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东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探索实践过程研究

2021-01-30马莉亚

世纪桥 2021年7期
关键词: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义勇军游击队

马莉亚

(中共黑龙江省委史志研究室,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1)

1931 年至1945 年的抗日战争,是一场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战争,它所取得的伟大胜利,是全体中华爱国同胞团结奋斗的结果,由中国共产党所倡导和推动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其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东北作为最早遭受侵略,也最先开始抵抗的地区,也最早践行了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由于敌强我弱的客观环境和复杂多变的斗争形势,这一战线在东北建立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而是经历了种种曲折探索,在实践中逐步发展和完善。

一、东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所处的时代背景

(一)九一八事变后的东北抗日斗争环境

1931 年9 月18 日,日本关东军发动蓄谋已久的侵华事变。由于日军筹划充分,东北军仓促应战,又奉行国民政府的不抵抗政策,短时间内国土大片沦陷,国耻骇人听闻。

当此国难之际,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坚决抗日的主张,揭露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野心,号召东北各级党组织和广大民众团结起来打击日本侵略者,并先后派出杨靖宇、周保中、李兆麟等一大批党员前往东北组织抗日工作及筹建抗日部队。至1933 年上半年,相继在吉东和北满地区建立起十余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反日游击队,并在斗争中逐渐发展。

深重的民族危机面前,东北爱国军民不甘沦为亡国奴,组成自卫军、救国军、红枪会、大刀会等抗日义勇军,鼎盛时期曾发展到30 余万人,足迹遍及东北各地。但由于缺乏明确的抗日纲领和统一领导,加上国民政府始终奉行不抵抗政策,义勇军得不到有效支援,日军又装备精良,训练有素,至1933 年冬,大部分义勇军在敌人的绞杀下陆续失败。

(二)中国共产党在东北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必要性

东北抗日义勇军的失败,一个重要因素就是队伍组织松散,缺乏统一领导。以活动在辽宁的义勇军为例,它有两个领导系统,一个是东北民众抗日救国会,另一个是以南京国民政府委员朱霁青为首的辽吉国民救国军,而前者只是一个民间抗日团体,对于军事指挥并无经验。吉林、黑龙江两省义勇军虽然以原东北军为主体,和张学良及东北民众抗日救国会有一定联系,但毕竟鞭长莫及。各义勇军基本都是各自为战,甚至存在摩擦内耗。这就使得力量难以凝聚,也给了敌人各个击破的机会。

东北抗日义勇军虽然失败了,但它点燃了中国大地上的抗日烽火,动员起了东北军民的抗日热情,也给了中共党组织很大启示:在此时的东北抗日斗争大环境下,建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可行的,也是必需的。

其可行性在于,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抗日义勇军迅速兴起,其人员成分基本涵盖了当时东北社会的各阶级、各阶层民众。他们激于爱国热情自发组织起来,在东北形成了广泛抗日的热潮,并在斗争中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军事人才,积累了丰富的作战经验,很多义勇军部队都和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游击队有过协同作战。这些都为中国共产党在东北建立真正意义上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创造了条件。

其必须性在于,这一阶段的中国东北,除了少数区域外都已尽数被日军所占领。1933年5 月,国民政府与日本关东军签订《塘沽协定》,实际上承认了日本对东北三省及热河的占领,从此东北的抗日斗争和救亡运动彻底陷入了孤悬敌后的境地。在东北,日本扶植了傀儡政权伪满洲国,强化殖民统治,逐年增兵,并拥有庞大的伪军和警察组织,对东北抗日力量进行持续“讨伐”和镇压。这一时期,东北抗日义勇军陆续失利,队伍纷纷溃散,中国共产党虽已在东北建立了十余支反日游击队,但力量还比较弱。孤悬敌后的险恶处境,敌强我弱的斗争形势,人民迫切的抗日愿望,都要求中国共产党必须肩负起领导东北武装抗日斗争的历史重任,凝聚人心,团结协作,才能改变此时处于低潮的斗争局面。

二、东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探索实践过程中的各个历史阶段

(一)东北抗日义勇军时期,东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探索阶段

1931 年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抗日义勇军陆续兴起,中共中央非常重视这一形势,10月,向满洲省委发出《关于满洲士兵工作的指示》,指出要“抓住有利时机,建立游击队和开辟游击区”。按照指示,中共满洲省委调整了工作方针,提出要“努力发展反日斗争,尤其是要设法打入与领导农民义勇军反日的革命战争”[1]。东北各级党组织对义勇军进行了积极工作,一方面号召社会各界进行支援,为其募集物资,组织看护队、洗衣队、慰劳队、运输队、侦察队帮助其作战;另一方面派遣大批党、团员到各义勇军尤其是马占山、苏炳文、李杜、王德林等中心部队中工作,如满洲省委委员、军委书记周保中就曾加入王德林的吉林救国军。同时,按照中共中央指示,满洲省委开始着手创建党直接领导的反日游击队,在斗争中不断发展成长,也和义勇军配合作战,对日军形成了有效的打击。东北抗日统一战线有了良好的开端。

1932 年6 月,中共临时中央政治局在上海召开直、鲁、豫、陕、满北方五省委代表联席会议(简称“北方会议”)。会议受“左”倾主义影响,不顾东北实际,提出进行土地革命,建立苏维埃政权和红军,把反日斗争与土地革命结合起来等方针,脱离了群众的抗日要求,使得满洲省委的工作尤其是统一战线工作遇到很大挫折,刚刚发展起来的反日游击队陷入了艰难处境。以巴彦反日游击队为例,这支由共产党员张甲洲在1932 年5 月创建的抗日武装,一度壮大到700 余人。但在贯彻“北方会议”精神后,队伍打起“打土豪、分田地、建立苏维埃政权”等旗号,一些原本支持队伍的地主产生敌意,曾经联合作战的义勇军也对此不满。游击队行进途中,多次遭到地主武装的袭击,到1933 年1 月返回巴彦时,只剩下五六十人。

1933 年1 月,共产国际执委会政治书记处和东方书记处经过反复研究,形成并批准了1月26 日的《中央给满洲各级党部及全体党员的信》(简称“一·二六指示信”)。这是在东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过程中一份至关重要的文件。

“一·二六指示信”对“北方会议”以来的“左”倾错误进行了检讨和调整。信中根据东北被日本帝国主义占领后民族矛盾尖锐和阶级关系变化的现实,对中共党组织的主要任务进行了重新部署,即“尽可能的造成全民族的(计算到特殊的环境)反帝统一战线,来聚集和联合一切可能的,虽然是不可靠的动摇的力量,共同的与共同敌人——日本帝国主义及其走狗斗争。”[2]信中提出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在统一战线中的领导权,并针对不同对象采取不同方法:要依靠和发展共产党领导下的赤色游击队,使之成为抗日武装斗争的基本力量;要团结红枪会、大刀会、吉林救国军等具有广泛群众性的旧式武装,可与之结成反日联盟;对于那些处于动摇状态的主要由旧东北军改编而成的部队,可与之订立协定共同抗日。这些方针为东北各地党组织根据实际情况执行统一战线政策指明了方向。

“一·二六指示信”传达到中共满洲省委后,省委根据方针提出了各项贯彻任务。包括积极开展对义勇军的工作,视情况与之建立反日联盟;在城乡建立反日会等群众组织;大力发展党直接领导的反日武装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人民革命军;在一定的地区建立抗日游击区;联合蒙古、朝鲜等少数民族共同抗日并加强对伪军的工作等。

(二)东北人民革命军时期,东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进一步探索和发展阶段

“一·二六指示信”在东北党组织传达和贯彻后,东北抗日形势得以一新,在南满、东满、绥宁、哈东等地,很多义勇军、山林队和共产党领导下的游击队的关系得到一定修复,抗日统一战线得以重新良好发展。不过,此时的统一战线仍然在探索阶段,“一·二六指示信”中也依然存在一些“左”倾色彩,如在统一战线中仍坚持以下层路线为基础,对上层战线存在疑虑等,在执行过程中也出现一些曲折。

1933 年5 月,中共满洲省委召开扩大会议,传达“一·二六指示信”精神,并作出将最好的红军游击队改编为人民革命军的提议。9 月18 日,原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十二军南满游击队改编为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独立师,在南满召开成立大会,杨靖宇任师长兼政委。大会上发表了《成立宣言》和《告反日义勇军战士弟兄书》,宣誓要“与日本强盗及走狗‘满洲国’斗争到底”,要“为东北三千万民众的利益而战”[3],并宣布东北人民革命军愿与其他各支抗日部队在三个条件下结成反日作战同盟:一是不投降、不卖国,反日到底;二是允许民众言论出版集会结社等自由;三是允许民众武装起来,共同进行反日战争。独立师成立后,在杨靖宇等人的领导下,联合义勇军作战,取得了多次胜利,提高了威望,扩大了影响,很多抗日武装都慕名前来。1934 年2 月,独立师召集各义勇军在临江县举行大会,决定成立东北抗日联军总指挥部,杨靖宇被推举为总指挥,会上通过了《东北抗日联军斗争纲领》,并将自愿参加改编的义勇军编为8 个支队,划分了活动区域。这次会议标志着南满地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并巩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革命军在其中的领导地位。

在东满地区,1933 年9 月召开了中共东满特委第一次扩大会议,贯彻“一·二六指示信”方针。之后,东满各县普遍撤销了苏维埃政府,改为各级人民革命政府和农民委员会,并废除了没收地主土地的口号和集体农庄制度;在军事上改善赤色游击队和其他部队的关系,与抗日义勇军建立同盟。1934 年春,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二军第一独立师组建,改变了之前东满地区分散抗日的局面,这是东北抗日统一战线探索发展过程中的又一成果。但之后由于反“民生团”斗争扩大化,使得探索中的统一战线受到了一定损害。

在绥宁地区,周保中利用自己原救国军总参谋长的身份,一面提出“复兴救国军”的口号,一面提出成立“反日同盟军办事处”建议,联络绥宁地区各抗日武装。1934 年初,绥宁反日同盟军和反日同盟军联合办事处成立,周保中任主任,标志着吉东一支由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的抗日部队的正式形成。同盟军成立后,对日、伪军开展了一系列战斗,也带动了绥宁地区其他抗日武装的活跃。但由于部队思想政治工作相对做得薄弱,加之日、伪军不断“讨伐”,同盟军内部情绪有所波动,对此,部队加强了思想政治工作,建立了党委会和政治部。由于在执行统一战线政策时对不良分子清理不够,又发生了宁安工农义务队叛乱事件,给同盟军造成损失。之后宁安县委对义务队进行了重建和扶持。1934 年8 月,办事处改组为绥宁反日同盟军军事委员会,周保中任主任。绥宁地区的抗日统一战线虽然几经挫折,依然逐渐发展起来。

在哈东地区,中共珠河县委和赵尚志领导的珠河反日游击队在接到“一·二六指示信”前就一直在争取做义勇军“红枪会”的工作,以及收编地主武装。接到指示信后,他们总结了经验教训,中共满洲省委也来信指示,要求游击队扩大反日统一战线和游击区。1934 年3月,珠河反日游击队联合“青林”“爱民”“北来”“好友”等义勇军和山林队,成立东北反日联合军总司令部,赵尚志为总司令。之后,珠河反日游击队对日、伪军展开一系列作战,“木炮打宾州”等战斗尤其打出了威风,游击队声望日隆,周围很多山林队都要求加入。1934 年6 月,由珠河反日游击队为核心,收编多支抗日义勇军、山林队的东北反日游击队哈东支队正式成立,赵尚志任司令,张寿籛任代理政委兼政治部主任,成为一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具有统一战线性质的东北抗日武装。但由于收编义勇军时工作不够细,一些山林队出身盗匪,迫于形势才与游击队联合,在日、伪的进攻和拉拢下动摇叛变。对此,哈东支队进行了坚决回击,一方面通过战斗打击逆流,另一方面发布《东北反日游击队哈东支队告反日抗“满”义勇军书》,揭露日、伪分化挑拨的阴谋,重申在不投降、没收日本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的财产、保护人民利益三项条件下与任何不愿当亡国奴的抗日武装结成同盟的态度。哈东地区的抗日统一战线,得以在曲折中不断发展和巩固。

(三)东北抗日联军时期,东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阶段

1935 年,华北事变爆发,民族危机不断加深。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起草了《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即“八一宣言”),指出中华民族已到了“抗日则生,不抗日则死”的危急关头,呼吁全国各党派、各军队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组建全国统一的国防政府和抗日联军,并表示红军愿意首先加入以“尽抗日救国天职”。

在东北,人民革命军的力量成长壮大,东北抗日游击战争日益扩大,给日伪统治造成了严重威胁。日军对东北抗日武装展开进一步“讨伐”。关东军司令部制订出“满洲国治安肃正计划”,日伪开始在各抗日游击区和根据地推行“归屯并户”,修筑“集团部落”,企图隔绝抗日武装和人民群众的联系,使其从根本上丧失作战和生存能力。东北抗日游击战争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在共产国际七大召开前夕,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以王明、康生的名义向东北党组织发出了指示信(简称“王康指示信”或“六·三指示信”),之后又发出三封补充信。信中提出要“打破各地的关门主义,吸收一切愿意参加武装反日的分子来扩大游击队的组织”,并且改变了之前在统一战线工作中排斥上层,只要下层的做法,要求要“普遍的与各种抗日队伍建立上层与下层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反日武装共同抗日”。对“一·二六指示信”中坚持以下层路线为基础,对上层战线存在疑虑的做法做了比较彻底的纠正,从而为东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最终建立扫清了障碍。

1936 年2 月20 日,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以杨靖宇、王德泰、赵尚志、李延禄、谢文东和汤原、海伦游击队共同名义,发表了《东北抗日联军统一军队建制宣言》:“我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二、三各军,反日联合军第四、五、六各军、各反日游击队为收回东北领土,为保卫中华祖国,四年以来在全东北反日总会的领导下,与我各反日救国武装同志以及反日民众结成统一战线,共同对抗日本强盗帝国主义,作游击战争,势必奋斗到底。”并在宣言中诚挚表达了态度:“凡中国同胞及一切反日武装军队,不分宗教,不论政治派别,不论任何社会团体或个人,不分穷富,只要是抗日救国,我东北抗日联军便与行动一致。”[4]在此宣言的指导下,东北各地抗日武装陆续改编成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至十一军。其中,东北抗联第一至第七军,是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为主体,吸收附近反日义勇军和山林队组成。第八至第十一军,是在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感召下,接受统一改编加入抗联序列的原东北义勇军部队。

东北抗日联军的建立,在东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过程中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它将原本分散的东北抗日武装以统一番号联合在共同旗帜下,极大地增强了部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东北抗日联军组建之后,部队一度发展到3 万余人,在东北开辟了广阔游击区,各军互相配合,沉重打击了日伪军。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反日会和救国会组织也不断发展。1934 年,中共满洲省委公布了《东北反日总会章程》:“凡有赞成本会宗旨,不分男女,老幼,职业,宗教,籍贯,贫富,党派,只要是不愿做亡国奴,而自愿加入本会的实行本会宗旨之一项而工作者,概得成为本会会员。”

东北抗日联军部队和反日会、抗日救国会在东北各地的建立,标志着东北地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最终形成。这条战线经过了曲折探索,在实践和战斗中逐渐发展、成熟,最终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以东北抗日武装统一战线为核心的东北各民族、各阶级、各阶层抗日爱国民众最广泛的大联合。在这个共同旗帜的指引下,东北抗日爱国军民勠力同心,团结一致,对日本侵略者展开了艰苦卓绝的斗争,最终迎来了胜利。

三、东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探索实践过程所留下的启示

(一)东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历史贡献

东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在中国东北地区已经被日本侵略者完全占领,抗日武装孤悬敌后的情况下,由中国共产党领导,在敌强我弱、艰苦卓绝的斗争中逐步探索建立起来的。它的建立,在东北抗日战争史上具有重要意义,也为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作出了贡献。

医学图书馆随着数字图书馆的嵌入,是人员的思维定势得以改变,医学图书馆是科研和教学的支柱之一,为读者开展文化传播和信息咨询的场所,使资源得到共享和宏观调控,摒除单一的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建立多元化体系,医学图书馆应该改变行政办公管理体制,设立知识型服务运营手段,建立可持续发展能力和竞争力。建立数字图书馆需要引入大量的高新技术,借助网络对数据进行个性化、专题化和智能化服务。积极开展特色的信息资源,是资源共建共享,更好的配合学校教学、科研,进行文献采集提高电子资源的利用率。

首先,东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现了中国共产党在东北抗日战场的核心领导地位。东北是全中国较早建立中共党组织的地区,1931 年九一八事变后,也是中国共产党最早站出来发表宣言,提出武装抗日斗争的口号,但在战争的最初阶段,中国共产党在这一地区的组织还比较薄弱。九一八事变爆发时,在东北的中共党员只有2 000 人左右,难以实现有效的工作。面对这种困难,中共东北党组织一方面号召民众,一方面派遣大批党团员进入义勇军工作,逐步建立党领导的反日游击队和人民革命军,发展东北抗日统一战线。虽然历经了种种曲折,但在中国共产党的不懈坚持和努力下,统一战线始终向前发展,中国共产党在东北爱国军民中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很多义勇军和山林队的领导人如柴世荣、祁致中等都先后加入中国共产党。到1936 年东北抗日联军建立时,东北各抗日武装都愿意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成了东北抗日统一战线的核心和中流砥柱,从而真正实现了在东北抗日战场的领导地位。

其次,东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现了东北抗日武装的统一团结,大大提高了战斗力。东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将原本分散的各抗日武装以共同旗帜团结在一起,并定统一番号为“东北抗日联军”,依托根据地展开游击战争,大大提高了部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1937 年3 月,赵尚志率领东北抗联第三军在海伦冰趟子伏击敌人,击毙日伪军200 余名;1937年8 月,周保中率领东北抗联第五军、第八军及独立师部分部队在依东五道岗进行的伏击战,毙伤敌军400 余人。东北抗日联军各部队互相配合,还多次攻打日伪军占据的嘉荫、汤原、依兰、辉南等县城,这都是之前义勇军无法做到的,由此可见部队战斗力和士气的提高。

第三,东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广泛团结了东北各阶层民众,为东北抗日斗争奠定了群众基础。东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自下而上的组织。这一战线的成员,除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革命军、反日游击队以及抗日义勇军、山林队等武装外,还有广大东北爱国民众。他们虽然出身不同,但都拥有朴素的爱国热情,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积极支持抗日部队,很多人为此不惜倾家荡产,甚至英勇牺牲。当地很多被迫担任敌伪保长、甲长者都在暗中加入救国会,冒着生命危险从事抗日工作。东京城内外22 个甲长,除城内3 人外,其余19 人都因参加抗日活动被日伪逮捕,2 人被枪杀,余者均被酷刑致伤致残。[5]正是因为有了民众的支持,东北抗日斗争才有了深厚的基础,最终迎来了胜利。

第四,东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中华民族抗日战争和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作出了贡献。东北地区是全中国最早遭受日本军国主义侵略,也最早开始抗日斗争的地区,东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也较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要早。它所建立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东北抗日联军,不仅是东北抗日战场上的中流砥柱,也在中华民族抗日战争进程中作出了贡献。1937 年七七事变后,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总司令部即发表宣言,号召东北民众“大联合起来,暴动起来,响应中日大战,驱逐日寇滚出中国。”东北抗日联军广泛开展游击战争,杀伤了大量日军有生力量,有力牵制了其南下进程,配合了全国抗日战争。作为抗日统一战线政策的先行者和实践者,东北地区的探索过程也为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提供了宝贵借鉴。

(二)东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与探索过程中的经验教训

首先,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是东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唯一领导核心,这是东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最突出的特点,也是其能够坚持和发展的最重要原因。

九一八事变后,国民政府执行不抵抗政策,东北军政当局在日军攻势下很快瓦解,关键时刻,中国共产党挺身而出,肩负起领导东北民众开展抗日斗争的重任。之后东北抗日义勇军兴起,中国共产党在艰难情势下对其进行支持和团结。虽然义勇军相继失利瓦解,很多将士却建立了对中国共产党的敬佩认可,愿意与其进行联合,接受其改造和领导。中国共产党所倡导组建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虽然经历了曲折,但始终展现着抗日救国的坚定决心和团结作战的诚意。在东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下所组建的东北抗日联军,是一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队。东北抗联的基本部队都建立了党的各级组织和政治工作制度,各军一般军设政治部,师团设政委,连排设政治指导员,在联合的友军内也建立了党组织。中国共产党对东北抗日部队的直接领导,实现了对旧军队面貌和灵魂的改造,部队从此有了坚强的领导核心,严明了纪律,凝聚了人心,增强了战斗力,成为东北抗日战场的中流砥柱。中国共产党用反日会、救国会等组织广泛发动和团结民众,并开辟了广大的游击区。正是因为坚持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东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才有了“主心骨”。

其次,必须坚持抗日救国的共同纲领。纲领是一个组织和阵线的旗帜。曾经风起云涌的东北抗日义勇军之所以会在敌人攻势下陆续溃败,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乏共同纲领。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东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充分吸取了这一教训,在1933 年9 月东北人民革命军建立之初,就公布了宣言和政纲,明确提出要“驱逐日本一切海陆空军出满洲,收复东北而战,为中国民族独立解放与国土完整而战,为推翻‘满洲国’统治,建立民众自己的政权而战,为东北三千万民众的利益而战”。[6]在东北抗日联军成立之时,也明确提出“为收回东北领土,为保卫中华祖国……结成统一战线,共同对抗日本强盗帝国主义,作游击战争,誓必奋斗到底”。

正是由于坚持了抗日救国的纲领,东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号召力和凝聚力得以不断增强,将东北各阶级、各阶层民众牢牢团结在这面旗帜下,为共同目标浴血奋战,百折不回。

第三,必须充分依靠和发动人民群众。人民群众是统一战线的基础。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地区的主要矛盾转变为中日民族矛盾,日本侵略者及其帮凶和东北各民族、各阶级、各阶层爱国民众之间的矛盾,“抗日则生,不抗日则死”成为每一个有良知的东北人的心声。当此国难之际,中国共产党顺应民意,号召民众团结起来,保家卫国。这符合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也符合东北爱国民众的利益和意愿,因此能够得到广泛的支持响应。

东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历经曲折,但始终保持着团结、依靠民众的初心,为民众利益而战。东北人民革命军和东北抗日联军成立之时,都明确提出要保护民众的言论、出版、集会、结社等自由,以及“没收日货及日本走狗的财产作为抗日军费并分给抗日民众及抗日战士家属”等。随着东北抗日斗争的发展,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抗日部队开辟了游击根据地,广泛建立反日会、救国会、农会等组织,发动群众。无数东北爱国民众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真心抗日的,怀着“抗联是打鬼子为了老百姓”的朴素感情,在日伪的残酷镇压和严密封锁下,冒着生命危险进行支援,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和牺牲。正是因为有了他们,东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才有了坚定的基石,东北抗日联军才能长期与敌人战斗和周旋。

第四,必须坚持实事求是。实事求是是中国共产党的鲜明特质和克敌制胜的法宝之一。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东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也离不开实事求是的原则,在其探索实践过程中,有成功的借鉴,也有失败的教训。

九一八事变后,中共满洲省委审时度势,及时调整工作重点,将原本的反帝反军阀斗争转为发动和团结民众共同抗日。但之后的“北方会议”受“左”倾主义的影响,使得刚有良好开端的抗日统一战线遭遇了挫折。

东北当时的客观环境和敌强我弱的斗争形势,决定了团结各阶级、各阶层力量共同抗日才是唯一出路。1933 年1 月,中共中央及时转变方针,发出了“一·二六指示信”,对“左”倾政策进行了检讨和调整。在之后的“王康指示信”等文件中,又针对统一战线中的上层、下层路线等问题做了进一步客观、有效的指导,最终推动了东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完全建立和东北抗日联军的建立,东北的抗日斗争形势得以焕然一新,并被不断推向新的高潮。

东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东北地区最广泛的爱国抗日大同盟,对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杰出的历史贡献。它和伟大的东北抗联精神一样,“是中国共产党光荣历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的探索实践过程和经验教训,是中国共产党统战工作的宝贵财富,在新的历史时期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价值。

猜你喜欢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义勇军游击队
抗日义勇军英雄
——李海青
第八章超声游击队——声能
第八章 超声游击队 ——声能
《八路军军政杂志》对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历史贡献
论毛泽东抗战时期统一战线思想的基本特征
共产国际中国问题研究小组评析
《义勇军进行曲》的诞生
小铁道游击队(节选)
一本珍贵的游击队公粮债券
回顾中国抗日战争时期的朝鲜义勇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