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理论渊源分析
2021-01-29张宏斌
张宏斌
[摘 要]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期提出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对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的创造性继承与发展,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中民本思想的扬弃。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理论上明确了人民在国家和历史中的主体地位,并在实践上指明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方向。基于此,梳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理论渊源,是深刻理解其内涵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以人民为中心;民本;中国化
[中图分类号]B0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21)12-0021-06
“以人民为中心”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的核心价值理念。这一思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最终表述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并上升为治党治国治军的基本方略之一。据统计,“人民”一词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被提到203次,是贯穿全文最有“温度”、最有“情怀”的核心热词,凸显了党处处以人民为中心的原则。同时,“发展”成为新时代中国社会的另一个重大主题,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出现232次,为第一高频词。一切发展都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这就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内在逻辑。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在强调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的同时,首次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作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十四条基本方略之一明确提出,并将其置于第一方略“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之后,其他十二条基本方略之前的突出位置[1],由此,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核心指导思想之一。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基本方略,就是要深刻认识人民的历史地位、主体地位和根本力量,就是要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党的奋斗目标,就是要在党治国理政的全部活动中努力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就是要坚持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总而言之,无论是党的理论、路线、方略还是价值、目标、战略的确定与调整都必须以人民为中心。
一、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基本内涵
从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表述来看,它的核心是实现人民的根本利益,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实现全面发展。正如党的十九大报告所指出:“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必须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深入开展脱贫攻坚,保证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平安中国,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确保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安居乐业。”[1]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就是在发展中要以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以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改善为目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2]70人民对美好生活所有的期盼,只有通过坚持不懈地改善民生才能实现。2014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考察时强调:“要像抓经济建设一样抓民生保障,像落实发展指标一样落实民生任务,民生工作面广、量大、头绪多,一定要注重稳定性、连续性、累积性,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著一年干,一任接着一任做。”[3]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也提出:“保障和改善民生要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办。”[1]这充分反映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理论内核与实践主旨,即“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4]47,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执政为民的信念、为人民服务的价值取向,始终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历程。
从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实现来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健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前提。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中的“以人民为根本”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实际上就是我国新时期民主制度建设的前提和基础。在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成立6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5]以人民为中心,是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体现,是对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是国家的根本的直接肯定和明确,它从现实的制度的层面,强调了执政者是为了人民能获得和维护自身的利益而行使权力的。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继承了中国共产党“人民当家作主”的理论与实践传统,凸显了人民的主体地位。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提出,其初心与根本落脚点就是要始终把人民放在首要位置。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我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是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就是要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激发人民创造活力,用制度体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1]
综上所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基本内涵就是以建立健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为现实依托,以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以最广大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改善为目的,实现人民的根本利益,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并最终实现马克思所设想的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渊源
首先,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真正根源在于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它是对马克思主义人民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以马克思主义的人民观为理论基础的。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6]287中国共产党作为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理论指导的无产阶级政党,自成立起就对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有着清醒的认识,坚持以唯物史观中“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为指导,开展革命与建设实践活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继承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人民观,从根本上突破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人民地位问题论述的局限,并且对其中的不足之处进行了补充,使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成为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的具体诠释,从理论上阐明了人民群众是社会的主体,是执政者的坚强后盾,是执政者的服务对象。更进一步地,它除了坚持人民主体性原则之外,还强调了在现行的社会主义制度之下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除了应当体现为各种制度和体制的建立与执行都应以人民群众为中心之外,还应当体现为在各种制度和体制的建立与执行过程中,应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性,让人民群众亲身参与到各种制度和体制的建立与执行中。
其次,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也是在我党历代领导人的人民思想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对中国共产党百年革命与建设实践中所创造的宝贵思想理论成果的继承与发扬。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强调:“应该使每个同志明了,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行动,必须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7]1096在此之后,邓小平对人民问题又有所论述:“我们的党史证明,只要我们不脱离群众,和群众始终保持着紧密的联系,我们就会无往而不胜。”[8]273在此基础上,江泽民指出,人民群众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历史进步的根本动力。从古到今,科学、艺术、文化等推动社会历史进步的社会生产力的创造者,都是广大的人民群众,只有依靠人民群众的智慧,社会生产力才能持续发展。以一种发展的眼光来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正是对依靠人民思想、发挥人民自主性和能动性的思想、无论是执政还是发展经济都要依靠人民的思想、人民群众是先进生产力创造主体的思想的继承与进一步论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仅承认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革命与建设必须依靠的力量,更在此基础上论证了人民是实践的主体、是执政者执政的真正对象这一重要命题。
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来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一方面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基本论断,进一步挖掘了人民主体性原则的理论内涵;另一方面也吸收并创造性地发挥了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具体实践中所归纳总结出的宝贵经验与集体智慧,结合当前中国的实际,对必须依靠人民群众、必须保持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的一致性等方面有了全新的发展。
三、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中民本思想的内在一致性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虽然主要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但是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吸收同样不可忽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稳脚跟的根基。”[9]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其中也不乏“民本思想”,例如先秦诸子中就有多家思想涉及民本思想。而这些思想如今已成为中国社会中文化积淀的共同意识,所以“我们要善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统一起来,紧密结合起来,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10]。因此,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与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民本思想不仅存在着文化间的“不谋而合”,更是通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吸收与转化,使传统的民本思想在当代发挥出了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发展的积极作用,同时也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了更为深刻的内在联系。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深厚的民本思想传统,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论述,人们不但耳熟能详,而且对其义理也是熟知于心。因此,就某种社会共识而言,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虽然以马克思主义为根基,但实际上与民本思想也存在着十分明显且直接的义理联系;换言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仅是一个由马克思主义发展而来的思想命题,也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民本思想的一种表达。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的直接源头,是《尚书》中的“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尚书·夏书·五子之歌》),这是民本思想最早的论述之一。除此之外,《礼记·缁衣》载孔子曾有“民以君为心,君以民为本。君以民存,亦以民亡”之语。从上述的文献记载中可以看出,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强调人民是国家的根本。“本”在《说文解字》中的含义是“木下曰本。从木,一在其下”(《说文解字第六·木部》),段玉裁注言“本末皆于形得义。其形一从木上,一从木下”(《说文解字注第六·木部》)。从古人对“本”的阐释来看,“本”即根本、基础、要害之意。而这个“根本”“要害”则构成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基础,在这个意义上,民本与以人民为中心有着共同的理论基础,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全党同志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11]
纵观历史,中国传统思想确实有“何为政治之本”的思考,其中说法虽略有区别,但是在“最大公约数”的角度上来讲,各家基本上都认可人民是国家的根本这一命题。他们大都认为执政稳定与否与民心向背密不可分。因为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之下,国家的经济收入、社会秩序、政权维护,都与人民有直接关系,在当时的统治阶级看来,人民在王朝的统治时间甚至朝代的更迭问题上都起着决定性作用,“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梁惠王下》)。基于这种民本思想,古人又发展出了“富民”“保民”等思想。比如,《管子·治国》提出:“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奚以知其然也?民富则安乡重家,安乡重家则敬上畏罪,敬上畏罪则易治也。民贫则危乡轻家,危乡轻家则敢陵上犯禁,陵上犯禁则难治也。故治国常富,而乱国常贫。是以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与之相应,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人民生活不断改善。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一大批惠民举措落地实施,人民获得感显著增强。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进展,六千多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贫困发生率从百分之十点二下降到百分之四以下。”[1]通过对比,不难发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某种程度上与“富民”思想有相类之处。
需要指出的是,尽管民本思想的论述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经常出现,尽管历史上的各家都已经认识到了人民对于国家政权的重要性,但是依然无法从根本上断绝“君为政本”论断的出现。其原因在于,在封建社会中,民本思想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君主的统治,君主是施政的主体,所以在民本思想中仍然隐含着君民对立的立场,并且各家大多是站在君主的立场上来看待民本问题。在这样一种理解框架之下,人民实际上既被认为是国家的主体也被认为是统治的对象,这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局限性所在:它无法超越阶级和时代的制约,无法真正从人民的立场出发,将统治人民变为服务人民。故此,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看似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民本思想相似,但事实上无论从思想底色、论述宗旨还是实现目标方面来看,二者仍有不小的区别。
四、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对民本思想的扬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要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让中华文明同各国人民创造的多彩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精神指引。要围绕我国和世界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着力提出能够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理念、主张、方案。”[12]相对比而言,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正是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基础,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有所扬弃,使二者在理论上达到水乳交融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典范。
首先,民本思想中的“民”与以人民为中心中的“人民”的概念不同,二者虽然都可以解释为人民,但其实际所指却有明显的区别。民本思想中的“民”在《说文解字》中的意思是“众萌也。言萌而无识也”(《说文解字第十二·民部》),又“古者有四民:有士民,有商民,有农民,有工民”(《春秋穀梁传·成公元年》)。在这里,民首先代表着蒙昧,其次则是泛指处于社会底层的庶民,是相对于统治阶级的“君”“官”甚至“知识精英”而言的。所以,民本中的“民”是带有明显阶级色彩的,并不具备今天我们所谓的普遍的政治主体性。
另据一些学者研究,民本思想中的“民”在某些语境下也指民心。《孟子·梁惠王下》中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其中前半段“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人们在讨论民本思想时必会引用的经典史料。但有学者认为,这里的“民”指的并非是“人民”即我们今天在政治哲学中所指的作为政治主体的人民,而是指民心。[13]在这一点上,管仲的说法更为清晰和直接,他将之表述为“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管子·牧民》)。更进一步我们可以肯定地说,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君民本末的讨论其本质都是君本,民本只是为了维持君本的一种具体的实践方法和手段,民本是君本的一种外在表现,而君本才是本质,才是真正的目标。民本的价值在于它可以使封建君主的统治长治久安,因此其着眼点在于君主的执政,而不是作为统治对象的人民。在这里人民被抽象成了“民心”而非马克思所说的“现实的人”,成为了统治者实现自身统治的一个“风向标”,所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其核心要义都是在规劝君主做一个符合传统要求的、施行仁政的理想统治者——施行仁政的价值就是获得民心。所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并不具有主体地位,其真实的历史作用也从未被认真考量与充分肯定。
在这一点上,以人民为中心的發展思想彻底克服了这种带有阶级性且狭隘的人民观,将人民放到了历史和国家的主体位置上。这一点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得到充分的体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1]由此可见,以人民为中心中的“人民”,既是历史客观发展的主体,同时也是发展的主要动力,而不再是被统治、被安抚的对象,是具体的现实的人民群众,而非抽象的“民心”。
其次,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彻底地转变了民本思想中执政者和人民之间的关系。中国共产党的自身性质决定了其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只要我们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始终牢记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坚持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坚定不移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道路,就一定能够领导人民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更大胜利。”[4]66在这一点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有着本质上的区别。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从本质上来讲是从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中直接引申出来的,是党执政为民的主要体现,同时也是党改善自身工作的重要标准。正如党的十九大报告所提出的那样,要完善民主制度,充分体现人民当家作主,“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是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就是要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激发人民创造活力,用制度体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1]。
综上所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富民”“保民”等民本思想,同时从根本上克服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民本思想的消极落后的一面——将人民看作被统治被防范的对象,真正做到了将人民看作是历史和国家的主人,是历史的缔造者,是国家真正的主体,真正做到了对传统民本思想的扬弃,对历史的继承和超越,让诞生于封建时代的民本思想在新的历史时期重新展现了理论价值。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从理论的高度,让我们对人民地位有了重新的认识,对人民和执政者关系有了重新的定位,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必须充分尊重人民所表达的意愿、所创造的经验、所拥有的权利、所发挥的作用。”[14]324
五、结论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从根本上讲是对马克思主义和我国历代领导人的人民观的继承,虽然在表面上看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有相似之处,但实际上却立足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精神对民本思想进行了扬弃,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吸收其对今天的中国现实有价值、有借鉴意义的部分之后的重新表述,是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成果。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进行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执政理念之一,其根本核心就是突出和明确了人民在历史和国家中的主体地位,使人民成为国家发展富强的根本目标,为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理论与实践基础。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1).
[2]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3]霍小光,王骏勇.主动把握和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 推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N].人民日报,2014-12-15(1).
[4]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5]习近平.在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6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9-06(2).
[6]马克思恩格斯文集(1)[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7]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8]邓小平文集(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9]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N].人民日报,2014-02-26(1).
[10]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9-25(2).
[11]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7-02(2).
[12]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5-19(2).
[13]李丹.汉语语境中“民”的含义之演变[J].中国行政管理,2001,(5):45-47.
[14]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责任编辑 丛 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