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教育”下的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分析

2021-01-29陈海燕

科技视界 2020年33期
关键词:互联网+教育社交大学生

陈海燕 江 涛

(湖南工程学院计算科学与电子学院,湖南 湘潭 411100)

截至2020年1月,微信平均每月活跃账户数达到11.51亿;QQ平均每月活跃账户数达8.079亿。这两个数据显示了社交软件的出现,使得“屏社交”已经成为现今人类新型的社交模式。社交网络突破了传统社交时间的滞后性和区域的限制性的缺点,以更加高速、快捷、零距离等特点成为21世纪应用广泛的新兴社交形式。在5G时代已然来临的新阶段,如何帮助高校大学生利用社交网络建立良性、正确的社交行为,学习从互联网的海量数据中捕获有价值的数据信息,是一项非常具有现实研究意义的课题。

1 高校大学生调研问卷数据分析

为了更科学、更严谨地分析当代大学生的社交行为,本文通过对湖南工程学院在校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的方式获取相关信息,采用网上发布问卷的形式,从被访者的性别、学科、社交软件的类别、使用场所、使用时长、搜索行为、自我感受等方面进行调查,共收集163份问卷,通过对问卷分析得出以下信息:

首先,超过90%的大学生习惯使用QQ和微信,其次微博、短视频平台也是他们目前接触与使用较多的社交产品。从这份数据可以获知,相比于其他的群体,大学生是比较容易接受以及使用新事物、新产品的群体。据艾媒网统计,2019年中国短视频用户规模为6.27亿人,2020年将达7.22亿人,短视频平台的覆盖范围急速扩张,影响力越来越大,大学生也逐渐成为使用短视频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国内区域网发展的限制,在国外应用广泛的Face book反而使用人数相对较少。

其次,接近90%的大学生使用社交软件的主要用途是用来与他人保持联系以及获取外界资讯信息。仅有6.2%以上使用者偏向于向别人展示自己的兴趣爱好,分享自己的生活状态,2.5%以上的男生则偏向用社交网络来认识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同时分析发现这种区别与大学生所属的专业基本无关联关系。通过调查数据可知,大学生获取外界资讯的主动意识非常强烈,而对于社交平台中存在大量虚假、不健康的信息,如何帮助大学生学会辨别信息真伪,抵制不健康信息的侵害,这是需要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需要加以考虑的内容。

再者,将近93%的大学生习惯在学校宿舍使用社交软件,超过50%的大学生经常性在校内外的公共场所使用社交软件,而在食堂和教室使用社交软件的较少。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主要在于学校已经意识到大学生长期使用手机,影响课堂的听课效率,通过制定规章制度,要求学生不允许上课期间使用手机。同时宿舍之所以成为使用社交产品最多的场所,是因为宿舍属于学生个人隐私之地,大学生自制力薄弱,又缺乏学校、教师、家长的有力管理,特别容易沉溺社交软件无法自拔。

此外,超过80%的大学生已经意识到自身出现了社交网络依赖成瘾的情况,主要表现于一旦脱离手机,隔离社交网络,会感到恐慌、担忧。至于原因,接近60%的大学生认为主要是手机已经成为日常生活、学习工作的主要交流媒介,长时间的不使用,担心会错过重要的消息。其次,社交网络上有电影资源、聊天资源、动漫资源等,可以方便获取感兴趣的资源信息。接近16%的大学生每天在社交网络上花费0~2小时;接近54%的大学生时长是2~5小时;超过26%的大学生花费时长是5~10小时;不超过4%的大学生花费时长超过10小时。这些数据基本符合正态分布,根据抽样数据,统计出高校大学生日均花费在社交网络的时长在3小时左右。同时这个数据也表明社交网络在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时长中占据的比重已经不可忽视。超过88%的学生认为社交网络已经对自己的生活产生一定的影响;认为社交网络对生活仅有轻微影响的大学生仅占12%。这些数据说明大学生已经意识到社交网络对学习和生活的影响。但是如何规避社交网络对大学生活产生的不良影响,他们还没有形成有效的想法,也没有对应的举措去解决这种局面。之所以出现这种矛盾的局面,主要在于社交软件的出现的确加速了信息的传递,让时间、空间的阻隔不再成为问题,但是浏览这些高速运转的信息,同样也浪费阅读者的时间,导致大学生学习时间也随着锐减。

2 高校大学生社交生活存在的弊端

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大学生使用社交网络的平均时长是3个小时,基本与课下学习时间相当,说明社交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普遍化的娱乐方式。

第一,大学生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友能力逐步退化。通过抽样访谈的形式发现:他们在虚拟时间进行网络聊天能够自信大方,侃侃而谈,一旦转变为现实世界的交往,常常一言不发,局促不安。对于这种现实世界面对面的沟通,感觉到不适应,失去沟通交流的热情。这种局面如果再不进行改变,会大大打击大学生在现实世界中交往的自信心,失去对现实世界的认同感,从而沉溺于虚拟世界,无法培养真实的社交感知能力。

第二,“陌生交友”引发的安全问题。社交网络的虚拟化,让大学生无法准确判断与之交流的另一方身份信息、说话真伪,一旦被不怀好意的人员、团队加以利用,往往会导致大学生财产、生命遭受威胁。对于刚进入高校的大学生,其心智相对单纯,在缺少家长关心的情况,来到一个相对陌生的城市和学校,往往会感觉孤单,特别容易被网络上的“好友”虚情假意的安慰所蒙蔽利用,从而发生网络犯罪案例。因此,学校、家长和自己要树立正确的社交网络安全意识,学会自我保护。

3 高校大学生健康的社交生活举措

第一,强化大学生的网络社交的辩证思维。作为00后的高校大学生,他们出生的时代刚好是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时代,作为数据高速运转与应用的21世纪,如何借助互联网,从海量数据中抓取有效信息是步入社会所需掌握的技能之一。作为具有两面性的社交网络,如何发挥它的价值,而又不被它掌控学业、生活,这不仅仅只是学生面临的问题,也是每一个当代人都需要考虑的问题。从学校角度来看,可以增加相关的互联网相关的课程,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结合互联网实际案例,引导学生自行辩证分析其存在的重要价值以及使用中需要规避的误区与弊端,让学生不断形成对于社交网络客观、全面的认知。如果仅仅生硬的通过语言、规则要求学生减少社交网络的在线时长,而忽视其社交网络的实际用途,这不仅打击了大学生学习新事物的积极性,同时也不利于他们培养双向的辩证思维能力。

第二,着力培养大学生的网络素养教育。高校是为社会培养人才的重要沃土,高校大学生不仅仅要求专业技能满足社会需要,个人素质也同样要求符合社会核心价值观。随着社交网络介入的深入程度,高校的素质教育除了道德教育之外,还需要培养学生的网络素养教育,包括对社交网络使用的自我控制能力、自我管理能力、明辨真伪能力、网络公共秩序道德等。而要具备网络素养,第一,要在学习、生活中明确健康、正确的道德观需要满足什么要求;第二,检视自己的行为规范,不断剖析自我,反省自我,不断改进网络行为习惯;第三,学习互联网法律法规,明确网络行为并不是随心所欲的,要遵循符合社会道德的基本准则;第四,在进行社交网络时,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措,网络不是随意发泄负面、消极情绪的场所,一言一行都需要符合社交网络的道德规范要求。

社交网络已经逐步在人们的生活中显示愈加明显的作用。与其被动地让学生在社交网络中迷失,高校不如主动地借助“互联网+教育”的新模式,引导学生正确发挥社交网络积极的一面,全方位、多角度地看待社交网络这个新事物。通过社交网络、现实世界的双向演练,提高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实现虚拟与现实社交的有效衔接,促进高校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健康、蓬勃发展。

猜你喜欢

互联网+教育社交大学生
社交之城
社交牛人症该怎么治
社交距离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你回避社交,真不是因为内向
大学生之歌
在偏远农村实现“互联网+教育”的新型教育模式的设想
基于SCP范式的“互联网+教育”产业组织分析
“互联网+教育”视阈下的教育共享初探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