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闻报道中模糊语言的使用与把握

2021-01-31曹梦婕

视听 2021年10期
关键词:模糊化模糊性新闻报道

曹梦婕

在新闻报道中如何正确规范地使用模糊语言,日益受到业界和学界的广泛关注。准确性是新闻报道的基本要求之一,然而在许多新闻报道中,却经常可以看到模糊语言的表述。模糊语言具有很大的弹性,通常是指那些内涵不定指、外延不固定的独特性语言。如果运用得好,能够让新闻报道更加生动和灵活。在新闻报道中合理使用模糊语言,既可以有效杜绝报道的呆板化和绝对化现象,更好地隐藏有些不便于公开报道的内容,又能够通过对部分敏感事实、涉密数据、案件细节的模糊化概括,最大程度地避免因报道内容过于详细而让媒体陷入被动的境遇。

一、模糊语言使用的表述现象

波兰语义学家沙夫认为:“交际需要词语的模糊性,这听来似乎是奇怪的,但是,假如我们通过约定的方法完全消除了词语的模糊性,那么……我们就会受到如此大的限制,而结果就摧毁了语言的目的,人的交际很难进行,因为我们用以相互交际的那种工具遭到了损害。”①新闻报道中合理使用模糊语言,虽然在表述时存在着许多不确定性,却具有高度的概括力,能简洁明了地帮助受众从整体上了解核心新闻信息。

新闻语言的模糊性具有六大功能:一是本体模糊性,源于客观对象自身存在的模糊性,是客观事物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二是认识模糊性,是认识主体观念中的模糊性在语言中的反映,目的是基于知识结构、价值取向、情感倾向和功利诉求等方面的考虑;三是内在模糊性,是存在于人们思想和感情之中的模糊性;四是外在模糊性,直接诉诸于人的感觉器官,可以被人所感知;五是积极模糊性,在语言中的运用有利于人们理解事物或者做出决断;六是消极模糊性,人们在言语交际中使用的模糊性语言不利于该交际的正常进行,反而会给交际带来障碍②。

在新闻采编实践中,模糊语言具有鲜明的概括性、简洁性和相对性等特点。新闻报道中的模糊语言实际上来源于人们现实生活中的日常语言,它有着自然语言独有的本质特性。首先是在表述时间边界不明的信息时所用,如“最近”“目前”“当前”“不久前”“今年以来”“入夏以来”“长期以来”等;其次是在反映数字方面,如“有些”“一些”“不少”“很多”“众多”“大量”“大多数”“大约”“大概”等;再次是在地点方面,如“某地”“部分地区”“某集团军某旅在西北某地进行了实弹演习”等;最后是在说明报道中人物的身份方面,如“目击者”“业内人士”“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知情者”等。而在以批评报道为主的舆论监督中,记者用模糊语言则还能保护信源提供者。

二、模糊语言使用的主要原因

在新闻报道中使用模糊语言,原因是多方面的,当然主要还是为了抢时效。许多情况下,记者由于受客观条件的限制在短时间内无法获得全部信息,但又必须快速报道,这时候记者对有些新闻要素进行模糊化表述也就变得合理了。当然,确保新闻六要素的准确性,是记者在采访报道实践中的基本业务要求,应尽量避免使用模糊语言。目前,记者在新闻报道中使用模糊语言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报道时还无法核实的具体信息

许多客观事物由于其存在着不确定性,记者要在很短的时间内做出准确判断具有一定的难度。如有些自然灾害事件和人为灾难事故,记者在现场一时无法核实确切的伤亡人数,为了抢报道时效,通常只能用模糊化的词汇来代替准确的数字,用模糊化的语言来处理。

(二)法规纪律要求不能公开的内容

在新闻报道中,有些内容由于受到宣传纪律和法律法规的约束以及保密要求的规定,记者是不能擅自公开报道的,或者是部分内容不能直说、不便直说。对于这种情况,记者也只有通过模糊语言进行含蓄的表达。例如,对一些自然灾害事件的公开报道,如果内容过于详细,语言非常精确,那么还会对受害者及其亲人带来精神上的二次伤害。而在有些案件报道中,记者为了保护被害人、未成年人的隐私或者当事方的商业秘密,也只能用模糊语言来处理。还有,那些犯罪新闻虽然具有一定的警示性,但对于受众情感和精神的负面冲击也是很大的。如果记者对犯罪过程、作案手段和侦破方法报道得过于精确和细化,反而会产生消极的传播效果。

(三)为后续报道留下更大的展开空间

任何新闻报道,记者都不能把话说得太满,要为后续报道留有余地,特别是灾难性的事故动态报道,记者使用的报道语言要更为谨慎,如“关于这次故事发生的主要原因,还有待记者作进一步的调查”“对于故事的责任者,有关部门已对其采取强制措施”等。这时候,使用模糊语言就比使用精确语言更符合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客观性和导向性。

此外,在一些延缓性报道中,记者也经常会用模糊语言来反映时态,以增强报道的可信度,体现采访的求实性。模糊时间概念是由于相关新闻的发生、发展、变化、结局没有明确的起止界限,记者不能武断地进行主观性很强的叙述。新闻事实会随着时间的逝去而不断发生变化,记者对其进行报道其实是过程性的,所传播的新闻反映的只是某一时间节点和空间场域的片断性事实。当记者在没有掌握全部新闻事实的情况下,通过模糊语言进行报道就无法避免。同时,在时效性很强的报道中使用展望性、预期性的模糊语言,也是为了给后续报道如连续报道留下更大的展开空间。

三、模糊语言使用的原则把握

新闻报道是为了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让受众了解他们所需要了解的客观事实变化,尤其是动态性的消息类报道虽然具有真实性、时效性等多种要求,但也存在着随机性和模糊性等特点。在新闻报道中运用模糊语言,目的并不是有意让报道语言模棱两可、含混不清,从而让受众产生误解,而是通过准确反映客观世界的模糊概念,最大限度地保证新闻报道的真实性与可靠性③。

模糊语言既是语言方法也是综合艺术。在新闻报道中使用模糊语言,必须掌控在合理的范围内,过度或者滥用反而会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只有充分挖掘模糊语言的正面效应,才能有条件地促进模糊语言与准确语言之间的互相补充④。模糊语言只是相对于精确语言的一种话语表达方式,不能为采访不深入的记者提供方便。有些记者或许会进入一个误区,认为采访时“蜻蜓点水”、材料掌握不充分没有关系,报道时可以用模糊语言来填补和解决。这样,不但会催生出更多的失实报道和虚假报道,还会把记者引入歧途,最终严重损害主流媒体的公信力。

全媒体语境下,传播主体的无中心化和“把关人”的缺失,使大量自媒体也参与到新闻报道中来。自媒体区别于传统主流媒体的最大特征是:“网络中的天生自由派”和“人人都是记者”。他们在新闻传播过程中使用模糊语言,有时会缺乏缜密判断与思考,有的网民会随心所欲地对信息进行人为的模糊化,从而体现自身存在感并引发其他网友关注,最终变成一种主观上的模糊化传导,成为在网络自媒体上生成、传播网络谣言的重要推动力量⑤。结果,由模糊语言传播生成的网络谣言就不断出现,严重破坏着全媒体语境下的新闻传播生态。

自媒体的模糊传播通常会经历三个阶段。一是海量信息充斥阶段。这个阶段基于传播主体的自主性和网络传播的便捷性,无数网民对消息来源与准确性不会进行缜密的分析,只追求信息的存在,海量信息成了模糊传播形成的基本条件。二是模糊信息放大阶段。网民在接受含混不清的信息时会出现理解偏颇,信息重复叠加后,再在社会情绪的影响下,会急于表达自己的关切,预测事件的走向,使信息意义或外延意义在不明晰的状况下愈演愈烈。三是网络谣言形成阶段。自媒体传播具有典型的“蝴蝶效应”,网络中任何一个点状信息源,都可能“一传十、十传百”地迅速扩散,信息的叠加与累积会使网民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其影响,从而失去判断和甄别信息真假的能力⑥。

进入网络时代后,传播主体的多元化和信息的海量化,使单一的新闻点衍生出无数的信息源,不同的报道还能带来更新更多的兴趣点,从而使信息本身的模糊性被再次放大。在这种情况下,主流媒体用模糊语言进行新闻传播,就更要把握好新闻主体信息的真实性,以避免虚假报道、失实报道的出现。

四、结语

报道新闻的语言必须准确,模糊语言只能当作辅助手段。在新闻传播活动中合理使用模糊语言,实际上是一种独特的传播策略和传播技巧,符合事物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记者发现新闻事实是一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的演进过程,因为新闻报道有时效性,记者不可能等到掌握全部新闻事实后再作报道,所以模糊语言在新闻传播中的运用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如果过度使用模糊语言,不仅会导致信息失真、报道失实、视听混淆,还会滋生谣言。为此,主流媒体的记者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在新闻报道中把握好模糊语言使用的度。

注释:

①[波兰]沙夫.语义学引论[M].罗兰,周易 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355.

②漆家佳.论新闻语言的模糊性及其功能[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0):145-148.

③王爱霞.语用视域下的新闻模糊语解读[J].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2015(07):69-72.

④黄瑞鑫.刍议模糊语言在新闻报道中的运用[J].新闻研究导刊,2016(09):212.

⑤雷昊霖.网络媒介模糊化传导与谣言治理[N].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07-16(003).

⑥孔令达.网络时代模糊传播与治理[J].教育,2012(35):54-55.

猜你喜欢

模糊化模糊性新闻报道
([0,1],[0,1])-模糊拟阵的基和秩函数
模糊性程度和模糊性厌恶对中国股市的影响研究
餐饮娱乐空间的“边界模糊化”态势探讨——餐饮娱乐空间设计专辑
我国传统色名的模糊性
“她时代”新闻报道中的“时代精神”呈现
论新闻报道中的流行语
浅析如何在新闻报道中彰显以人为本
新媒体不当新闻报道的影响
我国村级环境政策末端执行模糊化问题研究
法律英语中形容词搭配及其模糊性探讨——基于USC语料库的reasonable个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