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边疆民族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述评

2021-01-28董丙鑫成珊娜

四川民族学院学报 2021年6期
关键词:边疆民族共同体中华民族

董丙鑫 成珊娜

(陕西师范大学,陕西 西安 710062)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次新疆工作座谈会上提出来的一个重大思想理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高举各民族大团结的旗帜, 在各民族中牢固树立国家意识、公民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1]。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中华民族“千年大计”的高度,立足国际国内两个大局,深刻分析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现状,科学谋划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光明前景作出的原创性重大论断,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重要论述的思想精髓和核心要义,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2]这一重要思想是我国民族工作的指导方针和理论遵循,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工作战略方针,也是新时代继续做好民族工作的首要原则,必须坚定不移地予以把握和坚持。

在周边局势错综复杂、边疆民族地区特殊性、历史遗留与现实发展等多种要素的共同作用下,边疆民族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面临极其严峻的挑战。对于我国这样的多民族统一国家来说,边疆民族地区更是极具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针对不同区域的边疆民族地区来说,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路径自然需要因地制宜。当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可谓是学界研究中的一个热点问题,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许多学者从各个方面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展开了研究。虽然相关研究成果数量很多,但在如此多的文献中,缺乏的是针对边疆民族地区这一特殊地域而开展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相关研究,只有走进边疆民族地区、贴近普通民众生活的研究才能为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提出针对性合理性建议,进而为推进我国民族工作做出有益探索。本文力图梳理目前关于边疆民族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已有研究成果,为学者们更有针对性地开展研究选题工作打下好的基础,并“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对未来边疆民族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作一展望,因此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一、对边疆民族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文献的梳理

根据掌握到的文献来看,当前学界对边疆民族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的主题和方向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一)边疆民族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逻辑探究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的存在,虽然具有相对独立性,有其独特的价值内涵和深层逻辑,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从唯物辩证法的角度来说事物之间的联系是普遍的,即任何一个事物都不可能脱离其他事物而独立存在。同样,边疆民族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与边疆民族地区其他方面的发展紧密联系的。因此,有关学者对相关问题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探讨。例如:邹丽娟和赵玲的《边疆民族地区实现高质量发展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辩证逻辑》[3]一文主要探究了边疆民族地区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之间的辩证逻辑关系;袁同凯和朱筱煦的《发展民族地区教育事业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4]一文中阐明了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在逻辑,指出了民族地区发展教育事业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之间的辩证关系;徐俊六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边疆民族地区社会治理关系研究》[5]一文则探讨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边疆民族地区社会治理之间的逻辑问题,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边疆民族地区社会治理提供新的行动指南、边疆民族地区社会治理的有效推进可以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二者是一种协调互动、辩证统一,相互促进、不可断然分离,体现了理论指导实践、实践进一步推动理论深度发展的逻辑关系;纳日碧力戈等人的《边疆与中心的交互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走廊视角(笔谈)》[6]一文主要是从走廊视角:边疆和中心的交互性来探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创新理论与边疆治理经验;李丽媛等人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阈下民族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7]一文在探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民族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与逻辑关联的基础上,提出了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实现民族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启示。此外,还有一些研究者从小康社会与现代化建设、边疆治理等视角来探究边疆民族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相关问题。譬如:李俊杰等人的《民族地区应在小康社会与现代化建设中同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8]、王永明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西部边疆民族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选择》[9]、杨赛赛的《边疆治理视域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三维探析》[10]等。

(二)边疆民族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问题挑战

边疆民族地区地理位置特殊,新形势下在边疆民族地区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工作尤其面临着诸多的现实挑战和突出问题,必须注意到边疆民族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的特殊性与复杂性,充分认识到所面临的严峻挑战,才能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应对策。例如:王易和陈玲的《民族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实问题及路径选择》[11]一文中指出,当下在民族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面临的突出现实问题在于国外敌对势力向意识形态领域渗透的威胁仍然存在、大汉族主义和狭隘民族主义的思想残余依然存在等;赵泽龙的《新时代边疆民族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面临的挑战与对策》[12]一文中指出,中国周边跨国民族主义思潮的威胁依然存在、大汉族主义与狭隘民族主义的思想残余依然存在等,这些挑战的存在直接威胁到边疆民族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相关工作;罗惠翾的《边境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几个关键问题》[13]一文中提出要意识到边疆安全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础保障等,实际上文中提到的几个关键问题就是当前边疆民族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所面临的一些现实问题与挑战。其他有关在边疆民族地区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所面临的问题与挑战的探究散见于其他论文中,是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并非单独专门论述问题与挑战的。譬如:齐凯的《边疆民族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影响因素及应对之策——基于安全的视角》[14]、樊雨鑫的《边疆民族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关切、现实困境与实践路径》[15]、邹丽娟和伍佳的《新时代云南跨境民族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论略》[16]、左岫仙和巴拉吉等人的《边疆民族地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推进》[17]等等,在此不一一陈述。

(三)边疆民族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对策

路径对策类的论文在边疆民族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相关研究成果中占比是最大的,根据其内容来看,大概又可以划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类是关于在边疆民族地区推动课程思政与思政教育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协同共进的文章。例如王薇的《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入手创新民族地区高职院校思政教育》[18]一文主要是立足于新时代思政教育新内涵、发展现状等问题,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入手提出相应对策。文章先介绍了民族地区高等职业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之后阐明了民族地区职业院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必要性,最后基于以上两方面的探讨作者提出思政教育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共进的路径;沈涛的《民族地区高等院校课程思政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协同共进路径研究》[19]一文首先论证了课程思政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现实逻辑关系,即二者之间存在着正向良性互动关系;其次指出民族地区高等院校在协同推进课程思政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中存在的挑战,进而提出课程思政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养的共进路径;王广利等人的《民族地区高校思政课程建设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20]一文在分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民族地区高校思政教育中价值的基础上,提出了思政课程建设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效衔接路径。其他有关对课程思政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关系的探究,例如孙丽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民族地区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体系化思考》[21]、邱雪静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背景下民族地区高校思政课使命担当与路径探析》[22]等在此不作详细叙述。

第二类是关于在民族地区青少年之间以及在民族地区高校中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相关文章。例如张天浩、蒲秀年和善忠怀的《民族地区青少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认同的培育机制研究——基于甘肃临夏回族自治州广河县的调查分析》[23]一文,主要是在具体调研实践的基础上,总结、提炼出民族地区青少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认同培育的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改进策略,最终提出民族地区铸牢青少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认同培育的优化机制即理论机制、文化机制和人才机制,这些策略机制在边疆民族地区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中具有一定的普适性;包银山和王奇昌的《民族地区高校推进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探析》[24]一文,则主要是探讨民族地区高校如何结合自身特点和现有资源综合施策、统筹推进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林泽胜的《边疆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以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为例》[25]一文主要是以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为例的个案研究,提出了针对性较强的培育路径及对策;石奋齐和唐倩的《边疆民族地区高校开展“国家意识、公民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实施路径研究》[26]一文主要是立足于对边疆民族地区大学生国家意识、公民意识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提出了具体策略路径;许可峰的《民族地区学校场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路径、问题与改进》[27]一文先是提出了在民族地区学校场域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三种基本途径即共建“意识三态观”,之后就当前学校场域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意识三态观”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最后在前述讨论的基础上提出民族地区学校场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具体推进措施。

第三类是有关在边疆民族地区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对策的探究多散见于其他论文中。例如:卜路平的《民族文化心理视角下铸牢边疆民族地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28]一文阐述了从民族文化心理视角下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具体路径;青觉和徐新顺的《新时代边疆稳定发展的情感政治学研究——边疆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情感路径分析》[29]一文中作者主要是从情感政治学的角度入手,强调在情感层面提供更多供给,为当下及未来的边疆稳定发展提供重要精神力量,促进边疆民族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顺利开展;王少明、白江波的《新时代边疆民族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探析——以西藏自治区拉萨市为例》[30]一文是针对拉萨市的个案研究,从西藏自治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意义入手到指明面临的主要挑战,最后落脚到具体策略选择;许建英的《边疆治理视域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浅论》[31]一文可以说是利用了当下最热点的“边疆治理”视角来分析探究如何在边疆治理视域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出了在边疆治理视域下如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陈凤林的《民族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考》[32]一文实际上是指明了民族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的主要着力点;陈纪的《多民族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路径——基于W县居民国家认同现状的调查研究》[33]一文主要是经过对W县居民国家认同现状调查问卷和访谈结果的分析,提出在W县增进国家认同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具体路径,这些方案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综合性;徐黎丽等人的《铸牢陆地边境民众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初探》[34]一文主要是分析了影响铸牢边境民众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四重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铸牢边境民众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五全”路径即全覆盖、全小康、全方位、全辐射和全过程,以及总结了铸牢边境民众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四方面内容即山河恋、家国情、中国心、邻国缘,对于我国边境地区做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进行了内容设计和路径探究,具有深刻的意义。此外,还有一些针对在边疆民族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和对策进行探究的研究成果,譬如:曾燕等人的《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35]、杨玢的《民族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面向》[36]、蒲丽霞等人的《新时代意识形态安全视域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理路——以边疆多民族地区为例》[37]等等,在此不一一陈述开来。

综上,在对已有文献梳理后,可以发现大部分论文的研究主题都可以被划分到以上三大类中的某一个。在已有研究成果中,既有针对某个边疆民族地区展开的个案研究,此类研究针对性强,具体到某一边疆民族地区来研究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面临的实际问题与挑战并提出针对性措施;也有非个案研究,即针对宏观边疆民族地区而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行分析的文章,此类文章大多理论性较强,提出的对策路径也往往比较抽象化,可实践性不足,但在一定程度上来说还是对边疆民族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提供了理论遵循。

二、对当前边疆民族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的述评

经过对已有研究成果的梳理和归类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当前学界针对边疆民族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多方面的成绩,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对于边疆民族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边疆地区其他事业的发展之间的逻辑关系有了一定程度的把握。例如当前学界针对边疆民族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民族地区实现高质量发展、与边疆民族地区社会治理、与民族教育等之间的逻辑展开了一定的探究,这为在边疆民族地区更顺利地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其二,对于当前边疆民族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面临的问题与挑战有了较深的认识。例如边疆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周边跨国民族主义思潮的威胁、大汉族主义和狭隘民族主义的思想残余以及国外敌对势力向意识形态领域渗透的威胁等均对我国边疆民族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的具体开展造成了消极影响,进一步明确了我国在边疆民族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的重点;其三,一定程度上总结出了边疆民族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和对策。例如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民族地区的凝聚力、推进民族地区物质文明发展的同时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强化各民族群众思想政治教育、为各族群众树立典型发挥模范宣传带头作用、推动各族民众之间交往交流交融建立稳定心理联系等。总之,目前学界针对边疆民族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研究主题,已经从不同的视角、选取不同的研究内容展开了一定的研究和考察,有些研究取得了一些不俗的成绩,提出了一些中肯性的建议和对策,这对边疆民族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的具体推进是有理论指导意义的,对今后的研究也是起到了铺垫的作用。

但不可否认的是,目前学界关于这一主题的研究还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加大研究力度,丰富边疆民族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成果

笔者在中国知网以“边疆民族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题进行搜索发现,发表出来的期刊文献共有48篇,学位论文共有2篇,发表在报纸上的文章4篇。对这些文献的发表时间做一追溯可以发现自2017年以来才逐渐有相关文献的发表,就发文量的总体趋势来看呈现出逐年递增趋势,这也就意味着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变化、民族工作出现的新特点以及“边疆治理”作为学界研究热潮的出现,“边疆民族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未来的研究中将会是一个热点话题。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题搜索出来的文章,发表在学术期刊上的文献共计有987篇,学位论文共计43篇,会议文集汇编四部,以及发表在报纸上的文章496篇。对这些文献的发表时间做一追踪会发现,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题的文章大多也是从2017年以后才逐渐见刊,且从其总体趋势来看也是呈现逐年递增趋势,意味着这一主题热度不减仍是学界所广泛予以关注的。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题搜索出来的文章,发表在学术期刊上的文章共有2200余篇,学位论文共有70余篇,会议文集共四部,发表在报纸上的文章800余篇。对这些文献的发表时间做一溯源,可以发现自1986年起开始陆续有文章发表,但数量极少,直到2014年以后才逐渐增多,2017年以后迎来此类文章发表的爆发期,研究成果数量急剧增加。

结合以上数据可以清晰地看到,不论是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题还是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题,或是以“边疆民族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题,相关研究成果均是从2017年以后才呈现出迅速增多的趋势,且在未来几年内仍将会是研究热点话题。这与习近平总书记在2017年十九大报告中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重大提法是紧密相关的,这也体现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民族工作的新判断与新目标及其对边疆民族地区学术研究产生的影响。但不可否认的是目前国内学术界研究更多的还是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题,而以“边疆民族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题的研究相对较少,关注度还不够高,自然有关研究成果也就不多。2021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当前民族工作的主线和民族工作的“纲”[38],这实际上为学术研究的深入开展提供了方向指引和根本遵循,学界自然也应该对边疆民族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展开详尽的研究和探讨。

(二)深入实践调查,增强边疆民族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的实践性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一项实践性较强的工作,这项工作的深入推进需要也必须建立在对我国边疆民族地区多样、复杂民族问题的深刻把握的基础上。在对目前搜集到的文献进行整理后发现,学术界对边疆民族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研究大多还处于理论深化阶段,相关政策解读性文章较多。虽然也有研究者开展了相关路径对策型研究,但是这些对策大多着眼于理论路径或者策略的探究,具体可实操性策略不足。比如:王易和陈玲的《民族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实问题及路径选择》一文提出要大力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民族地区的凝聚力和引领力、力促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构建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在推进民族地区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提升精神文明建设水平,但这些措施大都是宏观层面的、理论性探讨,对如何使这些措施落实到细微工作之中即可实践性策略的探讨不足;再如左岫仙、巴拉吉等人的《边疆民族地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推进》一文在对策方面提出维护国家统一是边疆民族地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的根本原则、促进民族团结是边疆民族地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的心理基石、推动均衡发展是边疆民族地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的物质基础等等。诸如此类推进对策大多涉及的面比较广,没有具体针对某一个民族或者边疆地区来提建议措施。虽然在已有研究中,也有针对性地就某一个地区或者学校开展研究的,但此类研究尚为少数,今后或许可以加大此类研究力度。固然我们需要有宏观理论层面的探讨,这种学理性研究能够为在边疆民族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撑,但在我国这样一个多民族国家,还是要注意到边疆地区或者民族地区的特殊性,针对边疆民族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因时因地制宜地进行实践性研究,提出一些可操作性措施,进而将理论研究和实践调查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推进民族工作向前发展进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在实践性上的欠缺已有多位研究者指出,譬如郑洁等人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述评》[39]等。

(三)扩展研究对象,边疆民族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应兼顾学生与一般群众

边疆民族地区大多是少数民族聚居区,在已有相关研究中更多的是关注于边疆民族地区高校学生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即在研究对象上较多地集中于高校学生,而缺乏以边疆民族地区普通民众为研究对象的研究成果。例如吕晓丽等人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阈下高校边疆少数民族学生“五个认同”教育》[40]等。边疆地区或者民族地区的学生群体自然应该是研究的重点对象,一方面是边疆民族地区形势复杂尤其是意识形态领域,容易对广大青少年产生影响;另一方面是因为学生是祖国以及家乡未来的建设者,必须使其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懂得为中华民族以及家乡建设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但就边疆民族地区实际情况来看,在边疆民族地区普通民众中实地宣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意义以及开展相关教育活动是非常有必要的,因此以边疆民族地区普通民众为研究对象的相关研究也就应该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来开展。同时,在已有的论文中有关边疆民族地区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所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已有较多陈述,研究者需要注意的一个问题就是在进入任何一个边疆地区或者民族地区开展实地调查时都不能先入为主,对边疆地区或者是民族地区的普通民众更不能存在刻板印象,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针对性地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和对策,以有利于边疆民族地区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

(四)丰富个案研究,增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的地域性和民族性

经过对已有文献整理分析发现,目前针对边疆民族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研究大多是比较宏观的,即从大的角度入手来开展研究,那么结论自然也呈现出“宏大”的特点。虽然关于此主题目前也有一些个案研究来进行呈现,但是从整体上来说这些个案研究涉及的地区较狭小,涉及的民族也较为单一化,目前缺乏的是针对我国广大边疆民族地区较具体的研究,从较小一点的角度切入去进行研究。例如王少明、白江波的《新时代边疆民族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探析——以西藏自治区拉萨市为例》、林泽胜的《边疆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以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为例》以及邹丽娟、赵玲和鲁建彪的《新时代涉藏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以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为例》[41]等都是聚焦于某一个地区、城市或某一个学校。目前多数研究并没有关照我国其他的广阔边疆地区尤其是东北以及西北边疆民族地区,以及对于漫长边境线上的民族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研究也是比较欠缺的。相关研究亟待展开,以求为我国广大边疆民族地区因地制宜地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经验。

(五)整合多学科,进一步拓展边疆民族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视域

笔者对在中国知网以“边疆民族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题搜索而得的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后,发现目前有关该主题的研究在学科分布上存在失衡问题,这主要的表现在“行政学及国家行政管理”学科有关研究成果占据绝对优势,占比74.19%,其余零星的几篇论文分布在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与特殊教育等学科中。由此看来,在有关“边疆民族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相关研究中,多数研究成果为单一学科视野下的探讨,缺乏多学科整合的宏观视野以及多角度看问题的研究观。在笔者看来,在开展此类研究时,不可或缺的一定是要坚持正确的民族观以及历史观,所以民族学、人类学以及历史学等学科应该在此类研究中占有一席之地。对于边疆民族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个主题应该进行民族学、人类学以及历史学上的学理探讨和深层研究,对于影响边疆民族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问题与挑战可以展开纵向研究,将一些史实予以呈现,以史鉴今,用古代各族人民之间广泛开展交流以及融合的实例促进当前边疆民族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目前需要整合多学科,增强研究的综合性和整体性。基于不同的学科理论来审视边疆民族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问题,会使看问题的角度更加全面、完整,研究的层次自然会有所深入、系统性也会有所增强,这对更多高层次理论成果的产出是有积极作用的,进而丰富边疆民族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研究。

三、结语

未来一段时期内随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念的深入人心,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边疆民族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研究工作应该主动结合我国民族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继续秉持促进各民族间全面交往广泛交流深度交融的理念,促进边疆民族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进一步做实做牢。

可以预见,随着民族工作呈现出新的特点,相关研究工作将会更加丰富多元、理论视角将会有更进一步的创新、内容将会更加切合我国边疆民族地区实际、物力财力支持将会有较大幅度的提升、相关领域知名专家学者将广泛参与,使我国边疆民族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工作展现出更加光明的前景,在相关领域迎来新的研究高潮,为推进我国边疆民族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提供更为坚实的理论支撑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猜你喜欢

边疆民族共同体中华民族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爱的共同体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困境与机遇:边疆民族地区普洱市的城市外交
浅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在边疆民族地区的价值引领和践行方法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提高边疆民族地区党史教育实效路径探析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中华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