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声乐艺术跨界演唱现象的探询和思考
——以《声入人心》音乐歌唱节目为例

2021-01-29

四川民族学院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美声唱法唱法跨界

何 琼

(安徽师范大学皖江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声乐跨界现象是声乐本体状态在最初形成时就自然形成和具备的现象。伴随着声乐这门学科体系不断地完善发展,随着时间的延续性、地域的差异性、生理构造个体差异的特点将声音类型通过声乐母体一级学科分化成美声、民族、流行三大声乐唱法的二级学科,再延伸至声乐唱法的三级学科,包含更加细致的声乐唱法的分支。声乐母体在自身艺术发展的过程中,通过外界因素的刺激和内部因素的发展将导致二级或三级的声乐唱法分支失去其原有的色彩和发展的动力,在这种内外受阻的背景下,声乐各分支唱法间的交流融合、相互借鉴而不断寻求突破和创新的现象就是声乐艺术的“跨界”现象。这种现象是声乐演唱现象内在发展需求的结合和调整,也是促进声乐学科可持续发展的途径之一。

一、关于声乐艺术“跨界”演唱现象的起因

(一)文化的发展推动了大众审美意识的提高

随着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人民大众对艺术的理解和审美意识已经今非昔比,已经不是停留在“样板戏”的时期。解决了自身的衣食住行等基本问题后,人们开始追求文化艺术,在声乐艺术上,从录音机时代到播放机、CD、DVD,随身听时代到手机时代再到剧院音乐会现场的聆听,接触和欣赏声乐艺术的渠道在拓宽,欣赏的质量和数量都在提高,所以也就形成了大众审美意识的多元化。“雅俗共赏”的审美理念从艺术诞生起,就烙印在大众的审美意识中;而审美观念和艺术素养才是区分“雅俗”的界点。然而艺术是大众的艺术,不是小部分艺术者的艺术,声乐艺术的跨界现象其实质是演唱技术、歌唱技术的跨界,是为了在“缺氧”状态下发展和开拓各自的专业领域及为了满足各领域中歌唱爱好者审美意识的共性而产生的。

(二)大众审美意识的提高加快了声乐艺术自身发展的进程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量到质的变化过程,如果声乐艺术只局限于各自三大领域中发展,则只有量的积累,没有质的飞越。而“跨界”演唱融合了三大领域各自的歌唱技术,为声乐表演带来了质的突破。《声入人心》作为一档声乐专业性较强的音乐文化类综艺节目,它的产生就完全符合声乐艺术“跨界”演唱现象的两大原因。它产生的目的和意义在于:将“美声唱法”这种对大众遥不可及的“高雅音乐”艺术通过以古典美声为艺术基底、中西方音乐元素相融合、将高雅艺术和流行艺术相融合的一种别具一格的音乐歌唱类节目。

二、《声入人心》“跨界”演唱的本质

“跨界”演唱的本质应是声乐母体一级学科下二级学科和三级学科各分支的演唱方式和歌唱技术的“跨界”。而“跨界”不是多种唱法的叠加和堆积,也不是任意选一首民族、美声、流行作品,将作品的某一段通过不相同的唱法进行“唱法拼接”。虽然在唱法上给大众一瞬间的听力冲击,但是从审美的听觉感受上却是杂乱无章和格格不入。这样“拼接唱法”作品是“跨界”失败的声乐作品,也是“哗众取宠”的“跨界”形式。真正“跨界”演唱是各种唱法的贯穿融合、相互之间的取长补短,根据不同的音乐作品分析并经过多次唱法的磨合和实践,就像一串珍珠项链一样,既要有像月光般洁白无瑕的光泽的珍珠,又要有质地朴实的链子将其串联在一起,这才是“跨界”演唱的本质。《声入人心》“跨界”演唱的本质其实是以“美声唱法”为主体,通过与中外音乐文化的结合,将“美声唱法”与“流行唱法”融合而形成的“跨界”。

三、 《声入人心》“跨界”演唱的类型

(一)美声与民族的“跨界”

《声入人心》是一档音乐质量高、专业性强、“声乐唱法”为主体的音乐综艺类节目。由于文化的差异和节目的主体唱法的限制,中国民歌在唱法上无法进行“跨界”[1], 但是在音乐体裁上,节目组很用心地将美声唱法和民族音乐进行了完美的“跨界”结合,给大众带来了全新的审美视听感,即耳熟能详的旋律中展现出民族性和高雅性。如南风、星元、李文豹三人共同演绎的三重唱《小河淌水》是中国民族音乐元素和美声唱法“跨界”的结合。《小河淌水》是一首云南民歌,此曲改编后先以古琴、笛子、古筝和鼓点顺序进入,在听觉上给人们带入了强烈的古风乐感,而鼓点的加入在旋律上又产生了流行音乐的节奏感,星元用美声唱法柔美、亢亮的演唱了第一句,和后续两位演唱者用美声唱法的词句连接,编曲者在全曲演唱中进行了多次卡农音乐处理及多处和声处理,听觉上的音乐效果给大众的审美带来多层次音乐环绕的视听感。

(二)美声与流行的“跨界”

“美声”与“流行”二者搭配,一方面在声乐起源和发声原理上二者都有相同之处,另一方面在舞台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上,二者也有角色、情感、音色的变化和渲染。《声入人心》节目中,“美声”和“流行”的搭配主要是通过美声歌手和流行歌手组合搭配的形式将古典美声音乐元素和流行音乐元素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将二者的音乐比列调整到大众可以接受的美声音乐演唱方式。如《Time to say goodbey》——一首经典的意大利语美声作品,男生、女生皆可以演唱。在“跨界”前,定义为“美声唱法”,外国演唱者中有莎拉·布莱曼、安德烈·波切利;中国演唱者中有戴玉强、殷秀梅、谭晶、宋祖英等美声、民族大家,但曲目的传唱程度在一定范畴里只是声乐“专业小众”的人群在演唱[2]、在欣赏。《声入人心》第一期中,周深——一位流行音乐歌手,通过“流行唱法”演绎了这首古典美声歌曲《Time say googbey》。当然,除了用流行唱法的演绎,还有配乐、场景、演唱者舞台表演等一系列因素,使这首古典美声歌曲通过“跨界”、通过周深流行唱法的演绎被广大听众所接受,此处的“广大听众”意指通过电视或网络平台的观众统称[3]106-108。再如,由周深、王晰、刘彬豪三人共同演绎的苏联民歌《山楂树》,他们在歌曲演唱方法的运用上融合了流行唱法和美声唱法,歌曲的编配上又坚持了古典音乐的处理方式,让整首曲子在原有朗朗上口的基础上多了旋律肢体的层次感,这是多元文化融合的结果,也是“跨界”唱法的声音效果。周深美声唱法的歌唱起到非常好的点缀作用,王晰、刘彬豪流行唱法发挥了各自声音的优势,三人音色的完美搭配让歌曲的呈现效果特别绚丽。他们各自声部的旋律改编与合作相互衬托,让歌唱现场音色、音效呈现出区别于老《山楂树》的声音效果,他们将《声入人心》的舞台“点燃”,再次向观众呈现了“跨界”舞台的多种可能性。

(三)二级分支与三级分支的“跨界”

在学科分类上“美声”“民族”“流行”在声乐母体学科下是二级学科,“音乐剧”“原生态”“摇滚”“爵士”“民谣”在声乐母体学科下为三级学科;在概念上,“音乐剧”是一门新的舞台表演艺术,即涵盖了歌剧的舞台效果又有它自己的舞台特点;在演唱技巧上,音乐剧介于美声和流行二者之间,称为“音乐剧唱法”(既接近美声传统唱法,也有偏向通俗的流行唱法)。音乐剧需要以美声作为基础,但它的声音比美声要轻松随意,而美声唱法相对音乐剧而言更加严谨正统。如王晰与高杨共同演唱的作品《她真漂亮》,选自音乐剧《洗衣服》。王晰的声音,低沉有磁性,像一首老歌值得回味;高杨的声音干净、清澈,像流水一般划过心田。在整首乐曲的演唱过程中,王晰对每一个细节点掌握得非常精准,特别注重和高杨音色的结合,一高一低的声音配合,好似像个几十年的岁月在音乐中是如此的相得益彰。男高音歌唱家石倚洁在听完蔡程昱与阿云嘎演唱的歌曲《鹿 be free》后,情不自禁地对他们做出非常高的评价:“你们让我听到了音乐剧和美声跨时代的对话。”[4]美声与音乐剧的“跨界”演绎,是音乐剧和美声时代性的碰撞,让音乐的舞台更加多元化。

四、 《声入人心》节目对“跨界”演唱现象的思考

随着声乐艺术在国内的不断发展,专业音乐演唱节目或音乐选秀节目层出不穷,越来越多的专业歌者乃至“跨界”歌唱爱好者探索并实践在“跨界演唱”这个新颖、挑战性强的音乐领域。除了《声入人心》外,还有《经典咏流传》《中国好声音》《最美和声》《歌从黄河来》《跨界歌王》《蒙面歌王》等音乐演唱节目。这些歌唱节目会以单一或多种类的“歌唱方法”为主体,“跨界”演唱者们通过自己与编曲、配乐工作者们对音乐作品的`不断尝试,来拓宽自己的歌唱或艺术道路,给观众带来一次次的惊喜和审美意识冲击。随之而来的就是声乐教育者、声乐理论研究者、音乐学者等对未来声乐教学体系的探索与思考——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如何适应社会经济、审美文化的发展[3]106-108。

(一)“跨界音乐”的范畴属性

在何纯梁《“跨界音乐”对我国当代声乐艺术发展的启示》一文中提出:“跨界音乐”的发展,并不会取代原有艺术种类,作为“跨界音乐”产生的母体,它们将沿着自己原有的发展轨迹前行[5]。那由此可推,“跨界演唱”的范畴范围,也不会取代原有的演唱方法,但会在外因和内因作用下,随着自身的发展轨迹相交相融。

(二)“跨界演唱”的理论性

任何声乐艺术都需要技术与理论的支撑。“跨界演唱”属于声乐艺术的一部分,也需要技术与理论的支持[6]。“跨界演唱”是声乐演唱多元化的体现,它要求演唱者有过硬的声乐演唱技术、舞台驾驭能力、舞台表现能力和较高的艺术修养。但由于它是一个多元化的音乐现象,可参考的理论指导是单一的唱法指导;对于歌手来说,在不具备以上能力、没有专业技术与理论支撑的情况下,想要跨界成功是比较困难的。在此,笔者薄见,“跨界演唱”需要系统地、可持续发展地声乐技术和综合理论的支撑和引导。由此希望国内、外声乐教育家、理论家对这一现象在研究的过程中能探索并尝试为“半跨界”者和准备“跨界者”提供科学发展的学习方法,使他们可以在歌唱道路上稳健成长。

(三)“跨界演唱”的双面性

通过《声入人心》以及其他音乐歌唱类节目的播出,有越来越多专业和非专业的歌者或是演员加入“跨界”这一行列中。但是扪心自问,有多少“跨界者”是专业歌者?参与“跨界演唱”的目的为何[7]?“跨界演唱”的目的和手段代表着事物的双面性[8]。如果“跨界演唱”是声乐发展的目的,如果所有的“跨界演唱”都在追求商业性,那声乐艺术还称之为声乐艺术?声乐艺术还有发展么?反之“跨界演唱”是声乐发展的手段。“演唱者们”应通过“跨界”的模式让音乐真正成为“人民的音乐”,通过“跨界”发展声乐母体学科,在跨界中探索声乐新的发展,不仅要满足大众的音乐审美意识也要满足小众的音乐审美意识。跨界歌者们在此过程中需要不断地完善自身的演唱方法,最终形成属于特有的演唱风格,这样才能使声乐拥有“常青藤”般的艺术生命力。

(四)跨界演唱”的教学启发性

通过声乐专业教育培养的学生可以从事声乐教师、声乐工作者、声乐表演者等相关工作。根据不同时期、不同学校的教学人才培养方案要求,任何声乐工作者都要具备全面的音乐素养[9]。笔者薄见,建议音乐素质教育应从儿童的启蒙教育开始,循序渐进地在接受音乐教育者的各年龄阶段认知和分辨不同的演唱形式和培养音乐审美意识。在普通高校音乐学院声乐专业的学习中,一方面学生要有较高的声乐基础和音乐素养,另一方面声乐教师在学生平时的学习中通过学生自身的条件,有计划、分对象积极引导学生“跨界演唱”,通过对不同唱法的了解、不同唱法的理论学习,多听、多唱、多思考、多实践、多模仿歌唱作品,拓宽他们的演唱思路,为今后更高层次的声乐学习铺平道路。高校声乐专业教师应积极不断的探索和学习不同风格、不同唱法的声乐艺术表演形式,在丰富声乐艺术实践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寻求不同艺术表演形式理论并在实践上真正地融会贯通。在教学中,不应过早给学生的唱法定向,应在学生学习和教师教授的过程中通过学生阶段性、系统性的专业学习后,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帮助学生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声乐演唱方法,并在学生力所能及、较有兴趣的情况下鼓励并指导学生探究其他不同风格的演唱方法。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不断地丰富和调整自己的教学手段与教学理念,在课下也应多了解、多学习国际和国内“新”的声乐教学理念和教学理论,通过学习不断地提升自己;在教学中可以将新的声乐知识教授给学生,让学生不断地了解和更新“新”音乐知识,对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起到推动的作用。中国声乐艺术的发展离不开声乐教育,声乐艺术在声乐教育中如何发展是每一位声乐教育者在教学和实践中都需要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五、总结

在艺术形式多元化的今天,“跨界演唱”的组合打破声乐母体二级学科“三足鼎立”的格局,给声乐艺术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了空间,也成为推动我国“新声乐”艺术发展的一股力量。当声乐“跨界”成为一种“新”的音乐潮流,歌者都要根据自身条件选好自己发展之路,在发展的过程中要注意不断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寻求跨界的本质,并更好地推进声乐技术的发展和进步。教师在现有声乐教学系统中通过正确、科学的训练技巧和理论指导施展专业学生的个性和才华,要遵循事物发展的规律,切不可拔苗助长,事倍功半。

猜你喜欢

美声唱法唱法跨界
“中国唱法”不如叫“中式唱法”
陈黎贞 数次跨界唯有初心不变
美声唱法多元化发展的思考
高校声乐教学中跨界唱法的应用探讨
谈当代民族唱法如何演唱传统粤曲——以《昭君出塞》为例
美声唱法在中国的发展趋势
美声唱法中国化的研究
跨界设计
跨界通平台
浅谈流行唱法的演唱特点及特殊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