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科技下国际经济波动对中国金融业的传导机制研究
2021-01-29英国伯明翰大学商学院李永康
英国伯明翰大学商学院 李永康
(英格兰西米德兰郡 B15 2TT )
1 新时期国际经济发展趋势
1.1 全球经济大幅萎缩,中国贸易逆势上涨
据统计,2020年全球经济总量同比下降3.5%,各行各业均遭受了不同程度的冲击;旅游业收入亏损1.3万亿美元,成为各行业中的最大输家。此外,全球金融市场利率大幅下降,债券利率持续走低,且存款利率受到低利率政策影响,同样呈现下滑趋势。美国、德国、英国、日本在2020年国债收益率均不超过1%,德国国债收益率为负数,与2007年相比分别下降了340、500、430和150个基点,较2008年金融危机更为严重。由于我国率先在2020年第二季度有效控制了疫情,因此最先复工复产,在此契机下,中国外贸额逆势上升。我国2020年的出口较上年增加3.6%,进口额下降1.1%,实现贸易顺差。在经受住经济波动的考验后,我国贸易大国的地位进一步得到巩固。
1.2 大数据经济模式在国际应用中日趋广泛
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成熟,计算机信息技术不再拘泥于信息科技的应用,互联网将各行各业紧密相连,“互联网+”经济应运而生。大数据作为主要的信息技术,可以突破时间、空间的双重阻碍,将海量的信息技术投入国际经济业务。信息使用者可以直接根据共享信息筛选出自己需要的经济合作伙伴,这在机械制造业中应用尤其广泛。以航空飞机为例,由于不同的国家具备不同的优势,某些国家拥有丰富廉价的劳动力,某些国家拥有先进的研发技术,因此一架飞机通常不会在同一国家制造完成。通常情况下,会根据大数据掌握到有效的信息,将研发环节和生产组装环节在对应不同的国家完成,在制作出精良产品的同时,将生产成本控制在最低范围内。
2 金融科技在中国金融业的典型应用
2.1 信息平台服务
在金融生态方面,部分银行利用金融科技开发信息平台服务,创造了开放银行的理念,完全颠覆了传统银行的经营模式,改变了银行与客户的交互模式。银行与客户之间的信息传播打破了时间与地域的限制,即使客户身处国外,也能实现业务的实时申请与办理。开放银行的主要原理为通过计算机程序中的编程接口,即API,将金融与各行业串联起来,搭建出一个开放共享、互利共赢的信息平台。主要目标为悄无声息地融入消费者的生活、生产和管理的每个细节,无孔不入,只要客户存在需求,就可以通过合作App、微信小程序或企业官网等途径调用银行的API。
2.2 跨境电商服务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参与的国际间经济合作交流日益频繁,跨境电商有利于激发国际商务的活力,进一步发挥我国经济的比较优势。在以往的国际经济活动中,跨境结算一直是困扰国际商务活动的难点。一站式跨境电商金融平台汇集了支付机构、出口B2C电商企业及电商平台、外贸综合服务企业和境外电商企业共五类跨境电商企业,融合了“金融+贸易”的综合服务,涉及交易、支付、运输、过境、结算等环节,打通了国际金融服务渠道,综合提高了跨境电商的业务效率,但也使我国金融行业进一步与国际接轨,受到国际经济波动的影响更大。
2.3 智能顾问服务
机器人顾问服务模式最初起源于美国,近些年在银行和相关金融机构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并日趋成熟。STATISTA数据显示,预计到2022年,全球智能投资顾问的管理资产将从2017年的2264亿美元上升至1.2万亿美元。通过AI计算方式完成以往人工理财顾问的相关服务,机器人主要根据用户的风险偏好及其财务状况为其推荐资产和投资组合,从而影响资产管理的行业。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算法交易程序成本低廉且易操作性强,颇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机器人顾问以人工智能为核心,通过数字化平台,机器人为客户理财也成为一大热点,理财金融服务效率得到极大提高。
3 科技应用对我国金融业发展的影响
3.1 监管程度与范围进一步优化
我国监管层提出,“强调金融科技的金融属性,把所有的金融活动纳入统一的管理范围”,对于未来金融业的发展,“持牌经营”“一视同仁”成为国内监管层普遍持有的原则,金融科技并不能独立于金融监管的范畴之外。此外,金融科技的反垄断也将成为未来发展的主要走向。近些年来,我国涌现出了一大批影响范围广、用户规模大的金融科技领域平台公司,在海量的用户数据加持下,产生了丰厚的收益。2020年12月,我国官媒重点提出“强化反垄断和防止资本无序扩张”的主张,表明未来几年,对于巨型的平台企业,反垄断政策将会继续保持,主要体现在数字税、加强平台公司的数据管控和共享等方面,为社会营造出更加公平的竞争氛围。
3.2 个性化服务需求进一步凸显
金融科技市场主体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持牌金融机构优势明显。市场主体的“野蛮生长”逐渐接近尾声,持牌机构将迎来发展红利。在场景金融的快速发展下,客户对于个性化、定制化产生了更加狂热的追求,这正是银行捕捉客户行为了解客户需求的切入点,但也应关注到个性化服务相较于传统金融产品更加复杂,存在诸多风险,因此金融科技发展壮大的同时需要关注其风险管控的统筹兼顾。我国需要加快金融科技的步伐迈入国际行列,在疫情全球蔓延的同时,我国产业链优势和公共卫生管理优势进一步凸显,我国跨境电商、跨境资金结算、货物抵押担保、融资租赁等配套的金融科技服务将会产生更广阔的国际市场。
3.3 产业发展与国际经济进一步接轨
面对国内外形势的变动,中央提出了国内国际经济双循环的新格局,在此前提下,中国金融开始逐渐注重扩大内需,并在金融业对外开放的过程中,取得了瞩目的成就。虽然国际经济新形势以及其他国家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冲击并没有给我国金融业带来较大的影响,但从2020年8月以来,中国人民银行、证监会、银保监会仍旧先后推出50多条金融改革的相关措施,以扩大金融业深化改革,推动国内与国际金融经济的接轨,促进国际经济的协调发展。
4 国际经济波动下我国金融业发展特点
4.1 金融科技引进渠道受限
2018年以来,部分贸易大国出于自身经济利益的需要,对我国国际经济交流采取多方面的限制。2020年1月,中美签署了第一阶段贸易协议,其中包括金融领域章节,金融作为中美两国利益的重要交汇点,该协议的签署有利于双方日后金融领域的合作共赢。但由于美国执意甩锅我国公共卫生管理措施不到位,给全球带来灾难,进而出台一系列政策,导致科技、投资等方面与我国脱钩,并迅速蔓延至金融领域。美国将大量本土企业列入出口管制的清单,做出“清洁网络”的计划,欲对中国科技领域实施全方位封锁。特朗普政府还提出对中国金融市场投资实施无限期暂停措施,并对连续三年未能满足以上审计要求的企业实施强制退市处理。
4.2 金融保护主义促使企业外力不足
贸易保护随着国际贸易的概念延伸得出,由于国际贸易的存在,各国为了保护国内市场及其相关产业,将会设置相关关税或非关税政策来限制本国的产品进口,从而扩大内需。在疫情的影响下,全球经济低迷,在此情境下,各国开始扩大内需,降低对外进口依存度来保持本国经济独立。贸易保护主义具有范围广、传染性强、破坏性大等特点,给各个行业带来极大的影响。就金融业来看,由于保护主义的存在,资金的回流将极大打击我国与其他部分国家市场的实体经济,从而使全球经济复苏周期拉长。金融保护主义使欧美金融机构对我国及企业撤资,原先依靠外资生存的企业由于融资不足导致投资下降,资金不足导致生产下降,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全球需求下降,双重的打击将更加影响企业的长远发展。
5 国际化视角下中国金融产业创新发展策略
5.1 发展金融科技,加快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新格局
由于金融保护主义抬头,协调国内和国际需求,促进金融产业稳定发展,加快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格局显得尤为必要。未来金融科技需要在乡村振兴、数据资源开放、惠普金融等方面持续完善;在国际上,积极参与国际金融科技标准的制定,在加快适应该国际规则的同时,探索出国际认同的金融形式,提高我国的国际金融地位与影响力。畅通国内的需求良性循环,需要在需求和供给两个层面共同推进。供给侧更加注重科技驱动力、结构优化升级,从而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核心竞争力。金融科技作为金融业双循环格局下的“开路先锋”,需要积累并且掌握充足的生产数据,以产业链运营数字化和小微企业数字化作为创新前提,多方合作达到共赢。
5.2 推进技术演进,加速核心技术及标准自主可控
随着5G技术以及人工智能技术的日趋成熟,国际上对于金融科技的创新日趋白热化,金融与科技深度交融对技术的进一步提高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当下,强化科技水平已上升至各企业战略高度,通过提高战略投资水平增强自身竞争力,在各大商业银行与金融机构间达成一致。将核心科学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提高金融科技的应用效率不仅为自身带来收益,也满足了市场的相关需求。金融科技的核心技术主要包括三个,分别是大数据技术、区块链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这三项核心技术几乎涵盖了金融科技所应用到的全部范围。现阶段,金融科技的创新,即大数据技术、区块链技术及人工智能技术的创新应用,提高了使用效率,扩大了使用人群范围。
5.3 坚持反垄断,保护市场公平公正公开竞争环境
金融发展、金融安全和金融稳定之间需要相互协调,实现平衡,因此,金融创新需要在审慎监管前提下进行,在有效防范风险的前提下展开。反过来,强化现有的监管体系,既需要金融创新的辅助,又需要规避出现系统性的隐患。良性的金融创新不仅可以给世界带来价值,还在追求自身效益的同时将提高金融业系统的运行效率。金融产业的创新需要举国体制和民间金融的共同作用,由于我国国有体制享有绝对优势,因此需要在民间金融及其普惠金融、数字金融方面加大力度,为更多的人提供创造财富的机会,避免财富的集中化,只有公平公正地展开竞争,才能为中国金融产业的创新提供不竭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