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党内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形式、经验、启示
2021-01-30冉智浩
冉智浩
(暨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 广州 510665)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 周年大会上强调:“马克思主义始终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是我们认识世界、把握规律、追求真理、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1]要求我们要立足中国实际,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与方法来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如何处理好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关系、如何有效提升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一直是中国共产党始终关注并付诸实践的问题。党在抗战时期对党内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是适应时代需要的正确选择,更是加强党内教育的创新形式,为最终取得抗战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直至今日,马克思主义也丝毫没有失去其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仍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探索抗战时期党内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基本形式,总结相关经验,对强化马克思主义话语权,构建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一、抗战时期党内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基本形式
中国共产党积极组织党员队伍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学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端正工作作风,极大提高了全党有关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水平与实践能力。
(一)研读马克思列宁主义经典著作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理论著作蕴含着丰富的思想精髓,是党员队伍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领会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最直接方式。在《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中,毛泽东指出:“一切有相当研究能力的共产党员,都要研究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的理论。”[2]号召广大党员干部在战斗之余与生活之余必须认真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在实践中运用马克思主义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
学校教育是党内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渠道。1938 年,正值马克思诞辰120 周年,党中央在延安成立了“马列学院”,张闻天任院长,由毛泽东、张闻天、艾思奇等人进行课程讲授,借助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中国革命实践经验来开展系统的马列主义教育。学院还编译了一系列的马列主义经典著作,如《马克思恩格斯丛书》10 部,《列宁选集》第1 至18 卷,《马恩列斯思想方法论》等重要著作以及其他许多介绍马恩列斯毛著作的文章。[3]为全党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提供了丰富教育资源。1943年3 月,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指出:“中央直属机关干部要进行理论、思想教育,读马、恩、列、斯的四十本书。”[4]11广大党员和干部提出了明确要求。1944 年,根据毛泽东的指示,中央指定《共产党宣言》《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等五本必读理论书籍。[5]在整风运动中,中央政治局还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和斯大林著作中有关思想方法的论述摘录出来,编写了《马恩列斯思想方法论》,帮助广大党员干部掌握马列主义的思想方法,以此批判不正的党风、学风和文风。
形式多样的党报、党刊是党内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重要载体。《新华日报》《正义报》等报刊印发了大量的马列主义经典著作,为广大党员和干部学习马列主义提供了多样化渠道。同时,党还创办了大量的内部刊物,如《共产党人》《解放》等刊物积极刊登马克思主义关于军事的译著。《八路军军政杂志》刊登了《恩格斯军事论文选集》《军队论》《冲锋》《以全力与邓尼金斗争》等军事译著。[6]在党中央的高度重视下,有关马列主义的经典著作教材取得了巨大进步,编译了并出版了《费尔巴哈论》《哲学笔记》《反杜林论》《社会科学常识》《列宁主义》等经典教材,为马克思主义传播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
(二)端正党员和干部的工作作风(做法)——开展整风运动
1945 年在党的七大的政治报告中毛泽东提出了三大作风,指出三大作风是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之一等许多具有中国智慧、中国语言风格的马克思主义理论。[7]三大作风是马克思主义极具中国特色的理论表达,利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阐述了马克思主义中唯物论、认识论、辩证法、唯物史观等哲学原理,为党员队伍践行马克思主义提供了实践指向。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中国共产党的三大优良作风之一。1938 年10 月,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提出了“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的命题,强调不能教条的理解马克思主义,要学会在中国具体环境中去运用马克思主义。1941 年12 月17 日,中共中央印发的《关于延安干部学校的决定》中指出:“学校当局及教员必须全力注意使学生由领会马列主义实质到把这种实质具体地应用于中国环境的学习。学生的是否真正领会(理解、认识、懂得),以学生的是否善于应用为标准。”[8]1942 年,为肃清王明“左”倾教条主义错误和理清与国际共产主义的关系,中国共产党于2 月开始了整风运动,号召广大党员和干部在工作中反思不足,一切从实际出发,端正工作作风。整顿学风、党风和文风的过程实质上是宣传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过程,延安整风运动是党中央领导的一次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道德的普遍的宣传教育活动。[9]长达三年的整风运动在党内践行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思想路线,有效提升了全党运用马克思主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水平。
批评与自我批评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是改进党员工作作风的重要切入点。抗战时期,党中央号召广大党员队伍积极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反思工作中的不足,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整风运动中,毛泽东作了《改造我们的学习》、《整顿党的作风》和《反对党八股》的报告,强调广大党员队伍要树立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学会用马克思主义来指导工作,反思不足。在党中央主要领导人的带领下,党内形成了一股自审、自查、自改的工作作风,有效提高了党员队伍运用马克思主义来指导工作的理论水平与实践能力。
群众路线是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的形象化表达。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实践中始终坚持群众路线,形成一切以人民群众为中心、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抗战时期,为团结群众,改善党员队伍的工作作风,中国共产党积极对党内进行群众路线教育。张闻天撰写的《略论党与非党员群众的关系》和《要更多关心群众的切身问题》、刘少奇撰写的《论共产党员的修养》等著作都强调党员队伍要密切联系群众,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不能脱离群众。毛泽东在《关于路线学习、工作作风和时局问题》中强调:“当干部的首先要放下架子,打破个人英雄主义,忘记自己是什么‘长’,忘记自己是中央委员,而到群众中去学习。”[4]98强调人民才是革命的重要动力,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告诫党员不能走到人民的对立面,正确处理军政与军民关系。群众路线教育既有效端正了党员队伍的工作作风,又深入贯彻了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的哲学原理,提高了党员和干部立足群众、依托群众、服务群众的思想意识与实践能力,成为党内马克思主义教育的重要补充。
(三)学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为党内的马克思主义教育提供了文本支撑。总体而言,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较晦涩难懂,对受教育者的文化素养要求较高,这对当时总体文化水平不高的党员队伍而言还存在较大困难。面对普及马克思主义的现实困境,毛泽东、陈云、刘少奇等党的领导干部带头研究马克思主义,利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编译了许多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著作。刘少奇在《论共产党员的修养》《论党》《论党内斗争》《答宋亮的信》等著作中以中国化的语言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强调党员队伍要始终与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不可脱离群众。艾思奇在《大众哲学》《哲学与生活》等著作中详细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部分内容,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党内的传播注入了鲜活动力。
毛泽东作为一个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在理论与实践上都极大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党内的传播。1937 年,毛泽东分别作了《矛盾论》与《实践论》,极大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中国化进程。在《矛盾论》中,毛泽东阐述了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规律、对立统一规律、主要矛盾与矛盾的主要方面、事物发展的内外因等哲学原理,强调广大党员在工作中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既要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性,又要认识到中国国情的特殊性,要立足中国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不能教条的理解马克思主义。同时,要求党员和干部把握矛盾两点论与重点论之间的关系,认清当前社会的主要矛盾,集中力量取得抗战的最终胜利。在《实践论》中,毛泽东一方面以实践为基础,围绕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系统阐释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目的及检验标准,要求广大党员从实际出发,反对脱离实际考察问题。另一方面又强调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重视科学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把改造主观世界与改造客观世界相结合起来。在《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等著作中,毛泽东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思想,对中国革命的性质、前途、对象和动力进行深入分析。利用中国化的语言与表达方式阐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丰富了党内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形式与内容,让不同文化程度的党员队伍都有机会接受马克思主义的洗礼。
二、抗战时期党内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主要经验
(一)选择灵活多变的教育方法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
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采取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批评与自我批评相结合与榜样教育等方法,高效提升了党员队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
批评与自我批评是我党践行实事求是工作作风的重要手段。延安整风运动中,中央领导干部带头进行自我批判,反思工作中的不足,践行马克思主义中的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对广大党员起到了重要引领作用。毛泽东指出,整风运动的宗旨在于“惩前毖后”与“治病救人”,达到团结——批判——团结的目的,号召党员队伍要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在党中央的号召下,广大党员和干部积极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来检讨工作上的不足,形成了一边学习、一边反思的学习作风,团结了革命队伍,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提高了全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
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是强化党员队伍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的重要途径。中国共产党开设了学校、党报、党刊、研究组织等渠道对党员队伍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同时,还强调党员干部要立足实践,在实践中成长,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毛泽东提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论断,要求党员要大兴调查研究之风,立足中国革命实践的需要,围绕党的中心工作开展,要在实践中把马列主义的学习与解决中国现实问题结合起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上,毛泽东指出:“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要能够精通它、应用它,精通的目的全在于应用。”[10]强调广大党员干部要学会在实践中学习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运用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精通马克思主义。
榜样教育在党内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为了激发党员队伍学习马列主义的积极性,毛泽东、周恩来、张闻天等党中央的主要领导干部带头学习、研究、践行马列主义,积极参与各种学术研讨会,编撰马列主义教材,参与课程讲学,为广大党员队伍学习马列主义树立了良好榜样。在党中央主要领导的示范下,广大党员积极响应党中央的号召,在生活中学习马克思主义、在工作中践行马克思主义,有效提升了全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
(二)采取丰富多彩的组织形式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
为全面提高党员队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建立了很多组织机构,形成了全方位的马克思主义教育格局。从1937年春到1940年间,党中央先后创建了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中共中央党校、抗日政治学校、抗战建国学校、边区行政干部学校、马列学院等多所学校,开设了《政治经济学》《唯物辩证法》《马克思主义哲学》等课程,由毛泽东、周恩来、博古、艾思奇等中央领导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家担任课程老师,系统向党员和干部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1943 年8 月,毛泽东在中央党校第二部开学典礼上的讲话中对广大学员指出:“在党校的两年中,你们要参加整顿三风、审查干部,学习党的历史和马、恩、列、斯的著作。”[4]62强调广大学员既要学好军事课,又要学好文化课。
除学校教育外,在党内还建立了各类学习研讨小组,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互相交流学习经验。如陈云、李富春领导中组部组建了干部学习小组,集中学习马列著作和毛泽东的论著,特别是学习哲学,该小组坚持了4 年多,被评为中央机关的模范学习小组。[11]在一些学习小组中,还开展学习马列主义的竞赛,通过定期评比,选出学习模范小组,在党内形成了比学赶超的学习氛围,学习马克思主义蔚然成风。
报纸、杂志、广播等大众传媒也承担了传播马列主义的任务。中国共产党先后创办了《政治经济学报》《解放日报》《中国青年》《哲学杂志》《共产党人》等报刊,刊登马列主义经典著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和领导干部的相关文章,成为宣传马列主义的重要渠道。如“新华日报着重于刊登通俗化的学术性文章,力求通俗易懂,同民众的日常生活相联系,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回答读者的疑问;如潘梓年撰写的《怎样学习哲学》、戈宝权撰写的《什么叫联共(布)》等文章。”[12]1939 年10 月创办的《共产党人》杂志是党内刊物,为抗战时期党的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该杂志刊发了大量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张闻天等人关于马列主义的文章,也刊发《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政治经济学研究大纲》等马列主义经典文章,是党内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的重要载体之一。1943 年3 月,毛泽东在《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讲话的要点》中强调:“党务广播,是党内教育干部的一种方式。”充分肯定了广播在宣传思想、教育党员中扮演的角色。因此,丰富的组织形式为马克思主义在党内的传播提供了多样载体,为广大党员队伍提供了丰富的学习机会。
(三)利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
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党员队伍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广大工人和农民,总体理论水平不高,这就意味着党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应借助多样的表现形式与通俗易懂的语言来开展。抗战时期,为增强党员队伍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与运用,编译了许多通俗易懂的文学作品来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毛泽东在《实践论》和《矛盾论》中,利用中国化语言阐述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辩证法、群众史观、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两点论与重点论、对立统一规律、实践等哲学原理,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表现形式。艾思奇在《哲学与生活》《大众哲学》和《社会主义革命与知识分子》等哲学著作中,采取中国化的表达方式呈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为马克思哲学的普及发挥了重要作用。
红色歌谣是党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手段。为扩大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范围,各级党组织积极编写了脍炙人口的歌谣来传播马克思主义,激发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热情。如《小放牛》《纪念马克思曲》《纪念列宁歌》《马克思列宁同志歌》等歌谣简要介绍了马克思、列宁的生平业绩、历史地位等,使人们对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有了初步的认识,发挥了启蒙教育作用。[15]通过《义勇军进行曲》《救国军歌》《大刀进行曲》《游击队歌》等歌曲对党员队伍进行革命信念教育,增加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意识,坚定革命队伍抗战必胜的信心,让广大党员在潜移默化中理解和接受马克思主义。从中央苏区开始传唱的《苏区干部“十带头”》《自带干粮去办公》《红军纪律歌》《一分一分要节省》等歌曲,号召党员要加强作风建设,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密切联系群众的工作作风。
各类宣讲团、文艺团体也承担着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党的一大后组建的宣传部,在抗战时期通过口口相传的方式向党员传播基本的马列主义知识,引导党员队伍运用马列主义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提升党员队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1943 年中央成立了中央宣传委员会,同样承担着在党内外宣传马列主义的任务,为不同文化水平的党员队伍提供了多样的学习渠道,有效保证了全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
三、抗战时期党内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现实启示
(一)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队伍建设
抗战时期,党建立了一支优秀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队伍,以多样的教育形式、通俗易懂的语言和高尚的人格魅力提升了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这也为新时代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队伍建设提供了经验借鉴。
第一,构建多元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主体。传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队伍在人员上的构成比较固定,主要由高校思政课教师、马克思主义研究者、党政干部等构成。新时代,教育环境的复杂性增强,受教育者的自主性与选择性都有了明显提高,这也就需要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队伍在教育内容与教育形式上进行积极创新。吸纳党务工作者、历史学家、红色博物馆工作人员等主体担任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兼职工作者,利用不同职业中蕴含的教育资源,形成教育合力。如历史学家可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现代化的表达方式来讲述中国为什么选择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经过了哪些阶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等内容,以多样的表现形式展现马克思主义的内涵与发展历程,提高受教育者对马克思主义的获得感与归属感。
第二,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队伍的理论创新水平。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者要学会把握教育规律,进行理论创新过程中要有中国意识,把马克思主义理论普遍性与中国国情相结合,撰写具有中国作风、中国特色的理论作品,将中国特有的故事、人物和叙事方式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相融合,以中国人民喜闻乐见的接受方式进行阐述,激发受教育者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感,引领受教育者站在中国实际中学习马克思主义。同时,马克思主义教育者应树立创新意识,借助互联网技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容进行包装,如将马克思主义与影视、动画、歌曲、纪录片进行融合,以兼具吸引力和感染力的教育内容阐述马克思主义,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受教育者的获得感,达到思想引领的作用。
(二)持续强化马克思主义话语权
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开展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强化马克思主义在党内的主导地位,有效地纠正了各种错误思潮,保证了党的思想的团结,极大巩固了马克思主义的话语体系。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与阐释,巩固马克思主义的话语体系,就成为应对复杂舆论场域,积极构建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一环。
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筑牢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的舆论场域。高校与各类学术研究机构应注重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与创新,强化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研读与阐释,及时剖析社会意识形态领域中充斥的各类“反马克思主义”舆论,对新自由主义、民粹主义、现代新儒学等社会思潮进行正确剖析,探究这类错误思潮背后暗含的理论缺陷与真实目的,净化马克思主义的传播空间,防止人民群众受到不良舆论的误导。同时,各级学校通过思政课、党团活动、历史课、班会课、宣传活动等形式向学生传递基础性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帮助学生学会理解与运用马克思主义,在思想观念和行为选择上自觉抵制各类错误思潮,维护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地位,担负起培养马克思主义接班人的任务。
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巩固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的群众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具有跨越国度、跨越时代的影响力,就是因为它植根人民之中,指明了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的人间正道。”[11]要想巩固马克思主义的话语体系,就不能脱离人民,更不能忽视对人民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在马克思主义传播过程中,要做到扎根人民、立足社会,始终着眼于人民需要,反映人民真实关切,防止那种高高在上、故弄玄虚的错误倾向。同时,在内容上还要做到通俗化,形式上要做到多样化,载体上要做到多元化,广泛借助影视音像、宣传标语、纪录片、公益广告等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传播,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与认同。
(三)持续推进党内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
如何提高全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一直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始终关注并付诸实践的问题。新时代,持续加强党员和干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坚定理想信念,端正工作作风,践行担当和使命,成为新时代建设一支政治素养过硬、工作能力突出、理想信念高尚的党员队伍的重要立足点。
首先,加强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教育,端正党员队伍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作风。理论一旦脱离实际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各级党政机关要切实开展理论培训课、经验交流会、经典著作导读等活动,引导广大党员重温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有关矛盾、联系、发展与创新的哲学原理,学习《矛盾论》《实践论》《生活与哲学》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经典著作,提高党员和干部利用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规律、两点论与重点论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各级党政机关还可以通过实地考察、调查研究与参观学习的方式引导广大党员队伍立足实践,学会从人民的实际需要、国内环境与国际环境实际现状去分析问题,端正党员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防止教条主义、经验主义等脱离实际的错误工作倾向。
其次,加强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教育,培养党员队伍批评与自我批判的工作作风。中国共产党始终勇于自我革命,正视工作中的不足,不断提升为人民服务的水平,充分展现了一个学习型政党的特点。新时代,要向广大党员和干部进行唯物辩证法教育,端正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工作作风。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进行自我批评,引导党员队伍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利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正视工作中的不足,寻求改正提高的机会。同时,充分借助我党奋斗历程中的典型案例与榜样人物,激发广大党员和干部的责任心与使命感,虚心向他人学习,防止主观主义、经验主义错误,提升党员队伍服务群众的水平。
最后,加强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教育,端正党员和干部密切联系群众的工作作风。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强调:“一切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无论身居多高的职位,都必须牢记我们的共和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始终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始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始终为人民利益和幸福而努力工作。”[17]为防止党员产生脱离群众路线的工作作风,各级党政机关应通过理论培训、实践研习等活动向广大党员进行群众史观教育,认识到人民在新中国成立中扮演的重要角色,认识到人民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作用。同时,还可以引导党员队伍下基层、听民声,了解人民群众的真正需要,端正对群众的正确认知,树立为人民服务的工作作风,真正做到一切为了人民群众,一切依靠人民群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