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智慧教育建设的思考
2021-01-28阳涌梁建朋
阳涌 梁建朋
摘 要 阐述智慧教育的特征和诉求,分析智慧教育建设的必要性,辨析智慧教育与相关概念的区别,提出推进智慧教育的现实路径,以期为智慧教育建设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 智慧教育;教育信息化;互联网+教育;智慧教学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21)03-0001-03
0 前言
2019年年初,教育部办公厅发布《关于“智慧教育示范区”建设项目推荐遴选工作的通知》(教技厅函〔2019〕
1号),并于同年5月公布了首批八个智慧教育示范区创建项目区域。以此为发端,各省顺势展开智慧教育示范区、试点校、项目校的遴选和建设,智慧教育建设逐渐深入人心,成为教育领域的高频热词,一些较为成熟的做法和模式逐渐成形出炉,丰富了智慧教育的实践。但笔者认为,在进行大范围的智慧教育建设之前,应当先对智慧教育的相关内容进行体系化梳理,如什么是智慧教育、开展建设的原因、如何推进智慧教育建设等,做好理论工作,以避免在实际建设工作中出现问题。
1 系统了解智慧教育的特征和诉求
简单来讲,智慧(wisdom)指人辨析判断和发明创造的能力,狭义指高等生物所具有的基于神经器官的一种高级的综合能力,包含感知、知识、记忆、理解、联想、中庸、包容、决定等多种能力;广义来说,可以是人基于思维而产生的所有经验、能力和境界。引申到智慧教育,可以是基于智慧的方法、手段而开展的教育,这里的智慧是智能的上位概念。因此,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新技术的普遍应用应当是智慧教育的外显特征。智慧教育也可以是通过某种教育模式促使受教育者生成智慧,这里的智慧是指创新、创造的素养和适应时代、引领时代、改变时代的能力。因此,培育创新型人才是智慧教育的内在诉求。
智慧教育的定义具有多元性,其中以华东师范大学祝智庭教授、北京师范大学黄荣怀教授以及教育部数字化学习支撑技术工程研究中心钟绍春主任三者的观点最具有代表性。
祝智庭教授的研究侧重课堂教学变革和教育参与者的发展。他指出:智慧教育就是通过利用智能化技术(灵巧技术)构建智能化环境,让师生施展灵巧的教与学方法,使其由不可能变为可能,由小能变为大能,从而培养具有良好价值取向、较高思维品质和较强施为能力的人才[1]。
黄荣怀教授则认为智慧教育是教育信息化的高端形态,它是一种由学校、区域或国家提供的高学习体验、高内容适配性和高教学效率的教育行为(系统),能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为学生、教师和家长等提供一系列差异化的支持和按需服务,能全面采集并利用参与者群体的状态数据和教育教学过程数据来促进公平、持续改进绩效并孕育教育的卓越,让教师能够施展高成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能够获得适宜的个性化学习服务和美好的发展体验[2]。
钟绍春主任的观点是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仿真等信息技术的支持下,让学生能够主动学习,根据自己的需要学习,按照适合自己的方式学习,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环境学习,找到最适合自己的伙伴学习,得到最适合自己的教师帮助学习,逐步形成系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性思维能力就是智慧教育[3]。
2 智慧教育建设的必要性
民族复兴的需要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时代的最强音。然而,一个国家或者民族的复兴,必然要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历史和现实告诉人们,科技的创新和率先突破是综合国力竞爭的制高点,而科技的发展和应用,最不可替代的要素是人才。“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国际竞争中,“器”固然重要,“工”本身更重要。因此,需要从源头入手,从教育抓起,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支撑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智慧教育以智能技术为手段,以催生智慧为目标,是探索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可行路径之一。
信息化创新发展的需要 近年来,我国教育信息化投入显著加大,编订专项方案,开展专项工程,针对性开展基础设施建设、数字化资源建设、师生信息化应用能力提升和信息化管理,取得显著成就,为智慧教育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与此同时,教育信息化建设和发展面临瓶颈。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仍需系统变革和体制机制突破;二是师生信息素养全面提升途径和机制不够完善,对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支撑作用有限;三是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学生综合素质精准评价、学生职业规划、多元人才选拔等方面的应用有待深入;四是学校、家庭和社会之间的数据壁垒仍旧存在,互联融通的个性化、智慧化教学支持服务环境有待强化;五是区域教育多元主体的协同机制不够成熟,在提升优质教育资源供给服务能力和现代教育治理能力方面受到一定的限制。系统开展智慧教育探索,是教育信息化创新发展、转型发展和高质量发展的有效路径。
教学改革的需要 传统教育注重整体,注重规模,注重标准化、同步化,对个体的关注不足,教学方式以灌输式为主;而信息时代教育的特点和要求是差异化、个性化,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式,其重点在于让学生掌握应对社会变化的适应能力,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由此可见,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无法适应当前教育的发展,必然要进行教学改革。对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变革,建立信息时代的教育制度,就需要构建智慧的学习环境,进行智慧教育建设,为学生提供智慧、高效的教育服务,促进学生个性化成长和智慧发展。
3 智慧教育与相关概念的区别
智慧教育与教育信息化 教育信息化是个宽泛概念,包含了一切利用教育信息技术开展或辅助开展教育教学的工作、业务和形态。当前的智慧教育是在教育部《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指导下进行的一项创新探索。而智慧教育探究的前置要求,就是达成或基本达成教育信息化2.0。显然,不能将智慧教育简单等同于教育信息化,因为它忽视了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发展和进阶过程,也没有与教育信息化的政策理论、实践探索建立严谨关联;反过来,如果直接将教育信息化说成是智慧教育,那就有明显的错误,就是没有理解智慧教育的探究性和实验性,也没有厘清智慧教育在技术、理念和思维上的变革性主张。
智慧教育与“互联网+教育” 一般而言,对“互联网+教育”的概念描述是基于开放、联通、共享、创新的理念,面向立德树人,转变对知识和学习的理解,利用互联网相关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在物理、社会、网络构成的三元教育空间中,通过互联网思维推动教育的服务模式、组织模式、技术应用模式、学习模式、教学模式、评价模式、治理模式等创新发展,培育教育新业态,从而实现构建在教育深层次体制机制变革基础上的未来教育形态,具有用户创新、开放创新、大众创新、协同创新等新特征。
在很大程度上,智慧教育與“互联网+教育”具有共同点,两者之间的最本质区别在于智慧教育的导向性。智慧教育不仅利用互联网技术、互联网思维促进教育教学方方面面的变革,还提出促进学生智慧生成的目标;不仅关注如何将现有的技术和理念作用于教育教学,促动教育生态的系统性变革,还注重将育人导向渗透在建设过程中,保证了智慧教育始终与创新人才的培养紧密联结。
智慧教育与智慧教学 智慧教学是主要借助智慧科技,围绕教学场景展开,通过人性化、智能化的设计创新教学场景,帮助教师更好地教学、学生更好地理解的一种教学模式。而智慧教育是一个宏大的系统工程,可以理解为一个智慧教育系统,包括现代化的教育制度、现代化的教师制度、信息化一代的学生、智慧学习环境及智慧教学模式五大要素[2]。就目前来看,虽然从国家到地方、从主管部门到企事业单位,都为推动智慧教育的发展做了很多的努力,但智慧教育还只是停留在智慧教学的程度,离智慧教育还有相当距离。
4 推进智慧教育的现实路径
立足本土,开展理论研究 智慧教育建设是一项系统工作,又是一项创新性工作,直接对教育教学产生作用。本土教育人自身的思考、自身的体会和自身的认知是第一手材料,有助于区域在智慧教育建设过程中及时校准方向、准确把握尺度、充分提炼总结。因此,开展智慧教育,需要在科研能力和科研队伍上多下功夫,引智借力,组建专家顾问团队,动员试点学校或项目小组建立课题研究体系,理论研究和实践摸索齐头并进,相互支撑、相互补充,确保智慧教育探索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比如,首批入选全国智慧教育示范区的广州市建立了以“广州市创建全国智慧教育示范区的推进策略研究”为主干的课题体系,接受全国高校、科研院所的课题申报。
借力高校,加强校地合作 智慧教育是一项创新性的工作,没有成熟的案例可供参考,也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供借鉴,因此,在实践过程中与高校建立密切合作,整合高校的资源和智慧应用在建设各个环节,有助于提升理论高度,增进对教育政策的理解。可以拓展校地合作的领域,共同制订区域智慧教育发展规划,合作设计智慧校园建设指南,甚至以高校挂牌的方式建设智慧教育实验基地。比如,成都市武侯区作为全国首批智慧教育示范区,与北京师范大学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建设了智慧教育智库,为该区域的智慧教育规划、项目试点提供智力支持。
引进企业,实现政企共建 智慧教育建设不只是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工作,还需要大量的前沿科技和物理环境支撑,牵涉巨大的资金投入,单纯依靠政府的财政投入不现实也不经济。一个可行的做法是通过与企业的联动,采取合作共建的方式,精选优质学校点位,先打造、后推广,将建设模型、建设经验和成功案例复制扩展到区域内其他学校,形成影响力,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政企共赢。比如,上海市闵行区政府与紫光集团达成战略合作,为首批入选教育部“智慧教育示范区”的闵行区建设以中台为核心的混合云平台,积极探索“数据驱动的大规模因材施教”实践。
5 结语
智慧教育概念的提出,是教育事业发展的新突破口,也是教育信息化创新发展的新契机。区域层面开展智慧教育建设,要摒弃过度追求速度,“为了建设而建设”“先建设再思考”的做法,在系统学习的基础上建立对智慧教育的全面理解和准确认识,结合区域实际充分开展论证,找准建设方向和侧重点,有的放矢。在建设过程中应避免过度追求先进、盲目追求“高大全”和过度行政化等问题,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坚持育人为本,将人文关怀和育人理念渗透到建设的方方面面;坚持问题导向,通过智慧教育建设破解教育的痛点和难点问题,发挥智慧教育应用的效益和引领作用,让教师、学生享受智慧的生成和成长。■
参考文献
[1]祝智庭,贺斌.智慧教育:教育信息化的新境界[J].电化教育研究,2012(12):5-13.
[2]黄荣怀,田阳.发展智慧教育须着眼于教育生态的整体发展[J].教育家,2020(2):20-21.
[3]渠新峰,甘桥.移动技术视阈下大学英语智慧教学模式探究[J].厦门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9(1):65-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