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改革还是教育改革:对当前教育改革价值取向的追问

2021-01-28王鹤艳

四川民族学院学报 2021年6期
关键词:主体改革发展

王鹤艳

(四川民族学院,四川 康定 626001)

改革是持续了几个时代的热点话题。随着人的生存的自然和社会环境的变迁,作为受独特天地和人文系统滋养的教育也必须变革,适应并适当超越当前的社会发展,促进人的发展,培养适应当下和未来生活的人。当前的教育改革理论和实践主要有两种取向,一是把教育改革作为社会改革的一部分,把教育改革作为促进社会发展的方式;一是认为教育改革应是教育系统自身的改革,并以改革促进教育系统自身的完善和发展。两种取向各有合理性,但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如若偏执一方,都不利于教育改革促进人的更好发展目标的实现。

一、作为社会改革的教育改革

教育与社会的联系从来就存在,这种联系是紧密的,是相互促进的。因此,任何想要割裂教育与社会联系的理论和实践都是不切实际的空想。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方面面都会与教育交织,共同影响人的成长和发展。持功能论观点者认为教育是社会系统的子系统,和其他社会子系统一起共同促进社会整体功能的实现。因此,在对待教育改革上,认为教育改革是社会改革的一部分,教育改革是由于教育发展不适应社会发展而做出的适应性调整。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各方面的发展、变化都会促使教育改革,或是改革教育的培养目标,或是改变课程内容,或是改革教育教学手段,最终目的是实现社会的发展。

作为社会改革的教育改革,是把教育改革视为社会活动。把教育改革视为解决社会某些问题的途径,比如社会失业问题、留守儿童问题、社会公平问题等社会问题,希望通过某类教育改革,能有效解决此类问题,并促进社会的发展。诚然,教育对这些问题都应当有所关照,但任何一个社会问题都是综合因素的结果,需要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参与解决,仅仅通过教育不可能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如果把希望过多地寄托在教育上,一是加重了教育的负担,另一方面也是过分夸大了教育的作用,这种人为拔高教育的作用的做法一直存在着。作为社会改革的教育改革强调政治主导,经济挂帅等外部规定性,对教育改革和发展造成了深远的影响。

(一)社会对教育改革的深度干预

“长期以来,由于政府这一特殊改革主体的强势地位,及其在教育改革中所持的功利主义取向,造成了教育改革在政治、经济维度上的考量远远大于在教育自身价值维度上的考量。”[1]强调社会效益、追求改革效率等方面给教育改革和发展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

1.突出政府主导

我国的教育改革历来都是由国家相关部门或地方各级政府牵头进行。“政府通过其为数众多的职能部门,对教育改革进行着全方位、全过程、高强度的控制,同时扮演着教育改革者、指导者、监督者及调控者的角色。”[2]国家或各级政府通过各种途径或形式提出教育改革的主张,组织专家论证教育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通过正式文件的形式下达教育改革指令,并制定出规章制度,阐述教育改革的意义,确定教育改革的目标,规定教育改革的方法、途径、措施,明确教育改革的监督、执行以及考核评价等方方面面的内容。政府全面掌控着教育改革的方向和进程。

2.推行经济主导

经济主导主要体现在社会要求教育改革像追求经济效益那样注重教育改革效率,在教育领域大力提倡教育产业化、规模化发展。用发展经济的思维发展教育,强调教育要为社会经济发展做出努力,或是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所要的人力资源,或是直接生产技术、产品,以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并通过经费的调控,极大地影响着教育改革的速度、规模和成效,并最终决定着教育改革的成败。

3.强调教育改革的社会适应性

把教育改革作为社会改革,认为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是由于教育发展跟不上社会发展的步伐或是不适应社会发展的某些方面。要求教育改革适应社会发展变化,并根据社会发展需求调整教育目标、更改教育内容、更新教育教学手段,甚至要求通过教育改革调整教育结构,转变教育发展方式等,改革的最终目的在于适应并促进社会的发展。

4.教育改革是基于一定的社会问题

教育改革的前提是问题。什么问题导致了需要教育改革呢?把教育改革作为社会改革往往是着眼于某社会问题,或由社会问题反引发的教育问题,如由学生的高分低能引发的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由大学生失业问题引发的关于本科教学质量改革;由社会技能型人才缺乏引发的教育结构调整,大力倡导和发展职业教育等。这些或是社会的体制机制问题,或是社会积习问题,虽然其中也有教育参与的成分,但很多是社会问题。

(二)作为社会改革的教育改革存在的问题

把教育改革作为社会改革,注重的是教育改革促进社会发展,尤其是强调教育促进社会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的工具性价值。社会发展需要依靠发展了的人去实现,没有人的发展也就不会有社会的发展,社会的发展最终也是为了人的更好发展。社会一方面可为教育改革提供政策支持、经费保障以及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可以促进教育改革的进行,但同时,把教育改革当作社会改革的取向也会对教育改革造成阻力。深层的原因是这一取向违背了教育规律,把教育与社会的关系本末倒置了。社会与教育虽是不可分割的密切联系,但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是根据一定社会的现实和社会需要,培养适应社会生活的人的活动。教育对社会是有作用的,但这种作用的实现途径是通过其所培养的人。如果仅仅把教育改革作为社会改革的一部分或作为社会改革的工具,就是把政治、经济等人的生存的外部环境作为了人的生存的目的,掩盖了教育培养人、发展人的本质的规定性。须知,没有人的发展,就不会有社会的发展,社会的发展最终目的也是为了人更好地发展。因此,人的发展是前提,是教育改革、也是社会发展的逻辑起点。

1.强调教育改革的社会作用,忽视了其他利益相关者的需求

作为社会改革的教育改革,强调教育改革发展适应和服务于社会的发展需求,促进社会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发展,这本无可厚非,因为社会环境是教育生态系统的重要生态环境,二者本就存在密切关系并相互促进。但教育改革是涉及多重利益主体的活动,不仅有国家主体,还有社会主体和个体主体。“宏观层面的教育改革显然是有利于国家利益的,但未必对所有的单位利益和个人利益都有利,其结果经常是为了国家利益而牺牲部分单位利益,社会自还会牺牲一些个人利益。”[3]如果只强调国家主体的利益需求,忽视社会主体和个体主体的利益需求,教育改革就不能取得广泛的社会支持,改革也就不能顺利推行。

2.社会主导的教育改革缺乏对教育系统的深层关照

作为社会改革的教育改革,从全社会总体的、长远的角度出发,注重整体和大局,对作为其子系统的教育问题的把握也主要从国家当前和今后的发展需要出发,因此在对教育系统的深层关照方面较缺乏,对教育的特殊性和复杂性的理解是从大处着眼,而非精细地分析。教育系统有其自身的规律,教育对象是复杂的,教育任务是艰巨的,教育成效是长期的、后显的,教育改革也不可能在一个规定的时间或周期内呈现明显的效果,教育改革也需要遵循教育的规律,遵循人的成长的规律。

社会对教育改革的干预是有限的,不能解决教育发展的全部问题,社会过度干预教育改革,用社会改革的方式处理教育改革的问题存在诸多的不适宜。教育改革工程庞大而复杂,尤其是教育的对象的特殊性和复杂性,使得教育改革不可能像社会改革那样可以通过暴风骤雨式的革命或自上而下的行政命令栋顶层直达底层进行彻底改革。人的复杂性增加了教育改革的复杂性,因此,教育改革必须首先正视这一特殊性、复杂性,采用温和的、渐进的方式推进。无视教育的特殊性的教育改革必定会是不彻底的,甚至是注定失败的。

(三)强调教育改革作为社会改革的原因

究其原因,主要是教育改革主体的教育价值取向所致。教育价值取向是教育主体在教育活动中,根据自身需要来进行教育选择时所表现出来的一种价值倾向性。[4]教育价值取向体现着主体对教育及其价值的认识以及主体的需要,一旦确立,就会内在地规定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向,制约着教育实践的方方面面。教育价值取向在教育活动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通过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教育方法的选择、教育内容的取舍,进而对整个教育活动进行定向和调控;通过影响教育主体的教育价值观,使教育活动趋于个性化,也使教育主体对教育活动的评价带有一定的倾向性。[5]教育改革主体的教育价值取向体现着主体的需求,影响着教育改革的目标制定、过程实施以及成果评价等方面。我国的教育改革主体秉持工具理性的教育价值取向,从社会总体来考虑教育发展及其存在的问题,把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当作社会问题,把教育改革作为社会改革的一部分,把教育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工具

二、作为教育改革的教育改革

作为教育改革的教育改革首先把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定位为教育自身的问题,是教育系统内部的问题,而不是定位为社会问题或其他。教育改革以价值理性为主导,强调改革的动力来自系统内部,系统内某些因素不利于更好地实现人的培养的目标促使系统需要改革。教育是一个自组织系统,教育中的涌现、涨落是常态,教育系统可以通过自身的自组织能力,修复教育系统内存在的问题,并推动教育不断向前发展。教育改革的主要目的应是教育系统自身的完善,通过改革解决阻碍教育培养人的不适宜的方面,诸如改革制约人的发展的教育体制机制、陈旧过时的教育内容、不合时宜的教育教学方法等。作为教育改革的教育改革要求改革基于教育理论,要基于对所培养的人的认识,遵循教育自身发展的规律。

(一)教育改革是基于教育问题的改革

教育系统自身的问题是教育改革的出发点。社会政治的问题、经济发展问题、文化、科技等方面的发展问题都不是教育改革的出发点。哪些问题是教育问题?哪些教育问题是需要通过教育改革解决?教育问题是那些严重制约教育对象成长与发展的问题,如不合理的教育体制机制、教育管理模式,不适合的教育内容,不恰当的教育教学方式等。这些是教育实践中存在的直接影响人的培养的问题,如果不进行改革就不能更好地促进人的发展,甚至会阻碍人的发展。

(二)教育改革是教育理论关照下的教育实践

“教育理论是教育改革的主题与灵魂,依靠教育事业的自生逻辑或改革改革利益阶层一厢情愿式的规划都不可能孕育出一场真正的教育变革。”[6]教育理论是对教育实践的经验总结和理论哲思。正确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才不会是盲目的实践,教育改革同样如此,需要相关的教育理论作为指导。教育改革应是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统一,这不是说要求在教育改革过程中生搬硬套某一教育理论,或是把某种教育理论简单移植于某一教育改革实践。教育理论对教育实践的指导首先体现在改革主体的教育理念方面。教育改革主体要正确把握教育规律,了解改革对象的特殊性,形成正确的教育改革理念,才能确保教育改革的方向,实现教育改革目标。同时,教育改革也是对教育理论的检视和丰富。教育理论不是一成不变的,理论要有生命力,就需要更新。每一次教育改革都会面临新情况,出现新问题,新的问题的解决又会形成新的教育理论或修正已有的教育理论,推进教育理论的丰富和发展,进而更好地指导教育实践。

(三)教育改革是教育实践者为主体的改革

有别于作为社会改革的教育改革以国家或各级政府及其相关部门为改革主体,以自上而下的行政命令式的方式推行改革,作为教育改革的教育改革要求改革的主体为教育工作者,奉行自下而上的改革理念。教育实践者长期身处教育现场,对教育问题和教育对象的了解更多,因此对教育改革更有发言权。以他们作为教育改革的主体,通过他们对实际存在的教育问题的精致的分析,能大大增加教育改革的适切性;此外,教育改革的具体施行最终还是要由这些教育工作者来完成。基于对教育系统自身问题的认识推动的教育改革是内驱式的改革,不同于作为社会改革的教育改革的外部驱动性动力,此类改革的目标和措施更能为教育系统内部的相关者所接受,更能促进改革目标的实现。

作为教育改革的教育改革强调尊重教育的独特性,遵循教育自身的规律,以培养人和发展人为目的,但是要解决教育自身发展存在的诸多问题,仅仅依靠教育系统是不能完成的。它能解决改革动力的问题、改革理论指导的问题,也能形成自己的改革方案,能实施改革,并对结果进行评价,但改革所需的宏观政策,尤其是经费问题,是教育系统自身无法完全解决的。这就需要社会政治、经济的介入,为教育改革提供政策保障和经济支撑。

三、教育与社会融合的教育改革取向

(一)正确认识教育改革与社会改革的关系

要正确认识教育改革与社会改革的关系,前提是正确认识教育与社会的关系,对这一关系的认识主要受制于认识主体的立场。站在社会的立场上看教育,是把教育作为社会系统的子系统,教育系统和其他社会子系统一起共同构成社会巨系统,并维系社会系统的正常运行。教育的价值主要在于其政治价值、经济价值、文化价值等方面,因此,教育改革主要是改革教育中不适应社会发展的方面,或阻碍社会发展的方面。站在教育的立场上看教育,则是注重教育的特殊性,强调教育培养人、发展人的本体价值。教育改革不是社会改革,但教育不能脱离社会而超然存在,教育培养的是适应和创造社会生活的人,因此,教育要完成人的个性化和社会化两方面的培养,这就要求教育与社会密切联系,教育要根据社会发展变化主动做出调整,并且教育要为社会其他方面的改革提供人才和治理支持。

(二)教育改革要基于现实的教育问题

纵然教育与社会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联系,但不能因此忽视教育规律,也不可能简单地用社会规律替代教育规律。教育改革要顺利推进并取得实效,必须从教育事实出发,遵循教育规律。教育改革首先要基于一定的教育问题,这些问题是现实存在的,且对人的培养和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教育实践中的小问题,诸如课堂纪律问题、学生作业问题等不会影响整体的人的培养的活动,因此不需要通过教育改革来解决。而涉及教育不公平、应试教育、教育结构不合理等问题,不能通过局部调整或短时间调整得到妥善处理,需要通过改革来解决。而诸如留守儿童问题、学生就业等问题,涉及的不仅是教育问题,更多的是社会问题,仅仅依靠教育改革也是不能解决的,需要的是社会改革。

(三)构建社会系统支持的教育改革

教育改革不可能孤军奋战,教育系统内部能解决改革动力的问题、理论指导的问题以及具体实施等问题,但改革是一个庞大的工程,且教育改革不仅涉及教育领域内部诸因素的变革,社会其他因素往往也会牵涉其中。因此,教育改革不能游离于社会之外,需要社会系统提供广泛的支持。

1.提供政策支持,注重顶层设计

任何改革都需要顶层设计,顶层设计的主要作用是确保改革的总的方向和改革的推行。教育改革过程中可能会涉及到资源的重新分配、利益重组、人员调整等方面的问题,需要一定的政策支持。社会在教育改革中的重要作用之一体现在为教育改革制定相关政策。教育改革的各项重大政策措施均有赖于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制定,通过政府文件、规章制度等形式自上而下颁行实施,对教育改革的推进有重要作用。

2.提供经费保障

教育改革不是仅仅改变课堂教学方式方法或是教改教育理念等教育观念层面的变革,往往涉及设备更新、基础设施建设、人才培养培训、教育经费等方面的内容,需要强大的经费保障。社会通过为教育改革提供必要的经济支持,解决了改革所必需的经费问题,为教育改革的持续推进解除了后顾之忧。

3.营造良好的改革氛围

教育改革要顺利推进,还需有一个良好的改革环境,尤其是要有支持的社会氛围。国家和各级政府及其相关部门掌握了社会的主流宣传舆论工具,并利用这些工具为教育改革作正面宣传,宣传造势,引领社会舆论,通过反复宣传,把某一教育改革变为公共话题,增加社会大众对教育改革的了解,同时寻求他们对改革的支持,以减轻改革的阻力。同时,要关注社会舆论的各种不同意见,不断调整改革措施,以使教育改革取得更大的成效。

四、结语

综上,教育改革要以价值理性为主导,遵循教育规律,“在我们对教育体制、教育结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等进行改革时,根本的标准应当是是否符合教育规律,是否有利于促进人的发展”,“只有符合教育规律的改革,才能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也才能真正有益于社会的进步”。[7]教育改革首先是教育系统的自我更新,是基于教育系统内部对现实的制约人的培养和发展的教育问题的审慎考量的结果,是教育系统自组织功能的发挥,是系统自身不断完善的过程,最终目的是促进人的发展。同时,教育改革要充分关照到所有改革主体的利益诉求,满足改革主体的合理需要,为教育改革获得更多社会支持,是改革成功的必要保证。教育改革的起点在于教育现状不足,其终点是教育在某个发展阶段内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发展的双重建构与双赢结果。[8]教育改革需要密切联系社会,关照社会发展的进程和需要,在目前的社会语境下,教育改革应着重改变应试教育的传统,培养既有个性又有生存能力的人,应着重培养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和谐相处的能力;培养人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培养人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等,促进人的更好地生存和发展。

猜你喜欢

主体改革发展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何谓“主体间性”
改革之路
技术创新体系的5个主体
略论意象间的主体构架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革备忘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改革创新(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