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教学的催化剂
2021-01-31深圳市龙华区观澜中心学校
文/深圳市龙华区观澜中心学校 高 宏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关系。”叶老清楚指出,读与写关系密切,读是写的前提与保证,只有腹中有物,才能做到文思泉涌,下笔如行云,挥洒自如。
读写结合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提升小学生习作能力及语文综合素养的重要手段。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在实践教学中,读写结合教学也为越来越多的语文教师所认同与重视,但如何有效实施这一教学手段,真正做到以读促写,以写促读,读写相长,相辅相成呢?其实,写读后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因为它对学生的概括、提炼、分析、发散能力都有很好的锻炼作用。
一、读后感教学的策略与方法
1.讲究时效性
写读后感一定要注意时效性,当学生读完文章,要及时引导学生动笔行文,这样既能保证学生对文章内容情节记忆的完整性,又能保证学生思维的活跃度。倘若过一段时间再动笔,学生一来记不清内容情节,又失去了阅读时的兴奋劲,写起读后感来效果肯定不如前者。
2.勤作批注
古人云:“不动笔墨不翻书。”这话是极有道理的,教师在指导阅读时要提醒学生,阅读不要泛泛地走马观花,要带着问题去读,在读的过程中发现好的词句或有触及内心情感的句段可以在一旁作批注,把自己对句段的理解写下来,这是一种很好的阅读方法,不但能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而且还可以成为后续写读后感的素材。
3.行文须得法
读后感重在感,重在得,读完一本书,你有哪些收获?有哪些感悟?有哪些启发?有哪些深入的思考?这是写读后感的意义之所在。在教学中笔者经常看到这样的读后感——习作大部分内容都在讲述文章内容情节,感悟极少。这样的读后感是不合格的,作为一种议论范畴的应用文体,它有严格的文体属性。所以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让学生明白读后感的惯常格式与功用。一般来说,读后感大多只用三分之一左右的篇幅作内容简介,其余部分用来探析人物品质或重要情节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也可适当结合生活实际进行发散拓展。总之,读后感重在感悟,且感悟要真实,要能引人共情。
4.评改要及时
读后感教学适合针对学生共读书目来开展,同样的读本,不同的思维碰撞,这样容易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与表现欲。另外,通过及时的佳作分享与教师点评,能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文本,也能更大程度地拓展学生的思维深度与广度。
二、读后感教学之误区
1.目的不明
读后感教学一定要让学生明白读后感的文体性质,要让学生知道读后感与其他习作的异同,这样学生就不会走错方向,有的放矢才能避免做无用功。笔者在教学中发现有部分同学对读后感文体认知不够,不明就里,乱写一气。即便在老师专门评讲之后仍然不知道如何写读后感,这就需要教师个别辅导,针对问题进行强化训练。
2.策略欠妥
读与写怎样才算有效结合?笔者认为,在读后感教学中,读与写应该穿插进行,边读边思边批注,遇到感悟极深的内容可以进行小练笔训练,用这样的方法阅读完书本后心中自然已有丘壑,等到写读后感时也就轻而易举了。切不可走马观花、漫无目的地“读“。另外,写读后感要注重时效,读完即写,写完即评。不要等到过了时效再写再评,那样就会事倍而功半,也失去了活动的意义与价值了。
阅读与写作相辅相成,关系紧密,因而在小学阶段开展读写结合教学对提升小学生的习作能力意义重大。谨以此文,向所有前行在小学语文教学之路上的同行人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