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宗祠文化特色词的英译
——以广州、东莞两地宗祠为例

2021-08-02陈顺意

韶关学院学报 2021年7期
关键词:译法宗祠牌坊

陈顺意

(广州大学 外国语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6)

宗祠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儒家文化的象征与标志,具有独特的影响力和历史价值。宗祠文化研究主要包括宗祠的文化内涵、社会价值、社会功能以及宗祠文化的传承与发扬,目前,研究聚焦于宗祠的文化内涵及当代价值和功用,而涉及宗祠文化的外宣译介却不多。因此,岭南宗祠文化对外译介研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不言而喻。宗祠文化特色词主要包括宗祠名称、宗祠建筑风格及其蕴含的儒家文化特色词。为此,我们考察了广州、东莞两地22个宗祠,收集汉英双语宗祠介绍资料15份、汉语单语资料7份。本文拟根据我们收集到的资料对宗祠文化特色词英译进行探讨。

一、宗祠名称英译

在探讨宗祠文化英译之前,首先有必要对“宗祠”这一术语英译进行探讨。“宗祠”是中国文化特有的事物,英语中无现成的表达。厘清“宗祠”的概念,是理解宗祠文化、探讨宗祠文化翻译的第一步,有助于恰如其分地传递“宗祠”这一术语的文化内涵。我们收集到的宗祠名称及其英译如下:

宗祠,俗称“祠堂”,又称“家庙”“宗庙”“祖庙”“祖祠”。“百岁坊”虽名为“坊”,但实为坊祠相连的古建筑,故归为宗祠类。从表1知,“宗祠”译名主要有五情况:1)ancestral hall,2)ancestral temple,3)hall,4)ancient temple,5)temple。“祠”又 称“家 庙”“宗 庙”“祖 庙”,故 译 为“temple”(庙)似无不妥,然而祠堂是祭祀家族祖先的地方,故可译为“ancestral temple”。从建筑物外形上看,宗祠多为平层,且内部多为厅状结构,故又可译 为“ancestral hall”。“hall”过 于 简 单,“ancient temple”为“古庙”,与“祠”的意义有出入。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编辑的《陈氏书院建筑装饰中的故事和传说》英文版将“宗祠”译为“lineage hall”[1],我们认为是可取的,但其使用频率显著低于“ancestral hall”和“ancestral temple”。

表1 广州、东莞两地部分宗祠名称及其英译

宗祠往往以姓氏命名,因此涉及姓氏的翻译。表1中姓氏的译法主要有四种:1)the+姓氏拼音,如“the Chen”;2)the+姓氏拼音所有格,如“the He’s”“the Hu’s”“the Liang’s”;3)姓 氏 拼 音所有格,如“Jian’s”“Hu’s”,4)姓氏拼音+“氏”的拼音,如“Yu Shi”。而前三者大致相似。英语中“the+姓 氏-s”表 示 一 家 人,如“the Smiths”。需要注意的是,“the Smiths”并非“史密斯家族”,而是“史密斯一家人”,前者为“The Smith Clan”。因此,表1中的姓氏似可译为“the Chen Clan”“the He Clan”“the Hu Clan”“the Liang Clan”“the Yu Clan”等。因汉语姓氏拼音在英语中的不可表意性,需增加“Clan”协助其表意。“云野”“任天”“东园”等为人名或号,用拼音表示即可。

二、宗祠建筑风格特色词英译

作为中国古建筑中具有特色鲜明的建筑类型,宗祠建筑与西方建筑明显不同。中西建筑风格的差异给宗祠建筑风格在英文中的传译增加了不少难度。所谓“无物即无语”,英语中没有宗祠建筑相关概念,便无相关词汇和表达。这就使得译者无现成词汇可以借用,只能依靠自身的语言功底和建筑知识创造性地翻译。宗祠建筑具有独特的结构和风格,诞生了独特的词汇,例如:X间X进、牌坊、廊、天井、灰塑、抬梁、穿斗、硬山顶、悬山顶、八字形照壁、灰塑、正脊,等等。

“X间X进”是宗祠院落的建筑布局,一般有三间二进、三间三进两种。以“三间二进”为例:“二进”指前后两排房屋,“三间”指每排三个房间。“进”指长度(又叫深度),每进7米;“间”指宽度,每间3.6-4.0平方米。在百岁祠、家庙、任天公祠等译文中将“三间二进”译为“three rooms with two entrances”(三个房间、两个入口),新东园公祠、云野公祠、百岁坊等将其译为“two entrances with three open rooms”(两个入口,每个入口通向三间开放式房间),广裕祠译为“3-bays and 2-sections”,上述均为误译。潮江胡公祠、子羲胡公祠、胡氏宗祠等译为“three rolls of houses with three rooms in one roll”较前者有进步,但仍不准确。经考证其结构并查阅相关资料,建议译为“two rows with three rooms (halls) in each row”。

牌坊又名牌楼,是宗祠的附属建筑物,为门洞式纪念性建筑物,主要用于表彰功勋、科第、德政以及忠孝节义,无实际功能意义。现有资料一般译为“arch”(如“诗书世泽牌坊-The Poets Handed Down Arch”)或“archway”(如“孝贞双烈牌 坊-archway of Xiao Zhen Shuang Lie”)。前 者 过于泛化,而后者稍欠具体。吴含建议译为“paifang,also called pailou,is a traditional Chinese architectural gating style as an arch;Chinese gateway”[2]。该译法实际上包含了两种译法:一种是音译加注,另一种是义译。前者具有可行性,但注释冗长,影响阅读效率;后者表意仍然比较模糊。王静认为牌坊在英语中没有对应词,可采用音译加注的方式译为“paifang (a huge gate-likearchitecture commending people’s fidelity,feats,morality in Chinese feudal society)”[3]。这一方法跟“吴译”相似,释义更加完整,但同样存在注释冗长的缺点。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1996年公布的“中国古代建筑及构造中英文对照表”(以下称“中英文对照表”)将其译为“pailou”或“decorated gateway”,前者为音译,后者为义译,这两种译法充分表现了这一名称翻译的难度。综合前两种译法,可采用音译加注的方式译为“paifang (decorated gateway/archway)”。事实上,对于此类词汇,任何翻译都不及实物图片清晰,注释只是权宜之计,最终将被汉语拼音所取代。当目标读者对牌坊实物有一个清楚的视觉印象,同时实物与汉语拼音对应之后,所有的注释都显得画蛇添足。随着中西方文化交流的不断深入,“paifang”将作为独立词汇进入英语。类似的例子有来自汉语的“jiaozi”“kung-fu”等。

廊是形成宗祠建筑外形特点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连接前后两进房屋的过道。收集到的一手资料译为“passage”或“corridor”,然而前者只表达了建筑结构的功能,即“过道”,未体现其外形特点,后者与原物更为接近。经实地考察,岭南宗祠的廊不同于西方建筑中的柱廊(colonnade),因此不建议译为“colonnade”。天井是宗祠建筑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指的是房与房围成的露天空地。收集到的一手资料译为“well”,系误译。根据其定义,实为庭院,当译为“courtyard”。硬山、悬山是宗祠建筑的两种屋顶造型。硬山顶为双坡屋顶,外观呈人字形,两侧山墙(gable)平于(flush)或略高于屋顶。收集到的一手资料将其译为“hard top”为机械直译,系误译。“中英文对照表”将其译为“flush gable roof”,基本传递了该词的意义,建议采用此译法。悬山指屋檐悬伸在山墙以外,可参照“中英文对照表”译为“overhanging gable roof”。照壁是建筑物大门前的墙屏,八字形照壁是指形似“八”字的照壁,翻译的难度在于“八”字的传译,收集的一手资料译为“screen wall”,“八”字形未译。字形翻译可从译入语中寻找字形相似的字母和符号代替,英语字母中与“八”字字形最为相似的为倒V,因此,八字形照壁可译为“inverted V-shapedscreen wall”。

灰塑俗称“灰批”,是一种流行于广州地区的传统雕塑艺术,它以石灰为主要材料,可理解为“石灰雕塑”,可译为“lime sculpture”[1]。收集到的一手资料采用音译加注的方法将其译为“HUISU (a decorative art)”未传达原词意义,显然不妥。抬梁、穿斗是中国古代木构架方式。所谓抬梁,即在立柱上架梁,梁上又抬梁。家庙相应译文为“lifting beams”(吊梁),而“中英文对照表”译文为“post and lintel construction”(柱子与过梁),后者清晰表达了原文的结构和意义。所谓穿斗,是用穿枋把柱子串起来,形成房架。家庙相应译文为“tenon”(凸榫),而“中英文对照表”译文为“column and tie construction”(柱子与穿枋连接),前者只译出作为凸榫的柱子(立柱),未译出横穿连接柱子的凹榫;后者较为清晰地表达了原文的结构和意义。

宗祠建筑还有正脊、臂脊、龙船脊等独特构造。“正脊”和“臂脊”翻译难度较小,可分别译为“main ridge”和“arm ridge”。龙船脊是珠三角祠堂建筑中较为古老的屋脊形式,因正脊两端高翘形似龙船而得名。因此,可直译为“dragon boat ridge”。这一译名不仅传递了原词的形象意义,而且传达了地域文化。

宗祠建筑融入风水学,重视朝向,常见朝向有“坐南朝北”和“坐西北向东南”。收集到的一手资料一般译为“seated in … facing …”,例如,“seated in south facing north”“seated in the northwest facing southeast”。这一结构符合语法,表意清晰,似乎没有问题,实则不然。汉语讲究“成双成对”,而英语注重“形单影只”[4]。换言之,汉语往往把相对或相反的两面同时表达出来,例如“南”和“北”、“西北”和“东南”;而英语只需说出一半。事实上,其中一半可自然推出另一半,即“坐南”可推出“朝北”。严格来说,二者组合有语义累赘之嫌。因此,“坐南朝北”“坐西北向东南”可分别译为“face north”“face southeast”。

三、宗祠儒家文化特色词英译

宗祠囊括了儒家文化的各种元素(忠、孝、仁、和、善、德、贤、寿),这些儒家文化元素主要体现在牌坊、牌匾、门厅、街巷、池塘等的命名、介绍和外形分布方面。

忠指忠于君国,孝指孝敬父母。胡氏宗祠内悬“忠孝传家”匾,译为“The Royal and Filial Piety Plaque”。该译名存在语法问题,建议改为“The Royalty and Filial Piety Plaque”或“The Plaque of Royalty and Filial Piety”。“匾”为可见实物,根据语境理论,无译出之必要,作“Royalty and Filial Piety”即可。胡氏宗祠“大宗伯”匾文字介绍:“以佐王建、保邦国”,现有英译为“to assist the Emperor to build up and manage the country”,此译不够准确,且未充分传递“忠”的概念。此处的“国”并非现代意义上的国家(country),建议译为“state”(政治意义上的国 家),可 译 为“to assist the Emperor in protecting the state”。胡氏宗祠内悬“入孝出悌”匾,云隐冯公祠两侧有“入孝”“出悌”小门,勉励子孙躬行孝道,“孝”的常见译法为“filial piety”,似无争议。

“仁”是宗祠文化的核心概念之一,一般译为“benevolence”。广州黄埔村宗祠外多条街巷的名称与之有关,例如,敦庸街:“敦庸”意为做人要敦厚、做事奉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原译采用汉语拼音译为“Dunyong Street”,没有呈现出其文化内涵,应采取适当的语义表达方式译出原文[5],建议义 译 为“Golden Mean Street”或“Neutrality Street”。黄埔村另有“敦仁里”门额石,原译采用汉语拼音 音 译 为“Dun Ren Li”,建议改为“Sincerity and Benevolence Lane”,以彰显其意义。

“和”是中国文化的核心概念之一。广州黄埔村宗祠外多个巷名与“和”有关,例如,太和里、安和里,原译此处略去未译,需补译。“太和里”可仿照北京故宫太和殿“the Hall of Supreme Harmony”译为“Supreme Harmony Lane”,“安和里”可译为“Tranquil Harmony Lane”。胡氏宗祠两侧有敦宗、睦族小门,寓意宗族内亲厚、和睦,原译“affinity and harmony among people of the same clan”较好地传达了原文的意义。

黄埔村宗祠外的牌坊、街道名也与“善”“德”“贤”等宗祠文化有关。“善”一般译为“kindness”,“德”一般译为“virtue”,“贤”一般译为“ability”。“学绍金华”牌坊刻有“资善”字样。所谓“资善”即提供善行,原译省略未译,建议译为“to offer kindness”。罗氏宗祠内有“明德惟馨”牌坊,原译为汉语拼音“Ming De Wei Xin”,建议义译为“What is truly fragrant is virtue”,以彰显 其文化内涵。“贞”是封建文化对女性的约束,一般译为“chastity”。容川公家塾内有“孝贞双烈”牌坊,原译采用汉语拼音处理为“Xiao Zhen Shuang Lie”,建议译出其意义:Filial Piety and Chastity。

宗祠文化彰显对“寿”的尊崇,体现对老人、长辈的尊重和对长寿的渴望。何氏大宗祠有“寿屏”,介绍“联寿”和“饮锦”习俗。“联寿”是指为60岁以上老人集体祝寿的对联,可译为“to jointly celebrate their longevity”或“joint celebration of longevity”;“饮锦”为饮用锦花果酒,可译为“drinking fruit and flower wines”。

黄埔村的八口池塘也体现出鲜明宗祠文化特点。这八口池塘呈弓形分布,分别命名为“天”“地”“玄”“黄”“宇”“宙”“洪”“荒”,表明人们对宇宙起源的朴素认识和对自然的敬畏。原译此处略去未译,建议补译为:The sky is dark blue,and the earth is yellow,for time and space came into being in floods and aridity.

四、结语

宗祠文化翻译不仅要译出原文的字面意思,更要译出原文的真实形态和文化内涵。译者需深刻理解其内涵,最大限度传递其意义,切不可望文生义或机械对应。这就要求译者有坐冷板凳的精神,有查阅古代文献的能力,在海量的文献中找出有用信息,对信息进行对比分析,仔细斟酌,从英语受众的视角,从他们的表达方式、理解方式和阅读心理层面考察译文。宗祠建筑风格除了考虑宗祠独特建筑构造之外,译者还需要具备一般的古代建筑知识和相关文化知识;宗祠中的儒家文化主要表现为儒家文化关键词,这些关键词的英译首先依赖于对原文的透彻理解,对儒家文化的深刻把握,其次取决于英语语言功底:译者需要在众多可能项中选择最佳对等语,最大限度传达原文的内涵意义。

猜你喜欢

译法宗祠牌坊
新加坡的庙宇宗祠会馆建筑
小兔的“胡萝卜车”
丰碑与牌坊祥云县王家庄
倒译法在韩汉翻译中的应用探究
庄严隆重的祭祀仪式与不可预知的祭祀效果*——论《红楼梦》的除夕宗祠祭祀与《儒林外史》的泰伯祠祭祀
湖南桂阳县魏氏宗祠舞台题记考述
福建古田杉洋宗祠遗产调查记
白家牌坊
西递牌坊
“快”字的不同译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