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苏州太湖区域乡村旅游规划的思路探索

2021-01-29

科技视界 2020年33期
关键词:三山桥头太湖

段 飞

(联创新锐设计顾问〈武汉〉有限公司,湖北 武汉 430000)

0 引言

“十三五”期间,社会经济发展进入新的时期,社会产业进入结构性调整,乡村文化旅游发展进入多头并进、百花齐放的时代。乡村旅游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要建立乡村旅游开发的时序、空间结构与等级次序。作为一种复合型交叉型行业,文化旅游尤其是乡村文化旅游成为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引擎。

在这样的社会经济背景下,苏州太湖区域的乡村旅游立足于苏州太湖发展战略,充分分析自身的历史文化、区域发展以及自然状况等资源优势,以期得出符合苏州太湖特有的湖岛地域文化的乡村旅游规划思路。

1 历史文化解读

1.1 太湖流域悠久的文化和遗存

1.1.1 历史文化悠久

作为长江下游太湖流域远古人类发祥地之一,它有着沉甸甸的远古文化;作为吴文化的发源地,又有着深厚的姓氏文化;太湖诸岛上还保存着明清以来的古建筑群落,记载了太湖区域悠久的历史。

1.1.2 遗址遗存文化璀璨

太湖地区乃至长江流域首次发现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是长江中下游史前考古的一次重大突破,它填补了我国旧石器分布的空白。

1.2 运河文化对湖岛航运文化的影响

1.2.1 最早的人工运河

江南地区的第一次崛起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当时我国东部地区就出现了三条人工开挖的运河,它们开凿的时间比京杭大运河还要早一千多年。其中对三山岛富有影响力的是芜太运河。据史料记载,公元前11世纪周太王之子吴泰伯定都梅里后,大力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生产,曾“穿浍渎以备旱涝”。春秋末年,为了攻打楚国,在伍子胥的谋划下,吴国于公元前506年,从荆溪上游到东坝一带岗阜,开挖出了一条连接东西水道的人工运河,后来人们称之为芜太运河。这一时期太湖内的航运虽然以军事航运补给为主,但也有粮食等一些日常的航运在此初具规模。而三山岛各个码头村落在太湖航运中逐渐扮演了补给站的角色。

1.2.2 京杭大运河的江南河段

隋炀帝大业六年(610年)重新疏凿和拓宽长江以南运河古道,将近百万民工投入运河的开挖,形成今江南运河。太湖成了江南运河的水源,江南运河也解决了太湖的防洪需要。江南运河与太湖彼此依存,长三角区域的水网体系也因运河的存在而逐步成型,在河网水系的滋养下,江南文明日益呈现出繁荣的景象。太湖三山岛在这个时期也是呈现繁茂,太湖周边城市水上交通往来或中转借道的必经之地。湖上运输紧张,煤、粮食、棉等生活用品运输络绎不绝。三山岛是太湖运营船只补充给养或躲避风浪的重要而理想的场所,所以这一“太湖驿站”在此时期的地位格外重要。

1.2.3 唐以来的水网体系

从隋唐江南运河起,到宋代以降,勤劳的太湖区域人民结合江南特有的河湖地貌,经由人工运作,形成密如蛛网的水系,水系的发达带来的是农业、运输业的持续而长久的发展,江南的鱼米之乡延续至今。

2 旅游规划背景

2.1 苏州太湖湖岛特色

2.1.1 苏州太湖湖岛风光特色明显

苏州太湖岛屿位于太湖之中,有极强的领域感,更有“世外桃源”之貌。在山水交界之处,形成了多类型、多层次的景观,边界效应十分明显。

2.1.2 地质地貌奇特

岛上岩石以石灰岩为主,是三百万年间海底沉积而成,含有多种古生物化石。岛上有古人类作为刮削器、砍砸器、打击器的燧石、玉髓、玛瑙等,大大提高了其旅游的科学品位。

2.1.3 自然景观特征:旷、秀、奇、幽并蓄

太湖岛屿景观资源的地学特性决定了它的美学特性,即旷、秀、奇、幽于一体。群岛植被风貌,果林葱郁,形态各异的太湖石、火山石与湖岛山水相映生辉。

2.2 传统码头商贸村庄文化

三山岛作为太湖航运部分的一处重要驿站,奠定了其在太湖历史中的主要地位。而那些随之发展的码头村落也呈现出一片繁华景观,从而形成了传统市贸商镇的文化中心。

现阶段三山岛的发展以农家乐旅游为主,已经有了一定的经济效果,但文物古迹的不断残损、生态环境的不断侵蚀都对其未来发展造成威胁。为了在竞争激烈的旅游市场赢得主动权,三山岛旅游规划必须达到新的发展高度。

2.3 古村落保护迫切

太湖诸岛在保持了较大面积浓密的自然林地的同时,还种植了大量的果园。林木、果园与古朴的民居形成陶渊明笔下桃园诗意般的田园风情,氤氲成江南烟雨般独特的建筑空间风格。

三山岛区域的桥头村是所有三山岛村庄中古建筑群最多的村庄,又是我国传统村落,现存古祠堂、老宅有四宜堂、执玉堂、清俭堂、九思堂、仁寿堂等,建筑面积达5700m2。为了更好地保护古村,建议逐步开始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村的工作。

3 三山岛村庄旅游规划原则和目标

本规划不仅要求保护历史文化资源,而且要促进三山岛地区的产业协调发展。规划原则不仅应满足规划编制本身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还应能指导三山岛未来的产业发展和政府的管理工作。

3.1 规划原则

3.1.1 尊重历史

促进历史名村的保护与发展,始终把保护、抢救遗产放在第一位。深入挖掘三山岛历史人文资源特色和自然资源特色,发挥三山岛历史与自然融合,人文与景观互映的特色优势,并在规划中彰显其特征。

3.1.2 正视现实

促进桥头村历史文化保护与发展,应当建立在考古发掘和文物保护的基础上,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正确认识桥头村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现实状况,合理开发利用文化遗产资源,为桥头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3.1.3 科学规划

通过科学合理地规划理论分析,按照经济社会和城市发展的客观规律,妥善处理近期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充分认识保护与发展与时俱生,与时并存。不断探索保护与发展有机结合的方式,创新保护与发展并举见得的合理途径。

3.2 规划目标

3.2.1 整体控制、打造特色

桥头村的规划与三山岛的整体规划密不可分,同时针对桥头村本身在概括提炼三山岛古村风貌特色的基础上,通过加强对村落的自然环境、整体历史文化环境、重点历史地段和单个历史建筑的保护,使得桥头村成为三山岛文化的一个点睛之笔。

3.2.2 科学保护、科学发展

对现有历史文物、历史建筑、历史街区,以及历史空间进行合理保护。结合科学规划以现状人口、资源和产业分析为依托,挖掘三山岛经济新的增长点,突破农家乐旅游发展的瓶颈,开展高端旅游经济增长方式。

3.2.3 保护与发展并进

规划应做到保护与发展相协调,既对三山岛历史文化遗产和景观资源予以保护,又要有效推动旅游业和其他产业发展,实现城市的可持续生长。

4 规划特色

4.1 环境特征

太湖诸多岛屿均是位于太湖之中的独立小岛,附近水面开阔,可北眺洞庭西山,东望东山半岛。苏州太湖三山岛国家湿地公园内仅荷花江一条河道,横穿三山岛东西两侧,全长约为700m,河宽1~10 m,河道多有淤塞,水流不畅。本岛南部与北部靠近太湖的区域,分布有几块面积较大的耕地,呈狭长形分布。耕地总面积约9.35 ha,占总面积的3.32%。旅游业开发以前,以经营林业(果树)、渔业、养殖业为主,随着旅游业规模的扩大,经营结构变为以经营旅社为主兼营果树、渔业,发展了休闲农业这一以观光休闲为主要形态的农业经营模式。

4.2 规划特色

4.2.1 航运文化特色

古运河文化不仅对三山岛的历史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同时对桥头村的产生和发展也有着重要的作用。

4.2.2 吴文化特色

吴文化在三山岛有着深厚的沉淀,所以在三山岛的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中都渗透着。对吴文化的体现,也是对历史悠久的三山岛文化的诠释。

4.2.3 河道水街风景

在桥头村与西湖堡之间有条人工开挖的古河道,贯穿整个三山岛。一方面可以解决雨水排放,一方面方便居民生活。

4.2.4 旅游经济特色

三山岛现在的旅游经济收入也起到关键作用。继续发挥有着巨大的潜力。挖掘这个潜力靠的是三山岛的文化资源、悠久历史和强大的生态环境。桥头村乡村旅游正是以历史文化为灵魂和核心,可以作为整个三山岛的亮点和点睛之笔。

桥头村形成了以古驿站、古码头的商贸村落特色:在古时桥头村码头就作为古码头一直存在,在码头周围各种补给的商业铺面繁华紧张。作为历史古村落发展,桥头村需要体现出这一特色。

5 结语与思考

5.1 太湖区域文化旅游发展的问题

(1)目前太湖区域开发建设从深度到广度方面都缺乏科学、系统而全面的规划,产业发展模式和定位都缺乏深度的研究,基本处于各自为政的无序发展状态。

(2)缺乏有影响力的品牌和资源接入,对于传统的“食、住、行、游、购、娱”比较注重,但是对于康养、游学、商务、科创、文创等新型深度文旅形式考虑不足。

(3)文化旅游的发展离不开在地村庄的全面支持以及共同发展,环太湖区域的旅游开发还是重投入产出的经济效益大于重村庄三产融合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效益。

5.2 解决思路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消费者对于旅游的认识也更加全面和多元化,以健康、生态、教育、艺术人文等为需求的高品质旅游生活方式将会受到越来越多人群的重视与认可。环太湖文化旅游应以全域发展为契机,以产城融合为主线,重点打造城市综合体产业链。

猜你喜欢

三山桥头太湖
辽太祖卓龙眉宫“取三山之势”之三山考略
桥头跳车研究
太湖思变2017
太湖揽春
桥头跳车现象防治措施
逃离至三山岛
一湖一河,润养三山万户
太湖
桥头牧歌
论清初江西三山学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