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李达《〈矛盾论〉解说》的历史贡献

2021-01-30叶林涛雷家军

世纪桥 2021年7期
关键词:矛盾论李达哲学思想

叶林涛 雷家军

(浙江农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浙江 杭州 311300)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为宣传和普及马克思主义,提高干部群众的理论水平,毛泽东重新发表了《矛盾论》,全国上下掀起了学习《矛盾论》的热潮。1952 年7 月1 日,《〈矛盾论〉解说》(以下简称“解说”)刊登于《新建设》7 月号[1]145,李达力图通过解读和宣传《矛盾论》推动广大群众干部以辩证的视角正确看待党的历史。“解说”在众多解读、研究《矛盾论》的书籍中得到了毛泽东的高度赞扬,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宣传和学习毛泽东哲学思想重要的辅导材料,也是当代解读毛泽东哲学思想的范本。

一、扩大了《矛盾论》的社会影响

《矛盾论》语言简洁凝练、思想深邃,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特别是哲学理论学习的重要学习文案[2]。新中国成立伊始,广大群众干部受限于文化理论水平,对《矛盾论》的学习不够全面、对毛泽东哲学思想的理解不够到位。在这样的情况下,毛泽东在致李达的书信中表示,希望李达能多写文章宣传和普及马克思主义,李达在毛泽东的支持下,结合实际宣传任务的需要,开始为《矛盾论》作注释。李达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准确的传达《矛盾论》的思想、理论精髓,帮助广大群众干部学习《矛盾论》和毛泽东哲学思想。李达力图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这一锐利的思想武器武装劳动人民,扩大《矛盾论》在社会上的影响。

“解说”的文本语言通俗且简洁,广大群众干部易读、易懂,有利于毛泽东哲学思想的传播和普及。“解说”与原文逐段对照解读,方便读者理解原文,并用简洁的语言为读者解释部分专业术语。[3]毛泽东写道,形而上学,亦称玄学。并指出历来就有两种相互对立的宇宙观,即形而上学的和辩证法的。但在原文中并未对哲学术语进行解释,李达在“解说”中对此一一进行了解释。李达论述到:形而上学的宇宙观或者庸俗进化论的宇宙观,就是孤立地去观察事物,研究单一事物,忽视事物之间的联系。他又指出,唯物辩证法的宇宙观与形而上学的宇宙观相反,主张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相互作用的、相互依存的。毛泽东论述唯物辩证法时指出“唯物辩证法的宇宙观主张从事物的内部、从一事物对他事物的关系去研究事物的发展”。[4]69李达对此也作了通俗化的解释,“唯物辩证法的宇宙观,主张世界是一切物质的物体及其现象的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着的统一整体的发展过程”[4]77。毛泽东在写给李达的信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指出:“建议对一些哲学基本概念,利用适当的场合,加以说明,使一般的干部能够看懂。要利用这个机会,使成千上万的不懂哲学的党内外干部懂得一点马克思主义哲学。”[5]“解说”是面向广大群众干部的,李达特别注意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深入浅出地阐释深奥的哲理,便于读者理解。

“解说”对《矛盾论》的理论解读准确,使读者能够抓住《矛盾论》的理论精髓,有利于读者将毛泽东哲学思想贯彻到工作生活中。例如,毛泽东谈到“对抗在矛盾中的地位”这一问题时,尤其指出“对抗是矛盾的一种形式,而不是矛盾斗争的一切形式”。李达在诠释时,引入“对抗性矛盾”和“非对抗性矛盾”两个概念,并指出对抗性矛盾发展到一定阶段,采取外部对抗的形式,由旧事物转变为新事物,非对抗性矛盾不采取外部对抗的形式也可以由旧事物转变为新事物,所以斗争虽然存在于矛盾的始终,但对抗只是矛盾斗争的一种形式。李达将这一概念诠释的完整且准确,使读者阅读时能够领会到毛泽东思想的精髓,认识到不能将所有矛盾都视为需要通过对抗来解决,陷入主观主义倾向。“解说”的语言通俗生动,传达的思想完整且准确,有利于群众干部自觉学习毛泽东哲学思想的精神实质和理论内容,有利于树立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有利于新中国的建设和发展。

“解说”在社会层面上扩大了《矛盾论》的影响力,“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反对实际工作依然存在的主观主义倾向,特别是教条主义提供思想武器”[2]。1952 年随着《矛盾论》的重新发表,全国上下开始重学《矛盾论》,当时宣传和辅助学习《矛盾论》的文章很多,但是缺乏系统性、理论性的学习材料。《人民日报》刊登了多篇重要的关于学习《矛盾论》的文章,其中艾思奇、胡绳等人的影响力最广。《新建设》发表了李达、冯友兰、侯外庐、郭大力、华岗等人的文章,这些文章都对社会各界学习“两论”、理解“两论”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6]而李达的“解说”几乎对《矛盾论》各段落中所提及的每一处知识点,用简洁通俗的文字,通过理论分析、举例说明等方式,作了细致入微的解释[1]151,是理论性、系统性和通俗性兼备的辅导材料。“解说”系统性地宣传了毛泽东哲学思想,有利于充分发挥毛泽东哲学思想对思想的教育和引领的作用,克服社会上依旧存在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偏向。

二、深化了《矛盾论》的理论研究

李达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有着长期、深入的研究,又对毛泽东本人及其哲学思想有着独到、深刻地认识。他对《矛盾论》的理论研究,忠于《矛盾论》文本,又超脱于文本,他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解读《矛盾论》。“解说”不是简单地宣传型读物,而是李达站在中国人民和无产阶级的立场、站在社会主义革命的高度,对《矛盾论》进行学理性研究和创造性探索的成果。李达长期研究马克思主义,力图将中国传统文化和近代革命经验融入马克思主义,“解说”对毛泽东哲学思想的多层次研究,在学术上深化了《矛盾论》的理论研究。

“解说”对文中的哲学观点在理论层面进行了新的探索。例如:关于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讨论,原文中毛泽东立足于当时的革命实际,着重突出了“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矛盾的斗争性贯穿于过程的始终”的观点,强调与帝国主义斗争到底的革命意志。李达对“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贯穿于过程的始终”两个观点进行全面论述,李达进一步指出,“矛盾的同一性问题,是辩证法的基本问题。”[1]169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固有的、不可分割的本质属性,割裂二者就没有站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上,违背了唯物辩证法。关于“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关系问题”的论述,毛泽东直接引用了列宁在《唯物主义与经验批判主义》中的论述,对概念作了辨析;李达区分了客观真理、相对真理与绝对真理三个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进一步分析了真理问题上的唯心主义与机械唯物论的片面性。李达认为:“所谓客观真理,就其内容而言,是指人的知识正确反映了客观世界;而相对真理是指人的知识能否完全地、无条件地、绝对地反映客观世界。”[7]李达与毛泽东的论述思路不尽相同,但两者基本观点是一致的,都希望能更好更快地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普及和发展。

“解说”进一步阐述了矛盾论理论层面的科学性。李达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是深刻的、独到的,他对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问题进行了详细阐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在社会主义下,不会发展为对抗,社会极有可能做到使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性质,使生产力不断地向上发展,因为可以促进社会由‘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阶段迈进到‘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阶段。”[4]65李达对社会基本矛盾问题的深入探索,有利于分析和研究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内建设和改革过程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探索了《矛盾论》的思想内涵,李达对此作了全面阐述,他指出“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于辩证法其他法则和范畴的最根本的法则。到了60 年代,毛泽东也多次指出,三大规律并列不妥,重新思考三大规律的关系问题并作了批语,肯定了“对立统一规律”在三大规律中的核心地位,指出其他范畴可在对立统一规律中得到解释说明。

“解说”在学术层面深化了《矛盾论》的理论研究,李达不仅准确、完整地诠释了《矛盾论》的理论精髓,而且深化了对理论问题的分析、对原著若干重要观点进行新的探索。新中国成立初期,多数国内学者对《矛盾论》缺乏学术层面的深入研究,甚至对部分哲学概念没有明确。《矛盾论》是毛泽东在借鉴和吸收苏联教科书的部分内容的基础上,基于中国革命历史经验,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基本国情的实际相结合的成果。李达指出,《矛盾论》正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范本。李达作为一名杰出的马克思主义学者,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立足于其深厚的理论功底对《矛盾论》的哲学观点作了严谨的辨析,对部分观点进行新的探索,坚决捍卫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理论性。

三、提升了《矛盾论》的思想价值

“解说”能够在国内外广泛传播经久不衰,是因为其深刻的时代意义、突出的理论贡献和重要的思想价值。“解说”符合当时社会的实际需求,广泛地宣传了毛泽东哲学思想,加深了社会各界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毛泽东哲学思想的认识,更加坚定了广大群众干部和青年知识分子的革命理想信念。“解说”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成果之一,是符合中国实际的解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范本,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又一成功典范。李达对《矛盾论》的研究不局限于宣传和学习《矛盾论》,“解说”也不是单纯的解释哲学概念和阐述理论逻辑,而是将《矛盾论》与中国革命的历史经验相结合、将毛泽东哲学思想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相结合,丰富和探索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内涵,“解说”蕴含的思想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之际更是历久弥新、熠熠生辉,提升了《矛盾论》的思想价值。

“解说”成为解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范本,在实践上成功探索出帮助人民群众学习经典著作、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方法。首先,对原著逐字逐句解读,忠于《矛盾论》文本,将高度凝练的毛泽东哲学思想通俗化,准确的传达了文本的精髓。其次,李达在自身深厚的理论功底上,与时俱进结合中国实际情况,深入探索了毛泽东哲学思想。最后,采用人民的、革命的、中国的表达方式,迎合新的时代精神、新的时代要求、新的时代诉求进行创作。“解说”语言表述通俗生动、思想传达完整准确,又丰富了《矛盾论》的思想内涵,使其成为解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范本。在创作“解说”的过程中,李达严谨治学,始终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国情的实际相结合,强调运用中国革命的历史经验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具体例子来解读《矛盾论》。“解说”的创作思路,时至今日仍值得我们借鉴,可以辅助学习经典原著,有利于推动人民群众对马克思主义的学习理解,深化知识分子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整理研究,加快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进程。

“解说”是对新中国成立以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部分重要成果——特别是毛泽东哲学思想的展示和探索,是后人解读马列经典原著范本。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内学界对《矛盾论》的研究多是停留在宣传《矛盾论》或是解读文本内容的层面,局限于《矛盾论》本身,李达的“解说”既是对《矛盾论》的解读、也是对毛泽东哲学思想的深入研究。李达充分发挥了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注重从学理上全面、系统的解读毛泽东哲学思想和马克思主义,既能够阐释《矛盾论》的精髓,又能够结合中国社会实际的迫切需要,揭示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归纳梳理毛泽东哲学思想的具体内容、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

李达解说《矛盾论》不局限于文本,他通俗化的解说语言、对《矛盾论》解读的思路和方法都值得我们学习并应用于解读更多的马列经典著作当中。新时代,我们整理和研究“解说”的历史贡献,学习李达的精神风范、治学态度,对于青年学生自觉学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并应用于实践、对于广大知识分子学习李达的治学态度重新解读马列主义经典著作具有重要的榜样意义。

猜你喜欢

矛盾论李达哲学思想
在武汉大学拜谒李达塑像
“双百”方针与毛泽东哲学思想
李达与党的基础理论建设
李达:为武大建设殚精竭虑
李达与毛泽东哲学思想的体系化阐释
浅谈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矛盾论的运用
《实践论》《矛盾论》所彰显的哲学魅力
商鞅军事哲学思想简论
《学习毛泽东哲学思想》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