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抗战时期西康省藏币券的发行与流通

2021-01-28马廷中

四川民族学院学报 2021年6期
关键词:法币抗战时期国民政府

胡 聪 马廷中

(西南民族大学,四川 成都 610041)

在全面抗战爆发前,国民政府通过颁布“废两改元”等法令,在全国推广法币,初步统一了币制。“七七事变”爆发后,面对西康流通货币种类繁多的事实,国民政府与西康地方政府妥协,特批西康省银行以发行藏币券(1)民国时期西康地区共计发行过三次藏币券,本文研究对象为抗战时期西康省银行所发行的藏币券,前两次所发行的藏币券概不涉及。的方式,回收当地广泛流通的金属货币——藏洋,以便培养当地群众使用纸币的习惯,为之后推广法币打下基础。作为具有战时特殊过渡性质的区域性地方流通纸币,藏币券的发行改变了西康地区的货币金融状况,是西康地区从铸币转向纸币的重要手段,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西康的商品经济发展。然而受当时条件的限制,藏币券在发行时间到期后并未按原计划全部回收销毁,最后在战时通货膨胀等因素的作用下,使得兑换藏币券的西康各族人民遭受了巨大损失,对西康地区货币金融事业的近代化起到了反作用。通过对抗战时期藏币券发行流通的相关史实进行梳理,有助于弥补当前学界对抗战时期地方法币推广研究的不足,也可以对战时大后方货币金融状况有一个更为清晰的认识。

随着相关档案以及回忆录等史料的公开,学界对于抗战时期西康省藏币券的发行背景及流通史实有了一定认识。例如吉古呷哈认为藏币券是国民政府与西康地方政府之间就法币政策如何实施互相退让的产物[1];王小非指出藏币券的发行是中央政府与刘文辉之间为推广法币的所达成的共识[2];杨健吾则对民国康区的整个金融状况进行了介绍[3]102。这些成果从不同角度对抗战时期西康省藏币券的发行以及其背后的历史意义进行了还原和分析。但从当前成果来看,学界对藏币券发行背后所蕴含的特殊意义和中国货币史上的地位研究不够深入。本文试图在现有史料以及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抗战时期藏币券发行与流通的过程进行细致的梳理分析,有助于学界更好地认识战时西康法币推广的过渡史实。

一、抗战时期西康省藏币券发行的背景

(一)藏币券发行前西康货币的流通情况

在建省前,西康的货币流通种类繁多,包括银锭、银元、钢洋、藏洋、制钱、铜元等各类金属货币。其中流通最广,最具代表性的当属清末发行的藏洋。藏洋又称藏币、藏元,是清末川边地区的官员为了抵制英印卢比的流通,专门铸造并限于川边地区使用的银币。藏洋的诞生对川边地区的金融近代化具有重要意义,它抵制了卢比等海外货币的入侵,开创了川边地区正规货币流通的历史,促进了当地商品社会的发展,对川边地区改土归流事业也起到了一定推动作用。尽管在清朝灭亡后川边政局变化频繁,但是藏洋的铸造和流通依然在延续,除了商品交易外,西康本地粮赋的征收以及个人的放贷业务都使用藏洋进行支付。到1943年,整个西康地区的藏洋流通数已达400万元以上,累计铸造总量约2750万元[4]。但是由于川边政局的动荡,藏洋出现了铸造成色下降、价值不稳、不方便使用等诸多问题。据统计,从1911年到1939年,川边当局新铸造藏洋共计五次:“民国元年至五年,成都铸造,含银七成五左右;民国十九年至二十二年,康定铸造,含银七成左右;民国二十二年至二十四年,康定铸造,含银六成五左右;民国二十四年至二十八年,康定铸造,含银五成左右;民国二十四年至二十八年,康定铸造,含银降至不足一成”[5]199。可见越新铸造的藏洋成色越差。时人记载当时西康商贩往往用利斧将这些新藏洋一劈为二,将这种半片藏洋搭配其他金银进行交易,买卖双方都不会接受全部新藏洋进行交易[6]。发展到这一步的藏洋已经对西康商品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阻碍作用,以方便携带的纸币为主要内容的币制改革势在必行。

(二) 国民政府的法币改革和战时调整

1.国民政府的法币改革

民国建立后,中国的货币仍处于清末“两、元并用”的混乱局面。面对这一现状,南京国民政府在成立后开始着手进行统一全国币值的行动。经过几年的前期准备,1933年3月1日国民政府正式公布《废两改元令》,规定自1933年3月10日起,取消洋厘行市,以“元”为记账单位。同年3月8日又颁布《银本位币铸造条例》,规定银本位币之铸造权属中央造币厂。银本位币定名为“元”,中国由此确立了银本位制。1935年11月3日,国民政府在“废两改元”的基础上公布了《法币政策实施办法》《更换法币办法》,规定我国货币制度不再实行银本位制,与黄金、白银脱钩,以法币对英镑的汇率来表示价值,使法币依附于英镑,成为“金汇兑本位制”。所谓法币,就是“法偿货币”的简称,又称“国币”。法令规定从1935年11月4日起以中央、中国和交通三家银行(次年2月又增加中国农民银行)发行的钞票为“法币”。所有公私收付只能使用法币,不得使用现银,并废止了各商业银行的货币发行权,已发行的钞票暂准流通,限期换回法币,不再行使。并要求各地银钱行业、商店、公共团体及个人,凡持有银币、银锭或生银者,于1935年11月4日起限期三个月内,就近交各地兑换部门兑换法币,不得藏匿,违者依法惩处。到1936年底共收进价值达3亿元以上的白银,法币制度得到了初步确立。

法币改革是中国货币制度向现代货币制度迈进的重要里程碑,通过这一改革,南京国民政府基本上实现了全国币制的统一。虽然该制度带有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性质,但终究是从纷繁落后的以银钱为主的多种货币流通制度,向统一先进的政府纸币制度的转化。特别是在抗战时期法币在全国的推广,在一定程度上挫败了日本侵略者企图摧毁中国经济的阴谋,为中华民族的抗战事业奠定了重要的经济基础。同时,法币的推行还使位于抗战后方的西康等地迎来了难得的金融现代化的契机[7]。

2.抗战时期法币政策的调整

全面抗战爆发后,迫于战争形势的发展特别是防止日军的经济侵略,国民政府对法币政策的实施进行了一定调整。1939年3月在重庆召开第二次地方金融会议后,国民政府财政部通过了《维护币制信用问题案》,提出战区省地方银行如果有发行一元或以下数值辅币券的需要的话,可以在提出计划呈请财政部核准后发行。[8]这一议案的出台,为西康省银行发行藏币券奠定了政策上的基础。

二、抗战时期西康省发行藏币券的经过

(一)西康省银行的诞生

藏币券的发行是以相应的发行机构——西康省银行的诞生为前提的,而西康省银行的建立工作则是与西康建省工作一并进行的。早在1936年秋, 西康建省委员会鉴于当时西康地区尚无银钱行庄,金融周转呆滞,汇兑不便,许多人借贷时要受到喇嘛头人的高利贷盘剥, 因此拟设立西康省银行以发展经济。经过一段时间的人事准备于1937年3月完成了前期筹备工作, 由建省委员会派定董事监事成立董监会,以筹备主任李先春为董事长, 沈月书为常务董事,杨永浚、唐永晖、王师曾、叶诚一、张敬熙、程仲良为董事,任乃强、刘衡如为监察人。经董事会决定,以程仲良为总经理,沈月书为协理,总行设在康定,资本额定五十万元,定于1937年8月开业。[9]西康省银行的成立是西康地区货币银行金融发展史上划时代的重要标志,它是西康省设立的第一家由省政府独资开办,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经理负责制,并进行现代管理的新式银行,为藏币券的发行和管理奠定了机构上的基础。西康省银行成立后于甘孜、道孚、石渠等地均设立了分支行处,还在省外的成都、重庆、昆明三地设立了办事处,基本确立了其在西康省的独占地位。

(二)发行藏币券的前期准备

西康省银行建立后,利用当时国民政府中央银行尚未在西康地区设立分支机构的空当,以“调节西康地方金融,发展经济及推行法币,统一币政起见”为由,要求国民政府支持其发行藏币券,依靠这一具备过渡性质的纸币来回收藏洋,进而推广法币。国民政府财政部同意了这一请求,并于1938年5月公布了《西康省银行发行藏币券办法修正案》,该法案规定了藏币券的发行总额为200万元(折合法币89万6千元),每1元藏币券折合法币0.448元;藏币券的发行期限为三年,发行后与法币同时流通使用,三年期满后由西康省银行收回销毁;发行藏币券的准备金中六成为现金准备,以收回的藏洋作为保证;四成为保证准备,以收购的农副产品作为保证。以上保证准备金按规定全数交给国民政府中央银行或国民政府中央银行指定的银行保管。西康省银行分两次领用藏币券,每次以100万元为限。第一次领用藏币券的保证准备金应于第二次领用藏币券时缴存;藏币券只允许在西康省境内流通,其藏面额分为五元、一元和半元三种;在版式设计上为方便藏族群众使用,藏币券上均印有汉藏两种文字。1938年7月,西康省银行正式呈报财政部审批。同年12月国民政府财政部核准允许于1939年起正式发行,并由财政部成都印刷所代为印制藏币券。[5]272

(三)藏币券的发行和回收

财政部成都印制所印制的藏币券在运到康定后,由西康省银行于1939年8月和1940年10月先后两次在省境内各分行发行,时任西康省主席的刘文辉也颁布了布告,要求西康各族人民将手头藏洋兑换成藏币券使用:“现中央统治金银,禁止硬币行使,而藏币材料极为缺乏,势难续铸。经蒋委员长饬由财政部印制藏币券,行使全康,收回藏币,推行法币在案。……兹特明令公布,自发行之日起,所有康境机关人民均须一律接受,不得歧视,凡存有藏币者,均须悉数持向西康省银行或其办事处兑换法币或藏币券,每藏币壹元,兑换法币伍角;而藏币券每元,亦即按此执行。如有隐匿不兑,或操纵意存歧视者,除将藏币没收外,并以破坏币制,紊乱金融论罪,决不宽待。”[10]根据西康省银行历年资产负债表的记载,藏币券在三年里共发行了3124540.4元,折合法币1399794.3元。到了1944年藏币券发行期满之时,西康省银行要求限年底时收回,但受当时后方通货膨胀情况的制约及社会使用的惯性。到了当年的12月28日,藏币券只回收销毁了13.6万多元,仅占其总发行量的6.49%。即使到新中国成立之时,仍有部分藏币券在西康市面上流通。[3]104

三、 藏币券发行的影响

(一)藏币券发行的有利影响

1.有益于西康的经济近代化

藏币券是抗战时期经国民政府批准,由西康省银行发行,限在西康省内流通的第一种正规政府纸币。一方面,藏币券的发行符合战时西康地区的特殊民情以及货币历史现状,避免西康各族人民再因藏洋成色等问题遭受经济损失;另一方面来看,藏币券的发行还使得西康地区从金属铸币流通时期直接过渡到纸币流通时期,是西康地区以纸币代替铸币的重要过渡手段,改变了西康地区的货币金融状况,推动了西康地区货币金融事业的进步和发展,方便了交换,便利了货币流通,最终促进了西康地区商品经济近代化的建设和发展。

发行藏币券有益于西康经济近代化的最佳证明就是西康省银行的发展。依靠发行藏币券所回收的资金,西康省银行的资本总额在三年内从开业时的50万元增加到350万元,与此同时,西康省银行的存款业务开始逐年增加,从1937年的18万升到1941年的767万。除了存款业务发展外,西康省银行也从事贷款业务。当时西康地区高利贷极为盛行,对民众乃至个体经济发展造成了极大的危害,西康省银行成立后开始压低借贷利率,贷款总额也从1937年的25万元发展到1941年的292万元,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战时西康地区经济发展缺乏资金的压力。

2.有利于西康大后方建设

藏币券的发行和流通,是国民政府和西康省政府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推进我国少数民族地区货币金融的进步与发展的成功策略,这种渐进、和缓的货币政策,大大减少了推行法币的阻力,照顾到了西康地区各族群众的适应能力,为后来的民族地区货币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提供了一定借鉴;更为重要的是,藏币券的发行和流通,改善了西康省的财政金融状况,推动了该省建设事业的发展,在巩固边防、捍卫国家统一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例如西康省银行在依靠发行藏币券所完成的资本积累,积极放贷投资刺激了西康各地工商业的发展。仅1943年一年西康省银行的投资额就达159.3万元。受到贷款的既包括像通和公司、土产公司这样的地方商业组织,也包括川康实业公司、雅安水电厂等实业集团。此外因抗战时期后方建设的需要,西康省银行也在各地设置分行进行汇款,例如在道孚设办事处是为了给盟军修建后方机场解决汇款问题;在宜东设置办事处则是为了西祥(西昌至祥云)公路这一抗战生命线的兴建。[11]

(二)藏币券发行所造成的不利影响

1.搜刮西康人民财富

然而随着抗战时局的发展,藏币券的发行对于西康各族人民而言最终演变成了一场灾难。首先按当时国民政府财政部法规规定,藏币券发行额应是200万元,但西康省银行却在这笔本来规定好数额的藏币券上玩起了花招。在成都印刷时多印刷了10万元,因此该行所发行藏币券的实际数额应是210万元。这样,西康省银行在发行藏币券之初就多回收了价值5万余元的藏洋。到三年后藏币券发行期满时,西康省银行只回收并销毁了13.6万多元。账户上余下的186万多元(实际应是196万多元)直到1945年抗战结束后都未收回。由于战时后方通货膨胀程度加剧,在1939年初刚开始发行之时,210万藏币券总市值为105万大洋;到了1948年底,这批藏币券的总市值仅有叁角伍分金圆券,换算为大洋只有0.175元。时隔八年缩水近六百万倍,西康人民手上的藏币券基本沦为废纸。[12]与之相反,西康省银行则依靠发行藏币券所收回的资金投资工商业,大发横财。在从开始发行的1939年到发行期满的1941年,短短三年时间就盈利了132万元,其资本在1943年时便增为350万元。

除了在发行数上耍花招,西康省银行在汇率上也动了脑筋。本来按照规定,藏币券与法币和藏洋的比率为1元藏币券兑0.448元法币再兑1元藏洋。[13]然而在实际操作中,西康省银行是按照1元藏币券折合0.5元法币的比率行使,其中差价所得基本收入自身囊中。由此可见,藏币券在事实上充当了西康当局掠夺人民财富的工具。

2.降低纸币公信力

从短期来看藏币券的贬值损害了当时西康群众的经济利益,但是从长期来看藏币券发行的失败使得西康地区群众对纸币的信心大跌,更导致了其所取代的金属货币藏洋的卷土重来。由于当时印刷条件限制,藏币券的纸质太坏,一受潮湿便易发生霉烂,哪怕是汗渍也会导致模糊污损。特别是随着抗战后期大后方物价的疯狂上涨,西康各地群众选择不再使用藏币券,而是再度拿出藏洋甚至以物换物。藏币券的发行与流通是西康地区发行现代、正规纸币的开始,不仅是推动西康地区从铸币向纸币过渡的有效手段,更是中国少数民族地区钱币的一个特殊币种,在中国货币历史上占有一定的特殊地位。然而在当时的环境下,藏币券的发行实际上是国民政府与地方军阀之间妥协达成的结果,其发行的史实既反映了国民政府在边疆民族地区统一货币所遭受的阻力,也反映了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经济实力的薄弱之处。最终使得藏币券沦为了西康地方当局搜刮民众财富的工具,不仅没能达到原有推广法币的目的,反而使得西康的货币事业在短暂前进一段时间后再度倒退到发行藏币券前的水准,令人感到唏嘘。

四、结语

全面抗战爆发前,国民政府为统一币制进行了法币改革并在各地推广。面对西康地区货币发行种类繁多混乱的现状,同时也是出于抗战时期“一切为了国家”的要求,西康建省委员会成立了西康省银行,通过向中央政府申请发行藏币券这一过渡性质的地方货币,回收原有市场上所流通的各式货币,最终达到推广法币实现币制统一,更好的为西康金融近代化建设所服务的目的。作为具有战时特殊过渡性质的区域性地方流通纸币,藏币券的发行在中国货币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藏币券发行后,一方面对于西康混乱不堪的货币现状起到了初步改善的作用,有利于改变西康地区积弊深重的封建农奴金融体制,使西康的货币现代化迈出了具有历史意义的第一步。另一方面,藏币券也起到了发展地方工业生产,稳定市场物价,促进西康商品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有助于为西康各界支援抗战前线。

然而,即使到藏币券回收销毁的那一刻,它也未能完成其发行时所制定推广纸币使用的目标。直到新中国成立,藏洋仍然是西康各地最为流行的货币。而藏币券不仅未能按计划回收完毕,相反在发行后处于不断贬值的状态。而与之相反的是,西康省银行则依靠藏币券所回收的藏洋等各类金属货币,完成了最初的资本积累,藏币券在事实上成为了西康当局掠夺西康各族人民财富的工具。这不仅使得西康的经济及商贸活动深受其害,还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西康各族人民对纸质货币的不信任,最终未能实现其发行之初取代藏洋的目的。

通过对抗战时期西康藏币券发行史实的梳理可以发现,以纸币取代金属货币为目标的中国货币近代化历程并非一帆风顺。一旦缺乏强有力的国家公信力作为后盾,即使是对金属货币而言拥有诸多便利条件的纸币,要想彻底取代金属货币仍需时日。

猜你喜欢

法币抗战时期国民政府
决策权动态流转:国民政府初期华侨教育师资政策考察及当代启示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生物治理理念研究
出滇抗战时期龙云对滇军的治理研究
抗战中不为人知的假币暗战
国际经济下行阶段我国商品吉芬化分类、成因及对策分析研究
比特币取代法币的可能性分析
从汕头到上海:国民政府的“废两改元”之路(1925—1933)
法币崩溃原因新探
诞生于抗战时期的胶东育儿所
抗战时期的周恩来与统一战线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