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的形势、问题与对策
——基于南京大学的思考与实践

2021-01-28廖昀喆

社会科学家 2021年4期
关键词:研究生思政课程

张 亮,廖昀喆

(南京大学 研究生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江苏 南京 210023)

2020年,习近平在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上做出重要指示,研究生教育工作要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人才[1]。推动研究生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成为一项事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迫切政治任务。近年来,各高校围绕立德树人目标,积极开展基于自身特色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研究生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建设方兴未艾。当前,南京大学(以下简称“南大”)正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第一个南大”奋斗目标①习近平在北京大学考察时指出,“世界上不会有第二个哈佛、牛津、斯坦福、麻省理工、剑桥,但会有第一个北大、清华、浙大、复旦、南大等中国著名学府”。见《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新华网2014年5月4日。,结合“双一流”建设目标,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在以“熔炉工程”建设为抓手的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路径探索[2]中总结研究生思政课程教学实际,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3],积极探索教学新思路,致力于形成研究生课程思政改革的“南大方案”。

一、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一场全方位、深层次的教学改革

2020年,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提出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4]习近平强调:“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5]课程思政便是从“大思政”格局中出发的,针对解决传统思政课程教学“孤岛化”、与其他课程“两张皮”等痛点难点问题的,新时代加强高校人才培养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它立足于研究生课程结构体系本身,将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紧密结合,深挖各类课程中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寓价值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以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第一,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是一场涉及所有专业领域、打破传统专业界限的协作性工作。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事关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养,事关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复兴和国家崛起。《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指出,“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6],这与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发起进军同步交织、相互激荡。在这无硝烟的战场上,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的综合实力是决胜因素,归根结底是拔尖创新的人才力量的竞争,必须加快构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需要的教育体系,以教育现代化支撑国家现代化[7]。而研究生教育作为国民教育体系的顶端,肩负“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8],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和研究生的价值观念教育显得十分必要且迫切,要培养既具备深厚学科知识、精湛专业素质,又具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创新意识和使命责任感的,“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9]。加强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促使“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并进,进一步发挥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效用,便是新时代党和国家对研究生教育提出的全新要求。

第二,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既是本科课程思政建设的必然结果,又是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要围绕这个目标来设计,教师要围绕这个目标来教,学生要围绕这个目标来学[10]。要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次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特别指出要整体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深度挖掘各学科门类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解决好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相互配合的问题,发挥所有课程育人功能,构建全面覆盖、类型丰富、层次递进、相互支撑的课程体系,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而行,形成协同效应[11]。2020年5月,教育部出台《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为我国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与改革奠定了制度支撑与机制保障。

第三,研究生课程思政既要求全国统一推进,又要求各地、各校根据实际情况,分别开展。各省市、各高校纷纷投身课程思政建设的浪潮中来。上海作为首批改革试点地区,率先启动“领航”计划,立项建设一批整体改革领航高校、重点改革领航学院、特色改革领航团队、精品改革领航课程,充分发挥示范效应,使课程思政建设目标看得见、能落实、做得好;江苏省以“金课”建设为抓手,从精品视频公开课、资源共享课到在线开放课,再到国家一流课程,打造一批课程思政的优秀案例,并围绕此展开大范围、多层次、互动式培训与交流活动;浙江省在全省高校掀起初心使命大讨论,深度挖掘各类课程的思政教育“切入点”“动情点”“融合点”,充分利用浙江“三地一窗口”的政治资源和实践资源,编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浙江的实践》等思政教材,帮助专业课程丰富“课件资源”。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浙江大学等也结合自身学科专业发展特色和师资力量,在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中加以探索,涌现出大量优秀的案例和教学成果。

二、当前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存在的问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研究生思想政治课程建设处于新的发展契机之中。相较于本科生,研究生思政课教授的学生群体,在知识结构特点、知识发展层次上,总体上都同本科生有着较大差别。我国研究生思政课程的发展历程总体来说,还存在着聚焦尚不明确、改革相对迟滞、配套相对不足、规范相对缺失等现象,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现象依旧十分突出①引自本书编写组:《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讲义》,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年版,第6页。。

第一,研究生课程思政的独特内涵需要进一步挖掘。《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课程思政”是围绕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以专业课程为基本载体,结合不同课程特点、思维方法和价值理念,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将其有机融入课程教学各方面、各环节[12]。相对本科生课程思政,研究生课程思政更需要克服研究生学习过程中更加明显的专业领域隔阂。如果教育者要么不顾研究生专业和思政课程的区别和联系,脱离研究生专业谈思政课教学,或者将专业同思政课程分干脆裂开来,机械和僵硬地将思政知识点漫灌给学生;要么将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混为一谈,忽视专业的多元性和独特性特征,罔顾学生的思维特征和知识背景,讲授单一的教学内容,便会致使思政课堂忽视课程思政的一般性知识结构同学生具体知识需求的辩证关系,造成对课程思政开展的认识性障碍。

第二,研究生课程思政的形式需要进一步丰富。课程思政依托丰富多元的课程结构体系而生,且并不囿于课堂教学这一单一途径。这对各专业课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看来,多数课程,特别是理科、工科,仍不能将思想政治元素贯穿进教学体系的全程,与本科生思政课程相比,讲解、实践、考核等教学手段要单一得多,完全不能够体现课程思政的生动性和价值观塑造功用。同时,课程开设形式同课程思政的育人目标如何有效匹配,是课程思政行之有效的一个关键性问题。同本科生培养一样,研究生培养过程亦可以采取多样形式,同研究生的研究性学习紧密结合,又同政治意识和价值观树立紧密结合。要进一步思考,如何将课程思政贯穿于研究生政治素养、理论素养、道德素养培养全过程,在课堂教学、实验操作、组会答疑、翻转讲解等教育各环节强化开拓,体现思想引领的榜样力量与精神追求。

第三,导师的独特培养角色需进一步加强。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是研究生课程思政教学和改革的重要执行者,他们不仅是学生专业的引路人,也是人格塑造的引导人。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与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指出,一名好的老师应“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13]。2020年,教育部发布《研究生导师指导行为准则》要求导师应“坚持正确思想引领”,“既做学业导师又做人生导师”[14]。但仍有不少研究生导师对自身育人责任的认知较为片面,更加偏重对学生的学业培养,忽视了政治、价值观和道德观培养。另有部分导师由于承担大量的科研任务或社会职务,疏于对自己研究生进行认真培养,课堂教学以外的交流与沟通不足,无暇也无意顾及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思政,既是对导师提出的一项新挑战,也是推进导师制不断完善的重要契机。在现有的导师、学生双向选择制之下,学生对其主动选择的导师,本身往往带有信任与崇敬的心态,导师的学术追求、处事作风常常是学生不自觉追随、模仿的对象;导师也可从中获益,激发教书育人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从单纯的学业领路人转变为真正的灵魂工程师。

第四,研究生课程思政立德树人的宗旨需进一步得到彰显。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关系到对研究生群体进行从人格到学术的双重培养,是一项复杂的、深刻的教育工作,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提高认识,扎实推进。在国家大力推动、各级培养单位积极支持“思政课程”建设的情况之下,部分高校及教师将其视为提升名气或职称晋升的终南捷径,将课程包装一新便作为“课程思政”精品课进行项目申报,以获取各类激励措施。部分高校尚未对“课程思政”的实际内涵加以深刻解读,也未建立起针对“课程思政”教育的有效评价体系,教师在该方面的投入无法量化,导致相应的评价体系也难以建立,考评制度的激励机制无法得到实施。

三、南京大学对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的思考

南京大学秉持“与时代同呼吸、与民族共命运,谋国家之强盛、求科学之进步”的精神追求,争做中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奋斗者、建设者和教育教学改革的先行者、开创者。自2009年起,在本科“三三制”、硕士“二三三”、博士“四三三”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践过程中,积极探索课程思政开展路径与方式。2019年,学校启动“熔炉工程”建设,探索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新机制;以“一流的大视野、中国的大需求、南大的新方位”为切入点,进一步将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贯穿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统筹人才培养各环节,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一体化育人格局,业已形成一个以价值、知识、能力为核心的,本研一体化、贯通型、进阶式的南大特色课程思政模式,以求改进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困难。

第一,打造基于南大学科特色和人才培养要求的研究生课程思政南大方案。学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以“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核心,紧抓教师队伍“主力军”、课程建设“主战场”、课堂教学“主渠道”,使研究生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将研究生德育工作落实到各类课程的整体化设计之中,形成协同效应,努力构建以“五育并举”和“三全育人”为特点的综合育人新格局。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2020年,学校接连出台《南京大学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工作方案》《南京大学全面加强课程思政建设行动方案》,为持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质量和水平做出明确要求和路径指引。此外,学校拟定《南京大学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体系实施方案》《南京大学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代导师队伍建设的意见》等文件,打造党委领导、部门指导、院系落实、导师育人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四级协同管理体制,并进一步落实研究生导师的岗位职责和育人使命,以此作为课程思政建设的制度支撑和有力补充。

第二,理想信念教育与专业知识教育协同并进。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思想道德建设为基础,以研究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全面推进学校所有研究生学科专业的课程思政建设,促使课程思政的理念在全校范围内形成广泛共识,全面提升广大教师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意识和能力,不断健全课程思政建设的体制机制,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推动研究生教育的内涵式发展。在建设实践中,遵循五大原则:第一,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相统一。在充分发挥思政课程重要作用的同时,用好隐性教育渠道,深入挖掘各类课程中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实现“润物无声”的效果[15]。第二,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相统一。在切实保障专业教育质量的基础上,挖掘专业课中包含的真善美的思想资源,发挥专业课教师对真善美的个体体悟,在知行统一中提高学生利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统筹协调和分类指导相统一。将课程思政建设视为一项系统工程,既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加强协同、集聚资源,建立包括内容体系、教学体系和工作体系在内的一整套课程思政建设育人体系,也尊重教育教学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针对不同专业、不同课程特点,强化分类指导,确定统一性和差异性要求,提升课程思政建设的针对性、思想性、引领性。第四,一体化与进阶型相统一。整体规划、分层设计、有机衔接、系统推进,统筹构建具有“中国特色、南大风格”的本研一体化、贯通型的课程思政体系;同时,结合不同阶段的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认知能力,设计教育内容、方式方法、教学手段,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强化不同阶段课程思政建设的适应性、特色性、递进性。第五,过程管理与效果评估相统一。以高标准带动高质量发展。注重机制体制建设,强化以评促建,构建学校、院系、课程“三位一体”的标准体系,建立健全多维度的课程思政建设质量评价体系、监督检查和激励机制,在各类考核评估评价工作中落细落实,实现过程管理与效果评估的高度统一,推动课程思政的高质量发展。

第三,根据研究生教学的特殊性,结合不同课程特点、思维方法和价值理念,深入挖掘不同学科课程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程教学,分类推进课程思政。哲学社会科学类专业课程,强调在课程教学中帮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结合专业知识教育引导学生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深入社会实践。理学、工学类专业课程,强调在课程教学中把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教育与科学精神的培养结合起来,提高学生正确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医学类专业课程,在课程教学中注重加强医德医风教育,着力培养学生的医者精神,提升综合素养和人文修养,提升依法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艺术类专业课程,则在课程教学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艺术观和创作观,坚持以美育人、以美化人,积极弘扬中华美育精神,引导学生自觉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四、南京大学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的做法与成效

在探索实践中,南京大学为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制定了明确的前进路线图和进度表。牢牢把握“立德树人、服务需求、提高质量、追求卓越”的研究生教育工作主线[16],致力于为培养具有“中国灵魂、国际视野、未来眼光”、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拔尖创新人才和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提供一流的课程思政体系支撑。经过2020年的探索与建设,南京大学全面落实课程思政建设行动方案,取得了阶段性显著成果,以“五个一”建设为抓手——建立一个研究生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认定一批课程思政示范课程,选树一批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和教学名师,凝练一批课程思政最佳实践案例,设立一批课程思政研究项目,为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探索出南大道路。

第一,健全组织领导,成立领导小组,组建协同中心,建强“司令部”。成立以校党政主要负责人任组长的课程思政工作领导小组,强化学校党委的集中统一领导,系统整合资源,全面加强保障,统筹推进课程思政工作。每学期召开一次专题会议,统筹部署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工作。组建一支专家队伍,由各学科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组成课程思政专家团队,提供咨询与指导。建强“南京大学研究生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与已经成立的南京大学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协同开展课程思政理论研究、探索课程思政实施路径、组织课程思政教学培训、培育课程思政教学成果。

第二,强调引领作用,认定示范标杆课程,凝练实践案例,设立研究项目,建优“参谋部”。学校围绕“双一流”建设目标,深入实施“十百千”优质课程建设计划、“课程思政融合创新团队建设计划”,组建由思政教师、专业课教师、教育学专家等构成的融合团队,从课程目标设计、教学大纲制定、教材编审选用、教案课件编写等各方面入手,多学科优势叠加,建设课程思政标杆课程。自2017年起,打造两批“研究生品牌课程”,涉及课程102门(其中,第一批83门,第二批19门),慕课22类,建设课程思政重点教材和教学指导用书14种,评选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课题项目9项;评选包括学术道德类、就业创业类、生理与心理健康类、研究方法类、论文写作类在内的“研究生学业支持课程”33门,基本涵盖各类学科专业,建设出一批高水平、高质量、高显示度、高影响力的研究生课程思政标杆课程和研究项目、典型案例,不断夯实、拓展课程思政阵地,发挥典型示范作用。

第三,激发教师坚守教书育人初心,选树教学团队和教学名师,打造“先锋队”。实施“教师课程思政能力提升计划”,完善分类、分层、分岗培训体系,构建以教师个性发展为导向的培训机制,推动教师按照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要求提高修养和能力,做“四有”好老师,提升做“四个引路人”的能力。结合教师荣誉体系建设,完善激励机制,落实育人价值导向,引导教师加强研究青年成长特点,聚焦青年学生思想关切,把课程思政理念真正落实到每一项教学活动、每一堂课、每一门课程,真正“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2020年,遴选出2个研究生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及7个教学团队。

第四,注重育人实效,打造校院二级课程思政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成立“考评团”。成立校、院两级研究生教学督导团,将课程思政开展情况纳入教学评估体系中。以人才培养效果为课程思政建设评价的首要标准,将课程思政建设成效作为各院系学科评估、教学评估、课程建设、教学绩效考核等的重要内容,教师参与课程思政建设情况和教学效果作为其考核评价、岗位聘用、评优奖励、选拔培训等的重要评价指标。各院系在各类成果的表彰奖励工作中,突出课程思政要求,加大对课程思政建设优秀成果的支持力度。

猜你喜欢

研究生思政课程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蔡智及其研究生作品选登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幸福院里出了个研究生