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石色颜料的现代拓展与绘画应用
2021-01-28李丹
摘要:传统绘画中石色的运用发展至今,其颗粒与色相特性已经得到很大的发展(包括材料拓展、技法更新、表达观念突出等),充分体现了现代中国画中对传统石色颜料的继承与创新活力。因此,探究石色颜料的当代创新发展与绘画应用便很有价值。
关键词:传统石色颜料;拓展;绘画应用
(一)当代传统石色颜料的拓展
当代画家使用石色颜料在传统的基础上创新,故当代石色颜料更加细化其材质的颗粒、粗细、薄厚等品类的功用和式样。画家蒋采苹带领中央美术学院重彩画高研班开发了代替石色颜料的高温结晶颜料,其生产比矿石颜料更便利,使矿石颜料生产的市场渠道拓宽,改变了传统复杂的工序,其中日本的颜彩做的比较突出,被众多画家喜爱选用。在我国,中央美院附中党组织在洞悉石色匮乏的状况下,办制工厂,与冶金、地质部门合作采集石色矿石原料,手工与机械合作,现已制作出石青、石绿、蛤粉、赭石等数十多种石色,其细度与纯度都是优质,价格反而低于市场百分之三十,被众多外地画家选用1。当代画家更注重绘画语言的表现,注重寻找结合时代精神与自我审美、情感表现的艺术手法,因而画家越来越珍视优质材质的独特美感,不断的在实践中表达自身感受和感染观者的艺术表现形式,开发了更多具有特殊品质与特性的材料,与此同时,有益于当代中国画呈现出精妙绝伦的艺术表现力。
绘画使用最广泛的黑色除了传统的墨以及天然矿植物色外,增加了不透明与颗粒状特性黑色颜料的开发,蛤粉黑、水粉黑、丙烯黑都为透明色,蛤粉材质的黑色作为不透明黑色代表,具有厚重感和流动的肌理感的艺术特性。天然矿石与陶瓷釉料加工和制成具有颗粒感的水晶黑色顏料,具有晶体闪光的特点,其颗粒感可以根据绘画的需要作出不同的粗细效果。白色也从传统的基础上增加了透明与闪光的品类,如水晶末、方解末等透明晶石制作的白色颜料具有清而透明的质感。荧光粉、闪光片等色彩亮烁材质的颜料制作白色,视觉效果冲击力强烈2。
绘画颜料的发展推动了画家对其使用方法的探索与创新,引发了画家对绘画工具、依托材料、传统技法等作出重新思考,因此涌现了诸多新的技法,同时开始对西方艺术进行引入与吸纳。当代的工笔重彩画在传统矿物颜料的创新方面融合的十分出色,并且带动了石色颜料的普遍使用。现代的重彩画家创作过程不仅借鉴传统水墨画的技法,此外还运用滴、蘸、划、滚、淌、揉纸、撞、冲洗、流等做底色的方法增强画面呈现的肌理感,使画面效果丰富且极具感染力。画卷绘制过程中,运用传统的写意笔墨用笔技法——皴擦点染,其中皴法又包含披麻皴、斧劈皴、卷云皴、米点皴等。用墨又有干湿浓淡焦、泼墨、宿墨、破墨、积墨等丰富的笔墨变化。施色技法除传统的三矾九染、掏染、褪染、斡染、托染、沥粉、干湿染等,还有诸如堆积、厚涂、喷洒、印刷、冲渍等逐步产生并被广泛运用。现代画家通过对多种绘画表现技法进行概括、提炼加工并创新出具有新价值的技法,以此可体现画家拥有更加广阔的艺术表现空间,此种趋势的发展还推动了工笔重彩画领域的不断革新与发展。
石色颜料的拓展推动了画家观念的变革。受到特定时期条件的制约,不同时代的画家永远在旧的绘画传统里推陈出新且不断寻找属于自己的独特艺术绘画语言,追求新的思想观念与艺术形式来表达情感与观念。有的画家利用颜料与一些综合材料寻找画面的肌理感,围绕一个主题,如用玻璃、油画颜料、丙烯、麻袋、塑料、金属类的使用,表达画家自己想要告知或宣扬的理念。有的画家更在于随性的表达,不去想结果,在偶然与必然之间反复试验,达到意想不到的呈现效果。当代重彩画的绘制中矿物色与金银箔叠压,与水色颜料结合,寻找趣味儿的色阶变化,丰富了画面的层次感。不同的追求、情感、观念等往往增加了表达的广泛性和丰富性。
(二)石色颜料颗粒与纯度特性在当代中国画中的应用
当代著名工笔人物画家何家英对传统石色颜料纯色系的运用得心应手,他的作品中绘制的大多为平凡生活的女性题材,作品设色不过多分染或直接运用平涂法,,运用晋唐时期绢本人物设色的语言来表达人物的体积与厚重感,但他对线条的绘制在自我理解的基础上加入了西方的结构透视,具有自己的独特的造型特点。他的作品《魂系马嵬》便是充分的利用了传统石色颜料来绘制,画作中士兵们的红色服装以及马车的帷帐运用石色朱砂罩染,画面左下角杨贵妃的裙装运用白色蛤粉施染,靓丽且厚重但又不失白色群儒散开的的透明感,使得画面中众将士的大面红色与杨贵妃的一角白色形成明显的差异对比,让观者感受当时现场紧张的氛围,仿若身临其境。这是传统石色颜料自然、干净以及其颜色色泽的优势所达到的。
现当代中国画中坚持运用传统石色颜料的画家还是少数,但这些画家无一不是对传统石色颜料有一定的研究并在自己的创作中展现且卓有成就。画家于非闇探究工笔画创作为了解颜料的特性专程研习传统颜料并将自己的见解记录在著作中,是当今重要的学习参考资料。重彩画是以“色彩”为语言进行艺术表达,因而当今重彩画对于传统石色应用最具有语言优势。工笔重彩画家蒋采苹一直专注于传统矿物质颜料的深入研究并出版了许多关于传统石色颜料的著作并且她的作品展现的大都为探索石色颜料的特性以及更多画面表现的可能性。她的创作时刻注重表现材料,追求肌理的制作来表达创作者的个人感受。她的作品《苗族四月八》以红色系为主,是作者运用朱砂原石运用研漂法自制,颗粒粗细不同,色的深浅不一,因而画面中虽然多处为红色但不同的纯度使得颜色统一而又富有微妙的变化,朱砂的特性塑造画面稳重而鲜亮的感觉,并且将苗族节日欢舞的欢乐氛围表答得恰到好处。蒋采苹的著名的作品《筛月》、《三月三日夜》、《光辉的一生》等作品都有异曲同工之妙。除此之外他还将石色材料的探索运用到工笔花鸟画中,例如她的作品《金色的芭蕉》。
石色颜料在当代绘画的运用中利用其不同颗粒的特性逐渐发展起了粗颗粒晶体绘画,画家将其运用到人物画、山水画、静物画、花鸟画等的创作,画面既有矿物晶体的质感,也有其久不变色的特性且富有装饰感,改变了传统中国画的三矾九染绘制的画面效果,突出了石色晶体的美,也因此创造了更多的石色绘画风格面貌。
参考文献
[1]亢. 中央美术学院附中生产出优质中国画颜料[J]. 美术, 1980(03):18.
[2]李雅梅编著:《中国画的材料与技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年版 ,第181页.
作者简介:李丹 (1997.04.10) 女 汉族 籍贯:山西省临汾市乡宁县昌宁镇龙门村,江苏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20级在读研究生,硕士学位,专业:美术,研究方向:中国画
(江苏师范大学 江苏 徐州 221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