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功能解析
——基于政治系统的分析视角

2021-01-28丁良超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变革群体政治

丁良超

(苏州大学 商学院,苏州 215000)

马振清在其代表作《中国公民政治社会化研究》中指出:“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人们依据一定的政治态度、政治目标确定自己的身份,把自己看作是某一政党的成员、某一政治过程的参与者或某一政治信念的追求者等等,并自觉以组织及过程的要求来规范自己的政治行为,与这个政治组织保持一致,支持这个组织的路线、方针、政策,这就是政治认同。”[1]政治认同是民众在社会政治生活中产生的一种情感和意识上的归属感,能使民众自觉规范自己的政治行为,维护政治组织的方针、路线和政策,并有效提升政治系统运行的正当性和有效性,推动政治发展。

在政治系统中,政治认同是群体政治心理的一种赞同性与支持性表现,是政治系统保持稳定与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政治认同往往与公民的政治价值观相联系,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时期,全体公民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对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同及他们对当前政治系统运行状态的认同等,是全国人民在追求美好生活进程中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精神力量。大学生群体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积极阳光,代表着国家的未来与希望,他们的政治价值取向是社会主流价值取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势必影响着社会主流价值观的走向,甚至影响着全社会政治文化的逻辑变迁。在高校的几年时间里,大学生逐步成年,经过系统化的科学文化教育,在心理上日趋成熟,对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相关领域的问题有着自己的观点,而且这种观点往往是引领社会潮流的。在政治系统的自身构建与发展过程中,当大学生群体作为“政治人”出现时,当他们对政治系统产生认知、情感和评价时,大学生政治认同对政治系统的功能性就尤为明显。

一、导向功能——引导政治价值

政治认同的形成本身就是一个“求同存异”的过程,是不断引导主流政治价值的过程。对国家而言,政治认同是国家政治构建的基础和主要目标,但是广泛的政治认同并不容易,每个阶层甚至每个政治认同主体都有自身的政治价值观念,也有千差万别的利益需求,只有在政治认同的整合过程中保持包容的态度,努力在各个阶层之间形成相互沟通、相互协调的机制,并在求同存异的过程中达成对主流政治价值观念的认可,才能形成稳定的公众政治心理倾向。可见政治认同本身就是政治价值观念的整合过程,能有效地引导政治系统所倡导的主流政治价值。

大学生政治认同作为政治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同样也是社会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大学生群体的政治认同,增强他们对国家和社会的凝聚力,是当前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内容,而大学生群体的广泛政治认同也能有效地引导社会主流政治价值。意识形态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是与一定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直接关联的观念、意识和概念的综合,包括政治价值、法律法规思想、道德、哲学及其他社会科学等意识形态形式。意识形态首先为统治阶级服务,来源于一定时期的经济基础,反映一定时期内的社会思潮,它往往存在于三种不同的形式和体系之中:一是为占据统治地位的阶级服务的意识形态,这是主流的意识形态;二是已经走下统治地位的阶级所曾经倡导的旧经济、政治制度的意识形态残余;三是现在社会孕育的新经济、政治、文化走向所需要的意识形态。马克思曾经指出:“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个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2]大学生政治认同作为意识形态的有机组成,它必然是在统治阶级的统治下,按照政治生活的方式方法,不断进行建设和整合的,是对大学生群体的政治价值导入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随着大学生思维和观念在社会中的传播,便实现了引导社会政治价值的功能。

对特定的政治系统而言,民众的政治认同是政治系统存在的合法性基础,也是政治系统整合各类政治意识、政治思想、政治价值理念的基本前提,没有普遍的政治认同,统治阶级的政治宗旨和政治目标只是空中楼阁。从当前的现实看,大学生的政治价值呈现多元化的趋势,如有学者指出“一些发达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针对我国推行的‘颜色革命’和意识形态渗透从未停止过,当前国内显现并具有一定市场的诸如民主社会主义、超越自由主义、宪政社会主义等思潮无不与西方发达国家的意识形态渗透有一定关系,其目的是淡化、分化甚至瓦解党外青年一代的政治认同与价值认同。”[3]要特别重视大学生政治认同价值引领的属性,它能引导社会的价值观念和政治理念,为特定的政治统治服务。大学生政治认同的目标也在于服务党和国家的政治目标和政治构建,即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建设提供大学生群体的支持与示范力量。

二、凝聚功能——加强政治稳定

政治稳定是现代政治追求的目标之一,它指向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公众的美好政治愿景,政治稳定意味着社会和国家在一定时间内是有序和健康的,人民能在一个安定的环境中发展经济,享受人类文明的果实;二是政治稳定意味着公众对政治系统是总体满意的,他们对当前的政治系统有着比较高的认同和支持;三是政治稳定“是相对的持续性和政治体系的一些比较基本和主要的成分,如基本的政治价值、文化和政治的基本的组织(或制宪)结构,不发生变化”[4];四是公众的政治参与度相对较高,只有在公众与政治系统的有效互动中,政治稳定才是健康和持久的。在一定的政治系统中,政治认同是政治稳定的公众心理基础,任何一个政治系统,只有得到公众的支持和认可,才能增强存在的正当性和合理性,从而增强政治系统的稳定性。

政治认同是政治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从政治文化与政治系统的结构和相互关系看,政治认同能有效推动政治系统的稳定持续发展。从系统论看,政治系统的发展进程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在输入环节,民众的政治认同状态能使其政治诉求更加集中,有利于政治争端及其他争端的减少;在输入输出的中间环节,即政治系统自身的整合过程中,民众政治认同能使政治制度等按照既定的模式前进并不断导向政治输出;在输出环节,只有得到民众的广泛政治认同,政治行为才能更加顺畅地实施,政治系统才能更好地保持稳定。作为引领社会潮流的大学生群体,他们的政治认同能够在社会上形成较为广泛的带动效应,从而使得民众的政治输入输出模式更为健康,而这样的政治运行模式无疑有利于政治系统的稳定。正如兰刚等指出:“当代大学生作为推动现代社会发展的先进分子,他们的一言一行对整个社会的发展具有广泛的示范作用。大学生的政治认同程度直接影响和决定着整个社会的政治认同度,对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具有重要的作用。”[5]

从类型看,政治稳定可以分为国家主导型和社会主导型,其中国家主导型是单向的,意味着民众的被动接受,而社会主导型是互动式的,是现代政治构建的重要方式,有利于政治系统保持长久的稳定性和生命力。“社会主导型政治稳定模式是建立在国家与社会双向互动基础上的,这种模式通过政治体系与社会之间的良性互动,借助程序化、制度化消解大部分社会矛盾和参与压力。”[6]大学生群体的特征是年轻有活力,乐于互动,能够积极地参与政治实践,能够在与国家的互动中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诉求,而大学生群体和国家的良性互动示范能够在社会上形成良好的国家-社会互动模式,从而有效增强当前政治系统的稳定性和凝聚性。

三、实践功能——提升政治互动

“政治互动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一种政治现象。在任何历史阶段或政治体制之下,统治阶级都需要与其内部各种利益团体、不同社会群体之间发生互动联系,通过有效互动建立并维系统治的一种平衡状态。”[7]大学生对政治系统的认同形态,必将反映在他们对政治系统的实际行动上。当大学生群体对政治系统不认同时,部分群体会产生政治冷漠,也有部分群体会在具体的政治行为上进行抵制或者反对,因为不认同的根源在于政治系统的实际运行与他们的价值理念或者利益因素相背离,只有通过抵制性的回应,才能为自身争取利益。另一方面,当大学生对政治系统产生了认同,便能积极地把这种认同转为支持政治系统的实际行动,积极地响应政治系统的号召,自觉地遵守相关法律法规,以在有效的互动当中实现政治系统与社会成员的双赢。这种互动形式的建立和不断加强,能推动在社会上形成公民-国家有效互动政治系统的良性构建。

“社群主义的公民身份理论认为,政治的角色是积极的,是人类生活的中心和生命的最高实现,公民之所以成为公民,之所以具有这种公共的身份,正是因为他们参与政治生活所致。因此,参与政治生活对于公民来说并不是他们可有可无的事情,而是证成其‘公民’身份的充分必要条件。”[8]对大学生来说,社群主义的特征更为明显,他们对于社会与政治系统的使命感、责任感能有效地推动其对政治系统的投入,并在与政治系统的互动中实现其“公民”的意义,而在这相互作用的过程中,认同的因素显得尤为重要,一旦大学生群体在政治生活中产生了政治认同,就能更加强化其参与政治互动的迫切性与积极性。

大学生群体政治敏感度高,他们能够通过各种方式接触到政治信息,尤其是随着信息化的发展,大学生可以通过电视、电脑甚至手机等微媒体方式接触到各类经济、政治、文化信息。同时,高校有着独特的文化氛围,大学生能够在一个政治文化活跃的氛围中感知、评价政治信息和政治行为,并在很大程度上接受其对自身政治选择和政治行动的影响,而这些选择和行动,将对高校的亚政治文化产生重要的影响,将对宏观层面的政治客体产生实实在在的影响。在知识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我国的大学生群体不断发展壮大,已经成为社会阶层中最为重要的群体之一,可以说,只有形成大学生群体广泛的政治认同,才能充分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一步提升大学生的政治参与和政治互动。

四、支撑功能——促进政治发展

政治发展是政治现代化的现实途径,通过持续健康的政治发展,能有效地促进社会建立起现代化的、满足公众需要的政治体系,并以此促进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发展繁荣,最终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服务。

从政治认同与政治发展的关系看,政治认同对政治发展的影响具有三个层面的含义:一是引导政治发展,即政治主体的政治价值观念应该成为政治系统的努力方向,并切实转化成政治系统运行的指导性力量,如被广泛认同的民主、公正等价值理念,是当前政治系统发展和进步的内在动力;二是推动政治发展,即公众的政治认同能转化成政治系统发展的群众性力量,转化成公众支持政治运行的实际行动,为当前政治系统的运行和发展提供充分的动力支持;三是制约政治发展,在一定的社会中,一旦公众的政治认同度不高或与政治系统的价值理念相背离,就会严重地阻碍当前政治系统的正常运行,给政治发展带来负向的破坏性因素。可见,公众的政治认同是政治系统发展的重要群众心理力量,能推动或者制约政治发展的进程,对大学生群体来说更是如此,当代大学生政治认同的目标和最终落脚点在于大学生群体对政治系统的肯定和认同,对党和国家政策的赞同和支持,这种认同和支持最终会传导到大学生群体的政治行为,即对政治系统的“政治资源支持(积极参加选举等)和顺从性支持(主动纳税或服从法律等)。”[9]大学生群体的政治认同是整个政治系统保持合法性的重要基础,也是推动社会政治发展的重要力量。

需要指出的是,当代大学生是最具活力的一代大学生,他们具有青年一代特有的活力和生命力,他们善于学习,善于感知社会,对政治认同有着自己的见解。只有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团结和引领大学生共同奋斗,共同进步,才能赢得更加广泛和更加持久的政治认同,才能在政治系统发生变革或者政治系统不够稳定的时期凝聚大学生群体的力量,为政治系统运行过程中克服各种不利因素与政治系统的良性发展提供保障与支持。

五、变迁功能——推动政治变革

政治变革意味着政治系统的某一部分或者全盘的变化和革新,从政治系统的构成看,政治变革既有政治思想观念、政治价值理念的变革,又有政治制度、政治规则的变革,还有政治系统运行过程中政治主客体相互作用关系的变化等内容。政治认同是政治文化的核心概念,对一个社会的政治系统而言,政治认同即表现为国家、政府运行的输入,如果这种输入发生偏离,就会引发社会性危机。“投入危机表现为合法性危机,即合法性系统无法在贯彻来自经济系统的命令时把大众忠诚(政治认同)维持在必要的水平上。”[10]因此,如果在政治认同的层面上产生危机并持续发酵,就预示了政治系统变革的来临。

“按照政治变革的主体和方向(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政治变革的方法(暴力或非暴力),可以将政治变革划分为四种基本手段:一是自上而下的暴力变革——征服;二是自上而下的非暴力变革——改革;三是自下而上的暴力变革——革命;四是自下而上的非暴力变革——社会运动。”[11]能够看出,公众如大学生群体的政治认同程度不仅影响着自上而下的政治变革,而且也是自下而上的政治变革的重要社会心理基础。可以说,大学生群体的政治认同既是统治阶级政治变革的目标之一,也是政治变革的重要基础和强力支撑。

一方面,伴随社会系统的有机变化,社会成员的政治认同也在发生一定的变化,这种变化构成了政治系统变革的天然动力。大学生的政治认同具有变化性和发展性,随着全球化、信息化的不断深入,这种倾向和趋势显得更加明显。大学生正逢青年,风华正茂,他们开拓创新,思维活跃,自己的政治价值观念容易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可能是程度上的变化,也可能是方向上的变化,而大学生群体政治认同有机变化的趋势,将带来社会政治文化的变迁,并切实影响政治系统变革的进程。另一方面,政治系统的现实运行与公众的政治认同期待总是存在一定的差距和空间,这种差距和空间便构成了政治系统变革的内在动力。从应然性看,政治系统的价值理念、制度设计和现实运行必然为社会成员服务,社会成员如大学生群体认同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需要理应成为政治系统存在发展的目标与使命所在。但在现实中,政治系统的具体运行和产出结果,总是和大学生的政治诉求之间有着一定的差距,这种差距不仅影响着大学生个体的政治心理和政治利益,也影响着政治系统的稳定和良性发展。只有从政治系统自身出发,通过一定的变化和革新,通过政治认同主客体之间价值观念、利益等因素的相互调整,才能让政治系统的产出更加贴近大学生群体的政治诉求,增强他们的政治认同水平。由此,对大学生来说,他们在政治方面的诉求,应当成为社会政治变革的重要内容和参考,同时,他们对政治系统的赞同和支持程度,也深刻地影响着政治系统变革成功的概率。

总之,大学生的政治认同不仅是政治社会化的重要表现,也是当前国家政治社会化的重要目标。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不断通过价值引领与行为塑造,使大学生群体通过政治知识的学习与政治认知的切身感悟,逐渐形成符合国家治理需要的政治认同,形成支持国家安定团结与稳定发展的巨大青春动力。“政治认同是政治文化的核心命题之一,它对社会政治生活具有强烈的现实功能和意义。一种统治能够得以维持,一种制度能够得以延续,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们对于该统治一定程度的认可和接受程度。”[12]现实的政治生活中,大学生群体在法律的框架内不断地进行着政治沟通与政治参与,他们的政治影响能力不可忽视。尤其是随着信息化和网络化的纵深发展,各种政治经济文化观点相互交锋,大学生必须在政治舞台上发挥应有的作用,对政治认同客体做出充分而理性的判断,并通过沟通与引领积极影响整个社会与公众的政治心理倾向和政治选择,为新时代社会政治系统的构建发展与功能实现做出应有的青春贡献。

猜你喜欢

变革群体政治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通过自然感染获得群体免疫有多可怕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变革开始了
新媒体将带来六大变革
变革中的户籍制度
创新IT 赋能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