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典籍里的中国》看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传播

2021-01-30程爱侠

视听 2021年11期
关键词:先贤典籍戏剧

程爱侠

继《中国诗词大会》《国家宝藏》《经典咏流传》等多档大型原创文化节目收获好评之后,2021年年初,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又推出了《典籍里的中国》(以下简称“《典籍》”),再次圈粉无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浩若烟海、博大精深,既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撑,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新时代传承好、弘扬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具有重要意义。融媒体时代,主流媒体创新传播方式,挖掘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蕴并赋予其时代内涵,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一种形象、立体、鲜活的形式呈现出来,增强人们对文化的认同和归属感,是挑战,也是责任和使命。

一、节目创意:文化典籍可视化传播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涵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集成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美丽和时代风采”。作为一档文化节目,《典籍》创新了文化传播方式,从优秀典籍切入,精选中华文化历史长河中最具影响力的多部经典书籍,从上古时期的《尚书》到《论语》《道德经》《孙子兵法》,从《诗经》《楚辞》《史记》到《传习录》《天工开物》《本草纲目》,再到《红楼梦》,所选书目跨越千年,兼顾了不同历史时期,且涉及多个学科门类,时间跨度长、内容涉及广。这些书籍或堪称该领域的经典之作,或有开创之功,流传千古、享誉中外。

文化典籍由于时间久远,或语言艰涩难懂,或专业性过强,因而虽被奉为经典,却常被束之高阁,令人敬而远之。《典籍》创新了文化综艺节目的传播方式,通过戏剧演出的形式,展现经典书籍的创作缘起、成书过程及后世传承;聚焦作者的创作历程,精选故事化元素进行舞台呈现,具象化地再现了经典古籍的诞生过程,成功塑造了鲜活饱满的人物形象及其中蕴含的精神品质,让普通观众也能看懂、了解文化经典,并被其中的人物故事所感动和激励。如第四期介绍《本草纲目》,讲述了作者李时珍从小立志行医,后排除万难,历经三十年编写,十年修订,最终完成这部医学巨著。其逆水行舟、不屈不挠的精神感动并激励着无数观众,也再现了一位伟大医者格物求真的精神、一代大家的风骨与品性。节目最后让李时珍穿越到当下,弥补了他未曾亲眼见证《本草纲目》刊刻出版的遗憾。这种“时空双向互穿”的独特方式也是新颖大胆又极富创意的。

《典籍》精选优秀文化典籍,截取故事化元素,注重人物外在形象与内在精神的重塑及情感因素的挖掘,创新“时空双向互穿”的传播方式,文化传承与价值引领并重,绝佳的创意使得文字典籍和文化经典的高效可视化传播成为现实。

二、形制创新:戏剧表演+影视呈现+文化访谈

节目通过古今对话、亦讲亦演的舞台形式,运用“戏剧表演+影视呈现+文化访谈”的综合性表现方法,讲述典籍在五千年历史长河中的诞生源起、流转传承及书中的闪亮故事。古今时空交叉跳转,多维度讲述典籍里的故事;观众沉浸式戏剧体验,身临其境感受典籍里的人物故事,时空穿梭间,真正实现了“与历史对话”。

(一)“戏剧表演+影视呈现”:多种技术手段结合

《典籍》突出戏剧化结构、影视化表达,以戏剧方式解读,结合故事化演绎,赋予古籍新的生命力。同时邀请演技与实力俱佳的实力派演员加盟,饰演重要的人物角色。节目已经成功塑造了嗜书如命、舍命护书的伏生;贵五谷贱金玉的宋应星;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司马迁;不畏从医难、著书难、出书难,历经三十年修撰巨著的李时珍。这些典型的历史人物、事件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精神内涵和深厚的家国情怀,节目在讲述故事、塑造角色时也进行了深入研究,特别注重通过细节刻画人物。如《尚书》的重要传承人伏生在书房翻看典籍时,侍从端来一盏茶,伏生拿茶盏、喝茶、放回茶盏,这一过程中,他的眼睛始终没有离开案头的书卷,举手投足间一个垂垂老矣、醉心读书的学者形象立刻呈现在观众面前。此外,节目还注重营造情绪,唤起观众的情感共鸣。如伏生在讲述乱世之中一家人舍命护书,但《书》仍没能保全时,白发苍苍的伏生伏案自责痛哭,当代读书人撒贝宁也忍不住落泪,观众亦被这一幕深深打动。正是有无数个伏生,不惜代价护书传书,才使得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不曾断绝。

戏剧表演还开创性地运用了“时空双向互穿”的独特方式,不仅让古代先贤穿越历史来到现代,站在观众面前,而且观众也得以走近经典了解先贤,深刻感受到经典背后深厚的人文思想和精神价值。跨时空对话的全新理念实现了创新与传承的深度融合,推动了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传播,展现了中华文化独有的理念、智慧、气度和神韵。另外,节目对戏剧表演的舞台也做了精心的设计,共设置了四个演出区域,三个舞台中间由甬道联通,典籍里的故事在多个地域与年代间跳进跳出,场景灵活多变。全新原创的舞台设置,既能实现跨时空对话的创作理念,也能带给观众沉浸式的观看体验。

(二)“访谈间+典读会”:深度解读经典

戏剧演出和影视表演在台前,访谈间和典读会在幕后。访谈间其实是专家学者解说团的录制间,一般邀请相关专家学者,在戏剧演出开始前和结束后对经典进行多角度解读,并深入介绍典籍的内容、价值、地位及后世影响,强化观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节目前两期还专门设有访谈间主持人,但效果并不理想,反而让节目稍显散乱,不够集中。因此,节目随后进行了调整,取消了访谈间主持人,增加了一名嘉宾,保证对经典的解读更全面、更深入,节奏更明快。由此可见,节目主创们也在不断探索调整,使节目精益求精。

典读会即主创人员幕后识读经典,是节目的另一个创意点,主要由幕后制作团队成员参加,也有少量现场观众,这一环节在过去的节目中很少出现。典读会主要是介绍创作理念、舞台设置、内容安排、演员及角色情况,展示服装道具,并对核心内容安排经典共读环节,实现对文化经典多视角、多层次、多维度的视听传播,让观众在观看戏剧演出之前,对经典有一个宏观的了解和把握,亦明白经典的价值和魅力并没有因时光的流逝而消失,在新的时代依然有其强大的生命活力。全新的视听传播实践,让中华优秀典籍所蕴含的思想内涵、精神内蕴生动、直观地展现在观众面前,先贤的人格魅力和精神力量于无形中引领着观众,不断影响激励着后人。借此,节目达到了弘扬中国精神、传播中国价值、探寻文化基因、增强国民文化自信的目标。

(三)经典台词:解锁文化密码,传递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集中体现,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内在精神动力,也是中国人民继往开来的强大精神支柱。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团结统一、厚生爱民,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不畏艰难的伟大民族精神根植在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中,文化典籍中所蕴含的精神实质和价值追求就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真切体现。节目在对文化典籍进行故事化讲述、对重要人物进行典型化再现的同时,还借助深刻凝练的经典台词,强化文化传承、价值引领,解锁文化密码,传递民族精神。如“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华夏自古一体”“贵五谷而贱金玉”“身如逆流船,心比铁石坚,望父全儿志,至死不怕难”等,这些古人的治国理念和处世之道,先贤的经验智慧、思想品格、精神禀赋和价值追求,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精髓和中华文化的基因,在节目中均淋漓尽致地体现了出来。

新媒体时代,《典籍》创新文化传播方式,真正做到了让典籍走出书斋,让经典不再高冷,让厚重的历史与现代的头脑碰撞,用当代的方式与历史握手,让典籍“活”了起来,让中华优秀文化典籍的精神养分持续滋养当代中国人的心灵,为国家和人民的精神赋能,更好地体现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引领作用。典籍里的文化精髓可以更好地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增强文化自信,打破过去与现在的精神壁垒,搭建传统与现代的精神桥梁,使中华民族获得源源不绝的精神发展动力。

三、主持人功能强化

主持人撒贝宁是近年来颇受观众喜爱的央视主持人,其渊博的学识、敏捷的思维、幽默的表达以及出色的表演天赋都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典籍》与以往的文化节目不同,对主持人进行了创造性的设计。撒贝宁不再是单纯的主持人,而是化身为穿越时空的当代读书人,回到古代与先贤对话。这一改变,让主持人不再置身事外,而是融入其中,成为典籍故事的参与者、亲历者和见证人,同时进行必要的串联衔接,使节目更加立体,内容呈现更紧凑,意义升华更自然。身着中式服装,一脸认真、一身正气的撒贝宁出现在镜头里,观众跟随他的脚步自然而然地就走进了经典,融入了故事。他带领观众穿越历史长河,让现代人得以与先贤对话,同时也带领先贤跨越时空,看经典在后世的流转传承、在今天的发展应用。主持人看似身份转变,实则功能强化,可以更好地拉近观众与古籍之间的距离,也让观众直面先贤,更易产生强烈的情感与精神共鸣。

撒贝宁虽不是表演专业科班出身,但其出色的演技,在与多位实力演员的对手戏中,淡定自若、挥洒自如,毫无违和感,反而强化了舞台效果,延伸了舞台空间,让观众更有代入感。撒贝宁在与伏生和李时珍的对话中潸然泪下的场景,既是情到深处的自然流露,也让观众感同身受,无形中唤起观众的情感共鸣。另外,中式服装与古装并行,今人与古人同台,也凸显了古今对话的节目创意。

四、结语

整体来看,《典籍》勇于创新、形式新颖、内容厚重、情感深沉、细节处理独具匠心,可以称得上是一档兼具美学价值与责任担当的好节目。节目组精益求精、细心打磨,不惜打破节目播出时间的规律,宁愿让观众在等待中煎熬,也要竭力保证每一期节目的制作质量。因此,节目播出至今,赢得好评无数。

猜你喜欢

先贤典籍戏剧
晚清来华德国人的中医典籍译介及其学术影响
修护灵渠的历代先贤录
伟大的中华治水先贤——史禄
有趣的戏剧课
《典籍里的中国》为什么火?
新加坡建国先贤纪念园
在历史长卷中品读先贤的传奇人生
戏剧“乌托邦”的狂欢
戏剧观赏的认知研究
“瓟斝”与“点犀”新解*——兼论中国典籍中名物词的英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