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兴流行人称表达式“XX子”形成动因研究
2021-01-31李香莲
李香莲
(广西民族大学 文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6)
随着网络语言的快速发展,新兴的语言结构形成,语言现象日益丰富多元。当下,用于人称的“XX子”结构广受欢迎,即在名字中取一个字,叠字形成“XX子”结构,如:娜娜子(谢娜)、萌萌子(张萌)、欣欣子(虞书欣)等,使用频率逐渐升高,具有较高的能产性。本文主要依托当下的语用环境和文化基础对“XX子”称谓现象进行探讨,用例主要引自于各种网络与社交平台,包括微博、微信朋友圈、影视弹幕等新媒体平台。
“XX子”结构在电视剧弹幕中使用的频率较高,流行于网络新媒体,用于对某人亲昵的称呼。在该人称表达式中,“X”是可变项,“子”是固定项。如:
(1)琦琦子(张雨琦)来啦!(《乘风破浪的姐姐》视频弹幕)
(2)昕昕子(吴昕)加油!(《乘风破浪的姐姐》视频弹幕)
(3)静静子(宁静)很好看。(《乘风破浪的姐姐》视频弹幕)
(4)娜娜子(谢娜)太好看了。(《快乐大本营》视频弹幕)
从“XX子”的表达式可以看出,“X”主要依赖于原名中的字,对名字的字数没有限制,取用的字有选择性,主要取名字的最后一个字叠加。作为当下新兴的人称表达式,有固定的框架,语义表达有亲近感,可以不断被复制传播,具有较高的能产性。
一、“子”的历史发展
在“XX子”人称表达式中,固定项“子”没有实际意义,主要充当词尾。“子”在发展历史中早已存在,是一个实词语素,后逐渐虚化成为词尾。
(一)“子”的词尾化
“子”本是周朝的一级爵位,也表示对天子所属公卿的尊称。春秋时期“子”的用途扩大,多表示对有学问男子的尊称,如韩非子、孟子、老子、孔子、庄子等。后来,“子”有了词尾化的迹象,成为一种类别的小称,例如:小孩和晚辈(孺子、童子)、小动物(龙子、虎子),“子”的前缀词根是实词,可以单独使用,但与“子”组合之后,该词有了“小的”语义特征,表小称的“子”是词尾化的基础。在中古时期,名词词尾“子”逐渐发达,并具有一定的构词能力,例如:交子(古代纸币)、会子等,这些新词都由词根加词缀“子”来构成[1]。
在现代汉语中,“子”作为词缀,主要出现在亲属称谓词后,例如:小叔子、婶子、妹子。其中,“子”是词根附加的标志性语素,属于表达性词缀,非正式化功能的词语标记,构词能力较强。“子”尾亲属称谓词是萌芽于唐五代时期,元代以后发展起来的特殊称谓现象[2]。现代汉语中大部分的派生词缀属于表达式词缀,处于语法与语用层面,在运用时并不具备强制性,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任意性。
(二)后缀“子”的感情色彩
现代汉语中,后缀“子”作为名词的形态标记,表示事物也可表示人,在一定程度上体现色彩标记功能,在表达时,可能会附带有个人的感情色彩,具有一定的倾向性[3]。新兴称谓“XX子”的感情色彩也存有争议,有很多粉丝用“XX子”来称呼自己喜欢的明星,以此作为他们的昵称,也可以用于称呼别的明星,渐渐地,也可以用于自称。“XX子”往往可以理解为一种爱称,这里的“子”并没有实际意义。而部分网友无法接受这样的称呼,认为该称呼为了可爱而可爱,强行尬可爱。有的人觉得日本女性的名字大部分都带“子”,从心理上难以接受“XX子”这样的称呼。感情色彩的产生与词语本身的概念意义有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造词时的成分选择。以“子”为后缀的词语在中国历史上有褒义也有贬义,例如:婊子(多用来骂人)、骗子(骗取财物、名誉的人,含有贬义)、老头子(对年老男子的称呼,含有厌恶意)、土包子(指没有见过世面的人,含有讥讽意)、聋子(对人身体缺陷的不尊重)、小子(用于男性,含有轻蔑意)等,以上词语多属于贬义色彩范畴。“子”从古至今逐渐虚化,从“子女、子孙”的意义衍生发展出指人的“下属、卑贱”意义,伴随词汇意义而产生轻视、贬低色彩[4],而实义的“子”始终保持褒义的感情倾向,例如:夫子(表示对老师的尊称)、君子(是对男子的尊称或者美称),还有孔子、老子等,具有尊敬的感情色彩。“子”虽在某个语言环境中可能带有一定的贬义色彩,但其情感具有一定的主观性,“XX子”中的“子”没有实际意义,还可以认为它就是一个语气词,类似于“啊、呀”。在现行的指称情况下,大部分表示褒义,大可不必因为文化的差异而对它产生偏见。
二、“XX子”人称表达式的成因
在纷繁复杂的网络世界,时尚潮流蔚然成风,饭圈文化需要新的语言来包装,新型的语言表达式应运而生。一种语言现象的形成与广泛传播有语言内部的规律,也有现实需求,它的存在有其合理性。“XX子”称谓的形成是中日语言文化交融、叠词用法类推、话语经济性和网络语言求异陌生化共同作用的结果。
(一)中日语言文化交融
众所周知,日本女性名字很多都是以“子”结尾。“子”在日本有深刻的历史渊源,是古时日本宫廷贵族为女子取的名字,在日本平安时代只是少数贵族女性的特权。明治维新以后,才在一般民众中流行开来。人们在心理上依旧觉得“XX子”具有高贵感,希望孩子像公主一般生活丰裕美满,并形成了一股风潮,而这一习惯渐渐延续下来[4]。“子”在日语里有“子女、小孩、姑娘、小东西、崽”等意思。所以大部分人认为“子”这个后缀名带有浓浓的女性、日本文化的成分。
“XX子”的造词法可能源于日本女性称谓和命名习惯。“XX子”最初出现在电视剧《秋蝉》的弹幕中。《秋蝉》是一部热血青春谍战剧,讲述的是1941年12月到1945年8月,爱国青年叶冲(代号“秋蝉”)和其他地下党同志在二战期间的东方战场——香港与日本军政厅斗智斗勇,为抗战胜利一路披荆斩棘的热血故事。从26集下半集开始出现“XX子”称谓,后续的剧集中也逐渐多了起来。剧中出现人物用“XX子”予以称呼的现象,例如:将叶冲(角色名)称为“冲冲子”,将何樱(角色名)称为“樱樱子”,将叶庄(角色名)称为“庄庄子”,这些都是非反派角色。由此可猜测,受到剧中角色“清泉纯子”等女性命名方式的影响,加之汉语叠词称谓表亲昵、亲切的语言现象,衍生出了“XX子”的人称称谓。
(二)叠词用法类推
新兴结构形成的基本理念是语言内部的旧有元素可以为新兴流行结构提供形式模板,新兴流行结构是在旧有元素的基础上模仿复制出来的[5]。叠词在人称中属于普遍的现象,在日常的指称中,我们经常在名字中取一个字,用叠词的方式称呼,音韵和谐,有朗朗上口、易记的效果,在昵称中使用叠词称呼会增加亲近感。“XX子”人称结构是日常叠词亲近称谓的模仿,在叠词的基础上类推形成“人名叠词+子”结构。
(三)遵循经济性原则
叠词称谓在日常生活中很常见,“XX子”在原来叠词的基础上有了新的指称方式,而本身的用法没有改变,用于满足表达需要,在原来的基础上增加新的义项,无需新造词语,符合语言经济性原则。且“XX子”称谓模糊了身份、地位、年龄等差距,不同身份、地位、年龄的人群都可以用该称谓相互交流,提升亲近感,减少距离感,打破社会上长幼有序的指称方式,也符合经济性原则。
(四)网络语言求异的陌生化
“陌生化”理论最常用于文学领域,可概括为:使熟悉变为陌生,使审美主体即使在面对司空见惯的事物时也能有新的发现[6]。网络语言的使用也体现了陌生化的特点,用新鲜的词语或者结构,打破传统、司空见惯的表达方式,造就新鲜感,带来新的心理体验。网络语言追求潮流和时尚感,新鲜的语言为大家所推崇,“陌生化”成为网络语言满足新鲜感的重要手段之一。“XX子”称谓的出现也是网络语言异化和创新的一种形式,求异求新的心理,让不同以往的称谓快速走红网络。
三、“XX子”语用特点
网络语言伴随网络的发展而变化,一种语言现象得以广泛传播并为人们所接受,必定有其独特之处,以下将从语用的角度分析“XX子”的特点。
(一)无差别指称
“XX子”主要是表达对某人喜爱的昵称,给人可爱、亲密感。该称谓打破了来自身份、地位、年龄的距离感,满足人们对男女、年龄无差别指称的需求,这也是它能够广泛传播的重要原因。纵然以“子”为后缀词语部分带有贬义色彩,如:瞎子、瘸子、小子等,但很多粉丝用“XX子”来称呼自己喜欢的明星,作为对他们的昵称,多为褒义。在日常交际中,直呼名字会有距离感,使用“XX子”称呼能够拉近说者与听者的距离,降低陌生感,提升熟悉感,使得交际更加有亲和力,也符合语言交际的礼貌性原则。
(二)用法灵活
“XX子”称谓和大部分人名一样,可以在句中充当主语、宾语、定语等,用法灵活。例如:
(5)下面是敏敏子,刘敏涛。(《快乐大本营》主持人语)
(6)我是越努力越幸运的清清子。(《快乐大本营》节目)
(7)这次表演,我们的琦琦子和坤坤子,完成了人生第一次挑战说唱。(《乘风破浪的姐姐》节目主持人语)
(8)静静子的唇妆太好看了。(《乘风破浪的姐姐》视频弹幕)
(9)韵韵子加油啊!(《乘风破浪的姐姐》视频弹幕)
例(5)的“敏敏子”和例(6)的“清清子”在句中充当宾语;例(7)的“琦琦子和坤坤子”在句中充当主语;例(8)的“静静子”在句中充当定语;例(9)的“韵韵子”在句中充当主语,可位于句首,也可位于句末,位置不受局限。
(三)多用于口语交际
“XX子”是表达说话者情感的称谓,主要出现在网络社交平台和偶像圈,多用于口语,在BBC语料库中未找到相似的称谓表达式。随着在网络平台的推广,该称谓表达式也渐渐为人们所接受,成为日常用语。
(四)多用于指称女性
据观察,“XX子”称谓在女性节目或者电视剧中使用的频率较高,主要用于称呼女性。随着该称谓的泛化,“XX子”逐渐用于称呼男性,例如:战战子(肖战)、明明子(黄晓明)。而叠字人名的选用也不仅仅局限于原名字中的字,也可利用谐音、同音字替换形成叠词,如:赞赞子(肖战)。
(五)“子”语用泛化
随着“XX子”称谓的流行,“子”的用法有泛化倾向,“绝绝子”“无语子”等词语又进入饭圈视野。“绝绝子”表达对事物的赞叹、佩服之意,与“绝了”同义;“无语子”表示对事物的无语(无话可说,特指无奈不想说话),与“无语”同义。如:
(10)秋日里的帅气邓伦,气质真的是绝绝子。(微博)
(11)不愧是我爽哥,绝绝子。(微博)
(12)这个点睡醒了,我真的是绝绝子。(微博)
(13)无语子,有人再拿我当凑数的,我这辈子不会再和她说话了。(微博)
(14)咸鱼买东西遇到对面语气阴阳怪气的,好想直接申请退款啊,无语子。(微博)
“绝绝子”“无语子”在句中主要以副词的形式出现,其中,“子”作为语气词没有实在的意义。“XX子”表达式中的“子”也没有实在意义,但是构成“叠字人名+子”结构,给整个表达带来可爱、亲近之感。“无语子”中的“子”带有任意性,在一定程度上可用可不用,但附加“子”后,可以缓和说话者话语中的无奈感。“子”在一定程度上缓冲了情绪上的话语冲击,不乏温暖的感情色彩,这也是人们喜欢在词语后加“子”的原因。
四、结语
语言是社会组织的产物,随着社会发展进程而演变,是社会意识形态的一种[7],语言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下社会文化生活的现象。网络语言的产生与流行与当下语言文化环境息息相关,成为大众表达交流的重要手段,能够折射社会民众的文化心态、情绪和价值取向,具有一定的社会文化意蕴,是一种典型的社会文化现象。称谓语是社会生活必不可少的交际用语,体现了社会文化和生活方式对语言的影响,“XX子”得以广泛传播,被大众所接受,除了本身语义附带的亲近感之外,是中国传统语言魅力的传承,也是中日语言文化交融的结果。国内外的语言文化交流密切,不同语言元素相互借鉴吸收,使得网络语言中带有不同的语言元素,促进语言的多元发展和时尚性。同时,也符合当下社会环境情绪表达的需求,“XX子”称谓常出现于网络,是用于表达对某个人喜爱的昵称,带有亲近、可爱的意味,是追星、宠星文化现象的衍生词。渐渐地,我们在微信中也发现了对于现实生活中的朋友使用该表达式,也说明了这种用于表达喜爱、亲近的方式符合大众的表达诉求,并被接受。
对网络新兴的流行语产生的成因研究可以促进对当下民众的需求、价值走向的深层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