柯尔尼斯的音乐语言特征
俄著名导演涉嫌欺诈被拘
争先
房地产的“罪与罚”
违反校规的“罪与罚”
神奇校车:地球内部探秘
对一个人的认识
俄罗斯女排主教练被疑上吊自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