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中职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研究述评
2021-01-28肖文君张莹莹李必新
肖文君 张莹莹 李必新
摘 要 随着新时代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发展,中等职业教育改革也刻不容缓。为了解我国中职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研究现状,基于CNKI数据库对自2006年以来研究者在该领域的研究成果进行计量可视化分析和内容分析,分析表明该领域还有很大的研究空间,并为后续的研究者提供一些研究思路。
关键词 职业教育;中职;专业课程体系;CNKI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21)03-0003-03
0 前言
中职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是实现中国特色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改革的基础。目前,我国职业教育的规模在逐步扩大,对其专业课程体系的研究也受到各界重视。2019年初,《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提出,更是对职业教育各方面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本文基于CNKI数据库平台,对我国现有的有关中职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研究文献进行全面梳理与分析,归纳出我国中职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研究现状以及后续研究走向,以期对当下有关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研究和实践有所帮助和启发,从而有利于该领域的系统研究。
1 我国关于中职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研究的统计分析
关于中职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研究的总体趋势 基于CNKI全文数据库,在中国知网上以“中职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为主题进行检索,时间跨度为2006—2020年,共得到145篇文献。其中学术期刊80篇,学位论文10篇,国内会议一篇,核心期刊论文仅四篇。然后在高级检索中以“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并含“中职”为篇名,仅得到全部文献43篇,核心期刊论文仅一篇。对全部文献数进行量化分析,得出总体趋势如图1所示。
由图1看出,2006—2010年共发表六篇,其中2006年、2008年、2009年和2010年分别是两篇、两篇、一篇和一篇;从2011年开始逐渐呈现上升趋势,2014年17篇,2019年25篇,2020年预测值为26篇,这和2019年《國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提出改革中等职业教育有很大的关系。这说明最近国内学者对该领域的研究力度越来越大。
关于中职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研究的学科领域分布 对以“中职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为主题检索到的145篇文献进行梳理,可得到其学科领域分布,如图2所示。从图2可以看出,职业教育学科方面的文献最多,有126篇,占86.90%;会计方面的文献有11篇,占7.6%;计算机硬件技术方面的文献有10篇,占6.8%。从中可以看出整体研究职业教育体系的文献较多,而与具体行业领域结合的文献比较少。
关于中职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研究的主题分布 按主要主题分布进行统计分析,可得主要研究主题分布图,如图3所示。从图3可以看出,主题为课程体系方面的文献有78篇,占53.8%;主题为体系构建方面的文章有54篇,占37.2%;涉及中高职衔接和工作过程方面的文献比较少,特别是涉及专业领域课程方面的更少,比如会计、中职计算机和市场营销等专业与具体专业结合的文献非常少,而且几乎没有和电子信息类相结合的文献。
2 我国关于中职专业课程体系的内容分析
我国对中职教育的理论研究较国外起步较晚,但是在最近几年发展较为迅速。下面通过对相关文献的分析整理,从理论层面研究和实践层面研究这两个方面进行梳理分析。
对中职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理论层面研究 主要是从我国中职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思路、课程培养目标制定和中职学生的个体身心发展需要等维度进行研究。
1)我国中职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思路研究。这个主要探讨我国中职专业课程改革的整体方向和思路。课程改革的目的是培养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从政府层面来看,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思路首先需要满足社会的需求,能够服务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服务民生、促进就业等。课程改革该如何适应社会发展要求和学生状况?除了合理地学习国外职业教育的先进经验外,费美扣等学者提出要实现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对接,构建“教学做一体化”的专业课程体系[1]。
2)课程培养目标制定研究。这个主要探讨一个学校制定培养目标的依据。培养目标的完成效果关键就在于课程体系的构建。培养目标既能够让学校清楚培养的方向,也能够让学生有一个明确的专业目标定位[2]。课程体系建设结合学校的特色和发展需要来设置专业课程的培养目标,比如浙江省中职选择性课程体系就是由核心课程模块和自选课程模块所组成[3]。有的学校是建立良好的校企合作与校校合作机制,共同开发课程,进行培养目标的方案设计[3]。
3)中职学生的个体身心发展需要研究。这个主要探讨中职专业课程建设在一定程度上需要遵循学生不同的认知发展规律和需要,站在中职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和学习状况角度来设置专业课程。例如,部分中职教师通过教学调研发现中职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基础知识薄弱,但是其技能操作能力较强[4]。基于此种情况,可以在课程设置上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能力特点,有侧重地建设符合学生并且有一定质量的专业课程结构体系。学习质量是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动力源泉,因此,在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的基础上,对专业课程内容的重构和课程教学方式进行研究。
对中职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实践层面研究 这个主要集中于专业课程教学模式、专业课程实施路径和环境支持以及专业课程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研究。
1)专业课程教学模式研究。教学模式主要探讨教学过程的组织形式。刘盛烺认为,重构课程体系应及时删除课程内容中不合理的知识点,更新加入行业新兴技术的内容,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开发课程,构建基于工作过程和典型工作任务的课程体系[1]。赵志群博士提出“工学结合的、基于工作过程的、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课程开发方法等[5]。
2)专业课程实施路径和环境支持研究。这个主要探讨课程实施的途径以及所需的硬件条件设施,比如广东职业学院推行的能力分级培养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与实践和成果基于模块库构建课程[6],值得借鉴学习。姜大源、徐国庆等学者大力提倡工作过程导向的职业教育专业课程改革新模式[7],主要分为行业情况分析、工作分析、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学习领域描述和学习情境与课业设计这五个模块。另外,对于中职教师来说,根据教学需要创设条件设计课程,由于中职院校本身的特殊性,课程改革建设所需的成本也比普通教育高。
3)专业课程评价体系研究。这个主要是对于目前中职专业课程体系和岗位结合不紧密时出现的评价指标衡量不统一的问题进行研究。一直以来,中职专业课程质量是根据学校的就业情况来衡量的,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要提倡职业教育终身教育的理念,倡导培养学生终身性学习能力,培养学生将来从业的可持续发展学习能力,因此,对于这样一个评价指标还需要结合专业进行具体的分析研究。
3 我国相关研究总评及今后研究展望
通过对以上有关中职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研究的分析与整理,可以得出以下几方面的结论。
从文献研究数量上看 有关中职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全部文献为145篇,其中学术期刊论文80篇,学位论文10篇,核心期刊及以上论文仅为四篇(最新的核心期刊相关论文发表时间是2017年)。核心期刊发文量少,整体文献数量最近几年逐渐增加,结合具体专业的课程体系构建大部分处于不断探索的阶段。这说明该领域的研究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从研究范围来看 有关中职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类别范围比较广,因为涉及很多具体不同的专业类别,比如旅游、金融、汽车和护理等专业;但是对于没有行业依托的专业,如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新技术探索和信息数字化等,该如何设置课程模式并落实到课堂教学中,这些都可以进行研究探索。
从研究方法上看 大部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侧重于基于基础文化内容学习,并未体现职业教育的优势和特色。研究方法更多的还是遵循传统的普通教育研究方法,主要集中在理论层面,缺乏基于学生实践操作的体会感悟以及中职学生学习心理和学习状况的实证类研究。
从研究内容上来看 研究主题的范围较为广泛,但是体现课程与当地产业特色融合的文献较少,中职专业课程体系产教融合不够紧密,中高职课程衔接规划欠缺和专业课程评价指标体系不完善。这就需要在国家职业教育政策方针的指导下,结合当地的专业人才需求,按照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专业课程体系。对于课程体系的实施效果和力度则取决于中职教师,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模式和对中职学生的心理特点把握方面该如何扮演好专业课程实施者的角色,是一个重点研究方向。段建等人[8]提到在中职移动商务专业课程建设方面,大部分中职院校仍在探索阶段,教师对专业课程培养目标并不清楚。
4 结语
基于以上对中职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研究的量化分析和内容分析,在理论层面要整体把握好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思路,并且协调好课程体系与其他相关专业的融合度;在实践应用层面要创设专业课程实施的环境,形成多元课程体系。总之,中职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无论在理论层面還是在实践层面,都还有进一步研究的空间。■
参考文献
[1]袁梦.产教融合背景下中职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课程体系构建[D].广州:广东技术师范大学,2019.
[2]冯勇,郑尧军,蒋璐璐.基于中高职衔接的汽车类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14):66-69.
[3]崔陵.中职“选择性”课程体系:基本特征与构建原则[J].职业技术教育,2017(20):33-36.
[4]周倩.贵州中职学校工业机器人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研究[D].贵阳:贵州师范大学,2018.
[5]李琦.新能源汽车维修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研究[D].天津: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2019.
[6]刘越琪,孟国强,郭海龙,等.能力分级培养的汽车维修类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8):38-42.
[7]张玉霞.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构建研究[D].河北:河北科技师范学院,2015.
[8]段建,常悦,郝小斌,等.中职电子商务专业移动商务方向课程体系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2017(29):3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