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转变思维方式推进党的自我革命

2021-01-29贺长余

党政干部学刊 2021年12期
关键词:历史思维辩证思维

贺长余

[摘  要]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明确指出,建党百年的一条重要历史经验即坚持党的伟大自我革命。进入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取得显著成效,不过也有一些弱化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危害党的肌体健康的现象存在。这些问题产生有各种客观因素影响,但仍需从主观层面反省消极现象产生的内在缘由,对症救疾,方显疗效。若从主观思维角度探究,当前某些党员干部需从根本上转变权力本位的“官本思维”,树立权利本位的“人本思维”;转变只辩证不确证的“形而上学思维”,树立先确证后辩证的“辩证思维”;转变只顾当下的狭隘“功利思维”,树立着眼长远的“历史思维”。实现相应的思维方式转变,才能真正从人民立场出发,以科学态度有效推进党的自我革命,正确规划和助力未来改革发展。

[关键词]人本思维;辩证思维;历史思维

[中图分类号]B0;D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21)12-0016-05

黨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系统总结了一百年来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奋斗所积累的宝贵历史经验,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坚持党的自我革命。这是我们党历经长期实践检验得出的科学真理,必须倍加珍惜、长期坚持,并在新时代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回顾党的历史,我们党之所以能够在各种艰难困苦中不断取得胜利,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党具有自我革命的精神,自觉地进行主观世界的改造,从而赢得人民衷心拥护和坚定支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形成了关于党的自我革命的丰富思想成果”[1]。“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的成效是显著的,全国人民给予高度评价,但我们不能自满。要清醒认识到,党内存在的政治不纯、思想不纯、组织不纯、作风不纯等突出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一些已经解决的问题还可能反弹,新问题不断出现,‘四大考验、‘四种危险依然复杂严峻,党的自我革命任重而道远,决不能有停一停、歇一歇的想法。”[1]我们党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形成了关于党的自我革命的丰富思想成果,如坚定理想信念、加强党性修养等,这些都是推进党的自我革命的重要经验。正是基于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正确指导,党建工作取得了一系列显著成效。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同样要立足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从自身找突破,从改造主观世界、转变思维方式着手。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的思维具有能动性,它能够对人的实践活动起调节、指导作用。如科学家往往注重从实证视角分析对象;政治家往往倾向从公义立场思虑对象;企业家往往喜好从经济维度评判对象。这与现象学所讲意向性理论异曲同工。主体的意向性活动相当于人的思维,通过意向性活动,通过思维来“形构”所谓的“意义世界”。可见,思维对于人们考察、理解、把握外在对象世界具有重要意义。同样,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的政党,其中每一个党员干部的思维,都将深刻影响其实际行为方式、为人处世风格、兼济天下情怀。当有些党员干部思维、想法出现问题,就很容易陷入“权力魔戒”的圈套,最终滑向腐化深渊。因而,党的自我革命还需从思想深处开始。

一、转变权力本位的“官本思维”,树立权利本位的“人本思维”

目前,个别“官本位”现象仍然存在,把是否为官、官阶高低作为评判价值的唯一标准。这种现象在人的头脑认识中的反映即“官本思维”,认为官职是权力象征。有权方可“任性”,方可“有作为”。“官本位”实质是权力本位。“官本思维”则是唯权力马首是瞻,以权力为本位的考量方式。其主要表现:第一,唯权是从。有种观点认为,“谁掌权、谁权大就听谁的”,“权大一级压死人”,“只有围领导转,才能谋事、干事、成事”。领导,确切地说是领导手中的权力才是定夺正误、好坏、成败的唯一标准。第二,唯权是求。唯权是从导致唯权是求。有些人认为,权力既然具有如此决断关键之“魅力”,必然要趋之若鹜,心向求之。

“官本思维”之所以产生,根由在于对权力理解出现偏差,只重权力,无视权利。对此,马克思提出:“国家是从家庭和市民社会之中以无意识的任意的方式产生”[2]9,“‘各个人、群体是国家的材料,‘国家由他们构成……国家是从作为家庭的成员和市民社会的成员而存在的这种群体中产生的。”[2]12家庭、市民社会是国家诞生的基础。家庭、市民社会所具有的私人权利、公民权利恰恰是国家权力产生的前提。“这是尽人皆知的道理。如果君王是‘现实的国家主权……如果君王,就其代表人民统一体来说,是主宰,那么他本人只是人民主权的代表、象征。人民主权不是凭借君王产生的,君王倒是凭借人民主权产生的。”[2]37但是,国家权力机构一旦建立并运行,权力抽身于权利,具有相对独立性。

若想转变权力本位的“官本思维”,需要厘清权利与权力的关系,树立权利本位的“人本思维”。“人本思维”高度尊重、重视、关心人的权利,总以人的权利为本、为出发点考察问题。“人本思维”主要有两层内涵:第一,重民本。我国自古存在“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观念,“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得齐民心”,方可“民众归之如流水”。民心是最大的政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人民拥护与支持是党执政的最牢固根基。”[3]368民心即民意,民意即民之权利的表达与实现。第二,重民主。民主是人民当家作主,人民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参与各项公共事务,确保公权力规矩且有效保障人民权利。为不使二者本末倒置,要树立“人本思维”。首先,实行理性批判,启蒙思维。深刻反省权利与权力的关系,严肃批判“权力第一性”“权力决定性”的唯权力论。权力之所以会发生效用,根本原因在于人民对其信任,人民相信公权力是为了保障同时也能够保障人民权利实现的关键手段。公权力越加保障人民权利,人民越加认可公权力,越加凝聚公权力,使二者更好融为一体。反之,二者就会产生隔阂,造成分裂,严重会使得国家解体,公权力消解。可见,我们需要清醒认识权利相对于权力的基础地位及决定作用,要树立权利本位思想。其次,确立思维基点:尊重人的权利。当思考自由与发展相关问题,思维要时刻以尊重人的权利作为根本出发点。将是否有利于权利实现,作为公权力的评判基准和思维底线。马克思哲学的立足点即“现实的个人”。“现实的个人”不同于“抽象的个人”,重要区别在于,前者具有自由的现实权利和发展的现实需求。既然公权力的产生与运行以权利为基础,那么就需要充分思考和尊重人的自由与发展的现实权利,并将是否真正实现或侵犯此种权利作为考评公权力的基准,作为公权力谋划与运行的底线。最后,敞开思维襟怀,纳百川于一流。思维具有私密性,但不等同于思维保守孤立。若思维尊重每一人权利,就要尊重每一人想法、观念,并鼓励各方参与交流,须宽容、思考、吸纳这些想法、观念,达成共识。由于成长环境不同,每个人、每个组织都会存在不同思维与想法。正是存在不同思维,世界具有多种可能,产生无限活力,成为生生不息生命体。思维、想法的不同并非人类发展障碍,反而恰恰是狭隘的思维视野、僵死的思维模式往往成为“阿喀琉斯之踵”。人类需要更加宽广的思维襟怀,融合不同思维之流。在融合进程中,会有碰触,但碰触并非意味你死我亡,而是以理、以德相会,进而实现自净,源源不断生成新鲜血液。86B138FF-1F4F-47DE-A42E-4526FD835581

二、转变只辩证不确证的“形而上学思维”,树立先确证后辩证的“辩证思维”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这种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圆滑官、‘老好人、‘推拉门、‘墙头草多了,党和人民的事业还怎么向前发展啊?这些问题危害极大,必须下大气力解决。”[3]416从思维角度分析,上述问题根源于一种只讲辩证不讲确证的“形而上学思维”。多年来,党员干部对唯物辩证法的阐释形成较为普遍的共识:辩证思维坚持用辩证、矛盾、普遍联系的观点看世界。与此不同,“形而上学思维”则主张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二者完全两极对立,不可混为一谈。某些人在这种两极对立框架下理解、把握、运用辩证思维,仅突出辩证性,舍弃确证性,将辩证思维直接等同诡辩论、变戏法,从而陷入一种“形而上学思维”。其主要表现:第一,借辩证之詞,行推诿之实。某些党员干部简单地以“辩证地看”“一分为二考虑问题”“矛盾分主次,主要矛盾不在我”等熟练的诡辩语词推诿权责。第二,借辩证之形,搞欺骗之事。某些党员干部认为,辩证思维从形态上看,凸显矛盾双面性,要从矛盾两方面理解、把握事物。如任何事物都有两面、虚实等。若尊重客观规律,改造客观世界,人也需具备两面性。可当人一味强调两面性,无视同一性、原则性,无原则地发生双面变化,就会出现圆滑、虚伪、欺骗。

之所以将辩证思维曲解为只讲辩证的“形而上学思维”,根由在于对辩证法仍然拘泥于“哲学史是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斗争的历史”“两个对子”的教条论断中去评价、把握,结果辩证性掩盖其他特性,等同于辩证法全部内涵。辩证法除具有辩证性还具有肯定性、确证性。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建构唯心论辩证法,是此前辩证法最成熟的形态。在肯定黑格尔“积极思辨逻辑形式”的同时,马克思对此进行批判,以唯物论为前提建构唯物辩证法,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着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在马克思看来,辩证法既包含肯定方面也包含否定方面,仍然遵循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逻辑程式展开。如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首先肯定了资本主义的积极成果,而后再批判扬弃。在《资本论》中,马克思运用辩证法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运行和发展,首要环节就是对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商品、资本等要素作出确证研究和分析,明确认识对象的肯定性、确定性、实证性。

肯定意味确证。主要有两层内涵:第一,确定性。要求界定清晰,界限分明。黑格尔认为“理念”具有三个环节:“(a)抽象的或知性〔理智〕的方面,(b)辩证的或否定的理性的方面,(c)思辨的或肯定理性的方面。”[4]172分别对应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逻辑程式。因而,第一环节抽象的或知性〔理智〕的方面对应的恰恰是肯定程式,“就思维作为知性〔理智〕来说,它坚持着固定的规定性和各规定性之间彼此的差别”[4]173。固定的规定性和各规定性之间彼此的差别正是界定清晰、界限分明的确定性。第二,实证性。要求调查研究,实事求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指出:“思辨终止的地方,在现实生活面前,正是描述人们实践活动和实际发展过程的真正的实证科学开始的地方。关于意识的空话将终止,它们一定会被真正的知识所代替。”[5]526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马克思认为真正的哲学需要沉入人们的实践生活当中,要进行调研、实验,这样才能够得出科学明晰的结果。马克思十分认同实证主义者的相关论点。实证主义者孔德认为,十分肯定的、确切的、计算精准的内容才是实证的。相反,凡是虚幻缥缈的、模糊犹疑的、动摇不定的内容都是非实证的。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马克思发出这样的感慨:“在科学的入口处,正像在地狱的入口处一样,必须提出这样的要求:‘这里必须根绝一切犹豫;这里任何怯懦都无济于事。”[6]594后世的马克思主义者承继马克思的科学思想,提倡“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实质上就是要求实证性。详细的、科学的调查,是非常必要的。当思维按照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逻辑,先确证后辩证的理路展开,就形成当前真正所要谈及的“辩证思维”。如何树立此种“辩证思维”?首先,正本清源,道明辩证法源流。辩证法并非一朝形成,若想真正了解辩证法是什么,必须了解它从哪儿来,到哪儿去。在一些公共教材、大众读物中不乏断章取义、穿凿附会,出现了辩证法只讲辩证不讲确证问题。若从哲学史角度,完整展现辩证法整个身世、发展脉络,可清晰发现辩证法先讲确证后讲辩证。不可将辩证法的某一历史形态或某些人关于辩证法的些许断言,等同于辩证法全部内涵。相反,要将片段放置在整个发展历程中理解才有意义。其次,求真务实,讲道理摆事实。“辩证思维”与诡辩论根本区别在于:前者有理有据,令人信服;后者通过玩弄语言把戏,推诿问题,让人无奈。辩证思维是在确证的前提下辩证。坚持求真务实,通过讲道理摆事实,达成科学的辩证。最后,恪守原则,有条件、有原则地辩证。肯定、确证是“辩证思维”展开的前提与基础。辩证并非胡乱变,也要具备相应条件,遵循相应原则。如水的三态变化,必须具备相应物理条件,遵循相应物理原则,才产生不同变化。因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增强党内政治生活的原则性,就是党内政治生活要坚持党的思想原则、政治原则、组织原则、工作原则,按原则处理党内各种关系,按原则解决党内矛盾和问题。”[7]党内政治生活要按照正确的辩证思维理解、把握、开展。

三、转变只顾当下的“功利思维”,树立着眼长远的“历史思维”

当前,个别党员干部缺乏党性修养,甚至违反党纪。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有多种,从思维角度深究,头脑中所形成的只顾当下享乐、贪念眼前利益的狭隘“功利思维”是主要原因。其主要表现:第一,看当下。狭隘的“功利思维”目光短浅,总是立足当下思考、评判一切。凡不可当下化的都是虚妄。“功利思维”不承认过去,也不相信未来,认为只有当下、眼前最为真实可靠,人只活在当下。个别党员干部存在短视情况,只注重当下享乐。第二,谋交易。狭隘的“功利思维”,总是以市场交易原则权衡收益。有个别党员干部将手中权力视为市场交易的筹码、商品。86B138FF-1F4F-47DE-A42E-4526FD835581

只顾当下的狭隘“功利思维”之所以形成,根由在于对“善”的理解出现偏差,认为当下享乐、满足欲望就是“善”。其实不然,亚里士多德曾将人的灵魂分三大部分:植物灵魂是最低级部分,表现在身体方面,指的是身体营养、生长和发育;动物灵魂,表现在人的本能、情感和欲望方面;理性灵魂是最高级部分,表现在思维、理解和判断方面。植物、动物灵魂之所以低级,缘于二者所追求的“快乐”“善”极为短暂,一时欢娱之后,痛苦随之而来。只有理性灵魂追求“持久的快乐”“永恒的善”,所以高级。伊壁鸠鲁虽不赞同亚里士多德相关论述,但承认人所追求的“快乐”是持久的“灵魂上无纷扰”,而非短暂的“放荡者的快乐或肉体享受的快乐”。在批判旧唯物主义哲学时,马克思明确指出,“之前的唯物主义哲学”只是从“直观”形式,“暂时性”方面理解人的本质,将人等同于“抽象的利己主义的个人”,作为“短暂的、恣意放纵的个人而行动,并且把别人的奴隶劳动、把人的血汗看作自己的贪欲的虏获物,所以他把人本身,因而也把自己本身看作可牺牲的无价值的存在物”[2]349。人的本质并非是“撇开历史进程”的“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因而,“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则是人类社会或社会的人类”[5]502。可见,若想真正理解人的本质,追求持久的“快乐”,接近或达至“永恒的善”,要从根本上转变狭隘的“功利思维”,树立着眼长远的“历史思维”。

所谓“历史思维”,即思维历史,按历史发展样态展开思维。正如马克思强调,人是历史性存在,人类每一代都在继承和利用以前各代遗留下来的技术、资金和生产力。历史并非只是过去发生的事件集合,历史具有过去式,同时具有现在式、将来式,当下、未来都会有历史印记,历史对当下和未来具有重大意义。历史具有三向度,历史思维同样按照三向度展开,要思维过去“事件”、当下“事实”、未来“事情”,打开视野,着眼长远。如何树立“历史思维”?首先,学好历史这本“最好的教科书”。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学习党史、国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这门功课不仅必修,而且必须修好。”[8]历史文明的滋养和熏陶,不仅培养人们仁义礼智信的优良品性,更使人拓宽眼界,能夠立足长远谋划。历史是一部宝贵的教材,历史不仅记录了前人积累的各种科学知识,记录了他们治理国家、社会的思想与智慧,还记录了他们经历的成败。我们应本着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的科学态度,结合工作实际,汲取历史经验教训,这对开创未来将大有助益。其次,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思考问题不能仅从当下论,应能回溯过去,瞻望未来,知悉本末源流。最后,确立崇高追求。“历史思维”不拘泥于当下,着眼长远考虑,总有长远打算和追求。这种追求是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时刻激励思维历史地展开。作为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树立“历史思维”,一定要确立和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在党的纲领中,为共产主义、社会主义而奋斗毅然决然被确立下来,成为我们党初心的深刻诠释。多年来,我们党之所以能够经受历史考验,历经挫折而又一次次奋起,积淀深厚历史涵养,展现伟大奋斗历程,归根到底是因为我们党有远大理想、坚定信念和崇高追求。

参考文献:

[1]习近平.牢记初心使命,推进自我革命[EB/OL].http://www.qstheory.cn/dukan/qs/2019-08/01/c_1124820947.htm.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3)[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4]黑格尔.小逻辑[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1)[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6]马克思恩格斯文集(2)[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7]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以解决突出问题为突破口和主抓手  推动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落到实处[N].人民日报,2017-02-14(1).

[8]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七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在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更好走向未来  交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答卷[N].人民日报,2013-06-27(1).

责任主编  王兴国  李冬梅86B138FF-1F4F-47DE-A42E-4526FD835581

猜你喜欢

历史思维辩证思维
唯物辩证思维在《生态学》教学中的应用
培养历史思维,优化历史活动课
历史想象力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习近平“七一”讲话的思想精髓
浅析当代大学生如何辩证的看待网络技术的发展
民族复兴视域下科技创新环境培育与优化
习近平系列讲话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主张
高中历史教学简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